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6~20岁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钩突-横突孔间距的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为青少年颈椎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发育总体随着年龄和椎序的增长呈递增趋势,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等颈椎病的发病率有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钩突增生常导致颈椎病发生,无需内固定的钩椎关节切除术具有重要意义,但尚存诸多问题。目的:建立全颈椎(C0-T1)三维有限元模型,切除钩突不同范围后,探究颈椎关节突的应力变化特点和规律,为临床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0岁男性正常成人志愿者进行全颈椎螺旋CT轴位薄层扫描来获得原始数据,应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Abaqus等软件技术建立C0-T1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在C5椎体上构建单侧钩突切除50%、100%和双侧钩突切除100%的3种模型组,然后加载相同力矩赋予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6种工况,以观测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关节突关节在不同状态下的应力与位移变化。结果与结论:(1)通过构建全颈椎正常与切除钩突不同范围后的有限元模型,加载相同力矩后发现颈椎关节突的受力集中区由正常组的C6处上移至切除不同范围钩突组的C5处,得出关节突的受力随椎序增加呈现递增趋势;(2)...  相似文献   

3.
背景:钩椎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结构,其发生、发育、发展与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密切相关,也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关联,了解钩椎关节的发育特点对颈椎病的发病类型、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径线的测量,以发现其随年龄增长、椎序递增的变化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不同年龄的颈椎影像学资料1 447例,根据年龄分为:<10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组,对钩椎关节中钩突长、高、宽、钩-横间距、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和钩突后脚间距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1)测量结果发现钩突相关结构部分存在着男女性别和左右侧别间的差异,钩突的长、高、宽随椎序的递增和年龄的增长总体呈缓慢递增趋势;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后脚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趋势,但在年龄增长中该三者间距变化不很显著;钩-横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但增龄变化不显著。(2)结果说明,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结构存在着性别和侧别差异,并且随年龄增长和椎序增加整体呈缓慢递增趋势,掌握钩椎关节增龄特点和发育规律,可以为相关颈椎病的预防、诊断与治...  相似文献   

4.
背景:因颈椎解剖结构复杂以及个体化差异较大,导致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技术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国人的下颈椎椎弓根,并对重建图像进行测量评估。 方法:对60例需行颈椎CT扫描的患者C3~C7进行颈椎CT扫描,使用Syngo应用软件对原始CT图像进行所需面的重建,测量CT重建后的椎弓根各项指标。 结果与结论:颈椎绝大部分椎弓根峡部的宽度小于高度,男性高度和宽度C4~C7逐渐增大,女性则从C3开始逐渐增大。C3~C7椎弓根侧块投射点到上关节突下缘的距离并无规律性,而到侧块外缘的距离从头端到尾端是不断增大的。男性与女性的椎弓根水平角在C7均最小。结果提示,国人女性患者的C3及C4椎体行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应谨慎,大部分国人的C5到C7椎体是适合行椎弓根内固定的,但考虑到颈椎弓根个体的差异较大,内固定前颈椎弓根的CT扫描及重建后的评估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年来,颈椎关节突关节在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中逐渐被重视,但是目前关于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三维参数,为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导向器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颈椎CT检查人员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20-50岁。经筛选每例图像均无颈椎椎管狭窄、颈椎椎间盘突出、明显的骨质增生、感染及肿瘤等病变。经过三维重建后,测量C3-7每个节段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面上的倾斜角和矢状面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与关节突关节面的夹角。根据统计分析测量结果,利用CAD软件设计出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导向器。结果与结论:矢状面颈椎关节突关节面倾斜角以C5为中心呈U形分布,大小关系为C7>C6>C3>C4>C5;矢状面上经关节突螺钉角度大小关系为:C6/7>C5/6>C4/...  相似文献   

6.
背景:钩椎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结构,其发生、发展和发育直接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也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深入了解钩椎关节的发育特点对颈椎病的发病类型、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的:利用影像学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不同年龄段的颈椎钩突相关夹角进行大样本测量和观察,旨在揭示其随年龄和椎骨增长变化的特点,以及与颈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设计,将收集到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447例完整颈椎节段CT影像学资料的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后处理,并进行钩突夹角、钩突矢状位角测量,按照性别、年龄、侧别分组。结果与结论:①钩突夹角随椎序的增加呈V字形增长,其最低峰值位于C5处;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尖峰状,其峰值多介于30-39岁年龄范围内;②钩突矢状位角随椎序的增加呈鱼钩样增长、总体随年龄的递增也呈尖峰状,其峰值多介于20-29岁年龄范围内;钩突夹角与钩突矢状位角在侧别和性别间仅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提示钩突夹角随椎序递增呈V字形增长;钩突矢状位角随椎序递增鱼钩样增长,而2个夹角随年龄的增长总体呈尖峰状,钩突夹角在131°左右,可能与颈椎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而钩突矢状位角在14°左右,可能对限制颈椎过度旋转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着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颈椎病和颈椎相关疾病的发病愈来愈趋于低龄化,基于这一特征,探讨青少年颈椎钩突和椎体间的关系和规律特征,可为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对青少年颈椎钩突与椎体和椎间孔间相关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无外伤、无神经症状和体征的6-20岁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和后期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1)除钩突高与椎体中高无显著相关性外,钩突间距与椎体上横径、钩突基底宽与椎体上横径、钩突基底长与椎体上矢径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P0.05);(2)除椎间孔宽与钩突高以及椎间孔宽与钩突基底宽间无相关性外,钩突高与椎间孔高、钩突基底长与椎间孔高、钩突基底长与椎间孔宽、钩突基底宽与椎间孔高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P0.05);(3)结果说明,青少年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与椎体和椎间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活动度的增加及脊柱的生长发育,钩突增生、外伤、骨折等因素均可压迫椎间孔内的脊神经从而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手段,对青少年颈椎钩突与横突孔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为青少年颈椎病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6~20岁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和后期统计分析。结果钩椎关节中钩突高,基底宽和基底长与横突孔横径、纵径间均存在着相关性。结论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径线与横突孔间有着密切联系,其增生、骨折等因素均可压迫横突孔内的椎动脉从而引起相应的椎动脉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累及C2椎体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及其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颈椎OPLL患者97例,其中男68例、女29例,年龄37~80(59.0±9.6)岁。根据骨化物是否累及C2椎体将患者分为2组,OPLL累及C2椎体36例为C2阳性组,未累及C2椎体 61例为C2阴性组。在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0~2及C2~7颈椎前凸角(CL)、C2倾斜角(C2S)、胸廓入口角(TIA)、T1倾斜角(T1S)、颈倾角(NT)、枕颈倾斜角(OCI)、C2~7矢状轴距离(SVA)等矢状面参数。观察项目:(1)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等临床一般资料;(2)比较2组患者骨化物累及的颈椎节段、椎管侵占率、OPLL分型以及影像学上有无脊髓高信号、骨化物是否触及K线的情况;(3)比较2组间颈椎矢状面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分别对2组内矢状面各影像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4)对OPLL累及C2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2阳性组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4.6±1.2)个、椎管侵占率52.42%±9.96%、NDI评分(21.08±7.65)分,均高于C2阴性组的(3.1±0.9)个、45.87%±13.08%、(17.70±8.4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OPLL分型上,C2阳性组和C2阴性组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间骨化物触及K线率、脊髓高信号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颈椎矢状面各项影像学参数中,仅C2阳性组C2S(11.25°±5.84°)高于C2阴性组(7.66°±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 P=0.004)。2组内颈椎矢状面影像参数相关性分析显示:C2阳性组中,C2S与C0~2CL、C2~7SVA呈正相关(r=0.52、0.80,P值均<0.05);C2阴性组中,C2S与C0~2 CL、C2~7SVA呈正相关,与C2~7CL呈负相关(r=0.43、0.71、-0.3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C2S增大[比值比(OR)=1.208,95%可信区间(CI)1.032~2.210,P=0.014]和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OR=3.026,95% CI 2.136~5.076,P=0.001)为OPLL累及C2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颈椎OPLL累及C2者以累及节段更多和椎管侵占率更高为特点,在颈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上表现为更高的C2S,且C2S和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为OPLL累及C2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的研究只是通过影像学测量指标及其他指标来预测颈椎术后前凸曲度丢失,汇总这些预测指标的相关文章尚少,此文旨在建立一个预测模型来汇总这些预测指标。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后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与验证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颈后路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选择、手术节段数、手术是否累及C2或C7、术前C2-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C7倾斜角、颈椎矢状面垂直距离、C2-C7曲率、伸展活动范围、屈曲活动范围,通过术前、术后颈椎C2-7 Cobb角差值确定颈椎术后前凸曲度变化(ΔCL),以ΔCL≤-10°为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组,ΔCL>-10°为无颈椎前凸曲度严重丢失组。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与结论:(1)共有117例患者符...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于儿童脊柱损伤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及治疗方式等尚存在争议。 目的:通过利用薄层CT影像资料并三维重建后测量,分析6-11周岁儿童腰椎椎弓根的形态、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 方法:选取无脊柱外伤、畸形及神经症状的6-11周岁儿童60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为T12至S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不同节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椎管横径与矢径随年龄和椎序增加呈递增趋势。②椎弓根宽和高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椎弓根宽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椎弓根高则随椎序的增加则呈缓慢递减趋势,椎弓根高大于椎弓根宽。③钉道长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在腰椎处整体呈“波浪”型,且各椎间无显著性差异。④e角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f角则随椎序的增加则呈“波浪状”递减趋势。说明儿童腰椎椎管横径、矢径、椎弓根宽、高、钉道长、e角和f角与椎弓根螺钉置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儿童椎弓根的特征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An anatomical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cervical uncinate processes morphology and their variations. Linear and angular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on 145 vertebrae (29 spines) from C3 to C7. The dimensions and variations of the uncinate processes were measured to obtain some morphologic data for an effective neurovacular decompression via the ventral and ventrolateral approaches. Four researchers performed the linear and angular measurements including uncinate process height, width, length, sagittal angle with the superior margin of the vertebral body, inter-uncinate process distance, vertebral body anteroposterior dimeter and width measurements. The data were presented as mean valu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range values. These data provide a three-dimensional orientation and anatomical knowledge, and contribute to perform more effective neu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with minimizing the surgical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颈椎(C4-C6)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钩突切除前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健康志愿者的颈椎断层CT扫描序列图像,采用Mimics13.1和Solid Works2012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造型,利用ANSYS15.0软件,对颈椎及周围组织赋予不同的材料属性,建立颈椎(C4-C6)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建立的模型上加载,模拟脊柱的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的生理活动,获取位移、应力等数值云图,并进行分析验证。在C5节段左侧钩突上分别切除钩突高度的25%、50%和60%,获得不同范围钩突切除时的左侧弯状态下颈椎各部位的位移、应力等数值云图,分析不同范围钩突切除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建立了三个椎体运动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高度模拟颈椎结构与材料特性,研究了不同范围钩突切除后,颈椎稳定性受到的影响。钩突切除高度的25%后的左侧弯状态与未切除时对比分析,位移云图变化不大,最大等效应力减小。钩突切除高度的50%、60%后的左侧弯状态下的位移继续增大,最大等效应力逐渐减小。结论切除钩突高度的25%时对颈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随着切除钩突范围的增加,颈椎的稳定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在有限显露术野中达到安全、有效减压提供更科学的减压标志。 方法 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节段相关解剖数据,以所测量的数据为基础,计算:(1)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AULD/MLPD); (2)椎体钩前脚至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AUTD/AULD); (3)椎体钩前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后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距离(AUDD/PUDD)和(4)椎体钩与神经根最近点和椎体钩前脚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前后脚的垂直距离(UNAD/APUD)。 结果 AULD/MLPD在C3的平均值为0.83,在C4的平均值为0.55,在C5的平均值为0.20,在C6的平均值为0.34,在C7的平均值为0.27;AUTD/AULD的平均值为2.71;AUDD/PUDD的平均值为0.28;UNAD/APUD的平均值为0.34。 结论 椎体钩前脚是颈椎体前部恒定的解剖标志,可作为颈椎前路手术的稳定、可靠的骨性减压标志,依据AUDD/PUDD、UNAD/APUD和AUTD/AULD的比值,有助于术中判断硬膜囊、颈神经根和椎动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颈椎钩突形态特点及其在前外侧入路减压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钩突的大小,为钩突切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50套颈椎C  相似文献   

16.
脊柱颈段的年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应用提供脊柱颈段年龄性变化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观察并测量了颈椎干骨标本50套(G3-7)、脊柱颈段标本正中矢状切标本15例(30侧,其中童尸2例,青年5例,中老年8例)、脊柱颈段X线正侧位片320张、CT片50张,分年龄段作统计,对特例作摄影和绘图记录。结果 (1)青少年时期同一椎体的前后面接近平行,并基本等高。随着年龄增加,前面逐渐变斜,朝向前上,前高则逐渐缩短,特别以C4-C6椎为显著,而后面的高度和斜度无显著变化。(2)在老年侧位片上,对同一椎的前、后面分别作垂线,两线相夹的角度C5-6均超过4°,而两端各椎则为3°。(3)颈椎间盘的前高和后高均随年龄老化而降低,但前高降低的总量约为后高者的2倍。(4)钩突年青时呈尖棘状,随着年龄老化向后扩展,变成矢状位的嵴状,此嵴前后长度在上位椎可超过同椎椎体的正中矢状径。(5)骨赘多见于钩突和C4-6椎体前面的上下缘,也可见于关节突和钩椎关节的斜坡,椎体后面可偶见后纵韧带骨化所成的骨赘或骨刺,罕见与前面相当的上、下缘骨唇形成。结论 颈曲随年龄增加而减小,决定因素是椎体前份和椎间盘前份高度的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获取健康人群下颈椎矢状位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本院150例健康体检者的站立中立位颈椎侧位片,按照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下颈椎曲度(cervical spinal angle,CSA)、T1倾斜角(T1-slope,TS)、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健康成人CSA、TS、C2~7 SVA分别为(20.28±6.86)°、(25.81±5.54)°、(15.74±5.96)mm。经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组间CSA、TS有统计学差异(P<0.05),C2~7 SVA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CSA、TS、C2~7 SVA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大,TS、C2~7 SVA在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不同年龄段C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各年龄段C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发现,TS与CSA(r=0.592,P<0.01),TS与C2~7 SVA(r=0.308,P<0.01)呈正相关。 结论 健康人群CSA,TS存在性别差异,CSA,TS,C2~7 SVA随年龄增长呈现增大趋势;CSA,TS,C2~7 SVA的正常值及TS与CSA和C2~7 SVA正相关性,为颈椎手术中下颈椎矢状位曲度固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获取健康人群下颈椎矢状位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本院150例健康体检者的站立中立位颈椎侧位片,按照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测量下颈椎曲度(cervical spinal angle,CSA)、T1倾斜角(T1-slope,TS)、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健康成人CSA、TS、C2~7 SVA分别为(20.28±6.86)°、(25.81±5.54)°、(15.74±5.96)mm。经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组间CSA、TS有统计学差异(P<0.05),C2~7 SVA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CSA、TS、C2~7 SVA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大,TS、C2~7 SVA在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不同年龄段C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各年龄段C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发现,TS与CSA(r=0.592,P<0.01),TS与C2~7 SVA(r=0.308,P<0.01)呈正相关。 结论 健康人群CSA,TS存在性别差异,CSA,TS,C2~7 SVA随年龄增长呈现增大趋势;CSA,TS,C2~7 SVA的正常值及TS与CSA和C2~7 SVA正相关性,为颈椎手术中下颈椎矢状位曲度固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7th vertebra, both past and recent literature describe the lower cervical vertebrae as possessing simila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oemmering, 1794; Cruveilhier, 1862; Luschka, 1862; Henle, 1871; Braus-Elze, 1954; Romanes, 1981; Williams et al. 1989; Benninghof, 1994). Gross anatomical differences from the 3rd to the 7th cervical vertebrae comprise the shapes of the vertebral body and uncinate and spinous processes (Putz, 1976; Penning, 1988; Lang, 1990) and the more developed anterior tubercle and anterior root of the transverse process of the 6th cervical vertebra (C6) (Paturet, 1951). During routine examination of a series of dried skeletons, the articular processes (AP) of C6 were found to be distinct from the rest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firm this unusual appearance of the C6 process by inspecting a sample of dried skeletons. We report the morphology of the AP of C6 in 76 well preserved complete adult skeletons (58 males, 18 females; age 31–77 y) and 5 young specimens from the Anatomical Institutes of Alicante, Valencia and Murcia (Spain) and Munich (Germany). Another 12 skeletons were excluded from the study due to arthritic changes in their cervical AP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方法:对12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三维CT重建,并测量定位椎动脉所需解剖数据,在显微镜下测量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等数据,并观察椎动脉、神经根、钩椎关节及其对应关系.结果:椎体前缘与横突孔前缘水平切线间距离、双侧横突孔内侧壁距离及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由下端至上端逐渐减小;钩突前脚间距平均值约为(17.3±2.92)mm,硬膜囊平均宽度(16.5±0.42)mm;颈长肌内侧缘与椎动脉间距及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左右两侧测最值在C2,C7差别有显著性(P<0.05).在年老标本中均可发现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增生,主要以前部横向增生为主,最严重者完全遮蔽椎动脉且将其向后外侧挤压,且可压迫钩椎关节后外侧走行的神经根.结论:颈前路手术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参考颈长肌及钩椎关节定位,尤其应重视钩椎关节增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