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颈椎侧块钢板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实施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后,应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的方式及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2年1月,12例OPLL患者采用后正中切口,显露至两侧关节突外缘,根据脊髓受压节段行全椎板切除后,采用Magerl方法行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结果随访8个月~2年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平均改善率66%。未发生椎动脉或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OPLL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和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既能有效改善颈椎管狭窄,又能避免全椎板切除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病理现象,表现为颈椎后纵韧带内异位骨形成。当骨化块压迫脊髓、神经根或血管引起临床症状时叫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拒Epstein统计,脊柱后纵韧带骨化,70%发生于颈椎,胸椎仅占l5%,国内外未发现有发生于腰椎的报道。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好发于C3-C6之间。近年来,关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文献报道日益增多,现将有关该症的发病病因、病理及诊治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治疗方式及疗效分析。方法统计2007年~2009年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64例,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单开门减压成形术、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前后路联合减压手术治疗,统计术前术后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估疗效。结果后路手术44例,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2±1.3分,术后1年JOA评分10~16分,平均13.6±1.5分,神经功能改善率16.7%~87.5%,平均﹙55.7±18.7﹚%;前路手术14例,术前JOA评分8~11分,平均8.9±0.9分,术后1年JOA评分12~15分,平均14.1±0.8分,神经功能改善率44.4%~77.8%,平均﹙63.4±10.0﹚%;前后联合手术6例,术前JOA评分7~10分,平均8.0±1.1分,术后1年JOA评分13~14分,平均13.5±0.5分,神经功能改善率55.6%~70.0%,平均﹙60.8±6.1﹚%。前路手术组术前症状较后路手术组重,手术难度更大,但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好。结论根据颈椎OPLL的类型、部位、椎管压缩率、年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采用单纯前路,还是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差异。方法:选择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1例。男9例,年龄在56-72岁;女12例,年龄在58-70岁。病变位于C2-5间11例,C3-7之间10例。其中11例采用单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10例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治疗结果采用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及改善率。结果与结论:10例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方法患者优良率为90%,改善率为82%。11例单纯采取颈椎前路治疗方法的患者中优良率为73%,改善率为73%。两组优良率比较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从而说明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病理现象,患者的颈椎后纵韧带发生病理性的异位骨化,导致脊髓、神经根或血管的慢性压迫。本病好发于日本和亚洲人群。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为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复杂疾病。目前怀疑的易感基因包括胶原11A2(COL11A2)、胶原6A1(COL6A1)、胞外核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1(ENPP1)、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瘦素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视黄酸X受体β(RXRβ)、雌激素受体、白细胞介素-1(IL-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以及G-蛋白偶联嘌呤受体P2Y1(P2RY1)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骨科疾病,好发于日本和亚洲人群。近年来的研究认为,OPLL为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复杂疾病。我们选取了50例浙江地区汉族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以100例正常个体作为对照组,对已经有文献报道的与OPLL发病可能相关联的9个基因(COL11A2、COL6A1、COL17A1、ENPP1、TGF-β3、BMP-2、BMP-4、LEPR、ESRl)的11个多态性SNP位点进行了基因分型,探讨相关性。方法PCR+SangerDNA测序,将各个位点基因型的分布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发现所研究的OPLL患者群体与上述9个基因的11个多态性SNP位点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OPLL易感基因的鉴定,需要大样本量的研究以及全外显子组测序、连锁分析等方法的相结合,方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延伸至上颈椎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治疗策略。方法从我院2010年5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6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筛选出骨化的后纵韧带向上延伸至颈2/3椎间盘平面以上、资料完整且获得随访的39例患者。其中9例行颈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第种手术方式),3例行颈3-7单开门+颈2椎板下缘潜行减压椎管扩大术(第种手术方式),22例行颈3-7单开门+颈2半椎板切除、椎管潜行减压术(第种手术方式),5例颈2-7或2-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第种手术方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常规颈椎正侧位片、屈伸功能位片、CT三维重建、MRI检查。测量术前和随访时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JOA评分及缓解率、颈2平面矢状径椎管占位率,在MRI T2加权像上评价颈2/3椎间盘平面和颈2椎体平面脊髓前后脑脊液信号是否存在。结果 39例中后纵韧带骨化范围累及颈2/3椎间盘平面13例,累及颈2椎体后缘26例。术前全部患者颈脊髓前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3-6个节段、后方消失范围1-6个节段。术后有8例前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0-4个节段、后方消失范围0-5个节段。术前与术后脊髓前方和后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P=0.000)。采用第种手术方式的9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仍有脊髓前和/或后脑脊液信号的消失,采用第种手术方式的30例患者中仅有4例术后仍存在脊髓前和/或后脑脊液信号的消失,术后两类手术方式之间前后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42)。随访6~36个月,JOA术前(3~13)分,平均(6.85±3.35)分,JOA末次随访(4~17)分,JOA改善率0.07~1.00;两类手术方式之间的术前、末次随访JOA评分、JOA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累及颈2/3椎间盘平面以上时减压范围应到颈2椎平面,颈2半椎板切除+潜行减压和颈2椎板成形术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减压后脊髓前后脑脊液信号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王琦  李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33):5262-5266
背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尚不清楚,其与正常颈椎形态和力学特性存在差异,使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生物力学研究成为一个难点。目的:建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椎间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方法:选择运城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骨科一名志愿者,将颈椎CT扫描719张DICOM格式图像导入Mimics建模软件,构建stl格式初步三维模型,利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精修细化功能对三维模型进行光滑、消除噪点,并生成NURBS曲面模型,然后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workbench15.0,添加韧带、椎间盘,进行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属性,并对人体颈椎6种活动进行模拟,与以往的文献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①建立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椎间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包含7个颈椎椎体、1个胸椎椎体、5个椎间盘和韧带等结构,共计320 512个节点、180 905个单元,模型外观逼真,细节还原度高,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②该模型在屈伸、左右侧弯、轴向旋转下的活动度与以往的文献对比差异不大;③建立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椎间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是脊柱外科常见且治疗具有挑战性的疾病,其可能导致严重的脊髓神经损伤。OPLL是由多因素导致的一种疾病,遗传及环境因素参与其发生及发展过程。该病治疗方式繁多,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OPLL的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及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3D打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辅助关节置换、骨折内固定及脊柱置钉等骨科手术,但关于3D打印技术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领域的潜力尚有待探讨。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后路手术减压方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术前CT数据搜集和3D模型打印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共15例,其中孤立型2例,节段型6例,连续型4例,混合型3例。通过对比分析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患者症状及影像学资料,来评价3D打印模型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后路手术减压方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结论:(1)15例患者均顺利接受颈椎减压治疗,均接受4-16个月随访。术后患者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颈椎后路手术中1例切口脂肪液化,经负压引流后治愈;(2)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分别为(9.0±1.6)分、(11.7±1.8)分和(15.5±1.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肩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分别为(6.7±2.5)分,(2.13±1.4)分和(1.4±0.5)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随访期间影像学结果显示,前路植骨均融合,后路手术门轴处愈合良好,无再关门现象;(4)结果提示,3D打印模型有助于对颈椎骨化后纵韧带的特点进行观察,并进行术前评估和模拟手术操作,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减压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能够解除骨化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扩大椎管矢状径,同时重建该区域的稳定。 目的:验证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5年36例资料的临床疗效。 方法:36例患者为3个节段9例,4个节段20例,5个节段7例。 结果与结论:随访6~26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5.2分提高到 10.2分。颈椎生理曲度由内固定前平均(3.6±0.5) mm提高到内固定后(9.1±0.7) mm,内固定物无松动。提示此方法治疗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置入减压,既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又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效应。  相似文献   

12.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thoracic spine,T-OPLL)是引起胸椎管狭窄的原因之一.一经发现常呈进行性发展,可导致严重脊髓压迫共至截瘫,且保守治疗无效,需选择手术治疗~([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PLL)硬化后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分析探讨其可能引起的颈部稳定性改变。方法对1位健康成年男性进行颈部CT及MR扫描,获取C1—C7节段的断层图片,采用MIMICS(Version 12)软件对颈椎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用HYPERMESH 10.0软件对三维几何进行网格划分,后处理计算软件为LS-DYNA3D 971。模型开发和模拟计算在Dell Power Edge 12G M420刀片式服务器上进行,并固定C7,对C1进行前屈、仰伸及轴向旋转运动,加载力矩为3 N·m。比较在前屈、仰伸及旋转运动下,正常以及PLL硬化后颈椎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改变对颈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颈椎前屈运动中,PLL硬化后椎间盘纤维环最大应力减小6%。颈椎仰伸运动中,PLL硬化后髓核最大应力降低约11%,椎小关节最大应力增大约15.7%。颈椎旋转运动中,PLL硬化椎间盘纤维环最大应力降低24%,最大应力集中在C4/5纤维环旋转方向侧;髓核最大应力降低25%,且最大应力位置由C2/3髓核上方下移至C6/7髓核下方;椎小关节最大应力下降10%。结论 PLL硬化后,前屈及旋转运动使PLL承载更多的力,可能加重已有病变或引起继发损伤;仰伸运动会使最大受力部位转移到椎小关节,导致继发性椎小关节损伤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近期随访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06月~2011年02月我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6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开门"侧均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对患者术前术后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变化及脊髓压迫改善程度,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6.4个月,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4±1.1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3.1±1.5分,平均改善率﹙52.8±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颈椎曲度为18.2±5.1°,与术前17.4±4.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椎管矢状径平均为9.2±1.3mm,术后平均为17.4±1.8mm﹙<0.05﹚,末次随访仍能维持;16例患者术后脊髓压迫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手术并发脑脊液漏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轴性症状2例。结论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涉及C2水平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症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对2011年5月—2014年1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42例涉及C2水平长节段OPLL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2岁。依术式不同将其分为A、B两组,A组21例行单纯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21例行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加C2椎板下缘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及C2~3椎体间活动度。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中1例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A组中1例、B组中2例术后出现轴性疼痛,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6个月~4年,平均随访2.1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组JOA评分及评分改善率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203、6.644,P值均<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及C2~3椎体间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涉及C2水平长节段颈椎OPLL症患者,若K线阳性,行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加C2椎板下缘减压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