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双排螺旋 CT 联合 X 线平片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4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行双排螺旋 CT、X 线平片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单一检查、联合检查的符合率。结果 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腰椎间盘突出单一 X 线平片检查符合率为 47.5%;单一双排螺旋 CT检查符合率为 90%;X 线平片联合 CT 检查符合率为 100%。联合检查与单一 X 线平片检查、单一 CT 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排螺旋 CT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分型符合率为 95%,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平片提示,腰椎间隙宽度和长度明显异常,腰椎生理弯曲,呈弓状、后翘状态。CT 检查提示,椎体边缘可见椎间盘突出,密度稍低于椎间盘,小关节突增生,结节不规则,侧隐窝狭窄,突出块较大时,可见软组织密度影,硬膜囊、神经根表现为变形、移位,甚至消失。结论 X 线平片、CT 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各具优势,但若单一检查,容易发生误诊、漏诊等不良事件,两者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X线结合CT扫描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本基层医院2013~2014年接收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和CT扫描,将结果进行比较,分别分析X线检查、CT扫描的诊断准确率,及联合使用两种检测方式的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 CT检测诊断准确率为91.84%,X线检查诊断准确率为42.86%,载线结合悦栽检查诊断准确率为100%,CT检测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0.05),载线结合悦栽检查诊断准确率(100%)明显高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0.05)。结论将X线检查与CT扫描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吴泽恒 《医学信息》2009,22(5):779-780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中,共有43个椎间盘突出,中央型26个(74.29%);旁侧型9个(25.71%);伴随突出椎间盘钙化2个,伴有侧隐窝狭窄者20个16例患者,伴椎闻孔狭窄者10个,有明显神经根肿胀者12个。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中央型,伴发征象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并发椎管狭窄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并发椎管狭窄患者临床采用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45例患者经螺旋CT诊断,有19例患者在CT影像上可见增厚黄韧带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有3例患者CT影像显示腰椎间盘后缘呈弧形突出;有11例患者CT影像显示黄韧带肥厚;有6例患者CT影像显示黄韧带肥厚并伴有钙化;有9例患者CT影像显示侧隐窝狭窄;有3例患者CT影像显示椎间孔狭窄。结论螺旋CT能够较为准确地显示椎间盘突出患者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和腰椎关节突肥大等,对于提高腰椎间盘并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旨在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的CT诊断水平。方法 对56例手术证帝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了腰椎间盘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结果 腰椎间盘的CT表现主要有:腰椎间盘膨隆,腰椎间盘疝以及腰椎间盘膨隆合并疝,探讨了形成这些理改变的解剖方面的因素。结论 CT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有其特殊意义,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方金梅 《解剖与临床》1999,4(3):172-172,177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本病虽然结合临床表现,依据X线片、CT、MRI及椎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即可做出明确诊断;但本文对该病进行肌电图检查的目的,旨在探讨肌电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上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根据我们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肌电图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尤其在解剖结构复杂、重叠较多的骨关节骨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率,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目的:探讨了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的应用原理及不同部位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01/2011-09关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科领域应用的文章。选择文章内容与骨折及螺旋CT重建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57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0篇文章进行探讨。 结果与结论:螺旋CT扫描后三维或多平面重建技术在骨折创伤检查中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它能很直观地显示骨折关节的损伤情况,有助于骨折正确分型,为骨科医师进行合适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随着多排螺旋CT的快速发展,三维CT重建技术更快捷、简单、实用,图像更加清晰,目前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与三维图像重建的有机结合可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手术计划制定评估预后或治疗后随访,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及前景。 关键词:螺旋CT;骨折;三维重建;评估;计算机辅助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38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逐层显示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后三维重建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8例下肢、1例颈部扫描病人进行三维重建,CT机为GE公司Light Speed16螺旋CT,重建采用GE公司三维重建软件。重建后调整CT值域值逐层显示病人解剖结构。结果:9例病人在去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均能清晰显示肌肉组织,增强扫描还能清晰显示肌肉与知名大血管的毗邻关系,在去除肌肉后能清晰显示骨骼结构,并能多方位观察,增强扫描能清晰观察血管与骨骼的解剖关系。结论:采用本技术可逐层显示人体各层解剖结构,如增强扫描还能显示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可正确指导手术设计,防止术中大出血,减少对术区健康组织的损伤,还可进行手术模拟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肌电图(EMG)和CT与手术探查结果之间的下位关系。列角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EMG、CT检查,然后实施手术探查。结果:EMG检查结果与手术发现结果的符合率为83.3%,CT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的答合率为93.3%。EMG检查与CT扫描之间的符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MG是从神经电生理角度反映神经根受压的功能状态,CT则是从形态学上反映腰椎间盘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腰椎滑脱症诊断及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腰椎滑脱症诊断及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比47例腰椎滑脱症病人的X线片、CT及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结合术中椎弓根钉定位及对于是否为峡部裂的不同处理,分析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腰椎滑脱症的诊断价值。结果47例均为腰椎前滑脱,三种检查方法对椎弓峡部的成像存在不同,螺旋CT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椎弓峡部的全貌和裂隙,指导手术定位。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较好地评价椎弓峡部裂所致的病理解剖改变,指导临床制订完善的手术方案,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DynaCT功能在腰椎间盘突出臭氧注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45.3岁。病程3个月~19年,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病变椎间盘主要分布在腰椎第4~5节(L4~5)和腰椎第5节~骶椎第1节(L5~S1)。行DSA腰椎间盘臭氧注射治疗,利用DynaCT对椎间盘在穿刺前后和臭氧注射拔针后进行DynaCT成像。结果穿刺前后DynaCT提供的类CT图像可定位、监测穿刺,病例穿刺成功率为100%。臭氧注入完毕后DynaCT扫描可观察椎间盘内气体分布情况,还可见弥散到椎体前后或肌肉间隙内的气体,40例患者38例为有效或显效,只有2例气体分布不明显的患者治疗效果为无效。结论 DynaCT的使用保障了腰椎间盘突出臭氧治疗的成功率和穿刺中的安全性,臭氧注入完毕后提供的图像为临床评估腰椎间盘突出臭氧治疗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背景:非包含性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类型之一,是保守治疗及一些微创介入手段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非包含性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是介入治疗的主要方向。 目的:比较3种不同介入治疗方法对非包含性突出的疗效,探索提高治疗非包含性突出疗效的方法。 方法:选择介入治疗的符合单纯非包含性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共174例,其中66例患者行钳取法经皮腰椎间盘切除,52例行盘内及盘外化学溶核,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双介入疗法56例。 结果与结论:3组患者均经过连续6个月随访,双介入方法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P < 0.05),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种方法,说明双介入法可提高治疗的优良率,减少治疗后不适发生率,在技术上无明显增加难度,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腰椎间盘自动诊断方法存在的准确率偏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步目标定位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Faster R-CNN目标定位网络预处理腰椎间盘影像,去除韧带以及周围噪声区域,获得腰椎间盘的轮廓区域;然后放大定位的间盘轮廓3倍,再次利用Faster R-CNN网络精细化定位病灶区域,从而解决因病灶目标太小而无法准确定位的问题;最后,将病灶区域输入到改进的残差卷积神经网络中以提取高层特征和严重性分级,改进的残差卷积神经网络(ResNet-20)通过建立短路机制以提高分类器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诊断方法,该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提升5.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3~69(64.1±13.4)岁。病变节段:L2/3 1例,L4/5 18例,L5/S1 23例,L3/4合并L4/5 1例,L4/5合并L5/S1 6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及三维容积重建,观察患者腰椎整体形态结构,使用放射工作站软件测量两侧椎板夹角、椎板宽度、关节突关节矢状化程度以及椎板下移程度,并进行腰椎节段间及侧别间比较。结果 (1)棘突与两侧椎板呈“人”字形平滑连接,两侧椎板向两侧弧形展开。两侧椎板夹角自L3至L5逐渐增大,分别为70°±11°、78°±12°和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5,P<0.001)。(2)椎板下缘向两侧延伸,椎板宽度自L3至L5逐渐增宽,左侧分别为(14.0±2.4)、(15.7±2.6)和(18.7±2.8)mm,右侧分别为(14.4±2.4)、(16.4±2.3)和(19.2±2.8)mm,各节段椎板宽度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4.00、2.78,P值均<0.05)。(3)椎板末端逐渐增宽膨大成关节面,关节面L3/4~L5/S1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左侧分别为60°±10°、50°±9°和42°±11°,右侧分别为58°±11°、48°±10°和40°±13°。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对比,在L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05),在L4/5及L5/S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1.79,P值均>0.05)。(4)椎板下移程度自L3至L5逐渐减小,分别为(6.8±2.1)、(5.1±2.3)和(2.4±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9,P<0.001)。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L3到L5,两侧椎板夹角逐渐增大、椎板宽度逐渐增大、关节突关节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椎板下移程度逐渐减小。了解腰椎解剖的节段性变化有助于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椎板去除范围的确定、对关节突关节的保护以及椎间盘位置的确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腰椎终板角和椎间隙高度的影像学测量,为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标。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符合条件者,异常单间隙组为椎间盘突出患者30例,正常组为健康志愿者30例;进行CT扫描,将原始数据以D 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 im ics 10.01,并测量终板角和椎间隙高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腰椎正常组与异常组椎间隙前高总体呈渐增趋势,两组最大值均在L4-5,最小值均在L1-2;终板角最大值均在L3-4,最小值均在L5-S1;腰椎终板角和椎间隙的变化没有相关性。结论终板角的大小和椎间隙的高度变化可推断椎间盘突出程度,为临床腰椎间盘突出诊断和评价突出程度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正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腰椎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等退行性疾病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病因,发病初期其治疗方式为保守治疗,当疼痛严重、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无效时需采用手术治疗。随着技术的革新,由最早的传统椎间盘切除术发展到现在的内窥镜技术,经皮椎间孔镜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因创伤小、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下腰段急性中央型巨大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导致双下肢截瘫的手术治疗及疗效观察。方 法 16例下腰段中央型急性巨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和软性椎管狭窄病理基础,在 受轻微外力后出现突发性双下肢截瘫。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在42~63岁,平均55.2岁。手术术 式采用后路切开减压,椎板切除,突出髓核摘除,tenor钢板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各节段脊神经根 彻底松解,术后经过严格康复治疗。结果 术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优8例(50%),良7例(43.75%), 可1例(6.25%)。结论 下腰段急性中央型巨大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导致双下肢截瘫的患者行手术治 疗效果好,而且越早手术双下肢功能及膀胱扩约肌功能恢复越满意。  相似文献   

18.
刘焕超 《医学信息》2005,18(2):144-146
本文对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采用牵引为主,辅以按摩、针灸、超短波治疗,并配合中药口服,进行综合疗法的治疗。三疗程后,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87.5%,且12个月及24个月的复发率低,均优于单一疗法,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物理治疗提供了值得探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脊柱生物力学改变,并评价置入椎间融合器的效果。方法 1998年3月2001年4月对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双侧扩大半椎板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置入术,22例均行自体骨移植置入椎间合器合,并对置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9-34个月,平均14.5个月,通过放射学检查,证实了术后椎体间骨性融合形成,恢复或保持术后椎间盘的高度,椎间孔水平的通道,结论 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可以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摘除术后椎间隙变窄,椎体间相对移位,椎间孔水平的通道狭窄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椎间孔镜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我科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改良TESSY技术的方法治疗,年龄43~68岁,平均51岁,其中L_(4/5)节段11例,L_5/S_1节段8例,L_(3/4)节段5例,L_(4/5)、L_5/S_1双节段3例。术前、术后随访腰椎疼痛及功能评定分别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来评估。临床疗效按Mac Nab标准评估。对照组为采用常规TESSYS技术的患者32例。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8月。VAS评分:本组术前(7.21±2.35),术后(2.43±1.82);对照组术前(7.15±2.47),术后(3.52±2.13)。JOA评分:本组术前(12.82±2.45),术后(25.81±2.14);对照组术前(12.77±2.69),术后(20.98±4.72)。两组间术前比较0.05,术后比较0.05。临床疗效按Mac Nab标准:本组优良率88.89%;对照组84.37%,两组间优良率比较0.05。结论改良TESSY技术椎间孔镜下视野更宽阔,减压更彻底,术后疼痛缓解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