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并探讨活体肝移植患者门静脉测压管术后规范护理方法。方法:对82例活体肝移植患者中41例留置门静脉测压管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收集整理,归纳,统计,分析。结果:40例门静脉测压管患者未发生感染、出血,共发生堵管10例,总堵管率24.4%,其中使用抗凝剂组患者共22例,占53.7%,堵管2例,堵管率9.1%;未使用抗凝剂组患者共19例,占46.3%,堵管8例,堵管率42.1%。结论: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发生堵管的概率较低。护士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及流程规范护理,能防止感染及堵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为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和门腔静脉分流术,前者解决脾功能亢进和上消化道出血,但是术后仍有一定的再出血率。后者降低门静脉高压,却减少门静脉的入肝血流,诱发肝功能衰竭和肝性脑病。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仅治疗临床并发症,不能解决肝炎后肝硬化。近几年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器官保存液的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诊断门静脉血栓(PV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9例PVT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及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LAVA)。结果 9例肝PVT中,4例位于门静脉左支,2例门静脉右支,3例位于门静脉主干,其中1例同时累及门静脉右支。MRI均能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内血栓异常信号,平扫T1WI及T2WI流空信号消失,增强扫描各期血栓均无强化,管腔内出现充盈缺损。结论 MRI是诊断PVT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年来,随着肝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在经典原位肝移植的基础上,发展了背驮式肝移植、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等手术方式。其中腔静脉成形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因其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不需静脉转流、流出道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多的移植中心采用。我院于2003年5月27日采用该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9岁,盐城人,发现“乙型肝炎”4年,有“乙型肝炎”家族史。因“全身乏力伴腹胀1个月”入院。查体:肝性面容,消瘦,皮肤无瘀点瘀斑,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稍胀,肝肋下未触…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评价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14例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的患者,均在局麻下经颈静脉途径联合经股静脉途径施行介入治疗,先行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术,再对下腔静脉闭塞段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术.结果 血管造影示闭塞段位于下腔静脉肝后段至肾下段3例,位于肝下肾静脉上段11例,血栓位于下腔静脉内14例,蔓延至髂股静脉12例.治疗成功12例,下腔静脉全部开通,血栓完全溶解8例,部分溶解4例.不成功2例.8例患者平均随访(12±6)(1~36)个月,无血栓复发,下腔静脉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结论 介入治疗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探讨门静脉性肺动脉高压(portopulmonary hypertension, PPHTN)患者肝移植术麻醉的特殊性.方法 PPHTN组15例(男7例、女8例),入选标准: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MPAP)>25 mmHg,肺动脉阻塞压(PAOP)<15 mmHg;对照组15例(男7例、女8例),入选标准:肝硬化排除肺动脉高压.采集2组无肝前期置入Swan-Ganz导管时(T1)、无肝期门静脉阻断5 min(T2)、无肝期门静脉阻断30 min(T3)、新肝期门静脉开放5 min(T4)、新肝期门静脉开放60 min(T5)和术毕(T6)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MPAP、右心房压(RAP)、PAOP、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心脏指数(CI)、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每搏指数(SVI)、右心室舒展末期容积指数(RVEDVI).结果 T1时PPHTN组MPAP、RAP、PAOP、PVRI明显高于对照组;RVEF和SV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T1比较:T2时2组HR、SVRI明显升高,MAP、MPAP、RAP、PAOP、PVRI、CI、RVEF、SVI和RVEDVI明显降低(P<0.05);T4时2组MPAP、PVRI明显升高,MAP、CI、RVEF和SVI明显降低(P<0.05);T5、T6时2组SVRI明显降低,CI明显升高,PPHTN组MPAP、PVRI、RVEDVI明显升高,RVEF明显降低(P<0.05).结论 PPHTN患者与非PPHTN患者相比较,肝移植术中新肝期肺动脉高压及心功能抑制时间更长.麻醉的关键是维持右心功能,减轻右心负荷,纠正可逆性的肺动脉高压因素,减少新肝期再灌注对机体的影响,选择适宜的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也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以血管造影表现作为诊断标准,用非侵入性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评价门静脉癌栓。方法:磁共振为1.0T超导系统,轴位扫描序列为SE序列T1权重和T2权重及小角度扫描法(FLASH)序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为PhilipsC2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造影中采用减影技术。结果:20例原发性肝癌伴有门静脉癌栓形成的DSA表现,13例门静脉癌栓腔内缺损MRI表现为异常信号取代正常的门静脉流空;4例门静脉闭塞表现为门静脉截断;3例门静脉弥漫性狭窄表现为门静脉不规则狭窄。结论:MRI敏感性高,特征性强,而且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670例肝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将其中217例发生PVT者纳入PVT组,随机选择250例未发生PVT者纳入非PVT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手术及药物应用史情况,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寻找肝硬化P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1 670例肝硬化患者中13%并发PVT,肝功能分级以Child-Pugh B和C级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D-二聚体、Hb、TBiL、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脾切除手术、止血药物及心得安使用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OR=6.918, P=0.018)、脾切除手术(OR=4.281, P=0.007)、D-二聚体升高(OR=5.007, P<0.001)为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止血药物、心得安、D-二聚体升高、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脾切除术均可能与肝硬化PVT的形成有关,其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脾切除术、D-二聚体升高为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预防性治疗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术后预防性抗凝、祛聚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2006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手术治疗病例320例,纳入研究者120例。根据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及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嗪等祛聚药的应用情况将120例分为三组,其中,A组60例,术后未用抗凝、祛聚药;B组35例,在血小板〉300×109/L时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500×109/L时,加用抗凝药物治疗;C组25例,早期(术后3~5 d)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300×109/L时,加抗凝药物治疗。统计各组的PVT发生率及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内A组、B组和C组发生PVT的例数分别为26例、12例和2例,发生率分别为43.3%、34.3%和8.0%。A组和B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03,P=0.960),C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χ2=5.082,P=0.024)和B组(χ2=4.856,P=0.028)。术后3组病例引流管平均放置时间、引流液总量、术后第7天凝血酶原延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聚药物能有效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16.
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加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年5月~2007年5月行脾切除加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患者112例,其中门静脉血栓形成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脾切除加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9例中17例康复出院,1例放弃治疗,1例再出血死亡.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症状不典型,必须加强认识,早期干预,发现异常及早抗凝、溶拴治疗是防治脾切除加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监测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 D)在早期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因门静脉高压行脾脏切除(或联合血管断流)术的48例患者,将术后PVT形成的2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无PVT形成的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第1、3、5、7、14天TpP、D- D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TpP及D- D水平并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观察组术后第1、3、5、7天TpP及D- 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第1天TpP及D- 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天D- D检测的灵敏度达84.6%,诊断符合率为81.3%,误诊率为22.7%;TpP检测的灵敏度高达88.5%,诊断符合率为75.0%,误诊率为40.9%。D- 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TpP为0.875;两者联合,其AUC可达0.912。结论 TpP、D- D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PVT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8.
经血管内溶栓和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溶栓加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6例,采用经血管行IVC血栓内溶栓、大球囊成形术、球囊分次扩张加支架压迫血栓成形术;其中21例置管溶栓与我院早期18例全身静脉溶栓对照。结果造影发现26例IVC肝段上方呈膜性孔型狭窄或闭塞,膜下血栓形成。21例行IVC置管溶栓,溶栓效果明显高于全身静脉溶栓(P<0.01);7例血栓消失后行球囊成形术,14例血栓缩小后行球囊加支架成形术。5例急症患者行球囊加支架成形术。24例治疗成功,成功率92.3%。术前下腔静脉压力(28±6)cmH2O,术后压力(14±4)cmH2O,术前术后下腔静脉压力下降明显(P<0.05)。并发症2例,1例内支架闭塞,1例肺栓塞,占7.7%。随访3-72个月,平均36个月,20例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5例明显缓解,1例3个月后再次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介入治疗BCS合并IVC血栓具有微创性、可重复、安全有效,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效防止门静脉血栓的漏诊、误诊以致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方法,并通过各项指标的变化,作为临床用药的指标之一。方法:本院肝硬化合并PVT患者5例。使用PHILIPS HD7超声诊断仪多方位、多切面扫查肝脏,探查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并详细测量及记录。通过动态观察并比较上述病例通过溶栓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作为临床用药指标之一,并观察PVT的转归。结果:病例通过动态观察,血栓均逐渐缩小直至消失,门静脉血流及部分病例增宽的门静脉主干内径亦逐渐恢复正常,有效防止了漏诊、误诊。溶栓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结论:在肝硬化及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对出现门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超声动态观察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简单、无创、效果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89~1999年168例施行断流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总死亡率2.4%(4/168),门静脉血栓形成70例,并同时都伴发脾静脉内血栓。1例并发小肠梗死,抗血栓药物应用时间4~8天,平均5.8天。结论切脾前不先结扎脾动脉和围手术期禁用止血药,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手术后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和扩容、活血药物,对门静脉血栓可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