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种不同方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环境下的生长增殖及表型特点,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方法行全骨髓培养法和梯度密度离心培养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表型鉴定。结果今骨髓培养法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周期为14天,原代及传代细胞一致表达CD44,细胞^3H—TdR掺入实验每分钟脉冲数为15250cpm;梯度密度离心法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周期为28天,原代及传代细胞表达CD44,细胞^3H—TdR掺入实验每分钟脉冲数为13570cpm。结论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丽娜  谢华 《解剖学研究》2009,31(6):420-423
目的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以不同培养条件,探讨体外获得高质量、高活性的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方法。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双侧股骨,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分为10%国产TBD胎牛血清+DMEM组、10%国产TBD胎牛血清+DMEM/F12组、12.5%国产TBD胎牛血清+DMEM/F12组、10%进口以色列胎牛血清+DMEM/F12组4组,3只/组;应用密度梯度离心培养法,以10%进口以色列胎牛血清+DMEM/F12作为培养基,取3只大鼠作为一组。比较不同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对B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全骨髓贴壁法中10%进口以色列胎牛血清+DMEM/F12组原代细胞即可7~9 d达融合,传代到第4代细胞活力仍很好。其余3组原代细胞达融合的时间均超过10 d,且传代后细胞活力差,容易出现老化。密度梯度离心培养法原代贴壁细胞太少,无法达融合。结论本实验采用的培养方法中,10%进口以色列胎牛血清+DMEM/F12培养基的全骨髓贴壁分离法,是体外获取成年大鼠BMSCs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全骨髓体外分离并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扩增C57BL/6小鼠BMSCs,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情况并观察其多项分化潜能。结果使用该方法纯化扩增的BMSCs形态均一,生长良好,表达CD29、CD44和Sca-1,不表达CD11b、CD45和CD34,并具有成骨成脂潜能。结论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可以成功的分离培养出小鼠BMSCs。  相似文献   

4.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探索在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 arrow m esenchym al stem cells,BMSCs)的最适条件。以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及贴壁筛选法相结合 ,在体外分离 BAL B/C小鼠的 BMSCs,通过 MTT法测定了不同离心力、不同换液时间、不同血清浓度、不同种植密度等因素对 BMSCs分离和培养的影响。在 5 0 0 g× 30 min的离心力下分离细胞 ,加入 10 %的胎牛血清 ,原代按 (12~ 2 0 )× 10 5/m l的细胞密度接种 ,接种 2 4 h后换液 ,继代种植密度为 6 .4~ 2 5 .6× 10 4 /ml时最适宜细胞生长 ;在此条件下 ,细胞快速增殖 ,传代后 8h贴壁达 90 %以上 ,2 4 h便进入对数生长期 ,直至第 5 d,细胞约增殖 3倍。本研究建立了在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生物学方法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5.
背景:当前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的有多种,但在外科手术中进行获取的方法仍然较少,而外科分离所得细胞对于相应疾病的具有揭示原因和提供研究线索的价值。 目的:在骨科手术中以直接贴壁差速贴壁分离培养纯化与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方法:在骨科关节置换等大手术中吸取少量人骨髓血,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贴壁后36~48 h行洗盘处理,并通过长期体外培养,特定培养基自身的筛选作用对细胞进行筛选,当细胞生长达到足量时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采用直接贴壁法能够在长骨髓腔内混合血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形成集落,其形态学表现和表面分子经鉴定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点,能够获得符合要求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而进行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6.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通过了解其细胞生物学特性,为MSCs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扩增MSCs,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及生长过程。结果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过程中,血液系细胞在换液过程被去除,成纤维细胞污染经差速贴壁法也可去除。获得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形态较均一,生长状态良好。结论采用差速贴壁培养法可获得一定纯度的MSCs,此法简单、实用,并且获得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表面标志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进行检测。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分离培养胎儿骨髓MSC,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增殖及生长特征。结果 流式细胞术证明,MSC具有间质细胞的特征。原代及传代培养显示,胎儿骨髓MSC具有活跃增殖的能力。结论 胎儿骨髓MSC作为组织工程重建的种子细胞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犬髂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并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培养犬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组化染色测定其分化结果。结果原代培养4~5d,镜下见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有较多的突起,胞核明显呈卵圆形,可见1-3个核仁,胞质丰富。成骨方向诱导形成的矿化结节茜素红染色阳性,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阳性;成脂方向诱导形成的脂肪细胞苏丹Ⅳ染色阳性。结论采用密度梯度分离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成功分离和培养犬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9.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条件,为组织工程选择合适的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人MSCs自少量骨髓中分离并培养,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测定贴壁率,免疫组化与流式细胞仪细胞表型鉴定.结果:人MSCs生物性状稳定.不同代次生长曲线相似,第5~6d细胞数日最多;传代后10 h贴壁率高达90%.MSCs表达CD44、CD90,但不表达CD34、CD4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是分离人MSCs的理想方法.MSCs能为组织工程提供足量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人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离及培养的方法,探讨体外培养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贴壁法分离培养人胚MSCs,在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CD44、CD34、CD45表达,并研究其增殖及生长特征.结果原代及传代培养显示,14代以前的MSCs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有82%的MSCs处于G0/G1期.MSCs阳性表达CD44,阴性表达CD34、CD45.结论体外培养14代以前的的MSCs生长稳定,增殖较快,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1.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基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BMMSCs)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并与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BMMSCs)作比较。方法:分别采用贴壁法和Ficoll-Paque淋巴细胞分离法分离获得rBMMSCs和hBMMSCs,进行体外传代、扩增、纯化,比较分析不同代数的rBMMSCs和hBMMSCs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观察传代次数对rBMMSCs的神经分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rBMMSCs表面抗原表达;采用中期分裂相秋水仙素阻抑法分析rBMMSCs的核型。结果:原代rBMMSCs和hBMMSCs在体外扩增后可分别获得(7-8)×105和(5-6)×105个细胞,体外扩增5代后可分别获得1.7×108和l×108个细胞,体外扩增15代后,可分别获得(4-8)×1012和(3-4)×1012个细胞,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和神经分化能力有所下降,但各代rBMMSCs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都比hBMMCs较强。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rBMMSCs的CDllb、CD45、CD61、CD71、CD8O、CD86、MHCⅠ、MHCⅡ表达为阴性,而CD29和CD44表达阳性。rBMMSCs为正常大鼠二倍体核型。结论:rBMMSCs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神经分化能力,是一种具有正常二倍体核型的间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背景:如何在去抗原等处理基础上保留异种骨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及成骨诱导活性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的:探讨异种骨材料浸提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异种骨材料浸提液(实验组)和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对照组)。MTT法、Transwell小室法、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细胞周期变化。取第3代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加入成骨诱导分化浸提液,对照组加入成骨诱导分化培养液,培养至第7,14天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培养第21天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培养1,3,5,7 d的细胞增殖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细胞周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对照组迁移细胞数显著少于实验组(P < 0.05)。培养第7,14天时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成骨诱导第21天进行茜素红染色可见两组均有钙结节形成,实验组钙结节面积更大。结果表明异种骨材料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以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及定向分化成骨细胞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Existing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CM-Dil-label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ve delivered better results in experiments in vivo and in vitro.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 vitro CM-Dil labeling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rected migration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ETHODS: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from the bone marrow of Sprague-Dawley rats. The specific surface antigens, CD29, CD44, CD11b, CD45,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labeled with CM-Dil, and then were cultured and passed continually. Thereafter the morphology and proliferation ability of labeled cells were assessed. The strength and duration of fluorescence after CM-Dil labeling were detected. Transwell chamber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igration ability of labeled cells towards the homogenate of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s of mdx mice. 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cultured cells were markedly positive for CD29 and CD44, but negative for CD11b and CD45, which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eature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M-Dil-labeled cells were not different from unlabeled cells in the aspect of morphology and proliferation. Fluorescence was still visible after passage; however, a reduction in fluorescent intensity was observed under an inverted fluorescent contrast phase microscope after labeling. The labeled cells showed no different migration ability from the unlabeled cells (P > 0.05). In conclusion, the procedure of CM-Dil labeling is safe, simple and effective. CM-Dil could be a good choice for labeling and tracing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umor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which are not only involved in tumor recruitment but impact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of tumor cell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释放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TALEN技术靶向性敲除Rab27a基因构建外泌体释放缺失小鼠模型,随后分离、培养并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培养基中的外泌体,并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计数外泌体的数量,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的大小及形态。利用Ed U实验及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来评价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TUNEL染色及MTS实验检测间充质干细胞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结果:敲除Rab27a的间充质干细胞释放外泌体的数量明显减少,抑制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释放能显著降低其增殖及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结论:抑制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释放可导致其增殖能力及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背景:以往大多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但诱导效果不佳。目的:对比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关节软骨细胞共培养诱导、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样细胞的效果。方法:获取SD大鼠关节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设置1∶2,1∶1,2∶1浓度组,以转化生长因子β1 诱导组为对照。经诱导培养20 d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阿利新蓝比色法检测氨基聚糖含量,Western Blot检测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的吸光度值显著小于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组和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1组(P < 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的氨基聚糖含量和Ⅱ型胶原蛋白表达显著低于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1∶1,2∶1)组。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组与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1组之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关节软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可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软骨细胞诱导存在饱和现象。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兔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和多系统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及生物治疗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目的: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兔骨髓,分别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差速贴壁原理对细胞进行纯化扩增。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及生长规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物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时间短,增殖快,经过细胞传代后能够获得进一步纯化的细胞,杂质细胞减少。原代细胞形态即呈现三角形、长梭形、纺锤形的贴壁细胞特征。第 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极性漩涡状生长,形态单一均匀,不具有表达造血前体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34和白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45的表面标记物功能,但是具有能够表达出整合素家族的成员 CD29 及黏附分子CD44的特点。说明经全骨髓贴壁法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体体外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学、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和多向分化能力方面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经流式细胞分析鉴定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来源主要是股骨或髂骨,但下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兔下颌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下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2或3代检测。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变化,并对其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 结果与结论: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下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历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细胞呈成纤维集落形成单位外观。茜素红、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后形成钙结节及脂滴。结果证实,兔下颌骨分离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及增殖能力,具有多向诱导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背景:脊髓损伤后脊髓自身的修复和再生能力有限,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目的:探讨PTEN基因沉默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组织工程提供更优良的种子细胞。 方法:采用脂质体法转染PTEN基因特异的siRNA沉默PTEN基因,RT-PCR 检测PTEN基因的表达,通过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周期、Transwell实验观察PTEN基因修饰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PTEN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高表达并且siRNA成功干扰了PTEN基因的表达,PTEN基因沉默后的细胞具有更强的存活、增殖、迁移能力,更适合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干细胞因其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而逐渐成为组织工程学研究热点。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基因型与人有很多同源性而成为较理想的实验材料。因尚未发现特异性表面标志物,故目前实验研究中常采用根据其取材部位来源、细胞形态特征和相对特异细胞表面标记或证明其具有诱导分化能力相结合的方法,来判定实验所得细胞为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