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组织工程血管构建的关键依赖于理想的支架。猪血管作为组织工程血管构建材料已有广泛应用,但其较高的免疫原性及较差的力学强度限制了该材料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应用。目的:应用猪主动脉脱细胞基质制备一种新的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方法:对猪主动脉进行脱细胞处理和热交联改性制备脱细胞血管基质支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生物力学分析评估其脱细胞效果及血管基质的力学性能。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接种于脱细胞血管基质支架中进行体外培养,评估其生物相容性。结果与结论:用1%的TritonX-100溶液处理猪主动脉84h可完全脱除血管细胞,同时不破坏血管基质结构;经真空下120℃热交联处理12h,脱细胞基质的拉伸断裂强度得到明显提高,达到1.70MPa。在该改性血管基质支架上接种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7d,扫描电镜显示内皮细胞呈现典型的血管内皮层状结构。表明猪主动脉经过脱细胞处理能够维持血管基质完整,冷冻干燥和真空热交联处理可有效提高其拉伸强度,且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利用脱细胞血管基质作为血管支架具有以下优点:脱细胞血管基质保留了自然血管的复杂三维结构;脱细胞基质表面的生长因子和结构域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浸润。目的:制备脱细胞血管基质并对其体内外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胰蛋白酶、Triton X-100逐步处理猪颈动脉制备脱细胞血管基质。采用皮下植入实验、急性毒性实验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等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与结论:脱细胞基质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未释放对红细胞产生破坏溶解作用的有害元素,未引起急性溶血反应,对细胞的生长无毒性影响。脱细胞基质材料在动物体内植入后早期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到实验观察的后期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脱细胞基质内可见成纤维细胞。另外,脱细胞基质材料对周边组织未产生毒性作用,伤口Ⅰ期愈合。同时组织学切片显示:支架材料与周边组织相容性好,未产生排斥反应。说明脱细胞基质材料在动物体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应用灌注法制备的大鼠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具有良好的体外细胞相容性,但其体内生物相容性尚不明确。 目的:应用灌注法制备大鼠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检测其体内生物相容性。 方法:应用灌注法制备Wistar大鼠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进行以下实验:①急性毒性实验:在小鼠腹腔分别注射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浸提液、生理盐水及苯酚。②溶血实验:将抗凝新西兰兔血分别与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浸提液、生理盐水及蒸馏水混合。③热源实验:向新西兰兔耳缘静脉注射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浸提液。④内皮刺激实验:在新西兰兔皮下注射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浸提液,观察有无皮肤刺激反应。⑤皮下植入实验:将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埋入新西兰兔背部皮下。 结果与结论:全灌注法制备的Wistar大鼠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无细胞残留,未引起全身毒性反应、急性溶血反应、热源反应及皮肤刺激反应,植入兔体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说明大鼠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材料在动物体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人包皮组织脱细胞基质移植物(AMGs),探讨其浸提液对兔尿道黏膜细胞毒性。方法 制备人包皮组织脱细胞基质后,通过Masson 染色观察脱细胞后基质的表征,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孔径大小。体外培养尿道黏膜细胞,采用免疫荧光鉴定其AE3表达。 尿道黏膜细胞与AMGs 基质浸提液体外共培养,MTT法检测 AMGs 浸提液对 尿道黏膜细胞毒性。结果 Masson 染色显示细胞去除干净,只有胶原蛋白构成的支架,扫描电镜显示支架的孔径为20~50 μm,分布均匀,形态良好。适当浓度的AMGs 基质浸提液对尿道黏膜细胞无明显毒性。结论 人包皮组织脱细胞基质为理想的 AMGs 支架材料,制备的 AMGs 材料细胞毒性小,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背景:以脱细胞脊髓基质材料为构架的脊髓生物支架,已被证实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受损的脊髓神经功能。 目的:介绍脱细胞脊髓基质支架的制备方法和部分生物特性,对近年来其在脊髓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一概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CNKI 和 PubMed 数据库中 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关于脱细胞脊髓基质支架材料在脊髓损伤中应用的文章,在主题和摘要中,中文以“脱细胞脊髓,支架材料,脊髓损伤,组织工程学”为检索词检索,英文以“acellular spinal cord;engineering tissue;spinal cord injury;scaffold”为检索词进行检索。 结果与结论:脱细胞脊髓基质支架具有较低的抗原性、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类似脊髓的三维支架结构,但存在力学性能差及结构不稳定等缺点。通过京尼平、戊二醛等交联剂改性后可明显提高支架的生物性能。目前国内外已对脱细胞脊髓基质支架在神经修复再生方面的应用做了一些探索,为脊髓组织工程学打下了基础。由于脱细胞脊髓基质支架的诸多优点,脱细胞脊髓基质材料有望成为脊髓组织工程学的理想材料。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聚乳酸乙醇酸与不同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的报道较多,但探讨其与猕猴骨髓基质细胞生物相容性的研究极少。 目的:观察猕猴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支架材料聚乳酸乙醇酸在体外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将经流式细胞检测证实的第2代猕猴骨髓基质细胞与聚乳酸乙醇酸支架材料联合培养,以单独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作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猕猴骨髓基质细胞与聚乳酸乙醇酸共培养4 d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CD29阳性的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包绕在聚乳酸乙醇酸纤维表面,形成长的细胞链。扫描电镜下可见骨髓基质细胞于聚乳酸乙醇酸上贴附良好,且有较多细长的突起从骨髓基质细胞伸出,沿材料伸展。骨髓基质细胞在聚乳酸乙醇酸浸出液中培养72 h,骨髓基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7 d,其形态、细胞活力、细胞增殖指数与对照组亦无明显差异。提示猕猴骨髓基质细胞与聚乳酸乙醇酸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表明新西兰兔软骨组织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其中关节软骨及耳软骨的脱细胞基质的研究较多,但采用肋软骨作为组织工程软骨支架的研究较少。 目的:制备新西兰兔肋软骨脱细胞基质,探讨天然软骨支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用联合去垢剂-酶法获得软骨支架,根据脱细胞过程中Triton X-100第2次处理时间0,24,48,96 h分为4组。脱细胞完毕后各组支架固定行扫描电镜采集图像观察计算支架孔隙率、孔径长度,并对支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将脱细胞支架植入异体新西兰兔皮下观察其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兔肋软骨脱细胞基质呈乳白色,大小均一,染色示支架结构完整,仍保存大量酸性黏多糖及Ⅱ型胶原成分,扫描电镜观察经一定时间的脱细胞处理后可得到结构完整,孔隙均匀的天然软骨支架,其孔隙率为(61.31±8.45) %;孔径长度为(32.80±5.15) μm,符合正态性分布,各组脱细胞支架植入异体新西兰兔皮下7 d后生物相容性良好,周围软组织无明显充血、化脓等炎症排斥反应出现。结果显示,兔肋软骨脱细胞支架具有良好的基质组成,有较完整、均匀的孔隙结构及孔径分布,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8.
背景:耳软骨作为脱细胞基质可选择的支架,进行脱细胞处理可去除了软骨细胞的抗原性,从而与种子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目的:体外提取、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与异体脱细胞耳软骨支架复合,观察其生物相容性。 方法:提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体外培养,诱导为软骨细胞,以胰蛋白酶-曲拉通联合法获得脱细胞软骨支架,将两者于体外复合,10 d后复合支架固定行组织学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14 d可形成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示胞浆呈棕黄色;兔耳软骨脱细胞基质呈乳白色,组织学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示经脱细胞后支架孔隙均匀,结构完整,仍保存大量酸性黏多糖及胶原成分。其孔径长度(33.70±4.33) μm,孔隙率(65.23±7.35)%。 复合支架组织学染色及扫描电镜示两者黏附良好,并伴有多量基质分泌。说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软骨细胞与异体脱细胞耳软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脱细胞基质材料去除了天然材料中的细胞成分,保留了基质成分,有效降低了天然材料的免疫原性,同时能够保持材料的机械强度。 目的:拟利用洗脱方法去除兔肋软骨中的细胞基质,制备天然生物支架材料。 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肋软骨,清除周围组织后随机分组处理,以未经处理的肋软骨作为正常对照组;48 h处理组以去污剂-酶化学消化48 h;96 h处理组以去污剂-酶化学消化96 h,3组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镜观察脱细胞效果。同时收集诱导第7天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109 L-1,与同种异体肋软骨脱细胞基质体外复合培养,于第3,7天取复合物行电镜观察细胞在脱细胞基质表面的黏附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新鲜肋软骨标本每个软骨陷窝内均有排列紧密的二三个软骨细胞,去污剂-酶化学消化后软骨陷窝内的细胞逐渐脱失,至消化处理96 h后,软骨陷窝内的细胞完全脱失。共培养第3天时,脱细胞基质表面有大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布,细胞为多角形,有伪足伸出,锚定在基质表面,部分区域可见细胞在基质表面增殖分裂;第7天时,脱细胞基质表面大部分均为细胞覆盖,细胞呈扁平状,有多个足突充分伸展,细胞之间互相连接,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在基质表面,呈冰霜样改变,表明制备的脱细胞基质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天然生物材料支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生物材料支架具有与细胞外基质结构相似,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在组织工程中作为细胞培养的支架材料具有明显的优势。羊膜取材容易,易于加工处理,无毒无刺激性,具有抗微生物的特性和促进组织修复的生物学作用;小肠粘膜下层无免疫性,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具有促进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等作用。血管、膀胱、软骨等脱细胞基质分别用于相应的组织缺损修补,易达到结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本文就上述支架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体外构建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I型胶原(type I collagen,Col-I)和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共混体系制备二维复合膜和三维仿生支架,研究其理化性质和生物相容性,探讨其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在细胞培养小室底部共混SF/Col-I/HA以及低温3D打印结合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二维复合膜及三维支架。通过机械性能测试、电子显微镜和Micro-CT检测材料的理化性质,检测细胞的增殖评估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通过共混和低温3D打印获得稳定的二维复合膜及三维多孔结构支架;力学性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孔径、吸水率、孔隙率和弹性模量均符合构建组织工程骨的要求;支架为网格状的白色立方体,内部孔隙连通性较好; HA均匀分布在复合膜中,细胞黏附在复合膜上,呈扁平状;细胞分布在支架孔壁周围,呈梭形状,生长及增殖良好。结论 利用SF/Col-I/HA共混体系成功制备复合膜及三维支架,具有较好的孔连通性与孔结构,有利于细胞和组织的生长以及营养输送,其理化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符合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细胞在生物支架上的生长行为受到支架表面形貌、润湿性、孔径及孔隙率等多种因素影响。 目的:观察许旺细胞在不同孔径丝素蛋白支架上的生长情况。 方法:制备大孔径50~60 µm、小孔径10~   20 µm两种多孔丝素材料。选用许旺细胞永生化细胞R3 [33-10ras3]为种子细胞,当细胞在培养瓶底形成致密单层时即可消化细胞并进行接种实验,将许旺细胞悬液种于不同形貌的多孔丝素材料表面。复合培养1周后,扫描电镜观察许旺细胞的生长形态及增殖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不同孔径丝素材料的表面可见许旺细胞生长情况不一。在10~20 µm孔径材料支架上,细胞浓度较低,细胞表现为特异的双极性形态,细胞与细胞之间或平行排列,或首尾相连成细胞链;细胞与细胞之间或平行排列,或首尾相连成细胞链;在50~ 60 µm孔径丝素材料支架上,细胞浓度较高,细胞多为球形,单个分散在多孔支架表面,或呈现成团成串葡萄样聚集在孔的底部,未延展成双极性形态,只有极少量生长在孔与孔之间嵴上的细胞呈双极样。说明多孔丝素蛋白支架的孔径对许旺细胞的黏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许旺细胞更适合生长在孔径略大于胞体直径的支架材料上。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退变椎间盘,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如何修复摘除的髓核组织,然而髓核组织工程方法无法完整重建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所以相应的纤维环组织工程被认为是组织工程椎间盘治疗策略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目的:制备天然猪脱细胞脱钙骨基质明胶,并验证其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取猪股骨近端松质骨,用环钻钻取直径10 mm、内径5 mm、厚3 mm的中空环状骨,高压水枪冲洗,进行脱脂、脱钙、脱细胞等相关处理,制成环状的支架材料。对材料进行大体、组织学、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并对支架的吸水率、孔隙率、生物力学参数等进行检测。分离培养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TT法分析支架浸提液毒性。 结果与结论:支架为乳白色,中空环状,质地柔软的多孔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示组织无细胞结构残留。光镜及扫描电镜示支架孔隙均匀,孔隙相通,平均孔径为(401.4±13.1) μm,孔隙率为(62.12±1.52)%,吸水率为(409.77±11.34)%。生物力学结果示支架的弹性模量为(47.75±6.32) kPa。MTT法显示不同浓度支架浸提液与对照 DMEM 培养液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架无细胞毒性。提示猪脱细胞脱钙骨基质明胶去细胞彻底,具有良好的孔径、孔隙率及生物力学强度,并且无毒,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环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4.
背景:通过适当的工艺混合、加工来制备复合支架材料,可以弥补单一材料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工程的需要。 目的:制备壳聚糖/磷酸三钙复合支架,探讨其作为牙髓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壳聚糖粉末溶于微量冰醋酸溶液中,搅拌均匀,静置脱泡,预冷冻,交联,再次冷冻制成海绵状多孔壳聚糖/磷酸三钙支架。 结果与结论:冻干法制备的壳聚糖/磷酸三钙多孔支架平均孔隙率达85.78%,最高孔隙率达90%以上,孔径在100~300 μm,复合后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当轴向压缩变形量超过5 mm时,材料仍然没有发生破坏。材料浸提液与牙髓细胞复合培养后,细胞毒性均为0级,由此可见壳聚糖/磷酸三钙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亲和性和一定的力学性能,满足生物材料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Poly(glycolic acid) (PGA) has a long history as a bioresorbable polymer. Its biocompatibility is widely accepted, yet PGA is often rejected as a soft-tissue scaffold because of fibrous encapsulation.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mprove the soft-tissue biocompatibility of PGA by producing scaffolds composed of small-diameter fibers through electrospinning and subjecting these scaffolds to a concentrated hydrochloric acid (HCL) pretreatment. The theory is that small-diameter fibers will elicit a reduced immune response and HCl treatment will improve cellular interactions. Scaffolds wer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fiber diameter and pore area via image-analysis software. Biocompatibility was assessed through a WST-1 cell-proliferation assay (in vitro) with the use of rat cardiac fibroblasts and rat intramuscular implantations (in vivo). Fibers produced ranged in diameter from 0.22 to 0.88 microm with pore areas from 1.84 to 13.22 microm(2). The untreated scaffold composed of 0.88-microm fibers was encapsulated in vivo and supported the lowest rates of cell prolifer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acid pretreated scaffold with 0.22-microm fibers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surrounding tissue and exhibited proliferation rates that exceeded the control populations on tissue-culture plastic.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has shown th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PGA through acid pretreatment of scaffolds comprised of submicron fiber diameters.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软骨支架是用于承载细胞,供细胞黏附、生长、增殖、分化的载体。 目的:总结运动性关节软骨缺损支架材料的应用进展及其生物替代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以“关节软骨,生物材料,工程软骨,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为中文关键词,以“ tissue enginneering ,articular cartilage,scaffold material”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3-01/2010-11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生物材料、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等相关的文章。以20篇文献为重点对运动性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用的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讨论。 结果与结论:天然软骨支架材料因其具有细胞识别信号,故生物相容性好,细胞黏附率高,但力学性能较差。有些人工合成材料生物相容性不理想、亲水性差、对细胞吸附不足,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生物相容性良好。复合支架利用不同生物材料的优点克制材料的局限性制备理想的复合支架,其混合比例、混合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无一种材料完全满足组织工程的要,通过材料制备技术的改进或将几种不同材料的复合,材料的性能会不断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背景:制备具有细胞识别信号的细胞外基质替代材料及仿生支架是目前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目的:制备并筛选出能够满足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要求的多孔三维支架,并评价其生物学性能。 方法:制备胶原-壳聚糖、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胶原-陶瓷化骨、明胶-陶瓷化骨支架材料,以新鲜关节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胶原-壳聚糖支架孔径50-200 μm,孔隙率(90.5±2.1)%;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支架孔径100- 150 μm,孔隙率(78.0±1.1)%;胶原-陶瓷化骨支架孔径400-500 μm,孔隙率(67.5±2.1)%;明胶-陶瓷化骨支架孔径300-400 μm,孔隙率(65.9±1.2)%。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与明胶-陶瓷化骨支架基本符合实验要求,其结构与生物化学成分近似于自然细胞外基质,能够模拟细胞外微环境。说明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与明胶-陶瓷化骨支架可作为复合组织的支架。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关节软骨修复的关键是软骨和软骨下骨的整体修复,然而目前尚缺乏理想的一体化支架。 目的:制备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胶原一体化支架,并分析其基本生物学特性。 方法:以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Ⅰ型胶原为材料,通过溶剂浇铸-颗粒沥滤法制备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胶原一体化支架,观察支架超微结构,支架孔径及孔与孔的连通情况;液体置换法测定支架孔隙率。将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胶原一体化支架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状态,MTT法测定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曲线。 结果与结论:一体化支架呈疏松多孔结构,软骨层孔径80-100 μm,骨层孔径200-220 μm,孔隙率(80.0±2.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状态良好,增殖迅速。说明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胶原骨软骨一体化支架具备适宜的孔隙结构和良好的生物亲和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证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中加入磷酸三钙或珍珠粉可以使两者的性能互补,不仅为细胞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而且能使细胞更快、更好地生长。 目的:通过低温层积制造技术制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为基体、复合珍珠粉或磷酸三钙的支架材料。 方法:采用低温层积制造技术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与珍珠粉或磷酸三钙质量比分别为10∶0、5∶2、7∶3和6∶4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珍珠粉或聚乳酸羟基乙酸/磷酸三钙复合支架,检测支架的微观结构、接触角、压缩弹性模量。将生长至基本融合的MC3T3-E1细胞以1×104/cm3的密度接种至纯聚乳酸羟基乙酸无孔支架、纯聚乳酸羟基乙酸有孔支架、5∶2聚乳酸羟基乙酸/珍珠粉和5∶2聚乳酸羟基乙酸/磷酸三钙支架上,接种1,3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黏附率;接种1,4,7 d,利用Alamar Blue法检测细胞增殖。 结果与结论:纯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具有相互交联贯通的微孔结构,微孔大小3-15 μm;5∶2聚乳酸羟基乙酸/珍珠粉或5∶2聚乳酸羟基乙酸/磷酸三钙支架具有较好的连续微孔结构,孔径大小为10-25 μm。随着珍珠粉或磷酸三钙含量的增加,复合支架的亲水性增加。加入珍珠粉或磷酸三钙能够提高复合支架的压缩力学性能,但随着含量增加,支架力学性能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珍珠粉或磷酸三钙的加入,改善了聚乳酸羟基乙酸的细胞亲和力,改善了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其中以5∶2聚乳酸羟基乙酸/珍珠粉复合支架生物相容性最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