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手法按摩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于我院行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联合手法按摩进行干预,两组均持续干预10 d。对比两组术后DVT发生情况、凝血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DVT发生率相近,但观察组DVT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手法按摩能够改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凝血指标水平,降低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消栓饮穴位贴敷预防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将106例脊柱手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术后2组患者均行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消栓饮穴位贴敷,对照组加用糊精粉贴片(安慰剂)穴位贴敷,观察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腿围平均周径、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以及数字疼痛评分表(NR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3.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小腿周径、大腿周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D-二聚体以及NRS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手术后采用消栓饮穴位贴敷能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消栓饮穴位贴敷预防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将106例脊柱手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术后2组患者均行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消栓饮穴位贴敷,对照组加用糊精粉贴片(安慰剂)穴位贴敷,观察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腿围平均周径、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以及数字疼痛评分表(NR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3.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小腿周径、大腿周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D-二聚体以及NRS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手术后采用消栓饮穴位贴敷能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安扬  陈文阁  吴军  孙洋  刘海艳  刘敦花  赵昱 《吉林中医药》2020,40(10):1372-1375
目的研究七厘散穴位贴敷联合利伐沙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对象为2017年9月-2019年4月我院诊治的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随机分类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在采取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七厘散穴位贴敷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RCAI)、血浆黏度(C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凝血指标:FIB、D-二聚体、血流变学:RCAI、CP等指标观察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七厘散穴位贴敷联合利伐沙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明显,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血液黏稠度,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踝泵联合深呼吸运动疗法在预防腹部肿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行腹部肿瘤手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干预措施上,给予踝泵联合深呼吸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术后第3天经彩色多普勒检查,试验组1例(3.1%)发生DVT。对照组4例(12.5%)发生DVT,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试验组的平均流速(16.46±0.73)和峰值流速(26.32±1.28)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平均流速(14.35±1.43)和峰值流速(21.73±1.16),术后第7天,试验组的平均流速(16.84±0.96)和峰值流速(26.72±0.82)明显大于对照组平均流速(15.13±0.58)和峰值流速(22.64±1.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速血流,踝泵联合深呼吸运动疗法能预防腹部肿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栓形成,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郁子油穴位贴敷预防下肢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对下肢骨折卧床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腹部按摩等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小郁子油穴位贴敷,选用小茴香、郁李仁、莱菔子、薄荷油,再配上生理盐水,调和成糊状,敷于选定的穴位上,每次贴敷6小时,每日1次,7日为1疗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第7日便秘发生率为32%,而对照组第7日便秘发生率为54%。结论:中药小郁子油穴位贴敷能有效预防下肢骨折卧床患者的便秘问题,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骨科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纳入80例下肢骨折且接受骨科全麻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行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术后1 d、3 d、7 d时的股静脉血流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伤Ⅰ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代替穿戴弹力袜,其余治疗及护理均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段股总静脉和股浅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术后第7日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3、7日下肢股总静脉及股浅静脉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可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的血流速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李芳坤  王淑玲  郭向东 《光明中医》2020,(12):1876-1878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对全麻鼻内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7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2组患者均采用全麻鼻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穴位按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比较2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T1时,对照组HR、SBP、DBP水平均较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15.79%低于对照组躁动发生率3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8.95%,低于观察组的94.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能够维持全麻鼻内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蒋霞 《陕西中医》2022,(7):950-953
目的:探究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干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LVA)、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RVA)、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A)、平均血流速度(Vm)]、中医症候积分、眩晕状况[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眩晕残障调查量表(DHI)]。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LVA、RVA、BA、Vm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患者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DH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眩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邸学民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54-1655
目的观察鼻针、踝针联合自制中药贴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中药贴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鼻针和踝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M-JOA评分和直腿抬高角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鼻针、踝针联合自制中药贴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其恢复正常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穴位按摩、穴位贴敷预防老年卧床患者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预防便秘护理及指导,观察组予耳穴压豆、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进行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56.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对于预防便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踝泵运动联合深呼吸疗法预防宫颈癌术后DVT形成的作用与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62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采取踝泵运动联合深呼吸疗法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术后DVT发生率及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股静脉血流峰值和平均流速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泵运动联合深呼吸疗法可有效预防宫颈癌术后DVT形成,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傅水娟  洪赛赛  杨晓春 《新中医》2021,53(3):159-162
目的:观察通络协定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86例早期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降脂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络协定方和穴位贴敷治疗。评价2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检测2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水平。检测2组干预前后踝肱指数(ABI)和足背动脉搏动指数、足背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2组干预前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前ABI、足背动脉搏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ABI、足背动脉搏动指数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足背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足背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干预前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3,34(3):357-358
目的 :探讨鼻针、踝针联合自制中药贴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鼻针、踝针联合自制中药贴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针、踝针联合自制中药贴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消栓饮膏循经外敷联合足底静脉泵预防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脊柱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消栓饮膏循经外敷联合足底静脉泵治疗,对照组单用足底静脉泵治疗,观察2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DVT发生率观察组为2. 5%,对照组为10. 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满意度观察组为92. 5%,对照组为95. 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消栓饮膏循经外敷联合足底静脉泵可预防脊柱手术后DVT的发生,且优于单用足底静脉泵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腕踝针联合穴位贴敷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混合痔术后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疼痛干预,腕踝针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腕踝针法干预,穴位贴敷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干预,联合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腕踝针联合穴位贴敷干预。4组均治疗7天,比较各组术后第1、3、5、7天及首次排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比较各组术后第1、3、5、7天肛缘水肿评分;止痛药物使用情况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变化情况,并观察各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腕踝针治疗组及穴位贴敷治疗组术后第5、7天及首次大便时疼痛VAS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且联合治疗组术后第5、7天及首次大便时疼痛VAS均低于腕踝针治疗组及穴位贴敷治疗组同期(P<0.05),但腕踝针治疗组与穴位贴敷治疗组术后第5、7天及首次大便时疼痛VA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腕踝针治疗组及穴位贴敷治疗组术后第5、7天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作用。方法:以93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低分子肝素防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比2组术后DVT发生率;并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指标活性。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所延长,且观察组效果较对照组明显(P0.05);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缓解骨科患者术后凝血,改善血液流变性,对预防下肢DVT形成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对骨科围手术期气滞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估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70例骨科围手术期(气滞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预防DVT形成,治疗组加用穴位电刺激治疗疗,10 d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PT、APTT及D-dimer等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指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在DVT阳性率方面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穴位电刺激能改善骨科围手术期(气滞血瘀证)患者血液高黏状态,防止DVT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