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背景: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对新型种子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逐渐增多。 目的:针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征及其在骨组织中所用载体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01/2011-03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生物学特征、载体方面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umbilical cord stem cell,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骨组织工程”。排除重复性研究及无关研究,共保留46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备胚胎和成体干细胞的多重特点,并且符合国际细胞疗法协会制定的间充质干细胞标准,但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诱导分化方法等尚不完善,应进一步深入分析。在脐带干细胞的载体方面,单一的材料支架目前研究已很多,对于复合材料载体与可注射性载体的研究可能是今后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材料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长入和新生骨的形成、且抗弯强度、抗压强度等各项参数与正常骨组织的力学性能相接近,能满足实验动物硬组织修复的要求。 目的:分析成骨诱导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纯化增殖,成骨诱导。取成骨诱导后的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支架材料上,观察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及材料细胞毒性。 结果与结论:成骨诱导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复合支架上生长分化良好,增殖活性不受材料影响。成骨诱导14 d内,可见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MTT法检测细胞无毒性。扫描电镜观察,1 d后可见细胞在支架表面附着生长;7 d后可见细胞在材料上生长良好,材料空隙有大量充填。说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支架可作为骨组织工程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满足骨组织工程的需要。关键词: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骨组织工程;支架;生物相容性 缩略语注释:nHA/PA66:nano-hydroxyapatite crystals and pnolyamide 66,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hUCMSCs: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6.019  相似文献   

3.
背景:聚左旋乳酸材料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具有三维模板作用,为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提供场所。 目的: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多孔聚左旋乳酸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异位成骨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制备聚左旋乳酸多孔支架材料。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鉴定及诱导成骨,ALP染色检测骨向分化。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聚左旋乳酸材料复合培养,MTT及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材料复合情况,应用矿化诱导7 d的细胞材料复合物植入兔大腿肌袋模型观察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能力。4周后应用组织学观察新骨的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聚左旋乳酸多孔支架材料复合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细胞增殖未受影响,扫描电镜示细胞在支架材料上吸附、生长良好。体外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骨向诱导后ALP染色阳性。矿化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聚左旋乳酸材料植入动物4周时,形成明显的块状组织,质地坚硬。组织学检查见新形成的组织有成骨细胞及其周围有血管长入。提示聚左旋乳酸多孔材料对种子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无影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与聚左旋乳酸多孔材料复合体可在异位形成骨组织。  相似文献   

4.
背景:掌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示踪方法是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的关键。目的:观察用CM-Dil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在体外传代示踪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体外成脂成骨诱导鉴定该细胞。将第5代细胞用CM-Dil标记,并将细胞传代,荧光显微镜观察体外标记情况。结果与结论: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强表达CD44,CD29,低表达CD106,不表达CD34、CD40;有80%以上的细胞处在G0/G1期,成脂成骨诱导后,油红O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分别阳性。CM-Dil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标记率达90%以上,体外传代后荧光强度逐渐减退,传8代后,荧光基本消失。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强,CM-Dil标记细胞示踪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5.
背景:一个胎盘羊膜的面积约600 cm2,羊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即取材于胎盘上的羊膜。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的体外分离培养人羊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采用胰酶和直接贴壁相结合的方法分离获取人羊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分析传代第5代细胞生长曲线,检测第5 代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和检测细胞周期。取传代第4 代细胞行体外成骨细胞诱导和成脂诱导,冻存第4代细胞6个月后复苏,计数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并绘制复苏细胞生长曲线。 结果与结论:原代接种后第9天有少许细胞爬出,15 d左右细胞达80%-90%融合,细胞以梭形为主。细胞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螺旋状排列。传代细胞潜伏期48 h,对数增殖期4 d左右,对数增殖期后进入平台期。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CD14、CD19、CD45、HLA-DR 呈阴性表达,CD73、CD105、CD90 呈阳性表达。茜素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阳性,证实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检测,S期占28%。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 90% 以上,且与未冻存传代细胞具有相同的生长特性。结果证实实验成功地建立了一种简化的人羊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大量扩增的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体外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培养体系下生长状态差异显著,因此选取一种更适合的培养基相当必要。 目的:对比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检测细胞免疫表型以及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 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贴块法收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T75培养瓶培养传代后,取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种入到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和Mesen PRO RSTM培养基中,培养第1,3,5,7天进行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并检测其成骨及成脂肪诱导分化能力。 结果与结论:培养出的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44、CD73、CD90、CD105,不表达CD29、CD31、CD34、HLA-DR。经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胞浆中有大量红色小脂滴;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后镜下可见成骨样细胞团,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的细胞集落密集,形态均匀,而其他2种培养基中的细胞集落密集程度和形态都不如前者好。在培养传代细胞时,可优先选择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但其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研究较少。 目的:验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的分化能力。 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抗原。取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 结果与结论:贴壁法能稳定从脐带中分离出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极低表达 CD31、CD45 、CD40、HLA-DR,强表达 CD29、CD90、CD44、CD10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显示胞浆中充满红色的油滴;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可在细胞密集区见红色的钙结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因子诱导后细胞表达Ⅰ型胶原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贴壁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靠、纯度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骨组织工程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的一种新兴的种子细胞。目前认为低温冻存是长期保存细胞的有效方法。 目的:探究冻存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否被诱导分化成成骨细胞。 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脐带的华尔通氏胶组织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然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细胞的细胞形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在冻存6个月后,复苏第2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冻存复苏,并传代培养至12代。对第12代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它的成骨能力分别通过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骨钙素和骨涎蛋白的免疫荧光检测以及茜素红染色检测来 确定。 结果与结论:原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流式细胞仪显示培养的细胞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73、CD105和CD90,但是不表达造血细胞的表面标志CD34和CD45。复苏后细胞的存活率是90%。细胞周期显示P8的细胞有75%处于G0/G1期,25%处于S+G2M期。经成骨诱导液处理的第12代细胞显示出比对照组更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P < 0.01)。此外,在成骨诱导液中诱导的细胞对骨钙素和骨涎蛋白的染色呈阳性,并形成矿化了结节。冻存后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仍保持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并且在成骨诱导液中能被诱导分化成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9.
李茂  黄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9):3012-3016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取材方便、无创,不受伦理学限制,比一般干细胞原始,免疫原性小,其应用前景广阔,是一种理想的种子细胞。 目的:分离鉴定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 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分离纯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代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生长方式;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表型CD90、CD105、CD34和CD45的表达情况,并在体外检测能否将其诱导分化为成脂细胞及成骨细胞。 结果与结论:用组织块法成功分离培养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学鉴定显示细胞强表达CD90和CD105,不表达CD34和CD45;能在体外将其成功诱导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结果显示组织块贴壁法能够从人脐带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该细胞可向成脂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以及取材方便等优点而日益受到关注。 目的:建立一种改进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 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足月妊娠分娩胎儿脐带,利用改良的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即将传统组织贴壁法中本应丢弃的组织转移到新的培养瓶中进行二次贴壁培养,取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组织贴壁后第5-7天可见有梭形细胞从组织块边缘爬出,第10天左右可形成明显的细胞克隆。将组织块转移到新培养瓶中继续培养,2 d后即可见有细胞爬出,细胞生长速度较快,5 d即可形成细胞克隆。传代后的细胞形态均一,呈成纤维细胞样的长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高表达CD90、CD105,不表达CD34、CD45、HLA-DR。细胞增殖能力旺盛,平均倍增时间为50 h左右,41.24%的细胞处于G2/S期。体外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上述实验结果证明二次贴壁培养出的细胞也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而且通过这种培养方法获得的原代间充质干细胞数是传统方式培养的2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气管尚缺乏理想的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对其鉴定主要依赖细胞形态学、细胞表型及诱导分化的功能进行分析。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在特定条件下向气管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方法:无菌环境取兔骨髓,经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细胞至第2代,流式细胞术鉴定第1、第2代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的表达。无菌环境取气管,经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气管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软骨细胞蛋白聚糖的合成。在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基础上,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气管软骨细胞通过Transwell小室非接触式共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蛋白聚糖的合成,荧光实时定量PCR鉴定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不规则形聚集生长,传代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增快,呈鱼群状聚集生长。第1代有96.97%的细胞表达CD44、13.72%的细胞表达CD45,第2代有99.11%的细胞表达CD44、8.54%的细胞表达CD45。气管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在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逐渐由长梭形变为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表达软骨细胞特异性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 mRNA基因,甲苯胺蓝染色示阳性。结果表明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可成功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2代纯度较高,且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分化为气管软骨细胞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尿路上皮细胞是泌尿系组织工程领域重要的种子细胞,但是难以体外大量扩增;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尿路上皮细胞分化,但关于分化后细胞在植入动物体内后上皮生成情况,以及分化后细胞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具体应用研究尚不多。 目的:分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尿路上皮细胞分化并与兔膀胱脱细胞基质构建组织工程化移植物,了解分化后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效果。 方法:12只8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胫骨穿刺,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4或5代细胞以条件培养基培养2周,进行分化后细胞的鉴定。随后将分化后细胞种植在膀胱脱细胞基质上构建组织工程化移植物,进行膀胱修补;另12只动物作为对照组以尿路上皮细胞与膀胱脱细胞基质构建复合物行膀胱修补。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成功并在体外扩增,由条件培养基培养诱导分化后,PCR检测提示分化后细胞干细胞标志物CD44表达降低,而上皮细胞标志物UP1a表达升高,行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分化后细胞能表达尿路上皮特异性标志物UP1a,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表达。分化后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移植物在膀胱修补2周后可形成稳定连续的上皮覆盖,上皮层厚度与尿路上皮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移植物类似。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尿路上皮诱导分化后可作为泌尿系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可能是尿路上皮细胞之外的又一新选择。  相似文献   

13.
We describe a novel bioreactor system for tissue engineering of bone that enables cultivation of up to six tissue constructs simultaneously, with direct perfusion and imaging capability. The bioreactor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effects of initial seeding density and medium perfusion rate on the growth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patterns of bone marrow-derived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MSCs) cultured on three-dimensional scaffolds. Fully decellularized bovine trabecular bone was used as a scaffold because it provided suitable "biomimetic" topography,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MSCs. Trabecular bone plugs were completely denuded of cellular material using a serial treatment with hypotonic buffers and detergents, seeded with hMSCs, and cultured for 5 weeks. Increasing seeding density from 30 x 10(6) cells/mL to 60 x 10(6) cells/mL did not measurably influ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ssue-engineered bone, in contrast to an increase in the perfusion rate from 100 microms(-1) to 400 microms(-1), which radically improved final cell numbers, cell distributions throughout the constructs, and the amounts of bone proteins and minerals.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ate of medium perfusion during cultiva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ed bone.  相似文献   

14.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 are inexhaustible and can be harvested at a low cost without an invasive procedure. However, there has been no report on comparing hUCMSCs with human bone marrow MSCs (hBMSCs) for bone regeneration in vivo.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UCMSC and hBMSC seeding on macro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 and to compare their bone regeneration in critical-sized cranial defects in rats. Cell attachment,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d mineral synthesis on RGD-modified macroporous CPC were investigated in vitro. Scaffolds with cells were implanted in 8-mm defects of athymic rats. Bone regeneration was investigated via micro-CT and histological analysis at 4, 12, and 24 weeks. Three groups were tested: CPC with hUCMSCs, CPC with hBMSCs, and CPC control without cells. Percentage of live cells and cell density on CPC in vitro were similarly good for hUCMSCs and hBMSCs. Both cells had high osteogenic expression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osteocalcin, collagen I, and Runx2.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trabecular thickness in hUCMSC and hBMSC groups in vivo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CPC control group. New bone amount for hUCMSC-CPC and hBMSC-CPC constructs was increased by 57% and 88%, respectively, while blood vessel density was increased by 15% and 20%, than CPC control group at 24 weeks. hUCMSC-CPC and hBMSC-CPC groups generally had statistically similar bone mineral density, new bone amount and vessel density. In conclusion, hUCMSCs seeded on CPC were shown to match the bone regeneration efficacy of hBMSCs in vivo for the first time. Both hUCMSC-CPC and hBMSC-CPC constructs generated much more new bone and blood vessels than CPC without cells. Macroporous RGD-grafted CPC with stem cell seeding is promising for craniofacial and orthopedic repairs.  相似文献   

15.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外基质材料免疫原性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是构建单一结构工程化组织的较好支架材料。 目的:观察体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接种前用红色免疫荧光标记,然后将第2代已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上。 结果与结论:①组织学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上复合培养1周时细胞呈单层生长,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示均匀红色荧光,复合培养2周细胞呈多层生长,并显示更密集的红色荧光。②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培养2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于材料表面并伸展;复合培养1周,小肠黏膜下层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胶原覆盖;2周后细胞在材料上已大量增殖形成融合,细胞连接紧密,细胞分泌大量基质,并分层。表明小肠黏膜下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极低的生存率限制了它的治疗作用,现正在寻找合适的药物促进其增殖。 目的:观察独参汤是否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并筛选出最佳干预浓度。 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至第5代,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分子标记物。以每孔1×104数量种于96孔板。将独参汤颗粒剂分别以10,5,2.5,1.25,…0.019 5 g/L的质量浓度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第1,7天MTT法检测其增殖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原代细胞接种2 d后多数细胞贴壁,传代后细胞贴壁速度和增殖更快,第5代基本纯化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呈放射状或漩涡状排列。②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4阳性细胞占94.7%,CD90阳性细胞占86.8%,CD34阴性细胞占98.7%,CD45阴性细胞占97.1%。③独参汤浓度在0.625,0.312 5,0.156,0.078,0.039,0.019 5 g/L质量浓度时均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的增殖。其中在质量浓度为0.078 g/L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迄今为止尚未见到从活体肾乳头部位提取肾组织干细胞及对其细胞性状特点进行分析的研究。 目的:在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大鼠肾乳头部组织干细胞,并将其生物学特性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比较。 方法:从SD雄性大鼠肾脏分离提取肾乳头尖部细胞,从股骨胫骨的骨髓腔提取骨髓细胞分别接种于培养瓶,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并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代细胞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 结果与结论:①大鼠肾乳头部组织干细胞呈玫瑰花形旋涡状生长,多呈短梭形和多边形。②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型。③细胞经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阳性;成骨诱导茜素红染色后可见橘红色钙盐沉积。④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肾乳头部组织干细胞表达CD29,CD44,CD90阳性,CD45阴性。结果证实肾乳头部位存在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组织干细胞。关键词:肾脏;乳头部;组织干细胞;诱导分化;间充质干细胞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9.0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