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背景:如何有效地清除尿毒症毒素,以减少透析患者的并发症,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预后,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高通量和低通量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溶质清除及皮肤瘙痒的作用。 方法:选择皮肤瘙痒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8例,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和低通量透析组,每组19例。高通量透析组使用高通量透析器FX60,低通量透析组使用低通量透析器F6,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 h,观察1年;检测血尿素氮、肌酐、磷、β2微球蛋白及甲状旁腺素;观察透析前后各种溶质含量的变化,计算溶质清除率和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瘙痒程度。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透析后尿素氮、肌酐下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磷和β2微球蛋白的下降率高通量透析组均高于低通量透析组(P < 0.05),两组Kt/V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1年后高通量透析组甲状旁腺素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 0.05),皮肤瘙痒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减轻(P< 0.05),高通量透析组瘙痒程度评分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 < 0.05)。提示采用高通量FX60聚砜膜透析器进行透析,不仅充分清除小分子毒素,而且增加了对于大、中分子毒素的清除,能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 目的:观察采用HA130型树脂灌流器行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灌流组采用HA130型树脂灌流器串联血液透析器进行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治疗;透析组行单纯血液透析治疗。采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 结果与结论:灌流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透析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略升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血液灌流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有利于减轻其微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背景:组合型人工肾可以全面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的各种毒素,预防和治疗透析长期并发症,但透析器和/灌流器凝血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一大问题。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抗凝方案在组合型人工肾(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分别应用肝素钠和低分子肝素钠对35例行组合型人工肾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按原抗凝方案的1.5~2.0倍进行抗凝各4周,观察并比较两种不同抗凝药物的抗凝效果及出血情况,对比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应用肝素时发生滤器及灌流器凝血1级2例、2级1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时发生滤器及灌流器凝血1级3例、2级2例,两组均未发生3级滤器及灌流器凝血;应用肝素时出现出血1级12例、2级3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时出现出血1级2例、2级1例;应用肝素后血小板减少,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治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应用低分子肝素后各检验指标变化不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慢性肾衰竭患者行组合型人工肾治疗时,低分子肝素和肝素抗凝效果接近,低分子肝素出血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背景:肾功能延迟恢复是肾移植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种形式,大多由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排斥反应等原因所致,血液净化作为治疗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基本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 目的:比较不同透析方法对肾移植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影响,以期选择合适的透析方法,提高移植效果。 方法:56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分别应用血液透析(n=25),血液透析滤过(n=21)和腹膜透析(n=10)治疗,观察应用不同透析方法治疗前后血压、细胞因子水平和疗效。 结果与结论:56例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均带肾存活。血液透析滤过组和腹膜透析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血液透析组 (P < 0.01),血液透析滤过组肾功能恢复时间短于血液透析组和腹膜透析组(P < 0.01);术后感染发生率:血液透析滤过组<血液透析组<腹膜透析组(P均<0.01)。血液透析滤过组透析后4 h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水平较透析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而血液透析组透析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经血液透析滤过后血液动力学稳定,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移植肾功能恢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能更加有效全面地清除尿毒症毒素是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中远期生存率的重要手段之一[1]。临床上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用于治疗急性中毒、透析患者顽固性皮肤搔痒、难治性高血压、肾性骨病等都有着良好的效果。这两种优势互补的血液净化方式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增加了发生凝血的风险。而且发生凝血后也没有很好的补救措施,只能丢弃灌流器或透析器。甚至丢弃体外的血液,造成患者经济损失,同时加重了患者贫血,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瘁的疗效。方法灌流器串联于透析器前端。联合治疗2小时结束灌流.取下灌流器再继续透析2—3小时,HD+HP1次/2周。结果8例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结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效果显著,且设备要求低,适于开展,  相似文献   

7.
高通量透析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5例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HPD组)与常规血液透析组(CHD组),HPD组患者使用聚砜膜F60高通量透析器,CHD组患者使用低通量F6透析器治疗,检测首次透析前后两组患者血尿素氮(BUN)、肌酐(Cr)、K^ 、Na^ 、Cl^-、Ca^2 、P^3-、甲状旁腺素(PTH),以及透析前后血浆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和透析开始20min后透析废液中上述细胞因子含量,动态观察并记录患者主诉,动态检测透析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透析治疗1年后,复测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结果 ①HPD组对PTH、P清除高于CHD组(P<0.05),透析1年后,HPD组血浆PTH、P水平明显低于CHD组(P<0.05)。②透析后即刻HPD组透析废液中细胞因子含量显著高于CHD组(P<0.05);透析治疗1年后HPD组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③透析后即刻,HPD组与CHD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与透析前比较均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透析1年后,HPD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较透析前水平变化差异显著(P<0.05),两组间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 HPD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肾性贫血,其机制与HPD能清除一些不易被CHD透析清除、且对红细胞生成和成熟有抑制作用的蛋白类大中分子物质,主要是PTH、精胺、聚胺、细胞因子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的作用,并探讨对维持性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疗效。方法:以本单位2015年全年收治的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00例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实验组进行血液透析的基础上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后2、3、4个月尿素氮(BUN)、肌酐(Scr)、补体C3、β2微球蛋白(β2-MG)、血磷(P)、钙磷乘积、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维生素D3(1,25(OH)D3)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胆固醇(T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水平(RBC),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患者透析后各时间段BUN、Scr水平均较透析前显著降低,补体C3水平则在透析4个月后显著升高;而两组患者透析后各时间段肾功能评价指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各时间段钙磷代谢指标较透析前和对照组显著改善;实验组透析后3、4个月营养状况较透析前、对照组均有所改善,对照组营养状况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有助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毒素的清除,纠正钙磷代谢紊乱,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血液吸附:指溶解在血液的物质被吸附到具有丰富表面积的固态物质上藉以从血液中清除毒物。血液灌流设备主要由血液灌注机、附件(动脉和静脉管路等)及血液灌流器组成。常用的灌流器有两种:一类是活性炭,一类是合成树脂。活性炭主要由椰子壳为原料制成,其他还有石油、木材、聚乙烯醇、骨骼、糖类等。吸附树脂是网状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包括中性、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血浆置换:将患者的血液抽出来,分离血浆和细胞成分,弃去血浆,而把细胞成分以及所补充白蛋白、血浆及平衡液等回输体内,以达到清除致病介质的治疗目的。目前多采用膜式分离法进行治疗,膜式血浆分离器是用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空心纤维型或平板型滤器,该孔可准许血浆滤过,但能阻挡所有的细胞成分。连续性血液净化:经高通透性的血滤器进行连续性的血液滤过治疗,能缓慢、持续的清除中分子物质,精确的控制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清除炎性介质和中分子毒素,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不影响颅内压等优点,特别适用于伴有肾衰的肝病患者。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用于临床的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联合使用了上述血液净化技术,由白蛋白再循环系统、活性炭、树脂和透析等方法组成,能清除脂溶性、水溶性及与白蛋白结合的大、中、小分子量的毒素,同时对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有较好调节作用。生物型或组合生物型人工肝:生物人工肝一般先用活性炭吸附或血浆置换去除患者血浆中的部分毒性物质,再与反应器中的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种把非生物型与生物型人工肝结合的装置即所谓组合型生物人工肝。非生物人工肝:在临床研究方面,非生物人工肝技术日趋规范和成熟,方法日益多样化,并更加适合个体化应用。近期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采用缓慢式血浆交换并用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对于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的意识恢复是有效的,生存率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透析膜是血液透析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透析膜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目的:研究高、低通量血液透析膜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的通透性,吸附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纳入因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46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 26-78岁,按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两组均使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Dialog+透析机及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膜材料分别使用高通量透析膜聚砜膜FX8、低通量透析膜聚砜膜FX60,透析3次/周,4 h/次。透析4个月后,检测两组血液中毒素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结论:两组透析后的血尿素氮、血磷、血清肌酐的清除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聚砜膜FX60组透析后的血β2-微球蛋白清除率、甲状旁腺素清除率高于聚砜膜FX8组(P < 0.05);聚砜膜FX60组透析后的血浆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聚砜膜FX8组(P < 0.05);聚砜膜FX60组透析后的血清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低于聚砜膜FX8组(P < 0.05)。表明高通量透析膜聚砜膜FX60清除大分子毒素的能力及生物相容性优于低通量透析膜聚砜膜FX8。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损害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干细胞因子在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有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皮肤瘙痒的关系鲜有报道。 目的:检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皮肤瘙痒的关系。 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程度进行评分,根据分值分为4组,0-2分组23例,3-5分组21例,6-8分组24例,>8分组18例。比较各组间干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血红蛋白、全段血甲状旁腺激素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各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和血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着尿毒症皮肤瘙痒程度的加重,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逐渐升高(P < 0.05),血红蛋白水平逐渐降低(P < 0.05),全段血甲状旁腺激素逐渐升高(P< 0.05)。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与血红蛋白呈明显负相关(r =-0.60,P < 0.01);与全段血甲状旁腺激素呈明显正相关(r =0.7,P < 0.01)。提示外周血干细胞因子可能在尿毒症皮肤瘙痒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移植肾功能丧失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期有明显的改善。 目的:测量和评估肾移植前后实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6 例,同时选取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00例未接受任何透析治疗为对照。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成人)为测量工具,采用自评方式,对比两组评分,且将两组得分与常模比较。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SCL-90 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人际关系敏感性、抑郁、焦虑、睡眠、饮食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在躯体化方面,对照组的因子分比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因子分高 (P < 0.01);两组患者SDS和SAS量表得分(标准分)显著高于常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SDS和SAS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在人格量表中E 和N 量表的分值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偏高(P < 0.01)。提示终末期肾病患者在开始规律透析治疗后仍存在着躯体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性、抑郁、焦虑、睡眠等方面较透析前加重,而且透析患者情绪不太稳定,因此在充分透析基础上,应该增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及精神方面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ports the Authors' 8 year experience in the clinical use of charcoal hemoperfusion as a means to reduce the weekly time of treatment in chronic uremic patients. Two different programmes were applied. Programme A (34 patients) which involved substituting the 3 procedures per week of standard dialysis (4 hours duration each) by 2 procedures of combined hemodialysis and hemoperfusion, again of 4 hours duration each. Programme B (18 patients) which involved substituting the 3 procedures per week of 4 hours duration by 3 procedures of 3 hours each, 2 of combined hemodialysis and hemoperfusion, 1 of conventional dialysis. The net weekly reduction was 33% for Programme A and 25% for Programme B. The efficacy of the two Programmes was evaluated by clinical, hematochemical, nutritional and instrumental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4.
Twenty-four hemodialysis patients, 14 with uremic neuropathy and 10 symptom-free, were studied over 12 months. Cuprophan and AN 69 membrane dialyzers were used in their treatmen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embranes on plasma levels of middle molecular weight substances (MMS) and uremic neuropathy. Hemodialysis with the cuprophan membrane cause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lasma MMS levels or in the neurological condition of patients. The effect of dialysis with AN 69 membrane depended on initial plasma MMS levels. Initially high plasma MMS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neuropathy was achieved. In neuropathic patients with plasma MMS levels similar to those of symptom-free patients, hemodialysis with AN 69 membrane had no effec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hemodialysis with MMS high-permeability membranes may be recommended for neuropathic patients with high plasma MMS levels.  相似文献   

15.
背景: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改进,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亦不断上升,如何提高其生存质量,已经引起患者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逐渐成为综合评价透析效果的可靠指标。 目的:探讨个体化干预与集体化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血液透析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预先制定的周计划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为期6周;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按预先制定的周计划进行集体化护理干预,为期6周。干预前后,均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和终末期肾脏疾病透析患者调查简表(kidney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short form,KDQOL-SFTM)评价2组患者生存质量变化。 结果与结论:干预后2组患者SF-36及KQQOL-SF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 < 0.01);试验组患者SF-36体能影响、整体健康、情感状态、情感影响、社会功能、精力等6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水平(P < 0.01);试验组患者KQQOL-SF社交质量、睡眠、社会支持、患者满意度4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 < 0.01)。提示个体化干预及在个体化干预基础上进行集体化干预均能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后者能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更好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祁亚轩 《医学信息》2018,(1):167-168
目的应用两种血液净化方法对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探析这两种方式对患者残余肾功能的影响遥方法选择 我科收治的120 例行常规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对照组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 (HD+HP)方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RF等相关指标遥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跃0.05),治疗前后观 察组患者的RRF尧总胆固醇等指标变化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约0.05)遥结论HD+HP方式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可有效保护患者残余肾功能,多项指标均明显降低,值得推广应用遥  相似文献   

17.
陈烨  苏青 《现代免疫学》1997,17(6):356-357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2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维持性血透患者(HD)透析过程中血浆选择素P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HD组血浆选择素P水平在透析前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透析后5min选择素P即显著升高,并随透析过程逐渐升高(P<0.01~0.001)。同时观察到透析后白细胞计数下降、提示血透过程中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