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国内外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有较多的研究,但往往局限于一种康复方法。 目的:分析系统康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进程的影响。 方法:选择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5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置换前给予康复指导,置换后由康复治疗师给予康复锻炼,同时行CPM锻炼和冷敷,对照组给予传统CPM锻炼。 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24 h~6 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2 d~6周时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2,6周时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均无局部切口并发症发生。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系统康复可加快康复进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介入功能训练对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后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全髋关节置换者分为2组,对照组全髋关节置换后给予常规的功能训练,训练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强调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6周应用Biodex系统对两组患者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进行测试,训练组患侧臀大肌、臀中肌肌力分别为健侧的78.13%,75.28%;对照组臀大肌、臀中肌肌力分别为健侧的63.32%,61.32%。训练组Trendelenburg征阳性1例,对照组8例。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置换后功能恢复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开展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能够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大量增加,而75岁以上患者选择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式仍有较大争议,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对增加手术安全性、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置换后并发症、减少翻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对75岁以上患者行髋关节置换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二者间优劣,试图寻找更加准确的手术适应证。 方法:纳入171例全髋(观察组)和半髋(对照组)关节置换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观察组51例、对照组120例。通过对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出血量、置换后并发症、置换后住院日、置换后1周、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方面来比较二者差异。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经过3-39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二者在置换前基础疾病、平均年龄、置换后住院日、置换后并发症及置换后1周Harris评分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假体置入后3个月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方面,观察组效果优于与对照组(P < 0.05)。结果说明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达到较好的短期疗效,使高龄患者髋关节功能较早恢复,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3个月关节功能恢复相对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提示即使高龄患者,只要做好充分置换前准备工作,仍建议优先选择全髋关节置换。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施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不仅仅取决于手术,而与置换前关节的活动度、置换后康复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辅助镇痛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康复锻炼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施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镇痛组在置换后口服塞来昔布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不予以止痛药处理。观察镇痛组与对照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对手术的整体满意度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镇痛组置换后7 d内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镇痛组在置换后6个月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对手术的整体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果表明辅助镇痛能有效减少置换后患者运动时的疼痛,有效地保证了置换后康复计划的顺利进行,短期内提高了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为全髋关节置换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85%以上属于Vancouver B2、B3型骨折,手术难度较大。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采用Cable-Ready索绑系统配合生物型长柄假体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黄冈市中心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钢丝环扎内固定结合生物型长柄假体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Cable-Ready索绑系统内固定结合生物型长柄假体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术中出血量也比对照组少;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髋关节Harris总分高于治疗前(t=3.174 9,P=0.002 6),也明显高于对照组(t=2.479 8,P=0.015 4);观察组患者髋关节Harris总分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1.294 5,P=0.002 6);观察组患者置换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139 7,P=0.042)。说明采用Cable-Ready索绑系统结合生物型长柄假体治疗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的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损伤较小,置换后并发症较少,置换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乌司他丁是从人尿液中分离纯化提取的广谱胰蛋白酶抑制药。其主要药理机制是抑制溶酶体酶等多种水解酶的过度释放,从而改善组织灌注和微循环。目前关于乌司他丁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急慢性疼痛及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应用充气式止血带条件下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炎性递质、置换后疼痛、置换后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和浅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置换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试验组静脉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麻醉镇痛方案及置换后功能康复方案均相同。在不同时间点检测患者炎症指标、凝血指标,观察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评分及置换后恢复质量评分。根据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析置换后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部分时间点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4 h的静息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各时间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推入手术室时比较,置换后4,24 h时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下降,置换后48 h时明显升高(P均 < 0.05);置换后24,48 h时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延长(P < 0.05);置换后4-48 h时两组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栓条数显著减少,血栓总长度明显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在置换后4 h、置换后1,3,5,7 d置换后恢复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乌司他丁可以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炎性反应,缓解置换后早期的疼痛,减少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数量,减缓血栓形成的速度,提高患者置换后恢复质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年龄在60岁以上存在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和关节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均可以考虑行全膝关节置换。 目的:比较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微创全膝置换和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方法:选择北京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交通医院获得随访的120例骨关节炎患者,其中42例接受常规全膝关节置换,42例接受微创全膝关节置换,36例接受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置换后第2,6,12周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检测。 结果与结论: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较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长(P < 0.01),出血量少(P < 0.01);两微创手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2周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优于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微创组间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HSS评分优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置换后6,12周3组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提示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以及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相比,手术损伤较小,术后疼痛程度更轻,术后能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8.
背景:止血带在双侧膝关节置换中通常被全程使用或双侧部分时间使用,但极少有人尝试一侧不使用,对侧部分时间使用。 目的:探讨在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可行有效的止血带使用策略。 方法:纳入2013年1至12月解放军医学院骨科收治的双膝重度骨关节炎患者80例(160膝),施行初次同期双膝置换,按先左后右顺序施行,按照止血带使用策略将分为两组,每组40例。试验组左膝不用止血带,右膝部分时间使用止血带;对照组双侧均全程使用止血带。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置换后失血量,置换后3 d大腿肿胀率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后3周及1年后膝关节功能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试验组患者置换后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患者置换后3 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患者置换后3 d左侧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右侧(P < 0.05);试验组患者置换后3 d双侧大腿肿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左侧置换后3 d大腿肿胀率低于右侧(P < 0.05);早期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远期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中采用先置换侧不使用止血带后置换侧部分时间使用止血带的策略,可在不增加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的情况下减轻置换后疼痛及肿胀,促进膝关节早期功能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下床活动干预应用于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52)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予以早期下床活动干预。干预30 d后,采用Harris人工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人工髋关节功能,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OLI-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Harris人工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和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下床活动干预应用于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活动功能,促进人工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关节内鸡尾酒注射阵痛是一种新颖的全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方法,可有效控制置换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内鸡尾酒式混合剂注射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将60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随机分配:治疗组行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包括吗啡、布比卡因、复方倍他米松)注射,对照组予帕瑞昔布静脉注射做对照。所有患者置换后24 h接受口服盐酸曲马多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静息和活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止痛药使用情况,髋关节活动度以及置换后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采用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后,可以显著减少置换后镇痛药使用量。在目测类比评分的比较上,治疗组静息痛评分在置换后12,24,48 h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活动痛评分在置换后24,36 h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在总并发症监测上,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有助于减少置换后麻醉镇痛剂使用量,减轻置换后早期疼痛,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积极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极大改善了膝关节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阻碍了患者的康复锻炼,因此围置换期疼痛处理成为当前膝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 目的:观察比较包括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与关节周围镇痛联合等方案在患者膝关节置换后镇痛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合理有效的镇痛方案。 方法:随机选择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在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组、关节周围镇痛组、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5例,在膝关节置换中对患者实施不同的镇痛方案。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6,12,24,36 h,与其他3组比较,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各时间段的静息痛、活动痛疼痛评分及镇痛药物用量均显著降低(P < 0.05),置换后麻醉剂的使用时间间隔明显长于其他3组(P < 0.05)。置换后3 d,与其他3组比较,内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患者置换后的主动抬腿时间、主动屈膝90°时间显著缩短(P < 0.05),而膝关节活动度较好。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患者在3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P < 0.05)。结果提示帕瑞昔布钠联合关节周围镇痛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膝关节置换后疼痛,减少麻醉用量,患者置换后不良反应降低,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并促进患者早期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阻碍了早期康复锻炼,增加并发症发生。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一系列的新方式并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滥用药物及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无法避免,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镇痛方案成为当前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 目的:观察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1-05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分为2组,对照组(n=38),接受股神经阻滞或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42),采用包括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案。 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6 h,12 h,24 h,2 d,3 d内,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P < 0.05)。但在置换后第4,5天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置换后短期内疼痛减轻明显,置换后主动、被动屈膝90°时间明显缩短,且助行器辅助下地行走时间明显提前(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由于引流合理使用,未见伤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出现。提示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置换后疼痛。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持续的股神经阻滞效果好于单纯镇痛剂治疗(吗啡);而相对于持续的神经阻滞,单次注射法不需要专用的设备、特殊的仪器和专人管理,操作更加简单,费用也更低。 目的:观察单次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对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4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注射40 mL 2.5 g/L的布比卡因,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由指定观察者对患者置换后的疼痛、吗啡用量、走动距离、膝关节最大活动度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降低,吗啡用量减少,不良事件减少,卧床时间较短,步行距离较长,关节活动度较大(P < 0.05~0.01)。提示单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疼痛,促进其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膝关节置换技术日趋成熟化,但由于各地区差异,其在住院时间、用药等诸多方面未形成规范、统一的共识,故为了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2009年中国原卫生部开始推广临床路径工作。 目的:分析执行临床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效果与效益。 方法:纳入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符合因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例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65例患者接受临床路径干预,对照组65例未接受临床路径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抗生素使用情况、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置换前住院时间均缩短,总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及检查费用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研究组较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更合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研究组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K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在手术费用、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置换后1个月膝关节KS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临床上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干预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更有效的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轻微的骨溶解,如果能找到理想的药物治疗,不但可减轻痛苦,还可节省医疗费用。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和阿法骨化醇联合应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效果。 方法:7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给予阿仑膦酸钠和阿法骨化醇口服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氨基酸螯合钙胶囊口服治疗,空白组正常饮食。随访1,3,5年,检测假体周围骨密度值变化、髋关节功能评分,5年后进行影像学评价。 结果与结论:髋关节置换后3,5年治疗组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 < 0.05),置换后5年治疗组骨溶解率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 < 0.05)。结果显示阿仑膦酸钠和阿法骨化醇联合应用,在预防髋关节假体置换后继发骨溶解发生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各类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措施,但施行置换难度很大,且置换后疼痛等并发症越来越多,其诊断与处理争议颇多。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髋部疼痛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 方法: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疼痛患者21例(23髋),均为关节内疼痛,10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余11例手术治疗,应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Harris评分对随访结果进行置换后疼痛原因分析。 结果与结论: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关节内疼痛感染组3例中保守治疗2例、二期翻修1例,随访感染均治愈,置换后应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降低、Harri评分与置换前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非感染组保守治疗8例,手术治疗10例,与置换前目测类比评分及Harri评分均好转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