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背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在临床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在应用过程中也一些问题和不足。 目的:总结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方法:以计算机检索2000至2013年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关于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的文献,检索词为“颊侧多曲簧,安氏Ⅲ类错牙合,临床应用;Buccal Multiloop,Class Ⅲ malocclusion,clinical application”。 结果与结论:与其他相应矫治器相比,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显示出一些独特的优势,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柔和的弹力作用,在促进上颌向前生长发育的同时,又抑制了下颌的过度生长发育,并使下颌功能性的后退,从而解除反牙合。因此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治疗乳、恒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是肯定的。针对患者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在临床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在临床矫治应用中会出现一些相应的问题和不足,临床中对出现的相应问题也一一相应予以解决,所以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对于反牙合患者的治疗具有高效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牵引治疗能有效改变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颌面结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颞下颌关节结构。但是关于前牵引颞下颌关节改变和颅颌面变化的相关性,尚无确切研究结果。目的:分析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牵引矫治前后牙颌面改变与颞下颌关节改变的相关性,探讨前牵引矫治对儿童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8-11岁,对前牵引矫治前后牙颌面和颞下颌关节的改变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坐标系统定位测量分析,数据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前牵引治疗前后骨骼矢状方向发生明显改变,颞下颌关节窝和髁状突在X轴改变明显,在Y轴改变不明显,颞下颌关节后间隙明显减小;相关性分析发现,颞下颌关节与牙颌面结构改变之间存在中等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前牵引矫治后,牙颌面与颞下颌关节结构均有明显改变,且颞下颌关节骨改建与牙颌面改变之间存在中等相关关系,但没有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背景:颊侧多曲簧矫治器是一种新型的治疗乳、替牙期AngleⅢ类错畸形的活动矫治器,其在推上颌骨向前促进其发育的同时,可抑制下颌的过度向前发育。目的:观察颊侧多曲簧矫治器在开闭口运动中的三维力值及变化规律。方法:应用颊侧多曲簧空间三维测力仪模拟颊侧多曲簧矫治器在口腔中的作用,测量颊侧多曲簧矫治器在开闭口运动中的三维力值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与结论:开口过程中:当矢状向加力2mm、开口度5mm时对下颌推力最小为(64.96±48.47)g;当矢状向加力3mm、开口度0mm时对下颌推力最大为(285.47±14.44)g。闭口过程中:当矢状向加力3mm、开口度5mm时对下颌推力最小为(79.31±19.94)g;当矢状向加力3mm、开口度0mm时对下颌推力最大为(285.47±14.44)g。开口运动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41544+0.52942X1+0.80364X2-0.00417X3。闭口运动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0.4265+0.5594X1+0.77751X2+0.00516X3。结果显示开闭口程度对颊侧多曲簧力值及方向有显著影响;下颌侧方运动对颊侧多曲簧力值及方向无影响;矢状向力,开闭口程度与颊侧多曲簧力值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咬合接触对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用于研究咬合接触与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关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设计不同的工况来分析不同咬合接触情况下颞下颌关节应力的变化规律。方法尸体头颅1具,平行于眶耳平面作CT扫描;取石膏模型,以三维扫描仪对牙列(牙合)面扫描;将石膏模型扫描参数与CT扫描参数换算到同一坐标系下,在髁突上方设均厚的类关节盘,关节盘顶及下颌角作约束设计,经划分网格生成有限元模型。工况一:左侧下颌不同牙位咬合接触面加载;工况二:在包括左侧下颌第二磨牙的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上,设计下颌第二磨牙牙尖交错(牙合)、远中方向和颊侧方向三种加载部位的工况,研究不同工况下双侧髁突处应力分布变化的规律。结果(1)建立了包括双侧髁突、类关节盘及下颌牙列在内的用于分析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关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2)咬合加载牙位不同,双侧髁突应力效应不同,髁突外、中、前、顶等处为承受较高压强的区域。(3)咬合加载部位牙面承载形态不同,双侧髁突应力效应也不同,其变化包括应力性质和应力的分布特点等方面,远中加载和颊侧加载时分别可致加载侧髁突内极和加载对侧髁突内极应力集中。结论咬合接触部位及方向变化可影响髁突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5.
背景:口腔常用的矫治器对早期错牙合畸形治疗效果近年来研究较为深入,其中对矫治器分类、作用机制、适应证等方面研究都有很大进展。 目的:对国内外早期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常用矫治器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2003-01/2011-10关于矫治器治疗错牙合畸形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安氏Ⅲ类,早期治疗,矫治器”或“Class Ⅲ malocclusion,early treatment,orthodontic devic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早期治疗的36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临床常用的矫治器主要有功能性矫治器,矫形矫治器以及广泛应用的机械性活动矫治器,经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其矫治器治疗早期错牙合畸形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及错牙合畸形的程度选择合适的矫治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背景: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主要表现为骨性错牙合,其主要因素是下颌后缩,对于此类患者,多进行早期矫治,以纠正骨性畸形,明显改善颜面外观。 目的:对比Twin-Block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Ⅱ类牵引早期矫治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及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选择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例,分别用Twin-Block矫治器及直丝弓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Ⅱ类牵引治疗。对比及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矫治结束后,所有患者磨牙和尖牙均达到或接近中性关系,上下齿槽座角(ANB角)减少至正常范围。Twin-Block矫治器的骨效应明显大于直丝弓矫治器,使用Twin-Block矫治器,患儿下颌骨体长度及下面高增加更显著。提示Twin-Block矫治器对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疗效显著,可在生物力学的作用下,改变不协调的颌骨关系,实现组织重建,获得理想软组织侧貌。对于下颌后缩显著,上切牙较为唇倾,下切牙较为直立的病例侧貌改善效果更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锥形束CT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的单侧后牙正锁合的髁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分析单侧后牙正锁合患者的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位置的差异,以及正锁合解除后,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的代偿性改建情况,以期为正畸临床诊疗提供早期依据。方法 选择单侧后牙正锁合18~28岁患者2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安氏Ⅰ类轻度拥挤错颌18~30岁患者25例为对照组,进行面部锥形束CT拍摄,利用3D Examvision成像系统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描记测量髁突形态及位置的点和线,对7个不同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前,对照组左右两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正锁合侧关节窝深度及髁突高度高于非锁合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271,t=15.278, P<0.01)。正畸治疗正锁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实验组正锁合侧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24,t=-5.119,P<0.01),关节前间隙治疗前大于治疗后; 关节后间隙治疗前小于治疗后。实验组非锁合侧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及其位置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后牙正锁合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存在差异,矫治正锁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锁合侧关节有向前下移动的趋势,而髁突形态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三维测力仪在口外仿真模拟颊侧多曲簧开闭口过程,对其左右两侧产生矫治力进行测量,加以对比研究。方法 用直径为0.8 mm的医用不锈钢丝,由同一人进行弯制,分别弯制左右两侧颊侧多曲簧各5个。将颊侧多曲簧样件固定在三维测力仪上,模拟口内开闭口运动中应力的变化。测量颊侧多曲簧矫治器在开闭口运动中对牙列两侧产生矫治力,对比分析其差异。结果 开闭口运动过程中,左右两侧产生矫治力大小不同,左侧压力最大为(394.36±21.00)g,最大拉力为(134.92±20.81)g,右侧最大压力为(443.04±15.22)g,最大拉力为(144.88±34.62)g。矫治力为0时左右两侧开口度值不一致。结论 颊侧多曲簧对牙列两侧产生矫治力有差异,当颊侧多曲簧产生应力值为0时,右侧开口度与左侧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分析单侧后牙正锁患者的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位置的差异,以及正锁解除后,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的代偿性改建情况,以期为正畸临床诊疗提供早期依据。方法选择单侧后牙正锁18~28岁患者2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安氏Ⅰ类轻度拥挤错颌18~30岁患者25例为对照组,进行面部锥形束CT拍摄,利用3D Examvision成像系统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描记测量髁突形态及位置的点和线,对7个不同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前,对照组左右两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正锁侧关节窝深度及髁突高度高于非锁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271,t=15.278,P0.01)。正畸治疗正锁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实验组正锁侧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24,t=-5.119,P0.01),关节前间隙治疗前大于治疗后;关节后间隙治疗前小于治疗后。实验组非锁侧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及其位置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后牙正锁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存在差异,矫治正锁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锁侧关节有向前下移动的趋势,而髁突形态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研究(牙合)面形态变化对颞下颌关节应力影响的规律,建立包括下颌牙列(牙合)面形态及双侧髁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尸头1具,平行于眶耳平面作CT扫描,获取下颌骨几何参数;取石膏模型,以三维扫描仪对牙列(牙合)面扫描(精度0.5mm);将石膏模型参数与CT参数换算到同一坐标系下,在髁突上方设均厚类关节盘,关节盘顶及下颌角作约束设计,经划分网格生成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包括双侧髁突、类关节盘及下颌牙列在内的用于分析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关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采用本方法可建立研究(牙合)面形态与颞下颌关节应力关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11.
张勤  陈曦  祝军  刘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2):2207-2211
背景: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技术是一种低摩擦轻力矫治技术,其无需结扎的自锁托槽与高性能的弹性弓丝的结合使用,带来了临床的高效矫治和固定正畸技术革命性的改变。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 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Roth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3例,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Damon-Ⅲ自锁组和Roth直丝组治疗后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增大,下牙槽座点角减小,说明治疗后上下颌矢状向的不调得到了纠正;治疗后与自锁组比较,直丝组下颌有顺时针旋转趋势,下后牙升高量不明显(P < 0.05),下前牙唇倾较明显(P < 0.05)。提示Damon-Ⅲ自锁托槽配合平面导板+Ⅱ类牵引引起下颌及面部比例的改变比直丝弓托槽配合平面导板+Ⅱ类牵引更明显,在下前牙唇倾度上有良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拔牙矫治对安氏Ⅲ类错合患者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对18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合患者,拔除前磨牙并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治疗。于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上气道骨性鼻咽、鼻咽、腭咽段矢状径增加,舌骨向后下旋转。结论拔牙矫治对Ⅲ类错合患者上气道上段矢状径以及舌骨位置有影响,上气道下段大小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颊侧多曲簧矫治器开闭口过程中双侧应力值变化及规律。方法 应用双侧颊侧多曲簧空间三维测力仪模拟开闭口运动,测量并记录颊侧多曲簧矫治器双侧应力值。结果 本实验左右两侧颊侧多曲簧开闭口过程中产生的矫治力存在差异;右侧闭口位时的最大压力均值(302.16±12.14)g,最大开口时的最大拉力均值(171.00±8.12)g;左侧闭口位时的最大压力均值(370.00±10.10)g,最大开口时的最大拉力值(133.40±10.67)g。结论 临床应用中需在患者戴用矫治器前,对两侧颊侧多曲簧进行加力调整;应用过程中需限制患者开口度。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较为复杂的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牙齿、颌骨及面部的发育。目前对自锁托槽的研究多是围绕骨性Ⅰ类错牙合进行,自锁矫治系统专门针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目的:分析Clippy自锁系统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及模型测量结果,从而确定该系统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 方法:选取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就诊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11-15岁,平均年龄12.8岁,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平均为-2.1°。应用Clippy自锁系统矫治,矫治期间未使用前牵引、扩弓矫治器等活动及辅助矫治措施,矫治疗程平均23.7个月。拍摄和测量矫治前后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与结论:①34例患者牙齿排列整齐,均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上下第一磨牙都达到中性关系或轻度近中关系。②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增加了1.56°,面角、AB平面角和腭平面角之和(APDI)减小了-2.22°,Ⅲ类骨型向Ⅰ类发展。③患者面型得到一定的改善。④上、下牙弓的横向宽度均有扩大,上牙弓的矢状向长度增长。结果可见Clippy自锁矫治系统对恒牙早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有较好的矫治作用,能够改善软组织侧貌,对上、下颌牙弓横向有扩大作用,对上颌牙弓矢状向有扩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春前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的机械性原理.方法 8例替牙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年龄7~9岁,平均(7.9±0.8)岁.患者均为手术适应证但拒绝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接受面罩前牵引、磨牙<牙合>垫、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结束后随访2年.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患者获得咬合、功能和面容的全面改善,结果 稳定.与矫治前相比,上颌骨逆时针旋转(5.3±1.7)°(P<0.01),长度增加并前移;下颌骨体顺时针旋转(2.6±0.5)°(P<0.01),升支长度增加;下切牙舌倾(5.7±0.4)°(P<0.01),而面部生长方向维持不变.结论 利用牙颌面矫形治疗的机械原理,可以引导生长发育期的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生长,获得稳定和美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STUDY OBJECTIVE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increments of mandibular protrusion and a reduction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severity and to us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o assess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morphology and condyle position after the insertion of an oral appliance (OA). DESIGN: Six mild to moderate OSA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 titratable OA (Klearway) and changes in the apnea hypopnea index (AHI) secondary to the amount of mandibular advancement were evaluated. In seven patients, the morphology of the TMJ was compared before insertion and after titration of the appliance and the anterior displacement of the condyle with the titrated appliance in place was evaluated. SETTING: Federal University of S?o Paulo, Brazil. PATIENTS OR PARTICIPANTS: 7 males (mean age 47.4 years, SD 5.6). INTERVENTIONS: N/A. MEASUREMENTS AND RESULTS: A total of 21 polysomnographic recordings in different mandibular positions were compar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mean AHI from 12.21 to 5.64 was seen and the the AHI reduction was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mandibular protrusion. In six out of seven patient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ndyle with the OA was equal to or less than that observed in the maximal open position. No TMJ morphologic parameters revealed significant alter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tudy. CONCLUSION: Sequential polysomnographic studies facilitate OA titration. OA effects on the AHI seem to be dose-dependent on the amount of mandibular protrusion, and the OA proved over the period of one year to be innocuous for TMJ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OSA.  相似文献   

17.
背景:以往有关探讨颏部形态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对正畸治疗前后牙齿、颌面部软硬组织进行测量分析。 目的:观察青少年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侧貌的形态结构特征。 方法:选取符合骨面型Ⅲ类,ANB <0°,同时符合安氏Ⅲ类,轻中度骨性畸形48例青少年,对矫治前、后X射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比较分析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形态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骨性Ⅲ类治疗后患者颏唇沟深度增加(P < 0.01),颏部长度、颏唇沟弧度、颏部弧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小 (P < 0.01),而反映颏部突度的各项测量值如下唇突点、颏部软组织之凹点、软组织颏下点到E线的垂直距离均比治疗前有所减小(P < 0.01或P < 0.05)。证实安氏Ⅲ类错牙合在正畸治疗后较治疗前颏部形态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