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肠道中微生物群落富集,菌群失调与宿主的健康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主要通过“脑-肠轴”这一双向通信路径,对大脑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就肠道菌群、“脑-肠轴”以及肠道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加以阐述分析,以期为此类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肠道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共同参与肠脑双向交流,即肠脑轴。本综述详细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组成与功能,肠脑轴理论内容,大脑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调控机制,肠道微生物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反向调节大脑的发育及功能。概括了肠道菌群失调与神经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自闭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抑郁症等的关系,探究基于“肠脑轴”理论治疗脑部疾病的作用机理,并基于该理论寻找合适的中药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多糖类、多酚类、皂苷类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脑部疾病。基于肠脑轴理论,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为传统中药口服应用实现脑部疾病治疗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肠-脑轴在维持机体内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肠道微生物群在肠道和大脑的双向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学者们建立了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这一概念。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和代谢途径对宿主产生影响,包括神经发育、传递和行为,并参与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本中心的临床经验,对肠道微生物群、肠道、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以肠道微生物群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靶点的肠-脑轴干预策略进行讨论,以期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提供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 其典型症状为间断性腹痛、腹泻。IBS-D有病程长、症状易反复等特点, 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功能性疾病。目前, 研究认为, 其发病机制与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失衡、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相关。有研究表明, 辣椒素受体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辣椒素受体参与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失衡、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的具体机制作一综述, 以期为探索IBS-D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物可以介导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等途径,与大脑进行双向调节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通道被称为微生物-肠-脑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多样性影响着宿主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抑郁症、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异常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而合适的微生物群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该文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部分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肠道菌群作为寄居在人消化道内的大量微生物,是人体健康和疾病转换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脑-肠轴是联系大脑和胃肠功能的双向信息调节系统,肠道微生物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均能参与脑-肠轴活动,影响大脑功能和某些关联行为。最新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与AD关系密切,两者通过免疫、神经内分泌以及迷走神经途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关系网。许多文献报道,通过益生菌或中药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状态,改善AD症状。因此,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中药与AD的相互作用,开发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个性化中药制剂,能够为AD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息息相关。AD的发展与肠道菌群状态、心理神经状态存在密切联系,AD患者往往存在着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变化以及抑郁和自卑等现象。肠道菌群、神经系统以及皮肤三者间的相互联系称为“肠-脑-皮轴”。基于调节肠道菌群、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以治疗皮肤疾病的研究不在少数,但详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皮肤免疫均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基于三者间相互关系(即肠-脑-皮轴)治疗AD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尚缺乏,作用靶点尚不清晰。因此,本文根据肠道菌群失衡、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在A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肠-脑-皮轴在A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中医药通过调节肠-脑-皮轴治疗A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AD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肠道菌群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肠道菌群构成肠道微生态系统,在营养、代谢、生长发育、屏障保护、免疫等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从宏基因组表征神经类疾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在无菌小鼠上进行粪菌移植验证肠道菌群与精神类疾病的关系两方面综述了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的相关性。另外,近年来,提出了微生物-肠-脑轴学说,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双向信号通路,肠道菌群可通过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内分泌、免疫等途径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改变主要通过迷走神经途径、内分泌途径、免疫途径等影响宿主的神经系统,从而引发或加重抑郁症、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人格分裂症、帕金森病等。该文对造成宿主相关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从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作用机制3方面探讨微生物-肠-脑轴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崔新梦  高兴华 《药学研究》2022,41(8):531-536
肠道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通路与多个器官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关系被称为肠道-器官轴。肠道微生物在肠道-器官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通过靶向肠道-器官轴来治疗肠道和多种相关器官的疾病。本文总结了肠-脑轴、肠-肝轴、肠-肺轴、肠-心轴、肠-皮轴、肠-脂肪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药物基于“肠-脑”通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菌群是由诸多共生及致病微生物组成的复杂而动态的群落,并与宿主紧密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肠-脑”轴理论,肠道菌群与神经精神疾病之间的联系逐步被发现.由于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大多经口服后进入肠道,使得其与肠道菌群可能产生更广泛的相互作用.多项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可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同时肠道菌群也会参与药...  相似文献   

11.
5-羟色胺(5-HT)是脑-肠轴途径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其分泌与肠道菌群、肠道免疫、肠道动力等方面密切相关。5-HT代谢途径异常参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慢性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就5-HT在不同胃肠道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李亚丹  周子伟  吴迪  雷平 《天津医药》2021,49(8):887-891
脑创伤是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创伤后的原发性损伤重在预防,继发性损伤才是临床治疗的重点。 脑创伤后会出现肠道出血、渗透性增加和菌群失调等;而改善肠道内环境状态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脑和肠道之 间存在多种方式的双向信息交流,即脑-肠轴。针对脑-肠轴的治疗可以改善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的继发性损伤。对脑-肠轴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功能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寻找脑创伤治疗的新靶点开拓 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的弥漫性肝病。在参与肝硬化进展的因素中,肠道菌群可能是代谢和免疫等全身因素以及肠道和肝脏等器官的枢纽。肠道菌群失调参与肝硬化发展的机制可能包括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内毒素增多、肠壁通透性增加、宿主代谢紊乱等。肠道菌群可与其他器官通过不同的轴工作,其中肠-肝轴是最相关和研究最多的轴。肠-肝轴主要包括肠道菌群、细菌产物、肠道屏障以及肝脏。发生肠道菌群紊乱时,不仅肠道感染会加重,还会进一步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并使肝组织破坏增多,促进肝脏炎症,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肝硬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目前,基于肠-肝轴机制调治肝硬化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水凝胶、碳纳米颗粒、噬菌体、粪便微生物移植、后生元、FXR激动剂、中医药等。现主要就肠-肝轴在肝硬化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陈蛟 《现代医药卫生》2014,(22):3405-3408
1998年马歇尔提出了“肠-肝轴”的概念,从此肝脏疾病的发生与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就逐渐受到关注。目前的研究认为,如果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致使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肠道内的细菌及其产物(如内毒素等),通过血液循环(通常是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脏固有免疫系统如Kupffer细胞(kupffer cell,KC)等被肠道产物激活,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这些炎性因子可进一步造成肠道黏膜及远隔器官损伤。因此,保护肠黏膜屏障可能是治疗肝脏疾病的开创性治疗方法和辅助治疗方法。进一步认识肝肠轴相互作用的机制可为临床上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肝肠轴的相关机制及研究该机制的重要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阿尔兹海默症(AD)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没有良好的临床治疗药物.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更多的发病机制不断被提出,为抗AD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作者对胆碱能损伤学说、Aβ学说、tau蛋白学说、炎症学说、兴奋性神经损伤学说、"微生物-脑-肠轴"学说等发病机制及...  相似文献   

16.
李昭君  陈晓光  张森 《药学学报》2020,(12):2777-2784
近年来,宿主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对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是必要的。但菌群失调也可能导致多种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肠道中的微生物组与宿主的病理生理状态相关。"肠-肾轴"理论的提出很好地解释了肠道菌群与慢性肾病之间的双向交流,一方面肾脏功能受损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另一方面改变的肠道菌群通过损伤肠黏膜屏障,使有害菌透过肠屏障入血,诱发慢性炎症,从而加速肾脏损伤。另外失调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中肾毒性代谢物的增加也是"肠-肾轴"加重肾病的机制之一,其中对甲酚硫酸盐、硫酸吲哚酚和氧化三甲胺这3类微生物代谢物是研究最为广泛的肾毒性代谢物,它们的肾脏毒性已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证实。目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代谢物网络同慢性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有可能为慢性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条全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文杰  戴岳 《药学研究》2022,41(1):53-56
肺与肠道在解剖学上并无直接的联系,但在临床表现上呈现密切的相关性,这种现象被称为“肺-肠轴”。目前认为肺与肠在之间可能通过微生物群、黏膜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网络等途径相互交流和影响。本文综述有关“肺-肠轴”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在中老年群体发病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未明确,随着微生物-肠-脑轴领域的研究兴起,研究人员对中药用于治疗AD的深入研究,中药调控肠道菌群在AD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本文从AD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AD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AD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不仅在情绪上表现出持续的低落、悲观、冷漠等,同时在躯体上常伴有食欲不振、便秘等胃肠道症状。肠道菌群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潜在的生物学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其在肠与脑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影响肠道屏障功能,还可以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肠-脑轴维持宿主机体的稳态。近年来,中药在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时,具有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的特点,且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减少移位以及维持菌群正常功能等方面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研究已被广泛关注。本综述主要通过调研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从中药单体、单味药及复方多种角度探讨中药对肠道菌群的改善作用,从中药对肠道菌群结构的矫正作用、调节免疫作用、进行菌群移植以及对其代谢物调节等不同层次发挥抗抑郁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由浅入深的总结。本综述将为深入阐释肠道菌群在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及中药抗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对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它作为机体的“第二基因组”,通过调节肠道神经、胃肠激素、肠屏障、肠道免疫和代谢与宿主重要脏器建立通讯轴,影响宿主的多种生理功能。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的重要代谢产物,在机体的免疫、代谢、内分泌及信号传导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肠-器官轴上的重要通讯物质。本文总结了肠-肝/脑/肾/肺轴与疾病的互作关系,并重点探讨了短链脂肪酸在这种互作关系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