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在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方面的应用以及对高危患者进行预警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1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21例健康体检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分别将两组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心率减速力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rMSSD),并研究观察组的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心率减速力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组异常心率减速力的发生率高达84.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中的SDNN呈正相关(r=0.618,P<0.05),与rMSSD也呈正相关(r=0.557,P<0.05)。平均随访48个月,其中心率减速力高风险组猝死率明显高于低风险组。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数值明显降低,和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可作为定量检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以及筛选高危患者的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心率减速力(DC)对射血分数保留慢性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的队列分组分析随机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南翔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70例纽约心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减速力(DC)与连续心率减速力(DRs)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5例2型糖尿病(T2DM组)和90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T2DM+HT组)患者,另选45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三组均进行相关生化和代谢等指标及动态心电图检测,测量DC、DRs(DR2、DR4、DR8分别为连续2、4和8个心动周期相继发生心率减速现象)及心率变异性(HRV)等相关指标值,比较三组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1)T2DM组和T2DM+HT组的DC、DR2、DR4、DR8、24h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值均小于对照组(P分别<0.05或0.01),平均心率(AHR)、心率加速力(AC)高于对照组(P均<0.01);(2)与T2DM组比较,T2DM+HT组DC值也显著降低(P<0.05)。(3)T2DM+HT组DC与DR2、DR4、DR8、SDNN、RMSSD呈明显正相关,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AC、AHR呈明显负相关(P均<0.05或0.01)。(4)T2DM+HT组HbA1C与DC、DR2、DR4、SDNN、RMSSD呈明显负相关,与AC和AHR呈明显正相关(P均<0.05或0.01);HOMA-IR与DC、DR2、DR4、DR8、SDNN呈明显负相关,与AC、HbA1C呈明显正相关(P均<0.05或0.01)。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明显,IR加重,DC值与DRs检测可作为其定量评估新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对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安徽省立医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住院的老年CHF患者124例,同期选择82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组,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相应的分析软件对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DC指标变化的差异;随访12~24个月,终点事件为患者心源性死亡,采用Logisitc回归法分析DC、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CHF患者死亡的预测能力。结果对照组与心功能不全组比较,DC差别显著,同时DC在心功能Ⅱ级组和Ⅲ级组有明显差异,但在心功能Ⅲ级与心功能Ⅳ级组无差别(p〉0.05)。平均随访(15士8.5)个月,124例患者中,心源性死亡24例,分析显示CHF患者死亡与DC、低LVEF(≤45%)、年龄(≥65岁)、糖尿病、心肌梗死及心功能分级相关。结论DC指标对老年人CHF预后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选择2012~2013年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1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通过DMS公司动态分析系统检测心率减速力(DC)及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并检测有关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DC、DRS值以及HRV有关指标均降低(P〈0.05)。结论:冠心病组DC值和DRS值明显降低,提示冠心病患者迷走神经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及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两项检测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探讨其预警猝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确诊为冠心病的心梗患者(AMI 组)与冠脉造影正常的健康人群(正常组)各90例进行对比,行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由系统软件自动分析并计算出 DC 值及 DRs 值。结果AMI 组的 DC 值及 DRs 值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根据病程划分的 AMI 各亚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程超过6个月风险明显下降;同时,DC 与 DRs 提示的风险越高,即提示病情越重,这与冠脉造影对应的病变数量及范围相符。结论心率减速力与连续心率减速力具有定量、单独分析测定迷走神经的功能,两者联合运用对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有较高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骨折患者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的变化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外伤性骨折患者60例,根据年龄分为Ⅰ组(40~60岁)、Ⅱ组(61~80岁),两组患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并计算DC及HRV等各项指标。结果Ⅰ组DC为(6.08±1.74)ms;Ⅱ组DC为(5.13±0.82)ms;DC与HRV指标SDNN、rMSSD、pNN50、HF等呈正相关(P<0.01),与HR呈负相关。结论外伤性骨折患者DC指标和HRV指标相关性较好,DC可独立作为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梗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减速力(DC)与心率变异(HRV)、心率震荡(HRT)的相关性.方法62例窦性心律的AMI患者和51例非AMI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离线计算DC、HRV时域指标、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AMI患者的DC值、HRV降低;HRT减弱;且DC...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和35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心率减速力(DC)处理软件,离线计算DC值,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心衰组患者的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导致其保护作用下降,猝死危险性增加。DC检测技术是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的一项新的无创心电技术,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的Georg Schmidt与BauerA在著名的Lancet杂志发表了题为"心率减速力预警心梗后猝死高危患者"的文章(图1),这是一种定量检测体内自主神经功能,尤其是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进而预警心脏性猝死的新技术。随后,这一无创心电检测技术迅速在临床推广与应用。2012年,Georg Schmidt在心率减速力测定的基础上,又推出"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简称DRs)测定的另一新技术,这种无创心电检测技术,同样用于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的预警与危险分层。一.心率减速力测定的回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及可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28例,其中SAH组48例,右基底节区出血组30例,左基底节区出血组28例,非基底节区出血组22例,于入院当日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选取体检正常者80例作对照。计算机自动计算各组DC值及心率变异(HRV)值。入选卒中患者按照DC≤2.5 ms、DC 2.6~4.5 ms、DC4.5 ms分组,统计各组24 h平均心率、心律失常事件、ST-T改变、肌钙蛋白(cT nT)增高、左室射血分数(EF)以及临床转归等临床指标。统计不同卒中部位DC≤4.5 ms及DC4.5 ms的发生率。对入选患者随访6个月,计算病死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各卒中组DC及HRV值显著性降低(P0.01),不同卒中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DC4.5 ms组比较,DC≤2.5 ms组的24 h平均心率、心律失常事件、cT nT增高、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卒中组间DC≤4.5ms及DC4.5ms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C≤2.5 ms有望成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率减速力(DC)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HRV)之间的关系。方法:32例DCM患者和34例正常人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机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DC、LVEF及HRV时域指标(SDNN,RMSSD)与标化的频域指标(LFn、HFn);比较2组患者的DC、LVEF、SDNN,RMSSD、LFn及HFn,并研究DCM患者的DC与LVEF及HRV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DCM患者的DC值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3.3±2.3msvs6.9±1.4ms,P<0.01),其异常DC的发生率高达89.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CM组患者的DC与LVEF、SDNN、RMSSD、LFn及HFn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DCM患者的DC值明显降低,DC是一项可用以定量评估DCM患者自主神经张力并筛选高危患者的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DC)检测是近年来发现的在动态心电图基础上所做的一项新的检测,是进行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的一项最新无创性心电技术,其能定量、独立地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目前该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上对判断自主神经受损程度、危险分层及在猝死高危人群的筛选与早期预警方面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在2型糖尿病的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患者的DC值变化与血糖控制有关,但DC能否作为临床上诊断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DCAN)的新的参考指标尚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证实。该文对DC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心率减速力值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值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老年性心瓣膜病组,各42例;另选160例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各组的DC值并对比分析.结果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DC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临床上应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行DC常规检测,尤其是老年患者,能直接量化心血管疾病患者迷走神经活性,双向预判猝死的危险程度,利于分层预警,减少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连续心率减速力(DRs)的变化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之间的关系。方法 102例AMI患者和100例正常人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两组的DRs值(DR2,DR4,DR8)及HRV时域指标(SDNN,SDANN),比较两组的DRs值,并对AMI患者的DRs与HRV时域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AMI组的DR4值明显小于正常组(0.4002%±0.2461%vs.0.7627%±0.3164%,p<0.001);DR8值亦小于正常组(0.0086%vs.0.02%,p<0.001);DR2值则与正常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8.0441%±2.1567%vs.8.3860%±1.7074%,p=0.214)。DRs预测中、高危患者的比例在AMI组为39.2%,明显高于正常组的4%(p<0.001);AMI组的DRs与SDNN、SDANN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AMI患者的DR4及DR8值明显降低,与SDNN及SDANN呈正相关,提示DRs可定量评估AMI患者迷走神经张力,或可成为预测国人心梗患者发生猝死的又一新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女性人群心率减速力(DC)的昼夜变化,探讨年龄及昼夜节律对女性DC的影响。方法 339例健康女性按年龄分成4组:18~30岁(青年组),31~44岁(壮年组),45~55岁(围绝经期组),56~70岁(老年组)。各组人群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机自动测定受捡人群24 h以及白昼(15:00~20:00)和夜间(00:00~05:00)的DC值并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女性24 h DC、HRV及HR均呈降低趋势;各年龄组女性夜间DC以及RMSSD值均显著高于白天;DC与HR以及SDNN、RMSSD密切相关。结论 健康女性的DC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且呈昼夜节律变化;DC与HR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心率变异时域分析对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8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率变异(HRV)和心率(HR)检测。82例分为五组:A组(无血管合并症)30例、B组(合并大血管病变)11例、C组(合并小血管病变)12例、D组(同时合并大、小血管病变)19例和E组(心肾功能不全)10例,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糖尿病各组HRV显著降低,A组仅24h内全部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104.20±29.19ms)和24h内5min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index,93.73±27.58ms)降低(对照组分别为127.52±38.57ms和116.19±35.70ms),P均<0.01;HR异常主要表现为夜间平均HR增快,白昼平均HR仅E组(86.76±11.36bpm)高于对照组(76.38±9.40bpm),P<0.01。表明糖尿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受累,白昼心率增快可能是病情严重的征兆。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测定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指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选择3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冠心病患者,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5例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及35例心脏、肾功能正常者进行比较,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的DC值和HRV各指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间DC值、SDNN、rMSSD和pNN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血液透析组与肾功能正常组 DC、SDNN、rMSSD和pNN50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维持血液透析组与肾功能正常组间DC值、SDNN、rMSSD和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血液透析的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但与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心率减速力(DC)和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关系。方法就诊我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均给予动态血压检查,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按照动态PP水平分为三组:将24h平均PP40mmHg的患者作为PP1组(n=60)、将24h平均PP在40~60mmHg之间的患者作为PP2组(n=60)、将24h平均PP60mmHg的患者作为PP3组(n=60)。同时选取6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计算所有研究对象DC值和HRV时域指标总体标准差(SDNN)、差值均方根(rMSSD)和大于50ms百分比(pNN50),比较各组患者DC和HRV时域指标并进行各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DC值和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数值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1),且随着PP增高而出现降低趋势(P0.05); DC和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呈正相关(r=0.25~0.48,P0.05);动态PP与DC和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均呈负相关(r=-0.15~-0.68,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PP与DC和HRV时域指标呈负相关,DC和HRV时域指标呈正相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与动态PP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