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大鼠下颌下腺切除对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下颌下腺切除后对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将21只雄性SD大鼠分成三组:3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N组);9只行肝大部切除术(H组);9只行肝大部切除术和双侧下颌下腺切除术(E十H组)。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染色方法,对N组,H组,E H组的肝组织进行检测和计量。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3天E H组的PCNA指数、AgNOR数及残余肝脏重量均明显低于H组。结论:结果表明大鼠下颌下腺切除后,肝细胞增殖延迟,肝再行过程延缓,提示下颌下腺分泌的EGF对肝再生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后,肝血窦重建的候选分子及机制。方法肝脏部分切除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肝血窦重建过程。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VEGF-C、CD34、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的表达。结果肝脏部分切除后,残留肝组织中VEGF-C均有表达。术后12 h、第2天、第5天表达水平达到高峰;LYVE-1的表达与VEGF-C具有相似性,高峰期要比VEGF-C延迟1~2 d;VEGF-A只在肝再生早期及晚期表达;CD34阳性细胞集中分布于大的门静脉及其新生分支的周围。结论在肝血窦重建中,VEGF-C诱导CD34阳性细胞表达LYVE-1,最终分化为成熟的肝血窦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3.
背景:肝脏自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临床资料显示大部分肝癌患者合并有肝硬化,切除肿瘤后肝脏质量可逐渐恢复,提示硬化的肝脏仍具备修复潜能。目的:尝试用肝部分切除方法诱导小鼠硬化肝组织内具再生能力的细胞增殖,观察再生肝脏的结构变化。方法:使用CCl4皮下注射方法制备小鼠肝硬化模型。对肝硬化小鼠行肝部分切除,于切除后1,3,5,7,10,14及21 d取小鼠肝组织并称质量。观察比较肝部分切除后不同时间小鼠再生肝组织的结构变化;评估肝再生率;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肝星形细胞标志分子结蛋白及肝星形细胞活化标志分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变化;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技术对增殖细胞进行定性、定位。结果与结论:肝硬化小鼠肝部分切除后第1,3,5,7,14,21天肝再生率分别为6.58%,22.03%,21.39%,29.05%,45.22%,50.98%。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CCl4注射8周后呈早期肝硬化病理改变,肝部分切除后肝组织结构逐步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部分切除后第1天再生肝组织内结蛋白表达减少,但第3天至第14天呈上升趋势,21 d则明显减少;肝再生过程中各时间点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依时递减。5-溴脱氧尿核苷阳性细胞在肝部分切除后1-7 d主要为肝细胞,肝部分切除后14-21 d阳性细胞定位于肝血窦内皮及窦腔内。结果表明早期肝硬化小鼠大部肝切除后3 d出现明显的再生反应,并逐步恢复正常的肝组织结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经典的wnt信号途径可通过抑制成脂分化关键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而抑制细胞向脂肪细胞的分化。 目的:观察紫外光辐射肝组织致创后自然恢复期不同阶段β连环蛋白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表达。 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激光致创组大鼠是以355 nm紫外激光辐射肝叶形成损伤区,器械致创对照组则以手术剪肝叶致创,假手术组仅做腹部切开及缝合,正常组大鼠仅实施正常喂养。 结果与结论:紫外激光可在肝组织形成边缘整齐的消融区并在周围形成可自然修复的有限致损区域。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平面测量表明紫外激光辐射后自然恢复1周大鼠肝组织中β连环蛋白表达低于各对照组(P < 0.01),而自然恢复表达β连环蛋白 辐射区周围组织表达高于正常(P < 0.01)。蛋白印迹结果显示辐射致创组辐射后自然同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蛋白2周 恢复高于1周恢复(P < 0.01),且恢复期肝组织中可同时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1及2。结果证实,辐射区旁组织自然恢复各阶段存在不同的β连环蛋白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表达调控,2周自然恢复后辐射区旁组织成脂进程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 C-met 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肝纤维化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 SD 大鼠正常组、肝纤维化组和肝纤维化大鼠部分肝切除组(PH).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 C-met 蛋白和α-SMA 的表达情况.结果:肝纤维化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组织中 C-met 蛋白和α-SMA 的表达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两者的变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C-met 蛋白和α-SMA 在纤维化肝再生过程中的表达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性变化,肝星状细胞活化可能是纤维化肝再生过程中 C-met 蛋白表达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毛细管瘤组织中间质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怕、内皮细胞抗原、平滑肌肌动蛋白、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及S-100蛋白5种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间质细胞中可见增殖细胞核怕、S-100蛋白及平滑肌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染色。结果:毛细血管瘤肿瘤并非均为内皮性,间质细胞可参与肿瘤的组织发生及病理演变。  相似文献   

7.
胰岛再生源蛋白 (Reg) 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6kD的分泌型蛋白,属于C类凝集素超家族成员。Reg蛋白是1个多功能分子,主要参与调控胰腺、胃、肠和肝脏中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在消化性疾病及癌症的发展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主要综述了Reg对肝脏疾病和肝再生调控的研究进展,包含其在消化性疾病中介导的信号通路,为开展Reg在相关疾病诊疗及促进肝再生中的应用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基因GADD45α在大鼠部分肝切除(PH)后肝再生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方法将114只大鼠随机分为19组,2/3肝切除9组,手术对照9组,正常对照1组,制作大鼠部分肝切除模型,然后用大鼠基因组芯片Rat Genome 230 2.0检测部分肝切除后再生肝的基因表达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验证芯片检测结果。利用谱函数(Ep)分析基因表达变化预示的生理活动改变,进而通过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汇总GADD45α调控肝再生的信号通路并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 GADD45α在PH后2~6h、24h和36~72h均表达上调,GADD45α通过NF-κB、p38PRAK、p53、STAT3-p21、STAT3-Bcl-2、STAT3-c Myc等6条途径参与大鼠部分肝切除后的肝脏再生调控。谱函数分析发现,GADD45α调控的生理活动的变化情况基本与大鼠肝再生进程相符。结论 GADD45α在大鼠肝再生中可能通过上述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存活等生理活动,进而调节肝脏的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颗粒酶A(GZMA)、颗粒酶B(GZMB)、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Toll样受体(TLR)和白细胞介素-1(IL-1)5条细胞凋亡通路基因在肝再生(LR)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3组,每组6只,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检测大鼠部分肝切除(PH)后不同恢复时间点5条细胞凋亡通路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凋亡通路基因在肝再生中的表达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均与Rat Genome 230 2.0芯片的检测结果趋势一致;GZMA、GZMB、TSP-1、TLR和IL-1 5条细胞凋亡通路中9、8、24、31和34个基因与肝再生相关。它们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起始表达,在细胞增殖阶段表达的基因数最多。表达的相似性分为均上调、上调占优势、均下调、下调占优势、上调和下调相近等5类,大多数基因表达加强,少数基因表达降低。它们表达的时间相关性分为13组。基因协同作用模型(Et)分析表明,GZMA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在肝再生后期促进细胞凋亡;TLR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几乎均在整个肝再生中促进细胞凋亡;GZMB、TSP-1和IL-1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可能在肝再生中不发挥细胞凋亡作用。结论 GZMA和TLR两条通路调控肝再生中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尚未找到结直肠癌干细胞理想的标志物,结合周期蛋白能更精确的找到GO/G1期癌干细胞。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CD44+肿瘤细胞与S期标志物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关系。 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检测、免疫组织化学和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61例结直肠癌组织、1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D44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PCNA+细胞数远多于CD44+细胞数,CD44+癌细胞形态有两种,一种核较大,染色质边集,呈空泡状,核膜核仁清晰,这些细胞大多数呈PCNA阳性;另一种核较小,染色质致密,呈小圆形,部分表达PCNA。在大多数病例中,CD44+细胞中90%以上的瘤细胞同时为PCNA阳性,只有(3.38±2.08)%细胞为单纯PCNA阳性。说明结直肠癌组织中大多数CD44+细胞呈现S期标志物PCNA阳性,处于S期;只有极少数CD44+/PCNA-处于G0/G1期的细胞可能为肿瘤干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白薇提取物对部分肝切除后血管再生过程的影响,探讨其调节作用的相关分子及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白薇组。两组分别采用一次性切除部分肝左外叶。实验组则在术后开始灌胃给药白薇提取液(50 g/kg),2次/d。术后1~8 d,每天处死2组小鼠各1只,取肝左外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VEGF-A、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CD34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白薇组中CD34表达明显升高,分布范围扩大,VEGF-C、VEGF-A、LYVE-1的表达早期下降,后期则显著增加。结论白薇上调VEGF-A、VEGF-C、LYVE-1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2.
背景:氯化钴可促进人脐带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并对其基因蛋白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目的:研究氯化钴模拟的低氧环境对人脐带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旨在建立高效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体系。 方法:采用组织块法提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氯化钴模拟化学低氧环境,在不同浓度(0,100,150,200,250 μmol/L)和不同时间(0,1,2,3,4 d)条件下,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面相关抗原的鉴定及细胞周期检测;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RT-PCR测定缺氧诱导因子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关抗原CD29、CD73、CD90、CD105表达阳性,CD31、CD14、CD34、CD45、CD11b、HLA-DR呈阴性表达,且不受氯化钴模拟的低氧环境影响。氯化钴模拟的化学性低氧可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且具有一定时间及浓度依赖性。RT-PCR检测到低氧组缺氧诱导因子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mRNA表达上调,而白细胞介素6及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表达下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低氧组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增高。结果表明氯化钴模拟的体外低氧环境能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最佳浓度为200 μmol/L,但过高浓度(250 μmol/L)时反而抑制其增殖,机制可能与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与蛋白表达增加相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型铜转运ATP酶(ATP7B)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鼠和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中ATP7B与PCNA的表达.结果:ATP7B在大鼠和小鼠的肝细胞质表达,表达较广泛.肝细胞PCNA的表达强弱不一,强阳性细胞较少,大鼠和小鼠肝的ATP7B和PCNA积分光密度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大鼠或小鼠肝,ATP7B与PCNA的免疫反应阳性物积分光密度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TP7B和PCNA在大鼠和小鼠肝组织均有表达,表达的关联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肝再生(Liver regeneration,LR)是肝脏损伤后,残余肝细胞受到各种反馈信号的刺激下,通过迅速增值来代偿受损肝细胞以及恢复肝脏的正常的生理功能。肝脏再生分为肝实质细胞再生以及肝脏组织结构的重建。再生的过程中,包括启动阶段、增值阶段以及终止阶段都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调控。本文就近几年对肝脏再生的调控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蔺芳  徐存拴 《解剖学报》2008,39(3):310-315
目的了解大鼠肝再生中细胞核结构与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动态。方法用查阅网站资料和相关论文等方法获得上述基因,用大鼠基因组230 2.0芯片检测它们在大鼠再生肝中的表达情况,用比较手术和假手术组中基因的有意义表达异同,确定肝再生相关基因。结果初步证实上述基因中406个基因与肝再生相关。部分肝切除(PH)后,肝再生早期(0.5~4h)、前期(6~12h)、中期(12~66h)、后期(72~168h)等4个阶段起始表达的基因数为200、29、179和5;基因的总表达次数为374、290、1 876和603。共上调1 224次,下调496次。肝再生前期和中期核形成与发生相关基因表达增强;中期核被膜、核基质和核质相关基因表达增强;中期和后期核染色体、核仁和核功能蛋白复合体相关基因表达增强。结论细胞核结构与发生相关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表达活跃,并与肝再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调控性别决定与分化基因在肝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查阅相关论文和NCBI、GENMAPP、KEGG、BIOCARTA、RGD等网站获得调控性别决定与分化基因,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分析它们在大鼠肝再生中表达变化和作用.结果 肝再生启动[部分肝切除(PH)后0.5~4 h]、G0/G1过渡(PH后4~6 h)、细胞增殖(PH后6~66 h)、细胞再分化和组织结构功能重建(PH后72~168 h)等4个阶段起始表达的基因数为41、6、18和3;总表达的基因数为41、25、57和41.表明肝再生相关基因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开始表达,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它们表达的相似性分为均上调、上调占优势、均下调、下凋占优势、上调和下调次数相近等5类,涉及22、9、15、9和7个基因,共表达上调231次、下调146次,表明肝再生中多数基因表达加强,少数基因表达降低.它们表达的时间相关性分为15组,表明肝再生中细胞生理生化活动具有阶段性.它们的表达模式分为20类,表明肝再生中细胞生理生化活动多样和复杂.结论 雄性性别决定、分化和雌性性别分化相关基因主要在肝再生晚早期和前期表达增强,雌性性别决定相关基因主要在肝再生前期表达增强,与肝再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杜斌  徐存拴 《解剖学报》2008,39(3):316-322
目的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12条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对大鼠肝再生的调控作用。方法用搜集网站资料和查阅相关论文等方法获得上述基因,用大鼠基因组230 2.0芯片检测它们在大鼠再生肝中的表达情况,用比较手术和假手术中基因的表达差异性确定肝再生相关基因。结果初步证实上述基因中491个与肝再生相关,其中226个基因之间有742种直接作用关系。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介导的酶联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谷氨酸;抗原受体介导的,整合素介导的,脂多糖介导的,Notch、Osmosensory、Smoothened、Toll、Wnt等12条信号通路中与肝再生相关的上调基因数和下调基因数,分别为26和23、164和54、59和51、5和1、22和14、21和10、1和1、4和11、23和11、32和17。肝再生中基因上调表达次数和下调表达次数分别为188和128、464和190、308和207、13和5、88和46、123和50、2和1、20和43、148和30、174和62。结论除Osmosensory和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肝再生中作用较小,Smoothened信号通路作用减弱外,其他9条信号通路在肝再生中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红丝线草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及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不同浓度红丝线草干预后,取肝脏常规制片并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TGF-β1及VEGF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红丝线草高、中剂量组大鼠肝组织TGF-β1及VEGF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红丝线草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降低TGF-β1及VEGF蛋白的表达而影响细胞外基质的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肝干细胞在大鼠肝再生中的作用。方法用搜集网站资料和查阅相关论文等方法获得参与肝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基因,用大鼠基因组230 2.0芯片检测它们在大鼠部分肝切除(PH)后肝再生中的表达情况,用比较真、假手术中基因表达差异性确定上述基因中的肝再生相关基因。结果初步证实上述基因中50个基因与肝再生相关。肝再生启动(PH后0.5~4h)、G0/G1过渡(PH后4~6h)、细胞增殖(PH后6~66h)、细胞分化和组织结构功能重建(PH后72~168h)等4个阶段起始表达的基因数为24、10、21和2;基因总表达次数为242、3、46和26,表明相关基因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起始表达,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它们共表达上调153次、下调123次,分为6种表达方式,表明肝再生中细胞生理生化活动多样和复杂。结论肝再生中肝脏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活动加强,与某些基因表达状态和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表达特征及其在肝纤维化时的变化。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常规HE和天狼猩红染色,采用SABC法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OPN和PAI-1蛋白表达,抽提肝组织总RNA,RT-PCR检测OPN mRNA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肝组织OPN和PAI-1表达极弱,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OPN表达增强,阳性信号散在或弥漫性分布,主要见于小叶内中央静脉周围、纤维间隔内以及周围巨噬细胞胞浆、枯否氏细胞、汇管区的部分肝细胞、肝窦壁内皮细胞。PAI-1在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汇管区、肝细胞变性坏死处,肝窦周Disse间隙及毗邻以上部位的肝细胞,组织纤维间隔处及其外周细胞亦见阳性染色。Western blotting检测正常大鼠肝脏OPN的蛋白表达极低,肝纤维化组OPN的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强(P0.01)。与正常组比,肝纤维化组PAI-1表达也显著增强。RT-PCR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肝脏OPN mRNA表达极低,肝纤维化大鼠肝脏OPN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研究结果证明,肝纤维化时大鼠肝组织OPN及PAI-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结论:肝纤维化时大鼠肝组织OPN及PAI-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OPN可能会促进PAI-1的高表达,从而抑制ECM降解、加速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