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曼氏血吸虫和双脐螺均来自巴西。螺呈白色,在温室中饲养和感染,用灯光日夜照射。单个感染用380个螺,分成3组。螺的直径为10±2mm,每个螺单独放在塑料容器中。容器中放100ml去氯水,喂以新鲜卷心菜叶,每周换一次水和菜叶。感染后3周开始每周观察一次逸出的尾蚴。所有的螺在同一时间(12小时)做实验。每个螺分放在试管  相似文献   

2.
由于血吸虫对主要化疗药物产生抗性 ,控制血吸虫传播媒介的防治措施又重新得到重视。控制血吸虫传播媒介的方法主要有 :使用合成的灭螺药 (如氯硝柳胺 )和从植物中提取的灭螺药 ;改变它们的自然栖息地以及利用这些宿主的天敌或竞争者。为了解螺类媒介对血吸虫的敏感性 ,人们已经采用了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媒介的遗传多态性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媒介螺类对血吸虫易感性的遗传模式。为研究光滑双脐螺敏感和抗性株感染曼氏血吸虫多态性标记 ,作者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 PCR(RAPD PCR)技术对光滑双脐螺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4.
光滑双脐螺是曼氏血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为调控血吸虫的发育 ,从 2 0世纪中叶开始对其免疫学和遗传学特性进行研究 ,建立了大量遗传学特征明确的螺种群库 ,并在寻找参与双脐螺 血吸虫相互关系的细胞和体液成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这些种群库的建立史及在医学软体动物学某些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光滑双脐螺是曼氏血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为调控血吸虫的发育,从20世纪中叶开始对其免疫学和遗传学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大量遗传学特征明确的螺种群库,并在寻找参与双脐螺/血吸虫相互关系的细胞和体液成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这些种群库的建立史及在医学软体动物学某些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硝柳胺悬浮剂(SCN)对光滑双脐螺的杀灭效果。方法用SCN、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和氯硝柳胺原药分别配制成药物有效浓度为1.000、0.500、0.250、0.125 mg/L和0.063 mg/L的溶液,在实验室浸泡光滑双脐螺成螺,计算LC50。采用上述3种剂型的氯硝柳胺分别配制成药物有效浓度为0.500、0.250、0.125、0.063mg/L和0.032 mg/L的溶液,浸泡螺卵,计算LC50。结果将成螺浸泡在SCN、WPN和氯硝柳胺溶液中,24 h LC50分别为0.218、0.218 mg/L和0.203 mg/L;48 h LC50分别为0.189、0.203 mg/L和0.189 mg/L;72 h LC50分别为0.165、0.218 mg/L和0.177 mg/L。将螺卵浸泡在SCN、WPN和氯硝柳胺溶液中,24 h LC50分别为0.153、0.173 mg/L和0.171 mg/L;48 hLC50分别为0.085、0.096 mg/L和0.155 mg/L;72 h LC50分别为0.077、0.097 mg/L和0.087 mg/L。结论SCN对光滑双脐螺成螺和螺卵均具有与WPN和原药相同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7.
8.
感染吸虫的软体动物的病理反应特征常常是不产卵或产卵减少。作者研究了吡喹酮对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光滑双脐螺生殖力的恢复作用和它对螺内子胞蚴和发育尾蚴的作用。实验用在实验室饲养的光滑双脐螺成螺(壳直径10~13mm)和在MF1小鼠内保种的曼氏血吸虫作为材料。先将成螺(壳直径10~11mm)感染曼氏血吸虫,感染后6周即  相似文献   

9.
曼氏血吸虫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虫,其中间宿主为扁卷螺科双脐螺。当前关于双脐螺感染曼氏血吸虫的研究逐渐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大量的功能基因和蛋白被报道。神经递质是机体调节神经活动的重要物质,在双脐螺和血吸虫体内广泛分布,不仅参与调控宿主和寄生虫的基本生理行为,还对感染后双脐螺产卵、应激防御以及进入宿主的寄生虫发育等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目前已发现五羟色胺、多巴胺、组胺、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一氧化氮等6类常见的神经递质与双脐螺感染曼氏血吸虫相关,本文从生理、生化以及组织定位表达等方面对上述6类神经递质进行综述,以期为双脐螺与血吸虫相容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复殖目寄生虫在软体动物体内的发育对宿主繁殖功能有抑制作用。雷蚴能侵蚀宿主螺的性腺组织及神经内分泌系统 ;胞蚴对宿主螺有“阉割”作用 ,复殖目寄生虫与其中间宿主软体动物存在互相拮抗作用。雷蚴能积极地抑制其他寄生虫幼虫而表现出主动的拮抗作用 ,胞蚴只能引起由宿主螺内在防御机制长效介导的间接拮抗作用。斜睾棘吸虫科雷蚴既对其他复殖目寄生虫有拮抗作用 ,也对宿主螺的生殖有抑制作用。加拿大自然资源科学部用去尾的斜睾吸虫感染光滑双脐螺 ,对该吸虫的感染是否会干扰曼氏血吸虫在螺体内的存活及其尾蚴的产生进行了研究。以斜睾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光滑双脐螺自体受精和异体受精的繁殖力差异,观察昼夜和光照对产卵的影响,以及成螺对缺水缺食的耐受性,旨在为现场控制该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实验室条件下培育的光滑双脐螺,分成自体受精组和自然受精组,比较两组受精螺的产卵能力、所产卵的发育和孵化、幼螺生长发育等状况。将成螺分成全天光照组、全天避光组、日间光照和夜间避光(自然环境状态)组、日间避光和夜间光照组等4种饲养环境,比较各组螺的产卵情况。将光滑双脐螺成螺分别暴露在相对湿度为0、65%、87%和100%的不同环境中,观察其生存情况。采用快速烘干法去除光滑双脐螺成螺软体内水分,观察螺体重分别减轻10%、20%、30%、40%、50%、52%、55%、57%、60%和70%后的存活率。 结果 在25 ℃环境条件下,自体受精组和自然受精组螺15 d的产卵数分别为(8.77 ± 16.92)枚/螺和(149.71 ± 142.28)枚/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0.999 999,P < 0.01);所产螺卵的孵化率分别为50.1%和78.9%(χ2 = 18.18,P < 0.01),生殖成熟率分别为19.3%和3.8%(χ2 = 11.83,P < 0.0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天光照组、全天避光组、日间光照和夜间避光组、日间避光和夜间光照组等4种饲养环境下产卵量分别为(999.07 ± 444.00)、(602.93 ± 510.68)、(944.07 ± 392.53)、(577.07 ± 279.76)枚/d;其中日间光照和夜间避光组的日间和夜间产卵量分别占10.1%和89.9%,提示该螺产卵以夜间为主;但光照可改变其昼夜节律性。光滑双脐螺成螺在相对湿度分别为0、65%、87%和100%的25 ℃环境中的最长生存时间分别为7、70、150 d及100 d,而缺食对照组为50 d。光滑双脐螺成螺软体脱水率10%、20%、30%、40%、50%、52%、55%、57%、60%和70%后存活率分别为100%、100%、100%、100%、70%、30%、0、0、0、0。结论 光滑双脐螺可通过异体受精或自体受精完成生殖过程;自体受精螺的繁殖力弱于异体受精螺,但其生殖成熟率高于异体受精螺。光滑双脐螺对缺水缺食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提示光滑双脐螺孳生区旱季后仍存活的螺对当地螺种群的维持及曼氏血吸虫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光滑双脐螺自体受精和异体受精的繁殖力差异,观察昼夜和光照对产卵的影响,以及成螺对缺水缺食的耐受性,旨在为现场控制该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实验室条件下培育的光滑双脐螺,分成自体受精组和自然受精组,比较两组受精螺的产卵能力、所产卵的发育和孵化、幼螺生长发育等状况。将成螺分成全天光照组、全天避光组、日间光照和夜间避光(自然环境状态)组、日间避光和夜间光照组等4种饲养环境,比较各组螺的产卵情况。将光滑双脐螺成螺分别暴露在相对湿度为0、65%、87%和100%的不同环境中,观察其生存情况。采用快速烘干法去除光滑双脐螺成螺软体内水分,观察螺体重分别减轻10%、20%、30%、40%、50%、52%、55%、57%、60%和70%后的存活率。 结果 在25 ℃环境条件下,自体受精组和自然受精组螺15 d的产卵数分别为(8.77 ± 16.92)枚/螺和(149.71 ± 142.28)枚/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0.999 999,P < 0.01);所产螺卵的孵化率分别为50.1%和78.9%(χ2 = 18.18,P < 0.01),生殖成熟率分别为19.3%和3.8%(χ2 = 11.83,P < 0.0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天光照组、全天避光组、日间光照和夜间避光组、日间避光和夜间光照组等4种饲养环境下产卵量分别为(999.07 ± 444.00)、(602.93 ± 510.68)、(944.07 ± 392.53)、(577.07 ± 279.76)枚/d;其中日间光照和夜间避光组的日间和夜间产卵量分别占10.1%和89.9%,提示该螺产卵以夜间为主;但光照可改变其昼夜节律性。光滑双脐螺成螺在相对湿度分别为0、65%、87%和100%的25 ℃环境中的最长生存时间分别为7、70、150 d及100 d,而缺食对照组为50 d。光滑双脐螺成螺软体脱水率10%、20%、30%、40%、50%、52%、55%、57%、60%和70%后存活率分别为100%、100%、100%、100%、70%、30%、0、0、0、0。结论 光滑双脐螺可通过异体受精或自体受精完成生殖过程;自体受精螺的繁殖力弱于异体受精螺,但其生殖成熟率高于异体受精螺。光滑双脐螺对缺水缺食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提示光滑双脐螺孳生区旱季后仍存活的螺对当地螺种群的维持及曼氏血吸虫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复殖目寄生虫在软体动物体内的发育对宿主繁殖功能有抑制作用。雷蚴能侵蚀宿主螺的性腺组织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胞蚴对宿主螺有“阉割”作用,复殖目寄生虫与其中间宿主软体动物存在互相拮抗作用。雷蚴能积极地抑制其他寄生虫幼虫而表现出主动的拮抗作用,胞蚴只能引起由宿主螺内在防御机  相似文献   

14.
15.
以往的研究表明 ,被动抗性转移 (PTR)是把对血吸虫自然拮抗的能力从抗性螺转移至易感螺 ,通过注射抗性血浆和阿米巴样造血组织 (APO)的被动转移来完成。抗性螺受血吸虫攻击的结果取决于宿主抗性强度和感染的寄生虫的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宿主内部拮抗机制的能力 ,虽然由细胞介导的对寄生虫的杀伤机制被作为其抗性产生的依据 ,但仍不能确定抗性螺体内所发生的拮抗机制是来自中间宿主的不适宜性 (如缺乏生长发育刺激因子 )还是其自身的抵抗机制。本实验中作者借助新增种类的抗性螺对其血浆中存在的抗性因子进行了研究 ,包括 :早期用毛…  相似文献   

16.
塞内加尔河上代阿姆(Diama)大坝建成以后,塞内加尔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土壤的盐分减低,pH值由酸性变为碱性,为菲氏双脐螺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加之此地区农业的发展,外来人口的流动,致使曼氏血吸虫引入此地区。1988年  相似文献   

17.
在巴西,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有B.tenagophila、藁杆双脐螺、光滑双脐螺三种双脐螺。本文比较研究了这三种螺的毛蚴感染水平及每天的尾蚴逸出数。 用实验室饲养的长度分别为8—10mm、8—10mm、4—7mm的上述三种双脐螺,进行曼氏血吸虫发育的比较研究。每种螺200只,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研究表明,将抗性螺的造血组织移植到易感螺,可使约30%的光滑双脐螺(Biam phalaria glabrata,B.g.)由对曼氏血吸虫易感转变为不易感。但这种抗性转移是由于受体螺产生了表型上具有抗性(如细胞毒性)的血细胞,还是通过分泌某些可溶性因  相似文献   

19.
当抗性株螺感染曼氏血吸虫时,血吸虫的毛蚴被循环的血细胞包裹,在感染后的24—48h被消灭,而其它易感株螺对毛蚴感染几乎没有细胞反应,使血吸虫能在宿主螺中定居。螺宿主对血吸虫毛蚴易感性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1)易感螺缺乏引起有效的抗血吸虫应答的特异性识别分子;2)毛蚴通过逃避螺体内的防御反应而存活。而不能识别异己的机制可能是血吸虫产物与螺血淋巴成分的特异性结合所介导。以往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介绍应用于螺-血吸虫相互作用中的基因鉴定和连锁分析技术,报告抗性的和易感的螺类在比较基因表达分析中所获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