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医学杂志》2022,(23):1741-1746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术前评估胃癌脉管侵犯(LVI)及神经侵犯(PNI)状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病理证实并行能谱CT扫描的62例胃癌患者资料, 男46例, 女16例, 年龄36~71(57.5±9.1)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是否存在LVI/PNI分为阳性组(42例)和阴性组(20例)。测量能谱CT上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40、70 keV单能量图像中病灶的CT值(CT40 keV值、CT70 keV值)、碘浓度(IC)、归一化碘浓度(NIC), 并计算40~70 keV的能谱曲线斜率(K(40-70)), 后期计算动脉期联合参数(AP~all)、静脉期联合参数(VP~all)及延迟期联合参数(DP~all)。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各能谱参数的差异,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及最佳阈值以衡量每个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LVI/PNI阳性组在能谱CT上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40 keV、CT70 keV、K(40-70)、IC、NIC及延迟期的CT70 keV、NIC均大于阴性组[其中代...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宝石能谱CT成像对于食管癌术前分期和病理分级预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2年1月我院于术前行能谱CT扫描的60例食管癌患者,均有病理结果 证实,记录及定量分析,且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比较食管癌不同病理分级间标准化碘浓度值(NIC值)、70keV的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K值),对不同病理分级标准化碘浓度值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食管癌患者经能谱CT扫描后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为88.3%,行N分期的准确率为86.67%,相较于病理结果 T分期和N分期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00,P<0.05)。不同病理分级食管癌70keV的CT值、NIC值及K值不同,组与组间动脉期、静脉期的NIC值、静脉期70keV的CT值以及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碘浓度值诊断食管癌中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832。结论 宝石能谱CT成像(GSI)不仅能够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评估,而且可以根据动、静脉期N IC值反映出食管癌的分化程度,为临床诊断分期、手术方案选的制定、预后评估提供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癌(PTC)患者双能CT定量参数变化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拟行手术治疗的60例PTC患者作为PTC组,另选择同期6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作为良性组,回顾性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及双能CT成像检查结果,评估双能CT定量参数变化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PTC组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碘浓度(IC病灶)值、病灶碘浓度与同侧颈动脉内碘浓度比值(NIC)值及能谱曲线斜率(λH U)值均低于良性组(P<0.05),两组动脉期及静脉期同侧颈动脉内碘浓度(IC颈动脉)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PTC组60例患者共纳入23 7枚肿大淋巴结研究,其中,转移淋巴结152枚(64.14%),非转移淋巴结85枚(35.86%),转移组动脉期及静脉期IC病灶值、NIC值及λHU值均高于非转移组(P<0.05),两组动静脉期IC颈动脉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动脉期NIC诊断PTC淋巴结转移的约登指数(0.655)最大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胃癌周围侵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病理确诊为胃癌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腹部常规平扫和能谱增强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淋巴结及脂肪组织分为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并分别测量并比较其双期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差异。结果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的NIC值分别是(0.545±0.087)、(0.143±0.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的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NIC值分别是(0.478±0.014)、(0.306±0.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223时的诊断转移淋巴结灵敏度为69.8%,特异度为91.2%;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392的诊断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85.6%。受侵脂肪组织与未受侵脂肪组织动脉期的NIC值分别是(0.651±0.351)、(0.001±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NIC值分别是(1.081±0.429)、(0.170±0.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150时,诊断受侵断脂肪组织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86.7%;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620的诊断灵敏度为86.8%,特异度为98.8%。结论能量成像NIC值测定对胃癌周围侵犯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可作为胃癌预后评估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CT(DSCT)多定量参数与胃癌患者术前分期及肿瘤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120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病理结果比较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DSCT双能量图像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K)及双能量指数(DEI),依据术前TNM分期分为Ⅰ~Ⅱ期组和Ⅲ~Ⅳ期组,采用ROC曲线分析NIC、K和DEI对Ⅰ~Ⅱ期和Ⅲ~Ⅳ期的判断效能,并分析不同分期胃癌患者的P53和Her-2阳性率,分析其与NIC、K和DEI的相关性。结果在动脉期,患者不同术前TNM分期的NIC、K和DEI值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静脉期,患者不同术前TNM分期的NIC、K和DEI值具有明显差异(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NIC、K和DEI值判断胃癌Ⅰ~Ⅱ期和Ⅲ~Ⅳ期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482、2.438和0.013,三者联合判断胃癌Ⅰ~Ⅱ期和Ⅲ~Ⅳ期的AUC值高于三项参数分别单独判断的AUC值;胃癌Ⅰ期~Ⅳ期的Her-2和P53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分别与胃癌患者静脉期NIC、K和DEI值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DSCT诊断胃癌的静脉期NIC、K和DEI值在不同的术前分期间存在明显差异,胃癌患者的Her-2和P53阳性表达率与DSCT静脉期NIC、K和DEI值呈负相关性,可用于指导胃癌患者术前分期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食道癌患者的影像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低分化组(n=23)、中分化组(n=24)和高分化组(n=17),术前均行胸部平扫、双期增强扫描,采用GSI模式,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三组病灶部位及肿瘤大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0~100keV单能量下,CT值从高到低依次为低、中、高分化组(P0.05);低分化组的碘浓度、NIC显著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三组间水浓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低、中-高分化组的碘浓度和NIC做ROC曲线发现,碘浓度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5,NIC的为0.826;碘浓度诊断低、中-高分化食管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6.52%和53.66%,动脉期NIC分别为73.91%和78.05%。结论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中动脉期NIC对鉴别低、中-高分化癌有较高诊断价值,有潜能用于食道癌术前病理分级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联合临床特征对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的病理分化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或病理穿刺证实为HCC的196例患者的病理学及术前增强CT影像学资料。按照WHO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分化组及中-低分化组,按照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137例)和验证组(59例),保存增强CT动脉期(AP)、静脉期(VP)及延迟期(DP)影像学图像,在医准-达尔文科研平台中提取并筛选各期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大值归一化法、最优特征筛选、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行降维、筛选,构建动脉期+静脉期、动脉期+延迟期、静脉期+延迟期及三期联合的影像组学模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从临床资料中筛选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用逻辑回归(Logistic)方法分析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模型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等。结果 1.在影像组学模型中,三期联合模型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效能最佳,训练组及验证组曲线下面积(AUC)分...  相似文献   

8.
《中华医学杂志》2022,(23):1747-1752
目的探讨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成像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经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检查且术后病理确诊为胃腺癌的13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 男93例, 女37例, 年龄37~84(63±9)岁。根据淋巴结转移状态分为淋巴结转移组(104例)和非淋巴结转移组(26例)。测量光谱CT图像上胃癌肿瘤最大径、动静脉期40、50、60、70 keV单能量图像中病灶的 CT值(表示为CT40 keV、CT50 keV、CT60 keV、CT70ke)、碘浓度(IC)、有效原子序数(Zeff), 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及光谱曲线斜率(K(40-70))。比较两组间各光谱参数的差异, 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及最佳阈值以衡量每个参数的诊断效能, 使用Delong检验比较各AUC的差异。结果转移淋巴结组在光谱CT上静脉期CT40 keV、CT50 keV、CT60 keV、CT70 keV、IC值、NIC值、Zeff、K(40-70)及肿瘤最大径、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参数在肺孤立性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回顾性连续纳入孤立性肺结节58例,于手术或治疗前行双期双能CT扫描,58例肺结节均有病理结果。基于双能CT碘图和有效原子序数图,对病灶及周围肺组织进行碘浓度(IC)及有效原子序数(E-ff Z)的定量测量,IC采用标准化碘浓度(NIC)。将以上定量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在肺良恶性两组之间进行组间比较。受试者曲线特征(ROC)评价诊断实验准确性。结果 58例肺结节中,43例恶性结节,15例良性结节。对于结节内部,动脉期NIC在两组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组高于良性组,静脉期NIC与平扫E-ff Z在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良恶性结节邻近肺组织灌注的影响,动、静脉期病灶侧IC、E-ff Z及对应差值在两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灶周围肺组织灌注动脉期两侧差值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光谱CT参数在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苏刚  王鹏飞  李刚  单惠萍  陆忠烈 《浙江医学》2018,40(8):886-887,89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肺炎性病变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95例肺部病变患者均行双源CT双能量检查,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证实,肺癌75例(恶性组),肺炎性病变20例(炎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内动脉期、静脉期的碘增加值(Overlay)、碘浓度(IC)、标准化的碘浓度(NIC)。结果恶性组中,腺癌59例,鳞癌13例,小细胞肺癌、癌肉瘤、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恶性组与炎症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组与炎症组Overlay动脉期、NIC静脉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C动脉期、NIC动脉期、Overlay静脉期、IC静脉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Overlay动脉期与Overlay静脉期、IC动脉期与IC静脉期、NIC动脉期与NIC静脉期比较,恶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炎症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组腺癌与鳞癌患者双源CT双能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可弥补常规CT单一参数成像的不足,能量参数Overlay动脉期、NIC静脉期在鉴别肺内炎症性病变与肺癌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能量CT检查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BRAFV600E突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5月至2021年10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213例PTC患者,术前均接受双能量CT增强检查。对所有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进行了BRAFV600E突变分析,并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BRAFV600E突变型和BRAFV600E野生型。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BRAFV600E突变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联合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不同定量参数及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计算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BRAFV600E突变型病灶最大径小于BRAFV600E野生型(P<0.05),而动脉期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及静脉期NIC和λHu均高于BRAFV600E野生型(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径、静脉期NIC及动脉期NIC、nZeff和λHu是BRAFV600E突变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中动脉期NIC诊断效能最高。联合上述参数构建的预测模型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0.877、0.865、0.800、0.901、0.738、0.844。结论双能量CT检查对识别PTC患者术前BRAFV600E突变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不同分化程度胃腺癌在能谱CT成像上的参数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CT能谱成像在胃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胃腺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依据分化程度进行分组,其中低分化组26例,中高分化组34例,全部研究对象都进行CT能谱平扫及动静脉双期扫描。得到图像后确定出感兴趣区域,对所得结果进行处理,计算出不同扫描期相所有病灶在不同单能量水平下CT值、碘-水浓度等相关参数,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静脉期40~90keV各单能量水平下低分化组的CT值均高于中高分化组,静脉期低分化组标准化碘基值(0.49±0.14)高于中高分化组(0.39±0.06),动脉期仅60keV单能量水平CT值低分化组(79.47±13.80)高于中高分化组(67.35±1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平扫及动静脉双期相关的参数差异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多参数成像能够对组织病变进行定量分析,40~90keV下单能量CT值及标准化碘浓度有助于术前胃癌分化程度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能谱CT曲线和标准化碘浓度(NIC)在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分化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术前行能谱CT扫描的55例IDC患者的资料,分为高分化组(病理Ⅰ、Ⅱ级)44例、低分化组(病理Ⅲ级)11例,测量并分别比较动脉期和静脉期两组的能谱曲线(40~100keV)、NIC的规律、差异.采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能谱计算机体层成像(CT)对肺腺癌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接收的115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能谱CT检查,记录有效原子序数(Eff-Z)、能谱曲线斜率以及标准化碘浓度(NIC).以病理活体组织检查为"金标准",评估肺腺癌患者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双能量CT构建的列线图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大容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22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PTC并接受双能量CT检查的患者274例。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结果,将患者分为小容量CLNM组(198例)和大容量CLNM组(76例)。274例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92例)和验证集(82例)。分析两组临床及常规CT特征(年龄、性别、肿瘤最长径、肿瘤位置、包膜外侵犯和钙化)、双能量CT参数[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和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大容量CLNM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绘制ROC曲线,根据AUC、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估列线图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肿瘤最长径及包膜外侵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容量CLNM组PTC动脉期NIC、λHU、nZeff及静脉期NIC...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使用Revolution CT对肺结节患者进行GSI平扫及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并利用后处理软件进行能谱的多参数定量分析,判断Revolution CT能谱成像技术对肺部炎性与恶性结节鉴别诊断及肺癌病理分型的价值。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Revolution CT肺部GSI平扫及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并符合纳入条件的86例肺部结节患者进行能谱多参数定量分析,并对炎性结节与恶性结节及腺癌与鳞癌的多种能谱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的统计学方法为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炎性结节的平扫Eff-Z、平扫与动脉期及静脉期的K、动脉期及静脉期的CT_(40ke V)、动脉期及静脉期的ΔCT_(40ke V)、动脉期及静脉期的NIC均高于恶性结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的Eff-Z、平扫与动脉期及静脉期的K、动脉期及静脉期的CT_(40ke V)、动脉期及静脉期的ΔC_(T40ke V)、动脉期及静脉期的NIC均高于鳞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volution CT能谱成像技术结合其多参数定量分析对于肺部炎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以及肺癌的病理分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对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经病理确诊且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的肝细胞癌患者29例,所有入组病例术前均行上腹部(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上缘)常规平扫和三期能谱CT增强扫描;分别测量主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同层面病灶碘基值(IC)、水基值(WC)、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及能谱曲线斜率。术后所有标本经病理分析将病变分为微血管侵犯组和无微血管侵犯组,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运用ROC曲线判断各定量参数诊断效能。结果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组的主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碘基值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均大于无微血管侵犯组,以上能谱CT定量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微血管侵犯组动脉期、静脉期水基值与无微血管侵犯组同期水基值差距不大,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碘基值浓度诊断效能最大,当动脉期碘基值浓度7.165g/L,AUC=0.932,敏感度为92.4%,特异度为89.4%;根据AUC和约登指数可以得出,动脉期碘基值的检验效能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的检验效能动脉期有效原子序数的检验效能静脉期有效原子序数校验效能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静脉期碘基值。结论能谱CT定量参数成像分析有助于评估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尤其是动脉期碘基值浓度对于判断是否有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能谱CT (dual energy CT, DECT) 诊断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DE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57 例,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患者术前CT图像,将轴位图像上所有短径 (short-axis diameter, S)≥5 mm的纵隔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测量淋巴结形态学参数长径(long-axis diameter, L)、S、短径与长径比值(ratio of short-axis diameter to long-axis diameter, S/L)以及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 (iodine concentration, IC)、标准化碘浓度 (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NIC)、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比较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形态学指标及其能谱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有诊断价值的参数,并生成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联合变量,对淋巴结S、静脉期NIC及联合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证实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938 枚。CT轴位上共检出S≥5 mm纵隔淋巴结163 枚 (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114 枚)。转移淋巴结的S、L及S/L均显著大于非转移淋巴结 (P<0.05), 转移淋巴结的能谱参数均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 (P<0.05)。S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单一形态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 AUC) 为0.752,阈值8.5 mm,灵敏度67.4%,特异度73.7%,准确率71.8%。静脉期NIC为最佳单一能谱参数,AUC为0.861,阈值0.53,灵敏度95.9%,特异度70.2%,准确率77.9%。多因素分析显示S、静脉期NIC是转移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S、静脉期NI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95,灵敏度 79.6%,特异度 87.7%,准确率85.3%,明显高于S (P<0.001)、静脉期NIC (P=0.037)。结论: DECT定量参数鉴别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优于形态学参数,联合S和静脉期NIC可提高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能谱CT (dual energy CT, DECT) 诊断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DE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57 例,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患者术前CT图像,将轴位图像上所有短径 (short-axis diameter, S)≥5 mm的纵隔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测量淋巴结形态学参数长径(long-axis diameter, L)、S、短径与长径比值(ratio of short-axis diameter to long-axis diameter, S/L)以及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 (iodine concentration, IC)、标准化碘浓度 (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NIC)、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比较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形态学指标及其能谱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有诊断价值的参数,并生成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联合变量,对淋巴结S、静脉期NIC及联合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证实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938 枚。CT轴位上共检出S≥5 mm纵隔淋巴结163 枚 (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114 枚)。转移淋巴结的S、L及S/L均显著大于非转移淋巴结 (P<0.05), 转移淋巴结的能谱参数均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 (P<0.05)。S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单一形态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 AUC) 为0.752,阈值8.5 mm,灵敏度67.4%,特异度73.7%,准确率71.8%。静脉期NIC为最佳单一能谱参数,AUC为0.861,阈值0.53,灵敏度95.9%,特异度70.2%,准确率77.9%。多因素分析显示S、静脉期NIC是转移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S、静脉期NI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95,灵敏度 79.6%,特异度 87.7%,准确率85.3%,明显高于S (P<0.001)、静脉期NIC (P=0.037)。结论: DECT定量参数鉴别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优于形态学参数,联合S和静脉期NIC可提高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增强扫描在不同肿瘤增殖抗原(Ki-67)表达水平浸润性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10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确诊。检测患者血清Ki-67水平与癌组织中Ki-67表达水平,并根据2013年圣加仑(St.G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专家共识,以乳腺癌组织Ki-67表达水平的20%为界,分为Ki-67≤20%和Ki-67>20%两组。比较不同Ki-67表达水平组患者的增强两期双能CT值[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血清Ki-67水平及不同Ki-67表达水平患者的病理特征[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双能量CT增强扫描与Ki-67表达水平相关性。结果 Ki-67≤20%表达组患者静脉期的IC、NIC、λ值分别为1.67±0.22、0.28±0.17、2.83±0.33,动脉期分别为0.81±0.12、0.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