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VEGF165)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将原核克隆载体pSP73中的目的基因VEGF165用BamHI和XhoI双酶切后,再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VEGF165。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通过脂质体介导,用重组质粒转染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然后以G418筛选阳性克隆。用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经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证实,重组体中已插入目的基因片段VEGF165,免疫细胞化学证实,重组质粒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中有VEGF165基因的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165。并在骨髓基质细胞中得到表达,为将表达VEGF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有效的血管形成和通透性诱导因子,其中在体内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表达为主,具有强烈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目的:观察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继而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分离提取50 g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将携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的质粒pGLV-EF1a,采用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转染后12 h可见细胞内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48 h 后表达增多,72 h后达到高峰,其后部分细胞荧光开始减退。结果证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提示细胞转染成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伞光  宋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6):5782-5788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目前最重要的促血管新生因子之一,在脂肪移植中可促进移植物的血运重建,提高成活率。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 方法:利用目的片段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入腺病毒pAdEasy-1系统,包装病毒并测定滴度,同理包装空病毒。将包装成功的两种病毒液分别以100的最佳感染复数转染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内,以未转染细胞为空白组。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转染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mRNA和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 < 0.05);实验组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分裂增殖程度显著增加,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可以持续表达目的蛋白,同时也能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显著增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自体脂肪移植已广泛运用于美容整形和修复创伤导致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有研究表明,移植后1年移植脂肪存活率为20%-80%,因此,在移植后的早期及时、充分的血供建立,对于移植脂肪的存活是非常重要的。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转染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体外传代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将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入腺病毒液和空病毒液转染至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内,分别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另设正常培养的细胞为空白组。结果与结论:RT-PCR,Western blot,MT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增殖均增高(P < 0.05)。结果证实,腺病毒承载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不仅可以持续的表达目的蛋白,同时也能显著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以往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移植物的存活和体内生长。 目的:观察脂质体介导的pcDNA3/hVEGF165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复合冻干松质骨在体内的成骨和血管化效果。 方法:取同种异体新西兰大白兔的耾骨和股骨制备冻干骨,用脂质体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染入体外培养扩增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中,使其附着于同种异体冻干松质骨。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于兔竖脊肌分别植入单纯冻干骨、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冻干骨组、转染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冻干松质骨。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8周时可见到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冻干松质骨标本的表面有软骨和骨质形成,有成骨和破骨细胞出现,并形成类骨质,在移植骨周围组织中有大量血管形成,其他两组仅有大量纤维包裹。说明,脂质体介导的pcDNA3/hVEGF165转染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冻干骨具有较好成骨活性,优于单纯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冻干松质骨和单纯冻干骨。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促进血管再生,但在移植早期其自身分泌的细胞因子不足以维持良好的分化和再生。 目的:验证腺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新西兰兔梗死心肌组织的修复重建和血管再生的影响。 方法: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BrdU标记的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新西兰兔50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梗死心肌内注射: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 肝细胞生长因子。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⑤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血清IMDM培养液。移植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兔心功能都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P < 0.05),其中移植双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组兔的心功能改善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3组。部分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可以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参与构成了梗死区域的新生毛细血管。与对照组比较,其余4组都有明显的血管新生(P < 0.05),而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组最显著。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心肌可以促进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明显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移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29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缺血心肌后梗死区周边心肌的缺血、缺氧、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等病理变化严重影响到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而高压氧能显著改善其缺氧状态。 目的: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缺血心肌局部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对大鼠进行高压氧干预,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所获得的治疗性血管生成效应的影响。 方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移植至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的缺血区组织,移植前细胞行CM-DiI标记。移植后2周每日对大鼠行高压氧治疗干预。移植1个月后行心脏B超测量其左室射血分数,组织化学苏木精-伊红染色和Ⅷ因子染色并评价新生血管密度。 结果与结论:CM-DiI能有效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率近100%。细胞移植1个月后高压氧干预的大鼠射血分数、再生血管密度较均明显增高(P < 0.05)。证实,高压氧干预能显著促进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心肌梗死大鼠所获得的治疗性血管生成作用,对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miR-378对缺血缺氧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梗死心肌中的生存提供新方法。 目的:观察miR-378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耐受缺血缺氧及促进血管形成的能力。 方法: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未转染组和转染组,未转染组为未转染miR-378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组则采用化学合成的miR-378模拟物转染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置于缺血缺氧(无血清,体积分数为1%O2、5%CO2,94%N2)环境中培养24 h后,应用锥虫蓝染色计数法、MTS法检测两组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生长及增殖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将两组缺血缺氧后的培养基上清液分别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血管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缺血缺氧干预后48 h和72 h,转染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细胞数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均为P < 0.01);转染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较高的增殖能力,缺血缺氧干预后24 h及48 h细胞增殖升高较未转染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P < 0.05);缺血缺氧后转染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比例明显下降(P < 0.05)。两组细胞均可促进血管腔样结构形成,但转染组血管管腔样结构较未转染组显著增多(P < 0.01)。研究结果提示miR-378可促进缺血缺氧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并抑制其在缺血缺氧条件下的细胞凋亡,同时可提高其促血管生成的能力。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糖尿病足溃疡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其治疗仍是国际性难题,目前缺乏良好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疗法在创伤修复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潜力。目的:探索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hVEGF165)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糖尿病足背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体外构建h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转染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正常溃疡对照组、模型组、基因治疗组、干细胞治疗组和基因转染干细胞治疗组。后4组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在所有大鼠的后足背切取一3 mm×7 mm矩形全层皮肤制成足背创面模型。各组大鼠均在足背创缘皮下分点注射移植,距创缘5 mm处、等距6点,正常溃疡对照组和模型组各点均注射50μL的PBS,基因治疗组各点注射50μL的腺病毒悬液(1×1013 pfu/L),干细胞治疗组各点注射50μL的干细胞悬液(1×1010 L-1),基因转染干细胞治疗组各点注射50μL的病毒转染后的干细胞悬液(1×1010 L-1)。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基因治疗组、干细胞治疗组相比,基因转染干细胞治疗组大鼠创面愈合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局部毛细血管数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较正常溃疡对照组差(P0.05)。说明hVEGF165基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疗法能够促进大鼠糖尿病足背创面的愈合,其主要机制为促进局部血管的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背景: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双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成骨,为组织工程骨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目的:探讨BMP2和VEGF165双基因转染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方法:4周龄SD大鼠4只,取股骨、胫骨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取第3代骨髓基质干细胞分为5组,分别为未转染组、空载质粒组、BMP2单基因转染组、VEGF165单基因转染组、BMP2和VEGF165双基因共转染组,转染后48 h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MP2和VEGF165蛋白表达变化,转染后7d检测各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1)BMP2和VEGF165双基因共转染组和BMP2单基因转染组中有大量的BMP2分泌。BMP2和VEGF165双基因共转染组和VEGF165单基因转染组中有大量的VEGF165分泌。双基因共转染组中BMP2和VEGF165蛋白水平与单基因转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BMP2和VEGF165双基因共转染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其次是BMP2单基因转染组,而VEGF165单基因转染组明显不如前两组,但是略高于空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组。统计分析表明双基因共转染组与单基因转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结果表明,BMP2和VEGF165双基因转染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异位成骨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其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以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常规基因克隆方法构建pEGFP-C1-h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白血病细胞K562,采用CCK8法检测重组质粒对细胞增殖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方法定量检测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内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经酶切鉴定和基因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pEGFP-C1-hVEGF165的K562细胞较转染pEGFP-C1空质粒的K562细胞增殖加快,VEGF165 mRNA表达明显增加,细胞分泌VEGF蛋白水平上调。转染pEGFP-C1-hVEGF165还可以提高白血病细胞在化疗药物高三尖杉酯碱和氟尿嘧啶作用时的细胞存活率。结论: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可以上调白血病细胞K562的VEGF mRNA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同时可以降低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高三尖杉酯碱和氟尿嘧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DNF的构建及其在骨髓基质细胞的转染和表达情况。方法以挪威大鼠BDNFcDNA为模板,PCR扩增BDNF全长编码基因,亚克隆至PcDNA3.1表达载体。将构建的重组质粒测序并通过脂质体转染到骨髓基质细胞中,RT-PCR鉴定BDNF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 BDNF基因成功克隆到表达载体PcDNA3.1中,酶切鉴定片段为800bp,Western blot检测到BDNF在骨髓基质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BDNF转染BMSCs后可稳定、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3.
背景:基因修饰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可提高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 目的:构建含有骨保护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的表达。 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胫骨和股骨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分为载体组、空载体组、对照组。空载体组转染plRES2-EGFP载体,载体组转染plRES2-EGFP-OPG。 结果与结论:转染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绿色荧光蛋白表达;RT-PCR检测结果可见质粒载体组在1 200 bp有明显条带,空载体组及对照组未见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骨髓基质干细胞内骨保护素蛋白呈阳性;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无明显改变(P > 0.05)。证实应用plRES2-EGFP-骨保护素质粒转染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可获得外源性骨保护素的基因及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4.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治疗组织损伤的研究倍受关注,构建稳定可靠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有重要意义。 目的:克隆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片段,构建pcDNA4-HisMax-C/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并验证其转染大鼠骨骼肌细胞的可靠性。 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人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并扩增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片段,通过DNA重组技术将该基因片段重组于pcDNA4-HisMax-C真核表达载体上,构建成pcDNA4-HisMax-C/VEGF165重组质粒,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分别用酶切电泳分析和DNA测序的方法对提取和重组DNA 进行鉴定。pcDNA4-HisMax-C/VEGF165重组质粒转染骨骼肌细胞1周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提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并酶切电泳鉴定。 结果与结论:构建的重组质粒目的基因片段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cDNA,对大鼠骨骼肌细胞转染后检测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片段。提示成功地克隆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质粒,能以此为载体转染至骨骼肌细胞,并已整合到骨骼肌的基因组参与转录,证明了其转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VEGF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内皮与心肌细胞内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目的:探讨外源性人VEGF165基因在内皮细胞与心肌细胞内表达的可行性。方法:构建了(vase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其表达载体pIRES2—FGFP—VEGF165,以脂质体法转染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采用荧光显做镜检测内皮细胞与心肌细胞中EGFP的表达,同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hVEGF165,采用脂质体法转染内皮细胞与心肌细胞后,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胞内有EGFP的表达,同时经免疫组化证实有VEGF的表达。结论:采用脂质体法可以成功地将外源性VEGF165基因转染到内皮细胞与心肌细胞中,并进行表达。本研究为今后利用VEGF基因治疗心肌缺血等疾病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后目的基因表达情况及对UCMSCs生长增生的影响。方法 UCMSCs传代培养后,以腺病毒介导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进行体外转染,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转染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转染效率,确定最佳的病毒感染复数(MOI)。将实验分为VEGF基因转染组和未转染组。转染组在最佳MOI值条件下以腺病毒介导VEGF基因体外转染UCMSCs;未转染组以PBS代替病毒液。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UCMSCs 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VEGF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培养液中VEGF浓度,MTT法评价转染后对UCMSCs生长增生的影响。结果腺病毒介导的GFP基因对于UCMSCs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转染效率与MOI值具有量效关系,当MOI为100倍时,转染效率达95%。转染VEGF基因后2d,UCMSCs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可有效表达VEGF,免疫荧光染色、RT-PCR、Western blotting显示转染组明显表达VEGF,ELISA检测结果显示7d时达到表达高峰,13d后仍可检测到VEGF的表达。介导VEGF基因转染的腺病毒对UCMSCs的生长增生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UCMSCs是一种较理想的基因载体细胞,腺病毒介导VEGF基因可以有效转染UCMSCs,转染后VEGF基因可获得较高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反义VEGF165cDNA转染对裸鼠移植性人神经母细胞瘤血管生成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稳定转染正义VEGF165cDNA、反义VEGF165cDNA及空载体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5Y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比较裸鼠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空载体组相比,反义组裸鼠肿瘤瘤块体积小(P<0.05),MVD显著减少(P<0.01),肿瘤组织内血管稀疏,核分裂相少见,内皮细胞变性、肿胀,血液淤滞,凋亡细胞多见。结论反义VEGF165cDNA转染能抑制裸鼠人神经母细胞瘤的生长,降低瘤块内微血管生成,促使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氧、复氧条件下,低氧反应元件(HRE)作为氧条件基因表达控制开关,对心肌细胞转染rAAV-HRE9-hVEGF165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分离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采用无血清培养,将在HEK293T细胞进行包装后获得的腺相关病毒转染培养的心肌细胞。实验共分为8组:Ⅰ组(空白对照组):常氧培养 24 h(氧浓度21%);Ⅱ组(缺氧对照组):常氧培养16 h,缺氧8 h(氧浓度1%);Ⅲ组(转基因对照组):常氧培养 24 h;Ⅳ组(转基因缺氧1组):转基因后缺氧8 h;Ⅴ组(复氧1组):常氧培养16 h,缺氧8 h、复氧4 h;Ⅵ组(复氧2组):常氧培养16 h,缺氧8 h、复氧8 h;Ⅶ组(复氧3组):常氧培养16 h,缺氧8 h、复氧12 h;Ⅷ组(转基因缺氧2组):转基因后常氧培养16 h,缺氧20 h。ELISA法测定培养液VEGF蛋白含量;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RT-PCR分别检测细胞内VEGF蛋白及VEGF165 mRNA的表达。结果:95%的培养心肌细胞可见自律搏动,cTn-I染色阳性率为86%;病毒转染率约为87%。Ⅳ、Ⅴ、Ⅷ组培养液中VEGF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细胞免疫荧光VEGF蛋白染色呈阳性;RT-PCR测定显示,Ⅳ、Ⅴ及Ⅷ组可见484 bp目的条带。结论:rAAV-HRE9-hVEGF165可成功地转染原代培养心肌细胞,在缺氧环境下,受HRE的调控,VEGF165 mRNA及VEGF165蛋白可有效表达,而在常氧状态下,目的基因的表达及蛋白合成即行中止。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DPC4基因转染人结肠癌细胞株SW620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技术鉴定重组质粒PCDNA3.1-DPC4;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技术和G418筛选得到稳定表达Smad4蛋白的DPC+4-SW620(PCDNA3.1-DPC4转染的SW620高转移性结肠癌细胞株)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Smad4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VEGF的蛋白表达量;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细胞中VEGF的mRNA表达量.结果阳性质粒组DPC+4-SW620细胞的Smad4蛋白表达强于空白质粒组PCDNA3.1-SW620和未转染组SW620;DPC+4-SW620组细胞上清液VEGF蛋白分泌明显减少,与PCDNA3.1-SW620组和SW620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PC+4-SW620组细胞与PCDNA3.1-SW620组细胞中VEGF mRNA半定量结果和SW620组比较,其表达量分别下降28.3%和4.5%.结论 DPC4可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SW620中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源性CCN1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长和迁移的作用。方法:构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大鼠CCN1慢病毒载体(Lenti-GFP-CCN1)并感染大鼠BMSCs,筛选最适感染复数(MOI);实验分为空白组、感染Lenti-GFP组和感染Lenti-GFP-CCN1组,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SCs感染后荧光表达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作用。结果: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Lenti-GFP-CCN1感染大鼠BMSCs后,细胞的存活率未见明显差异;感染组细胞划痕愈合实验的愈合宽度/原宽度值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外源性CCN1对正常大鼠BMSCs存活率无影响,可促进BMSCs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