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从2004年5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102例DLS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从300名在我院行体检无脊柱疾患的人员中选取与DLS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0名作为对照组。在MRI上测量L3/4、L4/5、L5/S1两侧小关节角并计算出小关节不对称角度,同时观察小关节的退变程度,将其分为4度。并对所测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椎左侧小关节方向比右侧更偏向矢状位,但这仅在DLS组L3/4(P=0.003)、L4/5(P=0.000)两个节段有统计学意义。两组L4/5小关节不对称与L3/4、L5/S1相比更严重,DLS组小关节不对称角度与对照组相应节段相比更大,小关节的退变程度更加严重,小关节不对称随着小关节退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1)小关节不对称在下腰椎中普遍存在;(2)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的退变程度呈正相关;(3)小关节不对称不仅是小关节骨性关节炎重塑的结果,而且是小关节先天存在的形态学异常;(4)小关节不对称增加了DLS的危险性,小关节不对称及退变程度对DLS具有病因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脊柱退变的过程时发现椎间盘与小关节相互关联同时也相互影响,并将影响脊柱的正常功能及稳定,从而引起腰痛,而关于椎间盘和小关节的退变顺序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腰痛患者中腰椎小关节退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腰痛患者的腰椎MRI,对每例患者的L2-S1四个运动节段的小关节及椎间盘的退变进行评估。按年龄将入选人群分为3组(< 40岁,40-60岁,>60岁)。 结果与结论:腰椎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比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二者退变均在L4-5、L5-S1节段退变最明显。在小关节与椎间盘的退变比率比较中,在各年龄段的各节段中椎间盘退变比率均大于小关节退变比率,除了年龄< 40岁及40-60岁的抽样人群中L2-3小关节退变多于椎间盘退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腰椎小关节退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呈弱相关(χ2=100.9,P < 0.001,gamma=0.22 )。结果提示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二种退变间呈弱相关,而二者在腰椎退变中的退变顺序仍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腰椎退变与不稳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骨关节炎与腰椎退变性不稳3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120个下腰痛患者的核磁共振影像与脊柱功能位X线片,腰椎不稳分为成角不稳,旋转不稳和水平不稳;椎间盘退变根据T2加权相被分为5级;小关节骨关节炎在T1加权相上被分为4级。结果:椎间盘退变程度和年龄成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有26.8%(93个)节段出现腰椎不稳,其中以椎间盘退变程度为1,2级的节段最为多见,与其他各级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椎间盘退变和小关节骨关节炎呈正相关(J=0.937,P〈0.05),向前水平不稳和椎间盘退变和小关节骨关节炎明显相关,差异成极显著性(P〈0.01)。结论:放射影像测量的腰椎不稳定和小关节骨关节炎和椎间盘退变有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腰椎小关节的生物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医用生物力学》1998,13(2):117-120
腰椎小关节是腰椎运动节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控制腰椎运动节段的活动,承载施加于腰椎上的负荷,与椎间盘,韧带,包括关节囊一起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同体内其他关节一样,当腰椎小关节承受异常的活动或应力时,易发生退行性变或发生小关节骨关节炎。Goldthnait于1911年首次提出腰椎小关节退变可引起腰背痛的假设。Ghormley于1933年提出了小关节综合征这一概念,并延用至今。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腰椎小关节的迫性性变是引起腰椎不稳定和下腰痛的重要原因[1,2,3],有学者估计15%到40%的慢性下腰痛同小关节有关[4],因此腰椎小关节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腰椎小关节及其对称性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文献报道争议很大。 目的:测量分析腰椎小关节方向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方法:收集因腰腿痛行CT检查的169例患者,L4/5 腰椎间盘突出35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67例,无间盘突出对照组67例。在CT终端机上选取L3~S1椎间隙的远侧椎体上终板层面,测量3个节段的腰椎小关节角。 结果与结论:①L4/5和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L3/4、L4/5、L5/S1每个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左侧均大于右侧(P < 0.05);各组小关节前内侧角和后外侧角两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各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前内侧角、后外侧角3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③各组腰椎小关节角、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节段均逐渐增大(P < 0.05);而前内侧角L4/5节段最大,L3/4节段最小(P < 0.05)。提示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小关节角左右侧不相等有关;腰椎小关节角和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逐渐更偏向冠状位,而内侧角在L4/5节段更偏冠状位,可能与腰椎管狭窄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腰椎小关节:为相近节段腰椎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组成的腰椎后外侧关节,将一个腰椎的椎弓与相邻腰椎的椎弓相连,在腰椎运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生物力学:是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中的力学问题定量研究的生物物理学分支,研究范围从生物整体到系统组织,其研究重点是与生理学、医学有关的力学问题。 背景:腰椎小关节退变近年来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认识腰椎小关节退变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以及减少脊柱损害具有关键性作用,并且了解其解剖结构对于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及手术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简述腰椎小关节解剖学、组织学特性,总结能够引起腰椎小关节退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Elsevier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有关腰椎小关节退变的文章,检索词为“腰椎小关节,关节囊,关节面方向,神经支配,骨性关节炎,生物力学,下腰痛,椎间盘退变,腰椎滑脱,腰椎退行性脊柱侧弯,lumbar facet joint,joint capsule,articular direction,eneurosis,osteoarthritis,biomechanics,low back pain,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umbar spondylolisthesis,lumbar degenerative scoliosis”。查阅相关文章,包括综述、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通过阅读标题及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主题相关度低的文献,最终共纳入60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异常应力、关节面方向、关节不对称性、腰椎节段和椎间盘退变;②关节退变后会导致下腰痛、椎间盘退变、腰椎滑脱、退行性脊柱侧弯等临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因此,腰椎小关节在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中不应该被忽视。 ORCID: 0000-0002-5700-8674(文王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关节矢状化与椎间盘退变间的关系及其对退变性腰椎滑移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精确构建65°小关节角、45°小关节角、25°小关节角与正常椎间盘、轻度退变椎间盘、重度退变椎间盘相组配的9种腰椎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生理压缩载荷下,分别对9种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与小关节角45°和25°有限元模型相比,小关节角65°有限元模型的矢状方向椎体前移位增加,关节突、峡部等效应力和关节突水平方向接触力明显增加;小关节角65°有限元模型的终板膨出减小,纤维环基质应力增加。与正常有限元模型相比,椎间盘轻度退变有限元模型刚度下降,小关节突及峡部应力轻度增加。9种有限元模型中,轻度退变椎间盘结合小关节角65°有限元模型的抗前剪力能力最差。结论小关节角矢状化既是退变性腰椎滑移的原发诱因,又是局部应力变化导致关节突再塑形的继发病理改变,矢状型小关节腰椎活动节段矢状方向内在不稳定性受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椎间盘退变对小关节角矢状化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段腰椎小关节突的关节角度及其形态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方法:在CT片上观察127例患者的小关节突关节形态、椎间盘是否突出,并测量小关节突关节角度,计算其差值。按年龄分为4组,每个每年龄组中依据两侧小关节突关节角度差值分为〈5°、≥5°、≥10°三个组,并将形态不对称纳入关节角度差≥10°组中。在每个年龄组中,对L3~M、L4~L5及L5~S1节段发生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的不同小关节突角度差值的组间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同时,对不同小关节角度差值的各节段椎间盘突出病例的各个年龄组亦进行年龄组间的两两比较;以及不同关节角度差值中,各节段椎间盘突出的总数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在每个年龄组中,各节段椎间盘突出与小关节突角度差值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小关节角度差值的不同年龄组中,仅个别节段椎间盘有统计意义;而在不同小关节角度差值中L3~L4与L4-L5两节段椎间盘突出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段腰椎椎间盘突出与小关节是否对称无相关性,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与年龄亦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发生的腰椎节段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腰椎退行性滑脱与小关节形态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腰椎小关节形态变化与腰椎退行性滑脱之间关系。方法:通过X线、SCT等研究手段,分别测量89例腰椎退行性变滑脱病人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椎间盘高度比、小关节的角度以及小关节的横径等数据,结果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LDS组L3/4、L4/5、L5/S1节段的小关节角分别为(56.37±11.90)°、(61.30±13.41)°、(43.89±11.38)°;小关节的横径分别为(14.69±3.34)mm、(19.07±4.95)mm、(9.84±3.02)mm;椎间盘高度比分别为0.29±0.07、0.24±0.06、0.25±0.0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S组的小关节角偏矢状角、椎间盘的高度比减少、小关节的横径增加;LDS组相应滑脱节段椎间盘全部变性。结论(:1)腰椎小关节基部横径越大,该小关节角度越趋于矢状位,腰椎滑移几率越高;(2)腰椎小关节与椎间盘退变之间关系密不可分;(3)腰椎小关节疾病的临床影像学缺乏科学的描述与支持,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椎间盘髓核摘除对腰椎间小关节承载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椎间盘髓核摘除后腰椎小关节受力大小及变化情况。方法采用8具新鲜脊柱腰骶段(L1~S1)标本,在MTS系统上用压敏片分别测量L3-L4、L4-L5两个节段小关节面在中立位和前屈、后伸位时受力大小;摘除L4-L5椎间盘髓核,重复测量。结果完整脊柱标本中,L4-L5与L3-L4节段关节面受力大小相似:中立位时受力占轴向压缩载荷的15%;前屈10°、20°时受力占压缩载荷的比例减为9%、5%;后伸10°、20°时受力占压缩载荷的比例增至23%、33%。L4-L5椎间盘髓核摘除后,L4-L5节段小关节面在各个运动状态下受力均显著增大,而L3-L4节段小关节受力也有增加的趋势。结论腰椎小关节有一定的承载功能。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同一平面及相邻平面小关节受力增加,可能引发腰痛。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各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化是下腰部脊柱骨性结构的形态改变的直接反应,这种改变很可能是在长期受到外在或内在因素影响后脊柱正常结构应变的结果,但不同参数反映的情况是否相同以及与对应的临床症状是否有相关性尚待探讨。 目的:测量和比较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分析参数变化与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关系。探讨腰椎骨性结构的异常是否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以及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意义。 方法:纳入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7例,同期于放射科行CT检查显示非腰椎间盘突出者143例作为对照组。按性别差异分为男、女组;按年龄分为25-34岁组、35-44岁组、45-54岁组、55-65岁组。测量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包括棘突偏斜角、关节突关节角、腰椎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 结果与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棘突偏斜角在L4、L5水平存在差异,数据不呈正态分布,应用秩和检验,Z值为-10.609,-12.074,P < 0.01。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在各年龄组及总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从性别上看,男、女组仅在腰骶关节角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 < 0.01);各年龄段间比较,55-65岁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分别与25-34岁组、35-44岁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在45-54岁组和25-34岁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异不是直接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但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异常在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经关节突滑膜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感受器通路给药及银质针导热治疗盘源性腰腿痛效果显著,但关节突滑膜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感受器通路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家兔经腰椎关节突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的感受器通路形态学特征。  方法:将8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在CT引导下经双侧腰椎关节突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分别注射荧光逆行神经追踪剂核黄进行逆行神经追踪,分别在注射后18,36 h取T12~L5脊神经节、颈、胸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大脑、小脑、丘脑、脑干、脊髓、内脏、血管、皮、腰椎关节突滑膜、椎板骨骼肌附着点的肌腱、腰椎间盘、雄性的睾丸、雌性的卵巢等,连续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荧光标记的神经细胞及荧光标记密集的神经末梢部位,并记录曝光时间。 结果与结论:荧光素注射18 h,在下丘脑,颈、胸交感神经节,T12~L5脊神经节,胃黏膜下、小肠黏膜及黏膜下、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荧光标记细胞;在脊髓前、后角、大脑、小脑、腰椎间盘纤维环、腰椎间盘髓核、腰椎间关节滑膜、骨骼肌膜、气管内外膜、肺泡内膜、心肌的内外膜、肾小球、肾小管、胆囊壁、输卵管内外膜、卵巢、子宫内外膜、睾丸、皮内毛细血管袢及肠系膜动脉壁发现荧光密集区。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脊神经节内淋巴细胞浸润,各荧光密集区与荧光显微镜下所见相同,但曝光时间显著减少(P < 0.01)。荧光素注射36 h,脊神经节标记细胞明显减少,曝光时间显著延长(P < 0.01),荧光密集区的部位相同,但有些部位曝光时间显著延长(P < 0.01),有些部位曝光时间显著减少(P < 0.01)。说明家兔腰椎关节突滑膜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感受器通路网络由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神经元、小肠节细胞、脊神经节、外周副交感神经元、下丘脑部分神经元5大神经网络组成。  相似文献   

13.
背景:MR弥散加权成像对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敏感,能早期了解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改变,从而明确其退变程度。 目的:通过对109例腰椎间盘的弥散加权成像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应用MRI中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椎间盘退变程度和早期变性诊断的认识。 方法:采用Siemens Verio 3.0T 超导磁共振仪。常规平扫包括矢状位T1WI序列及T2WI抑脂序列;弥散加权成像采用SE-EPI序列行矢状位扫描,取b值为800s/ mm2,层厚、间距和显示野同T2WI抑脂序列扫描。根据Pfirrmann等的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采用盲法在矢状位T2WI上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9例545个腰椎间盘进行分级。将弥散加权成像数据传至工作站,并对表观扩散系数图像进行测量,得到表观扩散系数值。分别画出L1/2-L5/S1椎间盘的感兴趣区,记录数据。 结果与结论:年龄与椎间盘退变分级存在明显相关性,年龄越大高级别数量越多。椎间盘表观扩散系数值影响因素分析:男性与女性各椎间盘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L1-S1各椎间盘年龄与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 < 0.05);椎间盘评级与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 < 0.05)。提示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值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将会成为椎间盘退行性变诊断、特别是椎间盘早期退变、无创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技术手段。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保护素基因敲除小鼠已被证明会表现出明显的骨质疏松及骨关节炎表型。 目的:观察骨保护素基因敲除小鼠随年龄增长腰椎间盘退变和骨质疏松的动态变化关系。 方法:分别取出生后4,8,12周的骨保护素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及正常对照组小鼠的L3椎体和L4/5椎间盘,运用Micro-CT检测L3椎体松质骨微结构指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L4/5椎间盘形态学,测量椎间盘及软骨终板高度。 结果与结论:骨保护素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组L3椎体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体积分数较正常组均明显下降(P < 0.05),而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较正常小鼠增高(P < 0.05)。8周及12周的骨保护素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的L4/5椎间盘软骨终板出现退变征象,软骨终板排列不规则,并有骨髓腔组织进入软骨终板及外层纤维环。提示骨保护素基因在维持椎间盘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骨保护素基因缺失后可导致椎间盘退变和椎体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对小关节压力及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7具人体脊柱标本(L2~3),制备完整椎间盘组、1/4椎间盘切除组、1/2椎间盘切除组,对标本施加7.5 N·m的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方向的纯力偶矩,记录腰椎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小关节压力。结果后伸方向,1/4椎间盘切除状态下非切除侧小关节压力显著性增大;侧弯方向,1/2椎间盘切除状态下的两侧小关节压力均有显著性增大;轴向旋转方向,1/2椎间盘切除状态下仅切除侧小关节压力显著性增大。1/4椎间盘切除、1/2椎间盘切除状态下的ROM均大于完整椎间盘,但前屈方向各组间ROM无差别,各组间侧弯和轴向旋转的ROM在左、右侧无差别。结论腰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导致腰椎除前屈方向外稳定性下降和小关节压力不对称性增大,提示腰椎间盘不对称退变引起腰椎不稳和小关节压力增大可产生腰痛。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There are multiple causes of low back pain (LBP), the leading ones being degener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 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 and facet joint arthrosis(FJA). There are number of studies done earlier on disc degeneration and LSS, however the studies on facet joint arthrosis are limited and incomplete. Hence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FJA of lumbar spine in lumbago patients of Delhi NCR region of India.Method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Departments of Radiodiagnosis of Santosh Medical College, Ghaziabad and Safdarjung Hospitals, New Delhi. Thirty eight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or CT scan imaging after pre-defined questionnaire and informed consent. The images were assessed on Philips Dicom viewer for facet joint arthritic changes.ResultsA high prevalence of 52.6% was seen in cases of LBP. FJA was seen in 80% of female cases and the highest prevalence of arthrosis was seen at lumbar spinal level of L4-L5.DiscussionFacet joint arthro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ow back pain. The prevalence of FJA increases caudally from L1 to L5, with the highest incidence being at the L4–L5 spinal level. The prevalence of FJA is seen more in females than males.  相似文献   

17.
背景:普通针头穿刺纤维环是目前较为公认的理想椎间退变模型制作方法,但存在对动物损伤大,操作不简捷等缺点。 目的:尝试在C臂机透视下经皮穿刺比格犬腰椎椎间隙建立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方法:选用8只健康成年犬,行腰椎MRI后在C臂机下经皮穿刺椎间隙,损伤L5/6椎间盘。术后3,6个月行腰椎MRI后,取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经皮椎间盘穿刺后3,6个月,L5/6椎间盘均出现了明显退变,MRI显示T2值均出现明显降低,并且椎间盘大多出现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征象;L5/6穿刺节段髓核Ⅱ型胶原阳性细胞含量较L4/5髓核均明显减少(P < 0.05)。说明经皮穿刺损伤椎间盘建立犬椎间盘退变模型是一种简单有效、重复性好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全椎间盘置换已应用多年,但国内鲜见对人腰椎间盘结构测量的大样本系统研究。 目的:为中国人腰椎间盘假体置换手术和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选取中国成年尸体41具(男22例,女19例),解剖获得完整的腰椎标本。测量椎体软骨板断面厚度。随机抽取正常成年人标准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157例(男89例,女68例)。测量椎体上/下横径、上/下矢状径和椎间隙高度。 结果与结论:成年尸体及正常成年人标准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显示腰椎间盘软骨板厚度、椎体上/下横径、矢状径和椎间隙高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P > 0.05)。除L1/2相邻椎体矢状径、L3/4相邻椎体横径和L4/5相邻椎体矢状径外,其余椎间盘相邻椎体横径或矢状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各径线实测数值之间差距均较小。腰椎间隙自L1/2至L4/5逐渐增宽,前缘高度大于后缘高度。L5/S1椎间隙与其他腰椎间隙存在较大差异,其相邻终板间夹角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