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获得单侧唇裂患儿术前唇鼻形态的数据资料,根据唇鼻畸形特征设计手术修复方案,通过术后临床观察,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单侧唇裂患儿85例,分为单侧完全性唇裂组、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组。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测量裂隙两侧唇长、唇高、人中嵴高度、鼻底宽度和鼻小柱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来比较各组患儿裂隙两侧测量值的差异。结果单侧唇裂患儿术前裂隙两侧唇鼻部各项参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期术后随访表明,两组1岁以内患儿在健一患侧唇长和鼻底宽度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裂隙侧唇长较健侧小,鼻底宽度较健侧大。完全性唇裂组患儿术后半年患侧鼻小柱高度小于健侧。1~2岁患儿在健一患侧唇长、唇高、人中嵴高度、鼻底宽度和鼻小柱高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测量单侧唇裂患儿唇长、唇高、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和人中嵴高度,对术前手术设计和术后对称性评估有很大的帮助。短期随访表明,1岁以内单侧唇裂患儿患侧唇长变短,鼻底增宽,在今后的唇裂修复中,需要通过改进手术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改良Millard术式对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的修复效果。方法:将42例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作为观察组,使用改良Millard术式进行治疗;同时收集同年龄段体检正常的42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术后24个月,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唇高、唇长、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及家属心理状态。结果:术后,观察组两侧唇高均降低、唇长增加、鼻底宽度缩短、鼻小柱高度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的唇长、鼻底宽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唇高、鼻小柱高度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与术前比较,患儿家属的精神病性、躯体化、偏执、强迫症、恐怖、人际关系、敌对症、焦虑评分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Millard术式对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可有效复位、重建鼻唇部解剖亚单位,同时降低家属心理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鼻-牙槽术前矫治器(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PNAM)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前矫治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3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PNAM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牙槽突裂隙宽度、鼻孔宽度和鼻小柱高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儿在PNAM治疗后,牙槽突裂隙宽度、鼻孔宽度均缩窄,鼻小柱高度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PNAM能够有效缩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牙槽突裂隙宽度和鼻孔宽度,延长鼻小柱的高度,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可见光三维扫描仪分析评价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效果.方法 随机收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9年5至6月收治的单侧唇裂患儿的I临床资料,共19例,均为一期修复,其中Ⅱ度唇裂7例,Ⅲ度12例.利用3DSS扫描获得患儿手术前、后面部形态数据,将其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e Studio 10.0中生成j维数字化模型.在软件中精确测量手术前、后健、患侧鼻小柱长度、鼻底宽度、鼻翼长度等数据,对测得数据以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及单样本t检验.结果 无论是Ⅱ度还是Ⅲ度单侧唇裂患儿,其鼻底宽度、鼻基部宽度、鼻翼长度、唇长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Ⅱ度唇裂患儿术后鼻小柱高度、鼻翼口角距的非对称率与正常人群非对称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度唇裂患儿术后鼻小柱高度、鼻底宽度、鼻基部宽度、鼻翼门角距、唇长的非对称率与正常人群的非对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患儿术后鼻底封闭,鼻小柱偏斜畸形获得矫治,唇弓形态恢复较好,但患侧唇高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不足,健、患侧鼻小柱高度的不对称仍较明显.Ⅲ度唇裂患儿术后患侧鼻底宽度仍比健侧宽.  相似文献   

5.
余波  张萍  罗锐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2):212-213
探讨采用Millard法结合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Millard法结合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袋26例,阐明该术式的方法、优点及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果:2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上唇解剖形态恢复满意,上唇丰满.唇弓外形自然,患侧唇峰下降充足.唇上部紧张度较大,鼻小柱居中,惠侧鼻翼鼻孔外形恢复良好,鼻底丰满,人中嵴形态良好,直线状癜痕模拟人中嵴。结论:该方法集Millard法及下三角瓣法之优点,相互弥补其缺点,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是活性及难度较大,主要靠目测及临床经验.应在熟练掌握两种常用术式后选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唇鼻同期整复术结合术前鼻模矫正对双侧不完全性唇裂鼻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10例在早期行鼻模矫正的唇裂患儿在矫正前(T0)、唇鼻手术术前(T1)、术后1周(T2)、术后半年(T3)分别拍摄面部仰头位照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双侧鼻孔及鼻小柱的对称性。结果:T0-T1双侧鼻孔的高度、宽度的对称性差异改变明显(P0.05),T1-T2鼻孔高度的对称性上差异明显(P0.05),T1-T2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差异明显(P0.01),鼻小柱的倾斜度各个阶段之间改善明显(P0.05)。结论:应用唇鼻同期整复术结合鼻模矫治对于双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就诊的70例单侧唇裂患儿,年龄3~17个月,平均(7.5±2.2)个月,均接受改良Mohler法修复,术后由颌面外科资深医师评估手术修复美观效果,并测量手术前后裂隙两侧唇长、唇高、人中嵴高度、鼻小柱基底等唇鼻外观形态参数。结果:70例单侧唇裂患儿均成功完成改良Mohler术,术后愈合较好,未出现感染、裂开等并发症。一期修复效果优良率为92.86%,双侧唇高/宽/长度、鼻底宽度、鼻孔大小等协调对称,5例修复欠佳者行二期修复,唇鼻形态逐渐恢复正常;术前健患侧唇长、唇高、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人中嵴高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拆线测量,健、患侧上述唇鼻外观形态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Mohler法能有效修复单侧唇裂患儿的唇鼻外观形态,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8.
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一次性修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综合术式一次性整体矫正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方法。方法:采用一针法鼻小柱鼻翼脚复位固定,以缩窄以平齐鼻底;穹隆MT瓣成形术改善鼻孔形状;带侧翼鼻假体隆鼻突出鼻部立体感和加高鼻翼;上唇M瓣成形修整唇红缘重建唇弓;双侧口角为蒂的唇黏膜瓣或下唇瓦合式黏膜瓣修复上唇唇红过薄、过短或部分缺损。结果: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21例,随访10例3个月至1年,外观和效果满意。结论:应用一针法鼻小柱鼻翼脚复位加MT成形术和双蒂唇黏膜瓣移植等术式是值得推荐的一种一次性整体修复继发鼻唇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双侧唇裂同期修复唇鼻畸形的远期效果.方法 以16例先天性完全性双侧唇裂患儿为实验组,选取3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均在修复唇裂的同时在鼻唇角部位做V-Y成形术,解剖和保护鼻小柱前唇动脉,以确保前唇血运,显露及矫正错位的两侧鼻翼软骨并相互缝合,修复鼻畸形.术后10年随访时拍摄面部正、侧及后仰位像片,并测量鼻唇部解剖标志点的直线距离和角度值,与对照组正常儿童进行比较,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儿鼻形态可以令人接受,远期效果稳定.但与正常同龄对照组测量数据比较,鼻小柱及鼻长相等,其中鼻宽度、鼻小柱宽度、鼻尖突度、鼻唇角均大于正常值(P<0.05).结论 在仔细解剖、妥善保护鼻小柱前唇动脉及前唇血运的前提下,同期修复双侧唇裂和鼻畸形,可以获得令人接受和稳定的远期效果,是较为可取的修复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行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对患儿鼻唇部和牙槽突部矫治的效果。方法:选用56例患儿做为实验组进行唇裂手术前鼻-牙槽突塑形治疗,比较实验组患儿使用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前后及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唇裂术前的唇部裂隙,牙槽突裂隙,鼻翼宽度,鼻小柱倾斜度,鼻小柱高度。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经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后唇部裂隙及牙槽突裂隙,鼻翼宽度明显减小,鼻小柱高度明显增加,鼻小柱倾斜度减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明显改善了双侧鼻部的对称性。结论:通过鼻-牙槽突塑形治疗,减小唇部及牙槽突的裂隙宽度,改善鼻部外形,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值得临床推广采用的唇腭裂序列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并同期矫正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传统Millard术式旋转推进法修复唇裂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将鼻小柱的皮肤定点由传统的健侧位移至近患侧鼻小柱根部,移动幅度根据患侧鼻孑L大小及鼻小柱畸形程度适当调整;不再设计患侧鼻底及鼻翼基部水平切口,改为充分分离错位的患侧口轮匝肌,使其与健侧复位后的口轮匝肌对位缝合;同时通过鼻小柱、鼻翼基部切口分离患侧鼻翼软骨,将其与对侧上鼻翼软骨及皮肤悬吊固定,矫正鼻翼塌陷.自2005年10月至2009年5月,采用本法矫正单侧唇裂及鼻畸形患者46例.结果 本组46例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经1~24个月随访,上唇、人中嵴解剖形态自然,动态和静态效果良好,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改良Millard方法修复单侧唇裂(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并同时矫正鼻畸形,是一种综合修复单侧唇裂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Millard Ⅱ式进行观察总结以推广用来常规用于矫正单侧唇裂.方法:总结观察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所实施的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60例的效果.结果发现Millard Ⅱ式对唇部外形恢复、鼻小柱偏斜,鼻翼塌陷畸形的改善较好.结论:根据唇裂的特点,灵活选用MillardⅡ术式,可用来矫正绝大部份唇裂及其伴有的鼻畸形.  相似文献   

13.
双侧唇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方法和美容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4年12月,收治先天性唇裂患儿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11岁。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裂13例,均伴双侧完全性腭裂;双侧不完全性唇裂9例,均无腭裂;混合性唇裂4例,均伴单侧完全性腭裂。应用原长法的原则进行唇裂整复,术中解剖口轮匝肌,复位后进行框式缝合;唇珠的形态由侧唇红唇肌肉瓣完成;红唇缘原有自然形态完整保存;同期初步矫正鼻畸形。结果术后患儿创而均Ⅰ期愈合。鼻底宽度及丰满度均较满意,唇弓形态好,无口哨畸形。上唇静态及动态时外形均较好。26例均获随访10d~3个月,双侧不完全性唇裂患儿有较好的鼻尖及鼻孔形态,均不需进行二期手术;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有一定的鼻尖及鼻孔形态,仅遗留鼻小柱过短;混合性唇裂患儿两侧鼻翼基脚稍不对称。结论双侧唇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时,对传统的整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并进行适当完善和修改,另加一定的缝合技巧,可在术后近期静态与动态均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应用皮肤红唇复合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手术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在裂侧唇缘设计一皮肤红唇三角瓣,内旋推向健侧,再造唇珠;口轮匝肌、鼻小柱和鼻翼外侧角的松解、复位固定;鼻底构建与鼻堤形成等多种方法,于2008年4~12月,对45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进行手术修复.结果 术后随访1~6个月,45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术后双侧唇高、鼻翼和唇红对称,鼻堤和唇珠明显,无鼻底凹陷,效果满意.结论 皮肤红唇复合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具有设计简单易行,切除组织量较少,瘢痕小,唇珠外形佳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一种综合术式一次性整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方法。方法:采用一针法鼻小柱鼻翼脚复位固定,以缩窄和平齐鼻底;利用埋没导引针修复鼻翼软骨复位,改善鼻孔形状;带侧翼鼻假体隆鼻突出鼻部和加高鼻翼;上唇M瓣成形修整唇红缘重建唇弓;两红唇瓣覆盖修复红唇部等。结果: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32例,随访20例6个月~2年,外观和效果满意。结论:应用埋线法修复鼻小柱、鼻翼脚、鼻翼软骨复位,M成形术和两红唇瓣覆盖修复红唇部等术式是值得推荐的一次性整体修复继发鼻唇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海荣  张敬德  吕川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2):1777-1779
目的:介绍一种综合术式一次性整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方法。方法:采用一针法鼻小柱鼻翼脚复位固定,以缩窄和平齐鼻底;利用埋没导引针修复鼻翼软骨复位,改善鼻孔形状;带侧翼鼻假体隆鼻突出鼻部和加高鼻翼;上唇M瓣成形修整唇红缘重建唇弓;两红唇瓣覆盖修复红唇部等。结果: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32例,随访20例6个月~2年,外观和效果满意。结论:应用埋线法修复鼻小柱、鼻翼脚、鼻翼软骨复位,M成形术和两红唇瓣覆盖修复红唇部等术式是值得推荐的一种一次性整体修复继发鼻唇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婴儿期功能性修复单侧裂的同期,矫正唇裂鼻畸形。方法 采用Millard术式,同期经唇入路矫正鼻畸形,即分别经由鼻小柱与鼻翼基部锐分离鼻大翼软骨与鼻翼皮肤,在使大翼软骨恢复正常解剖之后,其内侧面软组织也随之整体移动,故无需解剖大翼软鼻内侧面、鼻中隔软骨及鼻骨。口轮匝肌的修复则恢复了鼻周肌肉的动力平衡,经Millard术式,矫正鼻小柱偏斜,恢复鼻底的完整,初步完成了鼻畸形的矫正。结果 80例单侧唇裂鼻畸形患儿经此法矫正后,效果满意者52例,效果一般者17例,差者11例。结论 在功能性修复唇裂的基础上,由唇入路行较简单而创伤小的鼻畸形矫正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双侧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及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的时机、方法、特点,并进行其疗效的初步观察。方法:对21例双侧唇腭裂婴幼儿进行了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和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主要包括前颌后退、牙槽骨间隙的关闭、唇的牵张及鼻的矫形;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整形术及改良长庚式双侧唇裂唇鼻同期整复术。结果:21例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的患者前唇后退充分;唇裂隙宽度变窄,裂隙两侧唇组织适度牵张;鼻小柱延长及鼻塌陷畸形明显改善;牙槽裂隙变窄为1~2mm。19例术后患者经1~5年随访,结果表明:唇鼻形态良好;前庭沟连续;口-鼻腔瘘封闭;16例上牙槽连续、稳定,但部分病例牙槽高度、宽度稍嫌不足,其中13例患者在原牙槽裂隙处长出乳齿。结论:双侧唇裂患者为了获得理想的唇鼻形态及完整稳定的牙槽骨,术前进行正畸鼻-牙槽突塑形和早期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是一种实用、无创、安全、可行、经济、值得借鉴的序列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婴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正畸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在婴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正畸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3月,对100例出生后10 d~3个月内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进行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矫治。其中男60例,女40例,健康状况良好。根据矫治起始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 d~1个月内)及对照组(1~3个月)各50例,对比两组婴儿正畸治疗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关闭程度及唇腭裂联合整复术后3个月鼻翼外观满意度,评价疗效。结果婴儿正畸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观察组为5.0±1.6 mm、4.1±2.7 mm,6.9±2.6 mm、6.4±2.9 mm;与对照组7.5±3.1 mm、8.3±3.0 mm,12.5±4.0 mm、10.8±2.6 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婴儿正畸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自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术后鼻翼外观满意度观察组86.3%与对照组6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实施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矫治,可明显改善上颌形态及鼻畸形程度,减小牙槽突裂隙,并有效减小上唇张力,为婴儿期唇腭裂联合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唇畸形同期整复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14例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患者,采用三角瓣法修复唇裂,Bardach法矫正鼻畸形手术切口同期矫正鼻畸形,将畸形的组织尽可能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尤其是错位鼻软骨的复位,为患儿建立一个对称性的骨架.并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鼻畸形修复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本组14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经6~18个月随访,上唇解剖形态自然,动、静态效果良好,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鼻小柱居中,双侧鼻孔基本对等,鼻唇部瘢痕轻微,医患评价均满意.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唇畸形同期整复术,可以在早期将畸形的组织尽可能地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不仅可获得即刻的手术效果,远期效果也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