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用生物力学实验方式评价胸腰段脊柱椎管前方减压植骨+Kaneda内固定术中前、后纵韧带切除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7具新鲜小牛胸腰段脊柱标本,模拟临床手术行L1椎体切除椎管前方减压自体髂骨植骨+Kaneda内固定术,在WE-10A万能材料实验机上进行非破坏性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在该术式中切除病变节段前纵韧带后胸腰椎的稳定性在旋转、轴压、前屈、后伸、侧弯各运动状态下有下降趋势,其中以后伸时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切除该节段后纵韧带,胸腰椎在屈伸、侧弯和旋转运动状态下稳定性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段脊柱椎管前方减压、植骨+Kaneda内固定术中局部切除前纵韧带将降低内固定后脊柱在后伸状态的即刻稳定性;前、后纵韧带均切除将明显降低Kaneda器械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2.
脊柱后路植骨椎管成形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段骨折的治疗目前有多种方法,且大多疗效较好,对于有脊髓损伤的病人行全椎板减压并植骨内固定是可行的。植骨方法有多种,植骨的愈合与否与术后脊柱是否稳定关系密切。我们自2002年至今,用大块髂骨后路植骨椎管成形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23例,具有植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治疗腰椎疾病,有近20%不能达到有效的融合,出现治疗后疼痛、椎间隙塌陷、迟发性后凸畸形等一系列并发症。 目的:进一步验证兔腰椎前柱结构切除后髓核组织对椎体间植骨融合效果。 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在L3间盘水平剥离前纵韧带,使其与L3间盘前缘形成间隙,植入同种异体髂骨。②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切除L3前1/3间盘组织,终板间植入同种异体髂骨,缝合同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③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在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的基础上行前柱的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定: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治疗后12周融合节段垂直拉伸力明显优于其他2组,能够承受更强的外界拉伸力。腰椎侧位X射线检查: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12周植入骨块吸收,椎间隙无新生骨长入;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12周椎间有连续骨桥形成;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完全骨性融合。组织学观察: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12周未见骨组织生成;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12周少量的成熟骨小梁及成骨细胞;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大量成熟骨小梁及骨细胞,重塑后的板状骨及哈弗氏结构。结果证实腰椎前柱的稳定性对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切除前1/3间盘组织后,游离的间盘、髓核物质影响了植入骨融合,有效地恢复前柱稳定性能够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但仍不能达到有效融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13例,均采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术后畸形矫正效果。结果经6~18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具有椎管减压彻底,脊柱后凸侧弯畸形易于矫正,内固定远离病灶处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一种有效手术治疗方法。其缺点是手术创伤相对较大[1],术中操作相对繁琐。  相似文献   

5.
保留前纵韧带的椎体间植骨术的稳定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评价保留前纵韧带的椎体间支撑植骨治疗脊柱爆裂骨折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方法: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采用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结果:除旋转外,轴压、前屈、后伸、侧弯四种运动方式皆能提供满意的稳定性。结论:实验提示,该方法能明显增加损伤脊柱的力学稳定性,有利于提高脊柱的融合率,是一种治疗脊柱骨折较为理想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测脊柱后纵韧带(PLL)对椎体爆裂骨折突入椎管骨块前推复合力的生物力学行为特点。方法:取人体脊柱标本制作爆裂骨折损伤模型,以测力探头测试不同脊柱状态下PLL对突入椎管骨块的前推复位力。结果:在撑开力(140N)作用下PLL前推复位力明显增加,无撑开力作用时后伸状态PLL前推复位力大于前屈状态,撑开后伸时PLL前推力与撑开前屈无显著差异,PLL前推力与骨块占位程度成正相关。结论:撑开力是PLL对骨块间接复位作用的决定性因素,脊柱前屈后伸状态及骨块占位程度也是影响因素。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要获得椎管内骨块的间接复位减压,使用具有较强撑开能力的内固定装置进行纵向撑开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椎体切除ASF内固定后脊柱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模拟L1椎体切除,椎间植骨,ASF或Dick内固定,用自制传感器分别测定各载荷下T12与L2椎体的相对转角位移,结果显示:ASF和Dick器械的生物力学特性相似,内固定-脊柱系统除抗扭能力皆较差外,各种载荷试验表明其稳定性均优于正常标本,当脊柱后柱完全模断时,ASF--脊柱系统前屈失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在基层医院对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36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Kaneda器械固定8例,Z-Plate钢板系统固定28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治疗后胸腰段脊柱生理曲度基本恢复,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植骨融合好,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总有效率为89%,完全恢复正常为25%。结论在基层医院,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和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背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可通过同一切口实现。 目的:观察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并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合并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采用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治疗12 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病例。 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椎管均获得有效减压,均随访9个月以上。影像学显示植骨块融合良好, 伤椎高度基本恢复,Cobb’s 角由术前平均22°恢复到6°,F rankel 分级恢复1级者6 例,恢复2级者3 例,无变化者3例。结果表明,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加侧前方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是集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一次完成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损伤伴截瘫患者前路手术及Kaneda器械内固定方法。方法总结20例患者经前路减压及Kaneda器械内固定治疗脊柱损伤伴截瘫的经验。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5例不全瘫及3例截瘫患者下肢肌力恢复正常,能下地行走,其余12例患者下肢肌力感觉无明显改善。结论脊髓前路减压可减除脊髓前方压迫,为神经功能的保护或恢复创造了必要条件,而Kaneda器械内固定可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自体骨移植结合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常运用于椎体融合,但单纯颗粒骨打压联合椎弓根钉的临床生物力学研究报道不多。 目的:比较后路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内固定及Cage内固定的即时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利用腰椎后路附件逐级破坏和椎间盘切除制作腰椎不稳模型。12具猪腰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打压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实验组),Cage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对照组)。使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模拟人体对两组标本在正常、不稳、融合3个状态下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各个活动的生物力学测试,三维激光扫描仪测定不同载荷下不稳节段的运动范围。 结果与结论:正常状态下,两组间L2~3节段各方向运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两组标本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与正常状态相比,两组不稳状态各方向运动范围亦明显增加(P < 0.05);融合后对照组L2~3节段椎间各方向运动范围均较实验组小,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内固定与Cage内固定均能明显提高脊柱的即时生物力学稳定性,而且两组对于改善脊柱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在不同颈椎节段中的生物力学研究。取6具新鲜尸体C3~7标本,行C5、C5~6、C4~6椎体次全切除,行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依次测量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运动变化,以完整标本作对照。不同颈椎节段开槽减压椎间撑开钛网钢板内固定状态下手术节段的即刻稳定性比完整状态增加(P< 0.05)。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之后,应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内固定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随颈椎固定节段增加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对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单纯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椎间盘切除或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行均不能彻底完成脊髓减压和脊柱三柱稳定。 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正常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每具分别制作以下两种模型:①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对照组)。②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实验组)。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移位角度均小于对照组(P < 0.001)。提示:①在生物力学实验中,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突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对抗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的作用力更强,颈椎可获得更可靠的稳定性。②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在对抗颈椎前屈运动时力学稳定性更为强大。  相似文献   

14.
梁西俊  刘向阳  刘杰  吴建明 《解剖与临床》2007,12(3):180-181,184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4例,其中10例合并不全瘫.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 a,平均1 a,14例病人脊柱畸形矫正满意,生理曲度恢复,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10例术前有脊髓功能损伤患者术后有1~3级的神经功能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板等发生.结论:前路手术安全可靠,椎管减压彻底,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后分别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的拔出载荷。方法以人尸体颈椎为标本,颈前路环锯减压后,分别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测试以上植入物的最大拔出载荷。结果减压后植入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自体骼骨的最大拔出载荷分别为(114.7±23.3)、(101.5±15.7)、(58.7±8.3)N。结论Cloward术减压后,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拔出载荷均大于植入自体髂骨。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K-plate)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方法:6例新鲜成人尸体胸腰椎(T11-L3)标本,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椎体间模拟植骨后,分别以-Zplate、K-plate固定,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系统测试完整、损伤、Z-plate和K-plate等4种状态下脊柱节段的运动范围(ROM)。结果:K-plate固定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变运动方向上ROM与完整、损伤状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方向上ROM与损伤状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完整状态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Z-plate、K-plate固定状态之间6个运动方向上ROM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能有效恢复失稳胸腰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腰椎融合已广泛应用于腰椎疾患,但腰椎融合后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尚存争议,不同融合方式的节段稳定性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腰椎融合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相邻上节段的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组(切除L5~6椎间盘,终板去皮质化,自体髂骨移植)、后外侧融合组(L5~6双侧横突去皮质化后自体髂骨移植)、环状融合组(先行前路椎体间融合,1周后作后外侧融合)、对照组(不作手术)。术后12周处取标本作影像学检查、手触测试、生物力学测试。对融合标本分别施加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纯力矩,比较不同融合方式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及邻近节段运动范围。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前路椎体间融合组、环状融合组、后外侧融合组L5~6节段屈曲活动度分别下降86.24%(P < 0.05),88.74%(P < 0.05),73.10%(P < 0.05),融合节段近上节段L4~5屈曲运动范围分别增加52.22%(P < 0.05),55.89%(P < 0.05),27.11%(P < 0.05)。说明3种融合方式均显著提高融合节段稳定性,环状融合提供的节段稳定性最高,后外侧融合提供的节段稳定性最低。3种融合方式均使融合节段邻近上节段运动范围显著增加。前路椎体间融合,360°融合使邻近上节段屈曲运动范围增加无统计学差异。后外侧融合使邻近上节段屈曲运动范围增加最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节段胸腰椎结核采取前后路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多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28例,术前常规化疗2~4周,平均3周,手术先采用胸腰椎后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再行侧前方入路彻底清除病灶内脓肿、死骨、肉芽组织及坏死椎间盘在病椎上下正常椎体内行内固定,采用"钛网+自体髂骨植骨支撑,15例、自体髂骨植骨支撑10例、自体肋骨植骨支撑3例。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1~6年的随访,平均2.2年。其中合并脊髓损伤伴不全瘫者17例,按Frank分级:B级2例,C级11例,D级4例。B级2例恢复到C级;C级11例中,其中5例恢复到D级,6例恢复到E级;D级4例均恢复到E级。病灶静止、骨性融合26例,术后半年内有2例复发。1例再次手术,重新行病灶清除,去除植骨块改用钛网加髂骨植骨8个月后骨性融合;1例抗痨治疗无效,患者放弃治疗。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结论术前常规化疗,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继续化疗,是外科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测试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的力学性能及用于腰椎间融合术的体外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通过力学测试机测试支架的力学性能,并在新鲜腰椎标本上模拟腰椎间融合术,对比分析镍钛记忆合金支架及其配套的骨粒-可吸收骨水泥混凝物浇注植骨方法、传统盒状融合器用于腰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 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最大抗压强度为(12 964±962) N,记忆特性有效范围内最大形变为(4.68±0.03) mm,形状恢复率为99.86%。相比于正常腰椎模型,单独使用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植入模拟腰椎间融合术后手术节段稳定性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上均有增加,与采用传统盒状融合器相当(P>0.05)。而在复合使用配套设计的自体骨粒-可吸收骨水泥混凝物植骨后,手术节段活动度进一步降低(P<0.05),节段稳定性与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相当(P>0.05)。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植入后的抗拔出强度弱于传统盒状融合器(P<0.05),在配合使用自体骨粒-可吸收骨水泥混凝物植骨时的抗拔出强度显著强于传统盒状融合器(P<0.05)。结论 本研究的镍钛记忆合金支架同时配套设计了相匹配的骨粒-骨水泥混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