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背景:与其他疝修补材料相比,脱细胞真皮基质具有易血管化、抗感染、从而可用替代传统补片用于感染腹壁缺损重建等特点。 目的:观察NaOH消蚀法制备的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修补材料应用于腹疝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全厚猪皮制成脱细胞真皮基质,45只SD雄性大鼠制备腹壁疝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壁疝组:直接缝合皮肤,Marlex网组和脱细胞真皮基质组:分别应用大小为3.5 cm×4.0 cm的Marlex网和脱细胞真皮基质缝合皮肤;观察修复后1周时有无腹壁疝发生,脱细胞真皮基质组修复后1,2,3,5,10周分别取材,其中每周各组取4只用于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修复后第5周Marlex网组和脱细胞真皮基质组各取6只用于抗张力试验。 结果与结论:术后1周脱细胞真皮基质组与Marlex网组腹壁疝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腹壁疝组(P < 0.001)。脱细胞真皮基质的胶原纤维无明显变化,即有少量成纤维细胞植入,术后2周可见新生血管,术后5周脱细胞真皮基质内部血管密度基本稳定。将单独脱细胞真皮基质片与Marlex网行抗张力试验,Marlex网的抗张力显著高于脱细胞真皮基质(P < 0.001)。但植入体内5周后,脱细胞真皮基质筋膜组织的抗张力高于Marlex-筋膜组织(P < 0.05)。提示复合消蚀制备的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以作为良好的疝修补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疝补片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前景,寻找合理的腹外疝修补材料。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1999-01/2009-12有关生物材料应用于腹外疝修补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组织工程,腹外疝,生物材料"。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传统的非降解生物材料仅可作为腹外疝的填充材料,随着医学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合成生物材料相继出现。目前国内使用的腹外疝修补材料分为不可吸收材料和可吸收材料,不可吸收材料如聚丙烯材料,可吸收材如聚羟基乙酸网以及复合型疝修补材等。这些材料通过机体与补片的刺激,而产生不同的反应,今后可能会出现选择修补材料,即根据不同的材料来修补不同的的伤口。而利用自体细胞和真皮材料完成腹外疝的修补是当前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结论:虽然聚丙烯、聚羟基乙酸网材料是目前临床上大量使用的腹外疝修补材料,但由于其存在各自不可避免的缺点,腹外疝修补材料仍需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胆管缺损的修复效果不佳,脱细胞真皮基质已广泛用于烧伤、疝修复、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修复等。 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滇南小耳猪胆管损伤的效果。 方法:将滇南小耳猪建立胆管损伤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按修复方式分为胆肠吻合组、膨体聚四氟乙烯组及脱细胞真皮基质组,胆肠吻合组进行胆肠吻合修补,膨体聚四氟乙烯组及脱细胞真皮基质组分别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和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制成直径稍宽管状进行修补。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4个月,脱细胞真皮基质组的总胆红素低于其他2组(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后1~4个月,其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均高于其他2组(P < 0.05),表达随时间增加而降低(P < 0.05)。脱细胞真皮基质组胆总管吻合口及周围组织出现胆道上皮、腺体、血管及平滑肌等再生。脱细胞真皮基质组治疗后未出现胆道狭窄、感染及排斥反应发生。结果证实,脱细胞真皮基质可生理性修复胆道并重建其功能,并发症少,生物相容性较好。 关健词: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胆管损伤;转化生长因子β1;猪;生物相容性;细胞外基质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2.012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补片主要是人工合成材料,会不同程度引起一些并发症。 目的:详细综合分析目前腹壁疝补片的研究进展,探索其未来发展方向。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Elsevier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补片方面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腹壁疝,补片,聚丙烯,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或“hernia, patch, polypropylene, compound patch”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与补片类型、生物相容性和临床应用相关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聚丙烯补片会与腹腔内组织产生严重粘连、消化道梗阻甚至肠瘘。膨化聚四氟乙烯补片修补后的牢固性和抗感染能力较差。聚羟基乙酸网、聚乳酸羟基乙酸网等可吸收材料具有较好的抗感染能力,可促进胶原增殖。聚丙烯和膨化聚四氟乙烯及与可吸收材料相结合的复合型疝修补材料既能使组织很好长入,又能防止与内脏粘连,但植入后会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及感染。进一步研发性能优异、具有仿生细胞外基质的三维框架结构、能够通过内源性组织再生对缺损组织进行修补的补片成为补片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背景: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填塞治疗成人低位肛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补片修补小儿肛瘘的可行性以及方法。 方法:将138例肛瘘患儿随机分为2组,用可吸收线将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生物补片固定在直肠黏膜下,A组双层缝合封闭内口,B组不游离、缝合内口。 结果与结论:随访观察6个月,所有病例肛周无红肿,外观无异常,外口硬结消失,内口愈合良好,无肛门狭窄及肛门外形改变。两组在修复后均有部分患儿出现瘘口出流便,但未经特殊处理,症状均自行消失,痊愈。A组术后瘘口漏便患儿人数较B组多(P < 0.01),出现时间较B组早(P < 0.05),但总体愈合时间无差异。说明手术中仅固定补片于内口,而不游离、缝合内口即可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工补片容易与腹部肠管粘连,甚至出现肠梗阻,为肿瘤复发的再次手术切除带来了巨大困难。 目的:观察腹部恶性肿瘤切除后,应用人工补片修复腹壁缺损所带来的远期临床效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腹部肿瘤切除致腹部缺损患者26例,补片修复腹壁组16例应用聚丙烯类网片、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和复合补片修复;直接拉拢缝合组10例未用人工补片修复,直接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比较两组患者的腹壁疝、肠梗阻、再次手术开腹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2~10年,补片修复腹壁组16例均未出现腹部疝,6例出现肠梗阻(聚丙烯类网片3例,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1例,复合补片2例),7例因肿瘤复发再次手术,补片(聚丙烯类网片4例,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1例,复合补片2例)与肠粘连严重,入腹困难。直接拉拢缝合组10例均出现腹壁疝,4例因肿瘤复发再次手术,肠粘连轻,入腹顺利。提示人工补片修复腹壁缺损能预防切口疝的发生,但容易导致腹腔粘连,严重影响腹部肿瘤复发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7.
背景:当前应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已成为腹股沟疝修补的标准手段,但这些材料可能对患者生殖功能产生影响。 目的:总结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修补腹股沟疝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应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修补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4例,年龄5~38岁。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并定期随访。 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等并发症。1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3~30个月,无局部疼痛、牵拉等不适感,无复发病例。提示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为未成年人、尚未婚育及有生育要求的男性腹股沟疝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腹股沟疝修补材料临床应用的效果及修补后在体内的组织相容性,寻找适合修补材料。方法:以"腹股沟疝,修补材料,伤口愈合,临床应用,组织相容性"为中文关键词,"Inguinal hernia,repair material,wound healing,Clinical application,tissue compatibility"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09-12相关文章。纳入与疝修补材料与腹股沟缺损修复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文章从疝修补材料的种类与性质,腹膜前修补法的合理性和优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材料学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学特性可将疝修补材料分为不吸收材料、可吸收材料和复合型材料。不吸收材料聚丙烯网片的优点是网孔较大,有利于纤维组织长入,提高了组织的强度和抗拉性,具较好的抗感染能力;缺点是质地较硬,不能单独放置在腹腔内。可吸收材料最大的优点是可抗感染和促进胶原的增殖。复合材料的应用可以减少异物(聚丙烯)的用量,防粘连,且有抗感染作用。结论:疝修补材料的临床应用促进了各种无张力疝修补的发展。随着更多新型材料的出现,可根据不同体质或不同生物特征的患者设计出更新型的补片。  相似文献   

9.
腹外疝修补手术所用的补片材料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理想的材料,每一种材料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文章主要综述了人工合成补片、生物补片、复合补片的研究进展和临床问题,并展望了腹外疝补片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复发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114例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采用美国巴德(Bard)公司提供聚丙烯网塞、补片修补材料,行疝环填充无张力修补的效果。结果术后复发3例(2.63%),治愈111例(97.37%)。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更符合腹股沟解剖和生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对于轻型网片及重型网片修补腹股沟疝谁更具优势存在争议。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重型与轻型补片开放式修补腹股沟疝的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Ovid、万方、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康健等数据库, 并追查已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年2月。收集比较重型与轻型补片应用于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预设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后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1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 450例腹股沟疝。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重型网片相比,轻型网片修补腹股沟疝后短期内疼痛及异物感较少[OR=0.57,95%可信区间(0.43, 0.74),P < 0.05]、[OR=0.49,95%可信区间(0.35, 0.69),P < 0.05];两组修补手术后复发、血清肿、血肿、切口感染、睾丸萎缩、尿潴留、中长期疼痛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现有证据表明,轻型网片修补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与重型网片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因纳入文献的质量不高及样本量有限,上述结论需要大样本及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更好的循证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的聚丙烯疝环充填物及成型补片,对168例腹股沟疝病人进行无张力修补治疗,对手术时间、伤口疼痛、术后自主能力的恢复、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进行观察。结果 与传统疝修补手术相比,具有方法简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和更宽的手术指征等优点。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治疗腹股沟疝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细胞诱导功能。 目的:评价人脂肪干细胞与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取健康成年人吸脂术后的脂肪组织分离脂肪干细胞,并行原代与传代培养,传至第3代,将细胞与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联合体外培养3,7 d,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生长及增殖情况,并计算细胞在材料上的黏附率;X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 结果与结论:脂肪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上分布均匀,24 h内细胞开始伸展、黏附,二三天完全伸展变形,以梭形为主,呈网状排列;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支架上的细胞逐渐增多;人脂肪干细胞细胞与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混合培养后平均黏附率为95.03%,并保持正常的生长增殖速度,表明支架对细胞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材料与人脂肪干细胞复合后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作为软组织支架使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在其中增殖,并最终成为宿主组织的一部分。 目的:观察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引导即刻植入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再生的效果。 方法:选择口腔修复行即刻种植患者15例,使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行骨组织引导再生,种植体植入后,测量术中、植入后6,12个月唇侧骨壁厚度,同时观察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6个月后均完成最终修复,无感染及明显并发症。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有效关闭了即刻种植位点的软组织创口,6个月内逐渐与种植体周软组织发生整合。植入后6,12个月种植位点唇侧骨壁厚度与唇侧骨量高于术中测量值(P < 0.05),植入后6,12个月组间骨壁厚度及骨量变化不明显(P > 0.05)。说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屏障膜能有效引导骨组织再生,降低即刻种植术中关闭创口的难度,短期临床结果满意。关键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牙种植体;即刻种植;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组织膜 缩略语注释:GBR:guided bone regeneration,骨组织再生技术;ADM:acellular dermal matrix,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6.002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国内外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和肛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问题。 目的:分析改良式脱细胞真皮基质内口缝合外口引流修复新疆维吾尔族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维吾尔族连续性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40例,以区组随机分组方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改良式脱细胞真皮基质内口缝合外口引流修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挂线引流修复治疗。 结果与结论:两组术后瘘管闭合时间、治愈率及疼痛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改善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表明改良式脱细胞真皮基质内口缝合外口引流修复可促使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愈合,可以明显缩短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疼痛时间与住院时间,但结果缺乏多中心随机大样本临床对照试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单丝聚酯疝补片用于腹股沟疝修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行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3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采用聚酯补片,对照组使用聚丙烯补片.比较两组疗效、产品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事件.结果 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6个月,两组间均无复发.术后异物感评分和第三个月随访异物感评分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