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外周血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中Zeta链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免疫紊乱的影响及其在儿童PNS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7年11月至2010年5月住院和专科就诊的PNS患儿78例,分为初发组26例、复发组22例和缓解组30例,同时选取21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用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和NK细胞中Zeta链的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外周血T和NK细胞中Zeta链MFI在初发组和复发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缓解组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外周血T和NK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与对照组、初发组与复发组间Zeta链MF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跟踪随访9例初发组和5例复发组患儿,其缓解时Zeta链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例初发患儿缓解后复发时Zeta链水平再次下降。结论 Zeta链的表达在儿童PNS初发和复发中明显下降,缓解期恢复至正常水平。Zeta链可能参与了儿童PNS的初发和复发过程,或许可以作为监测病情和治疗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因survivin、cyclin D1的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42例初发或复发AL患儿和13例完全缓解AL(AL-CR)患儿及15例非恶性疾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基因survivin、cyclinD1表达的检测。结果①AL组survivin、cyclinD1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78.6%和42.9%,高于AL-CR组和对照组(P〈0.01);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复发组cyclin D1 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初发组。②儿童AL初发者survivin与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cyclin D1 mRNA阳性者缓解率低。结论儿童AL中存在survivin、cyclin D1异常表达,两者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clin D1高表达者可降低AL的化疗敏感性,cyclin D1对AL有判断疗效和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p-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乳酸脱氢酶(LDH)及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儿科血液病区收治的ALL患儿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所有患儿确诊后均进行正规化疗,其中完全缓解56例(缓解组),复发12例(复发组)。另选取门诊健康体检儿童46名作为对照组。测定ALL患儿化疗前、缓解后、复发后及对照组儿童外周血p-Hcy、hs-CRP、LDH和TSGF。结果 缓解组化疗前和缓解后p-Hcy、hs-CRP、LDH和TSGF高于对照组,且缓解后低于化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 < 0.01、 < 0.05)。复发组复发后各项指标高于缓解组缓解后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与缓解组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缓解组化疗前p-Hcy与TSGF呈正相关(r = 0.72,P < 0.05),p-Hcy与LDH呈正相关(r = 0.82,P < 0.01) ,p-Hcy与hs-CRP呈正相关(r = 0.82,P < 0.01)。结论 动态监测外周血中p-Hcy、LDH、hs-CRP及TSGF的表达,于明确儿童ALL化疗疗效及辅助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亚群紊乱与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初发PNS患儿35例为研究对象,以15名健康儿童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初发PNS患儿外周血111细胞亚群,其中22例激素敏感者于缓解期进行复查.结果 初发PNS患儿激素治疗前外周血Th1、Th2细胞百分率分别为(7.2±3.6)%和(9.7±4.5)%,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3.5±5.3)%和(4.5±2.9)%]比较,PNS患儿Th1细胞明显减少而Th2细胞明显增多,PNS组Th1/Th2比值(0.79±1.02)显著低于对照组(3.71±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激素敏感PNS组治疗前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6.2±3.9)%]明显低于非激素敏感组[(9.0%±3.1)%](P<0.05),而Th2细胞百分率[(9.9±3.7)%]和Th1/Th2比值(0.70±1.14)与非激素敏感组[分别为(9.4±5.2)%和(0.94±1.0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激素敏感组患儿缓解期(隔日疗法6~8周后)与活动期比较,Th1细胞和Th1/Th2比值显著增高而Th2细胞明显下降(P<0.01),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细胞亚群紊乱与儿童PNS的发病关系密切,检测初发PNS患儿外周血Th细胞亚群对预测激素疗效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_PCR方法检测41例不同疾病阶段急性白血病患儿及5例健康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VEGF基因。应用ELISA技术检测55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和20例健康儿童血浆VEGF蛋白(sVEGF)表达水平。结果VEGF基因表达在21例初发及复发未治组患儿为90.5%(19/21例);20例缓解期患儿为30.0%(6/20例);5例健康儿童均未检测到表达。29例初发组sVEGF水平明显高于20例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01);6例复发和难治组sVEGF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01);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儿的sVEGF水平与下列预后影响因素呈正相关或有统计学意义:①诱导化疗达缓解时间的长短(P<0.01);②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高低(P<0.01);③诊断时有无髓外浸润(P<0.05);④发病时血浆LDH水平(P<0.05)与其他临床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VEGF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与预后密切相关,VEGF基因表达及sVEGF含量可能可以作为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并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分布及药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内科收治的221例PNS并UTI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 结果PNS并UTI以学龄前患儿为主(129/221例,58.4%)。复发PNS并UTI发生率(134/822例,16.3%)较初发PNS并UTI(87/1 663例,5.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200,P〈0.05)。PNS并UTI的临床表现以无症状尿路感染为主(173例,78.3%)。无症状UTI组中复发PNS和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比例(112/173例、126/173例)均显著高于有症状UTI组(22/48例、27/4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27、4.850,均P〈0.05)。PNS并再发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的发生率为13.1%(29/221例),与初发性UTI组[(4.4±3.7)个月]相比,RUTI组中PNS病程[(9.3±3.5)个月]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7,P〈0.05)。RUTI组PNS复发、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血红蛋白(Hb)下降、补体C3下降的患儿比例及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异常率(分别为29/29例、26/29例、14/29例、14/29例、7/29例)较初发性UTI组(分别为105/192例、127/192例、51/192例、31/192例、6/192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80、5.721、16.039、20.094,均P〈0.05)。PNS并UTI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74/263例,66.1%),其中大肠埃希菌(54/263例,20.5%)多见。RUTI组分离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比例(26/62例、11/62例、21/62例)均显著高于初发性UTI组(28/201例、15/201例、15/20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776、5.620、27.970,均P〈0.05);药敏试验提示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敏感性较高。结论学龄前PNS和PNS复发患儿易并UTI,其临床表现以无症状菌尿多见。对PNS复发的患儿需警惕合并UTI。PNS病程更长、伴贫血、低补体血症及合并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异常的PNS患儿可能更易发生RUTI。革兰阴性菌是PNS并UTI的主要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耐药率高,且RUTI患儿可能更易并产ESBLs菌感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治疗PNS并UTI的首选经验性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测尿液中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透射比浊法对175例儿童晨尿PCX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其中包括未经治疗的PNS患儿(活动期组)53例(单纯型肾病36例、肾炎型肾病17例)、PNS完全缓解期患儿(缓解组)56例(复发者42例,非复发者14例)、健康儿童66例(对照组)。测定53例PNS活动期患儿同期24 h尿蛋白的水平;绘制ROC曲线,确定尿PCX诊断PNS活动期及鉴别肾炎型肾病的最佳临界点。结果:活动期组与缓解组及对照组比较,尿PCX水平明显升高(P<0.01)。活动期组尿PCX水平与24 h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39,P<0.01)。活动期组患儿中,肾炎型肾病患儿较单纯型肾病患儿尿PCX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组中,复发者尿PCX水平较非复发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PCX诊断PNS活动期及肾炎型肾病的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784;诊断临界点分别为7.97 ng/mL、10.28 ng/mL,灵敏度分别为81.1%、94.1%,特异度分别为93.4%、52.8%。结论:利用PCX定量检测可动态观察尿足细胞的变化,对判断肾小球的损伤程度及疾病的活动情况、临床鉴别单纯型肾病与肾炎型肾病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外周血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及各亚群比例的变化.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住院的脓毒症患儿按病情分为脓毒症组25例和严重脓毒症组12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37例.提取各组患儿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及各亚群比例.结果 脓毒症组患儿CD16^+ NK细胞(0.44%±0.13%)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外周血CD16^+ NK细胞(0.73%±0.25%)较健康对照组(1.78%±0.39%)明显减少(P<0.05).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外周血CD56^+ CD16^+ NK细胞(4.82%±2.57%)较健康对照组(9.52%±1.16%)明显减少(P<0.05).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外周血NK细胞总数(5.90%±3.27%)较健康对照组(11.80%±2.40%)明显减少(P<0.05).脓毒症组与健康对照组患儿NK细胞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组、健康对照组患儿CD56^+ NK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患儿NK细胞总数减少不明显,但其亚群CD16^+ NK细胞明显减少.严重脓毒症患儿CD16^+ NK细胞、CD56^+ CD16^+ NK细胞两个亚群均减少.NK细胞总数也减少.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儿CD56^+ NK细胞数量无明显减少.CD16^+ NK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脓毒症的易感因素之一,并与严重脓毒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控制年龄因素,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常规免疫指标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的120例MPP患儿的常规免疫指标。参考中国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参考值,将120例患儿分为正常或异常组,对于异常组的患儿进一步分为减少组或增多组。比较普通型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与RMPP两组患儿常规免疫指标的变化的差异性。 结果 RMPP组淋巴细胞亚群异常的患儿比例均高于GMPP组, 两组CD3+, CD19+及NK细胞百分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数患儿均表现为淋巴细胞计数、 CD3+、 CD4+、 CD8+及NK细胞绝对计数减少。进一步对淋巴细胞减少的亚群分析, 发现两组CD3+及NK细胞计数、 CD3+及NK细胞百分比、 CD4+百分比、 CD4+/CD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 IgM、 IgG、 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细胞及NK细胞在MPP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CD4+ 细胞及NK细胞与MPP的严重程度相关, 可能是RMPP的免疫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30例HLH患儿,采用HLH-2004诊断治疗方案,20例患儿获得完全缓解,10例死亡。30例同龄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20例缓解患儿和10例死亡患儿急性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T和CD8+T细胞比例均增高,CD4+T和CD3-CDl6+CD56+NK细胞比例均下降,CD4+/CD8+比值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7.857~45.448,P均0.05);CD19+B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6.202,P0.05)。20例HLH缓解患儿缓解期与急性期淋巴细胞亚群比较,CD3-CD16+CD56+NK细胞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0,P0.05),CD3+T、CD8+T、CD4+T和CD4+/CD8+比值、CD19+B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35~1.082,P均0.05)。结论 HLH患儿淋巴细胞亚群有明显变化,存在细胞免疫失衡;动态检测其变化可能有助于判断HLH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发病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62例新诊断ITP患儿、43例持续性ITP患儿、21例慢性ITP患儿和51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NK细胞百分比;并观察单独使用标准剂量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对NK细胞百分比正常及减少的新诊断的ITP患儿的疗效。结果新诊断ITP患儿、持续性ITP、慢性ITP患儿NK细胞百分比均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显著降低(P<0.05),但三组ITP患儿NK细胞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NK细胞百分比正常的新诊断ITP患儿单独使用IVIG有效率为92.86%(26/28),NK细胞百分比降低的新诊断ITP患儿单独使用IVIG有效率仅为14.70%(5/34)。结论 NK细胞表达变化与ITP发病存在一定关系,同时NK细胞百分比正常的新诊断ITP患儿可首选IVIG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尤其是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CD19+CD23+细胞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免疫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双标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初发PNS患儿(PNS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25+)、B淋巴细胞亚群(CD3-CD19+、CD19+CD23+)及自然杀伤细胞(CD3-CD16+56+)水平,同时选取同期19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NS组患儿外周血中CD3+、CD3+CD8+、CD4+CD25+、CD19+CD23+淋巴细胞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5),而自然杀伤细胞则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NS组CD3+CD4+、CD4+/CD8+、CD3-CD19+淋巴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内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参与了PNS的发病过程,其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CD19+CD23+细胞的变化为PNS的免疫治疗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mRNA、蛋白及骨髓血浆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初发儿童ALL E-cadherin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33例ALL患儿根据诱导治疗前后分为初发组和缓解组(完全缓解)。RT-PCR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E-cadherin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E-cadherin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骨髓血浆E-cadherin蛋白浓度,统计乳酸脱氢酶(LDH)、血清铁蛋白(SF)、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骨髓及外周血原始幼稚细胞比例等临床指标。结果初发组骨髓单个核细胞E-cadherin mRNA、蛋白及骨髓血浆E-cadherin蛋白表达量均低于缓解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初发组血清LDH及SF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缓解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初发组E-cadherinmRNA、蛋白表达水平与LDH、SF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及外周血原幼稚细胞比例均无相关(P0.05)。结论E-cadherin基因表达缺失可能参与了儿童ALL的发病,E-cadherin基因表达水平对儿童ALL治疗效果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中进行胞浆糖皮质激素受体(GR)检测及其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探讨GR能否作为判断儿童ALL预后的因素。方法利用GR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48例初治ALL患儿的骨髓液(起病时和疾病获缓解时)和15例随机长期持续缓解(CCR)状态下ALL患儿骨髓液及3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液单个核细胞胞浆GR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疾病疗效的关系。并对前期实验组进行临床追踪,分析前期实验数据与CCR或复发的关系。结果初发ALL患儿起病时GR与治疗后是否获得缓解(CR)无相关性(P=0.56);起病时GR表达水平与CR时GR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10);与疾病缓解时的骨髓微小残留病(MRD)指标无相关性(P=0.54)。患儿CR时其GR与正常对照组GR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21)。对前期实验组追踪结果显示,起病时GR表达水平与CCR或疾病复发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45);15例CCR患儿GR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28)。结论ALL患儿起病时其基础水平胞浆GR表达与治疗后缓解率、缓解时MRD水平、疾病长期持续缓解或复发无相关性,不能作为独立判断疾病的预后因素。而ALL患儿缓解及长期持续缓解时其胞浆GR与正常儿童GR表达水平无差异,故动态监测胞浆GR表达水平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和半乳糖缺乏的IgA1(Gd-IgA1)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初发HSP患儿36例,根据是否发生紫癜性肾炎(HSPN)分为HSPN组(11例)和非HSPN组(25例)。另选取15例门诊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fh细胞(CD4+CXCR5+ICOS+)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21、IL-6、血清IgA1、血清Gd-IgA1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HSP组患儿血清Gd-IgA1浓度与Tfh细胞比例及其相关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HSPN和非HSPN组患儿外周血Tfh细胞比例及IL-21、IL-6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 < 0.05),HSPN组上述指标较非HSPN组亦明显上升(P < 0.05)。HSPN和非HSPN组患儿血清中IgA1、Gd-IgA1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 < 0.05),HSPN组患儿血清IgA1和Gd-IgA1水平较非HSPN组亦明显升高(P < 0.05)。HSP组患儿血清Gd-IgA1水平与Tfh细胞比例及IL-21、IL-6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结论 Tfh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和血清Gd-IgA1共同参与HSP/HSPN的发生。Tfh细胞可能介导了Gd-IgA1生成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X染色体耦联锌指蛋白(ZFX)的表达及其与白血病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株(REH、HL-60、NB4、K562)中ZFX蛋白的表达;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全长ZFX,并测序验证;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82例初发B-ALL儿童骨髓样本,24例B-ALL缓解期样本,以及64例骨折或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样本(对照组)ZFX的表达;并根据治疗3年内有无骨髓或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分为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比较两组患儿初发时骨髓中ZFX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ZFX蛋白在白血病细胞株REH、HL-60、NB4和K562中均有表达。初发ALL组骨髓中ZFX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ALL缓解组ZFX mRNA表达明显低于ALL初发组(P<0.01);预后差的ALL患儿初发骨髓中ZFX mRNA的表达高于预后好的患儿(P<0.05)。结论ZFX在儿童B-ALL中高表达,且预后差组表达相对较高,提示它可能在B-ALL预后判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急性期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白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方法选取RSV毛支急性期患儿(n=28,其中轻度组16例、重度组12例)为毛支组,以哮喘急性发作儿童(n=12)为哮喘组,近期无感染的小儿外科术前患儿(n=10)为对照组。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表达,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IL-17;分析RSV毛支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h17细胞和IL-17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毛支重度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分别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h17细胞和IL-17表达水平增加,Th17细胞和IL-17可能参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儿童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中黑色素瘤特异性抗原(PRAME)基因表达情况,以及用于微小残留病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釆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31例初发、6例复发、10例完全缓解期AL儿童骨髓及外周血PRAME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10例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儿骨髓、5例正常成人外周血中PRAME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该基因与疗效、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37例初发及复发AL病例中15例PRAME mRNA表达阳性(40.5%),其中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NLL)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7.9%、5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初发组及复发组的表达率分别为38.7%、5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0例完全缓解期及15例对照组病例中PRAME mRNA表达均阴性。PRAME基因表达阳性的患儿完全缓解率(CR)显著低于表达阴性的患儿(CR率分别为60.0%,90.99%,P=0.042)。随访1例初诊PRAME基因表达阳性的ALL患儿,经化学治疗达完全缓解后PRAME基因表达转阴。结论 PRAME基因可在AL患儿中呈阳性表达,并可随疾病的缓解情况逐渐降低或转阴。因此,PRAME基因作为儿童AL的一个重要基因标记物,动态监测其表达水平在评估疗效、判断预后、预测复发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诱导痰中辅助性T细胞(Th)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观察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深圳儿童医院收集的20例哮喘患儿及20例同年龄对照组儿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h2、Th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同时收集哮喘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诱导痰,进行炎性细胞计数与分类,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诱导痰T-bet、IFN-γ、GATA3、IL-4、Foxp3、TGF-β、RORrt、IL-17A、IL-8、TNF-α等mRNA表达水平。结果 (1)急性期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reg细胞比例降低(P < 0.05)、Th2细胞、Th17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bet、Foxp3、IFN-γ、TGF-β表达降低(P < 0.05),GATA3、RORγt、IL-4、IL-17A 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诱导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P < 0.05)。(4)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诱导痰中RORγt、IL-17A、GATA3、IL-4、IL-5、IL-8、TNF-α表达增高(P < 0.05),T-bet、IFN-γ、Foxp3、TGF-β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哮喘患儿诱导痰Th2与Th17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增多,可能是导致儿童哮喘气道炎症反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TOPK/PBK在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以80例恶性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淋巴结组织的TOPK/PBK表达,对比分析TOPK/PBK的表达情况。结果 恶性淋巴瘤患儿的TOPK/PBK阳性率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P < 0.05);TOPK/PBK阳性率在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TOPK/PBK阳性率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最高,但成熟B细胞淋巴瘤与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16)。结论 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结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可能与NHL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