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题释义: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免疫介导的骨髓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及其所致的贫血、出血和感染。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 人类白细胞抗原:即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表达产物,HLA的研究最初是在器官移植研究推动下开展起来的,因此HLA又称移植抗原。在遗传学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作为一个单位孟德尔式传递的。因此,同胞之间可有HLA相同、半相同和不同3种情况。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然是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唯一治愈方法,如何选择适合移植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目的:从HLA全相合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非血缘脐血移植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3个方面进行综述,阐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方法:检索2000至2018年期间收录在PubMed、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unrelated donor,haploidentical,unrelated cord blood,severe aplastic anemia”及“无关供者,单倍体相合,无血缘脐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结果与结论: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鉴于HLA相合同胞供者不易寻找,HLA全相合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重要的替代治疗手段,目前疗效已接近HLA全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但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仍高于HLA全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选择HLA全相合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时仍然需要多因素综合考虑;②脐血造血干细胞来源丰富且配型成功率高,使得非血缘脐血移植的应用变得普遍,预冻存总有核细胞量>3.9×107/kg时非血缘脐血植入概率较高,但鉴于非血缘脐血植入延迟、免疫功能重建延迟等因素,临床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只有在其他移植方式不可行且第1个疗程免疫抑制治疗失败后才应考虑非血缘脐血移植;③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供者易获得且依从性好等优点,疗效接近全相合移植,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移植选择;巴利昔单抗和(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的使用有望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以拓展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范围。 ORCID: 0000-0003-3509-920X(丁宇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重、病死率高,需快速恢复造血功能,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一线治疗方案,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首选,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替代治疗方案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7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8例,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6例。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方案。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孢素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此基础上增加吗替麦考酚酯。结果与结论:①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有2例患者预处理期间死于严重感染,其余22例均达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2.5(10-18)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4.5(10-26)d;②22例植入成功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8例(36%),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累计发生4例(18%),Ⅲ/Ⅳ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③18例患者存活,6例患者死亡,5年预计总生存率为74%;④结果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治疗手段,同胞全合供者作为首选,无同胞全相合供者时可选择单倍体相合供者作为替代。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方法为强化免疫抑制治疗或干细胞移植,后者由于供者来源少而受到限制,HLA单倍体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白血病治疗中常见应用,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较少应用。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患儿,女,7岁,确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年半,2012-07-09接受HLA单倍体相合的异基因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供者为母亲。预处理采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结果与结论:移植后+9 d中性粒细胞>0.5×109 L-1,+12 d完成造血重建,+100 d查STR提示植入完成。移植后+8个月停用免疫抑制药物,未发生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儿随访18个月,无病生存。结果表明,HLA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联合胎盘来源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探索的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提高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尤其是亲缘间HLA配型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了较高的治愈率。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自2009至2011年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0例,HLA配型全相合12例,不全相合8例。移植预处理采用氟达拉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环磷酰胺。除1例为非血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外,其他患者干细胞来源为动员后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HLA全相合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环孢素联合短程甲氨蝶呤,不全相合患者采用环孢素、短程甲氨蝶呤联合吗替麦考酚酸酯。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恢复> 0.5×109 L-1平均为12.5 d,血小板恢复> 20×109 L-1平均为+18 d。20例患者随访24-60个月,总生存率75%(15例),治愈率70%(14例),死亡5例;12例全相合患者中83%治愈(10例),8例不全相合患者治疗有效率62%(5例),治愈率50%(4例)。20例患者中发生急性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5例,治疗中并发败血症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3例。结果可见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方法之一,尤以HLA全相合效果良好,移植后恢复快,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中华骨髓库的快速扩容,使得很多无HLA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非血缘HLA配型成功,随着近期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良性和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已经取得与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的疗效。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如没有进行有效治疗,短期内死亡率高,强化免疫抑制治疗起效需要时间较长。虽然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线治疗方法,但多数患者无同胞相合供者,此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效可行的替代治疗方案。 背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获得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概率低于30%,随着近期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其治疗良性和恶性血液病已经达到与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的疗效。目的:评价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接受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2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和Ⅱ型)患者,均无同胞相合供者并且拒绝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抗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方案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短程甲氨蝶呤。观察指标包括植入率及造血重建时间、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年预计总生存率、5年预计无病生存率。该临床研究的实施获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亲属签署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①2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有3例移植后+28 d之内死亡,无法评价植入情况。剩余22例患者中有21例(95.4%)获得造血重建,植入成功;1例(4.6%)植入失败。中性粒细胞≥0.5×109 L-1和血小板≥20×109 L-1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9-18 d)和13 d(10-32 d)。②植入成功的21例患者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28.6%(6/21),其中Ⅰ-Ⅱ度3例,Ⅲ-Ⅳ度3例。轻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仅有9.5%(2/21),无中度和重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③中位随访396 d(15-1 886 d),18例(72.0%)存活,5年预计总生存率为71.1%,5年预计无病生存率为65.6%。7例(28.0%)死亡,其中3例(12.0%)患者死于感染,2例(8.0%)患者死于急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4.0%)患者死于颅内出血,1例(4.0%)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④结果显示,对于无同胞相合供者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项可行有益的替代治疗选择。 ORCID: 0000-0002-0880-309X(张素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预处理:指在移植前对患者进行的放、化疗和免疫抑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处理的重点为免疫抑制,常采用非清髓和减低剂量预处理。 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常见的并发症,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类型。目前认为移植物含有免疫活性细胞、供受者之间存在组织不相容性、受者不排斥植入的细胞是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3个必备条件。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近年来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失败等仍是患者非复发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存。 目的: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状及进展。 方法:中文检索词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同胞全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英文检索词为“aplastic anemia,matched sibling don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unrelated don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年1月至2019年9月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发表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的文献,最终选择55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同胞全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首选的移植方式;对于无同胞全合供者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一线治疗可以选择无关供者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缺乏全合供者时,单倍体移植和脐血移植亦为不错的选择。 ORCID: 0000-0003-3931-8385(黄东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着国内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受干细胞来源限制,临床应用受到局限,因此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越来受到亲睐。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组)病例资料,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白舒非联合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供者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移植方式应用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甲氨蝶呤、他克莫司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时选择同期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移植相关并发症及存活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至2015年7月,治疗组中位随访时间20.7个月(6-30个月),全部患者均获造血重建,4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5例合并肺部感染、3例合并败血症,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败血症死亡1例、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2例;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19.7个月(5-28个月),全部患者均获造血重建,3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合并肺部感染,因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2例、肺部感染死亡1例,两组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73%和8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7)。结果表明单倍型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安全有效,临床疗效与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当。  相似文献   

8.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扩大了移植的应用范围,是无HLA相合供者患者的一种重要选择。 目的:比较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7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LA单倍体相合组26例、全相合组53例,对比两组受者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复发率、2年生存率等。 结果与结论:78例受者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1例受者在移植后28 d尚未植入,后因感染死亡。两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复发率和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单倍体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高于全相合组(P < 0.05);2年总生存率低于全相合组(P < 0.05)。提示血缘HLA单倍体相合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接近于全相合移植,在缺乏HLA相合供者的情况下,行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是切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 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 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 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和13 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重、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的风险,但通过不同的移植模式,将有可能获取相近的疗效。 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并与亲缘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较。 方法:45例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单倍体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或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与环磷酰胺或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脂;全相合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 结果与结论:两组均获得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倍体及全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3%对52%(P > 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6%对45%(P > 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36%对17%(P > 0.05);单倍体组无复发,全相合组复发2例;两组的预计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对60%(P > 0.05)。结果提示,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总体疗效与亲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但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较后者为高。  相似文献   

11.
We compared the outcomes of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ST) with those of T cell-replete haploidentical don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aplo-HSC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 The medical records of 49 patients with SAA who received frontline IST (n = 29) or frontline haplo-HSCT (n = 20) between 2012 and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ourteen patients responded after the first IST, and 1 patient responded after the second IST in the frontline IST group; 12 patients underwent salvage HSCT after IST failure. Sixteen of the 2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frontline haplo-HSCT survived without treatment failure. The 3-year overall survival of the frontline IST group was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frontline haplo-HSCT group (79.3 ± 7.5% versus 85.0 ± 8.0%; χ2 = 0.110; P = .740). The 3-year failure-free survival was lower in the frontline IS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frontline haplo-HSCT group (35.9 ± 10.9% versus 80.0 ± 8.9%; χ2 = 4.089; P = .043). Five patients of the IST group who underwent salvage HSCT achieved long survival without event. The event-free survival was lower in the salvage HSC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haplo-HSCT group (41.7 ± 14.2% versus 80.0 ± 8.9%; χ2 = 3.992; P = .046), and the incidences of acute GVHD, grade II-IV acute GVHD, chronic GVHD, and severe infection were comparable between the 2 group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frontline haplo-HSCT may be a better treatment than IST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SAA who lack an HLA age-matched familial donor.  相似文献   

12.
The improved success of HLA-matched unrelated donor (MU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for 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 in recent decades has had an impact on the indications for and timing of this treatment modality. In the absence of a matched sibling donor (MSD), historically MUD HSCT was reserved as an option after failure to respond to at least 2 courses of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ST) in adults with SAA, but with improved outcomes over time, it is now considered following failure to respond to 1 course of IST. Recen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guidelines now recommend upfront MUD HSCT as an option for children for whom an MUD is readily available, because outcomes are similar to those for MSD HSCT. Fludarabine-based conditioning and the use of in vivo T cell depletion with antithymocyte globulin or alemtuzumab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 reported overall survival (OS) of >85% in adult patients undergoing MUD HSCT. However, the recent introduction of eltrombopag for patients with SAA has transformed the treatment landscape, and there is currently much interest in its use with IST as upfront treatment, which showed a high response rate in an early-phase study. The risks of HSCT, especially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need to be carefully balanced against the concerns of IST, namely relapse and later clonal evolution to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 In the absence of a current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these 2 approaches, in this review we examine the evidence supporting consideration of early MUD HSCT in adults with SAA who would have been considered for MSD HSCT but who lack a MSD and for whom an MUD is readily available, especially using an irradiation-free conditioning regimen, with a low risk of GVHD, as another treatment option. This option may be offered to patients to provide them with an informed choice, with the aim of curing disease rather than achieving freedom from disease, relapse-free survival, or OS. Furthermore, understanding the immune signature for the response to IST and the immunologic responses to somatic mutations and clonal progression to MDS/AML may help define the future indications for upfront HSCT and a more precise medical approach to therapy.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膝关节置换技术日趋成熟化,但由于各地区差异,其在住院时间、用药等诸多方面未形成规范、统一的共识,故为了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2009年中国原卫生部开始推广临床路径工作。 目的:分析执行临床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效果与效益。 方法:纳入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符合因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例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65例患者接受临床路径干预,对照组65例未接受临床路径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抗生素使用情况、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置换前住院时间均缩短,总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及检查费用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研究组较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更合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研究组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K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在手术费用、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置换后1个月膝关节KS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临床上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干预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更有效的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背景:自我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疾病干预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及健康状况,同时减少住院天数和次数,降低医疗费用,已日渐成为人工膝关节置换后康复的研究热点,但其研究多集中在西方国家,国内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模式在膝关节置换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膝关节置换住院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取自我管理模式,对照组采取常规教育模式,利用自我管理调查表、膝关节评分、住院时间和膝关节屈曲达90°所需时间来评价干预效果,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相关参数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自我管理得分和膝关节评分均有提高,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住院天数和膝关节屈曲90°所需时间均有缩短,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果显示自我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膝关节置换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High-dose cyclophosphamide (CTX)-induced immunogenic tolerance following haploidentical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is developed to optimize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 using haplotype allo-HSCT,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use of high-dose CTX following haploidentical allo-HSCT in SAA children. METHODS:Clinical data from 10 children with SAA undergoing haploidentical allo-HSCT at the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Beijing Military Area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Pretreatment was CTX, fludarabine, Busulfex combined with anti-human lymphocyte immune globulin used for 2 consecutive days, and then 3 days after transplantation, CTX (50 mg/kg per day) was used to induce immunogenic tolerance. Combined use of cyclosporin A, methotrexate and tacrolimus functioned as a prophylaxis for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nother 10 SAA children who underwent synchronous HLA-identical sibling HSCT served as controls. Complications and survival in children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ND CONCLUSION:In the treatment group, children were followed up until May 2015, and the median follow-up period was 18.1 months (5-28 months). Hematopoietic reconstruction was successful in all cases, and there were three cases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hree ca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two cases dying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edian follow-up period was 20.7 months (6-27 months), and all the children received hematopoietic reconstruction. Additionally, there were two cases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four ca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one case dying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nd one case dying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survival rate in each group was 80%. In summary, high-dose CTX-induced immunogenic tolerance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SAA children undergoing haploidentical allo-HSCT, which make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haploidentical allo-HSCT identical to that of matched HSCT.  相似文献   

16.
背景:作为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关于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而关于肾移植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报道还很少,尤其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更少。      目的:采用一系列调查问卷对肾移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方法:116例尿毒症患者,其中肾移植受者62例,等待肾移植受者54例;男性71例,女性45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态、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和医疗费支付情况等情况。采用Beck抑郁量表、健康状况调查表、终末期肾脏疾病移植患者症状调查表以及就业信息表调查分析116例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与结论:肾移植受者组与等待肾移植受者组在基础疾病、性别、婚姻状态、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医疗费支付情况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肾移植受者组抑郁水平明显低于等待肾移植受者组(P ≤ 0.01),肾移植受者组在躯体功能和躯体总分值、总体健康感知和社会功能方面明显优于等待肾移植组(P ≤ 0.001,P ≤ 0.01)。在肾移植受者组中,与术后无并发症者相比,术后产生并发症者表现为更低的社会功能水平、总体精神健康状态和躯体总价值(P ≤ 0.05)及更高水平的抑郁(P ≤ 0.05)。肾移植后超过1年的患者比肾移植后少于1年的患者表现出更差的心理适应性(P ≤ 0.05)。在肾移植受者组中,与血肌酐<150 µmol/L的患者相比,血肌酐≥ 150 µmol/L的患者表现为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P ≤ 0.05)。肾移植提高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肾移植前后患者的就业状态无明显的改变。除了躯体因素外,社会支持被证实对肾移植受者生活质量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环孢素A与他克莫司是肾移植后临床广泛应用的免疫抑制剂。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和环孢素A对肾移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血脂的影响。 方法:选择首次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环孢素A组和他克莫司组,移植后分别给予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与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 结果与结论:他克莫司组的1年人/肾存活率、治疗逆转率高于环孢素A组(P < 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环孢素A组(P < 0.05);移植后1个月及1年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6,8和血糖水平高于移植前(P < 0.05),低于环孢素A组(P < 0.05),血清白细胞介素4,10低于移植前(P < 0.05),高于环孢素A组(P< 0.05);移植后1个月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移植前(P < 0.05),但低于环孢素A组(P < 0.05);移植后1年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环孢素A组(P < 0.05)。说明他克莫司可通过抑制肾移植后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改善糖脂代谢等途径降低患者的排斥反应,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SCT和IST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3例SAA及vSA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HSCT治疗的30例设为HSCT组,接受IST治疗的83例设为IST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HSCT组内不同供体状态不良反应发生率、IST组内应用p-ALG与r-ATG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HSCT组感染发生率(60.00%)总体较IST组(35.92%)高(P<0.05);其中HSCT组疱疹病毒感染发生率(23.33%)较IST组(3.61%)高(P<0.05);两组脓毒血症、肺部感染及真菌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T组中,非MSD治疗与MSD治疗其Ⅰ度aGVH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非MSD治疗较MSD治疗发生Ⅱ度及以上aGVHD、cGVHD的发生率高(P<0.05);药物应用时主要不良反应为类过敏反应,r-ATG发生率高于p-ALG(P<0.05);药物应用后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清病样反应,两种药物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是SAA治疗中最常见不良反应,HSCT组更易发生,尤其是疱疹病毒感染比例高;HSCT治疗应注意供体选择,减少GVHD发生率;IST组应用r-ATG更易出现类过敏反应,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临床上应用激光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疼痛及关节功能方面,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鲜有报道或仅作为次要观察指标进行描述。 目的:观察二氧化碳激光灸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3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为期4周,每周3次,每次20 min的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犊鼻穴治疗和假治疗。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身体功能在治疗4周和随访时得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31,P=0.006);治疗组身体疼痛和健康感受在随访时得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07,P=0.011)。治疗组在治疗2周时身体功能和身体功能对角色的限制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33);治疗组在随访时身体功能得分亦优于对照组(P=0.021)。治疗组身体疼痛得分改善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37)。提示CO2激光灸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在身体功能和身体疼痛方面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