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在不影响检查结果的基础下合理降低CT扫描剂量是以后的发展趋势。低扫描剂量CT肠道重建是否可行是近年来探讨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低剂量扫描在多层螺旋CT肠道重建中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新鲜离体猪结肠制作36枚息肉模型。按设置参数不同随机分为3组:150mA,100mA,50mA。采用GELightSpeed16排螺旋CT扫描。每组肠段均行3个角度扫描,即猪结肠纵轴与扫描架平面成0°,45°,90°扫描。在工作站上用仿真内镜技术进行肠道重建,根据图像诊断结果比较3组对息肉的灵敏度。结果与结论:36枚息肉在150mA,100mA,50mA扫描强度下分别检出36枚,35枚,33枚,各自的灵敏度分别为100%,97.2%,91.7%,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62)。在0°,45°,90°不同扫描角度下检出的猪结肠息肉数分别为34枚,34枚,36枚,各自的灵敏度分别为94.4%,94.4%,100%,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54)。提示低剂量多层螺旋CT肠道重建图像可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可满足仅单纯查看结肠息肉的诊断需要。多层螺旋CT以50mA的管电流扫描剂量遵循了X射线正当化,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在放射剂量和图像质量之间可以很好地建立平衡。  相似文献   

2.
背景:虚拟内窥镜能够充分显示结肠的解剖形态以及病变部位,并从狭窄、梗阻处两端观察肠腔的解剖和病变。结合三维图像还可了解肠壁以及腔外的情况,更有利于肿瘤的定性以及分期诊断。 目的:探讨64层CT造影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和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与仿真内镜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64 CT对10例术后病理标本证实的结肠癌(8例)和结肠息肉(2例)进行容积扫描。Mimics软件用Marching Cubes算法对肠管进行面绘制及用虚拟内镜法重建三维图像及基于CT造影二维图像对大肠及周围结构等各种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与Brilliance workspace工作站三维成像和仿真内镜结果相比较。 结果与结论:10例三维成像效果良好,虚拟内镜与CT仿真内镜显示基本一致。虚拟结肠镜结合多结构数字模型重建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能准确反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说明64层CT造影断层图像虚拟技术能达到与CT仿真内镜结合三维成像同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加上各种组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较仿真内镜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成年国人颞骨内部解剖结构的CT重建图像,为临床耳显微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5名健康志愿者应用Picker5000螺旋CT机,平行于听眦线扫描,应用VoxelQ工作站进行多层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表面遮盖重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及仿真内窥镜成像(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多角度旋转观察颞骨内部解剖结构。结果:MPR能在不同切面显示耳蜗、半规管、内耳道及面神经管垂直段等结构,显示率为100%;SSD能清晰显示颞骨重要的骨性结构,如内耳门、颈静脉孔等,冠状位切割后的SSD图像能生动地显示锤骨、砧骨的立体形态及空间关系;CTVE可模仿内窥镜从外耳向中耳移动,清晰显示骨性外耳道、鼓室内侧壁及听骨链等结构。结论:MPR可行多方位重建,有助于耳颞部病变的全面了解,是轴位CT良好的补充;SSD、CTVE可准确、立体的观察颞骨内部解剖结构,对临床诊断、手术方案的设计、医学教学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CT结肠造影中息肉的自动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CT结肠造影中结肠息肉的方法,提高结肠息肉筛查的灵敏度及效率。方法:利用计算CT图像的偏导数得到等值面的几何形态,找到符合息肉特征的体素,通过区域生长及模糊分类完成对息肉的识别与分割,并将识别到的息肉用特殊颜色标记,在其引导下进行虚拟内窥镜重建。结果:自动识别方法对息肉的总体敏感度为58.8%,假阳性率为4.7个,病例,平均检查时间为15.3min。同人工方法相比,检查时间平均缩短40.5%,且对5-10mm息肉的敏感度有明显提高(P=0.046)。结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灵敏度,能加快息肉筛查的速度,可作为结肠息肉筛查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后处理用Vessel View软件对所有病例扫描图像做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T),其中3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SCA)比较。以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判定狭窄的标准,对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进行节段分析。结果85.1%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以用做评价,可较准确的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与SCA对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5%(32/37)和95.1%(214/225)。结论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可显示较长节段的冠状动脉,较为准确地认定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由于肩胛骨骨折结构复杂、重叠较多,X射线平片检查容易造成漏诊。随着多排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三维重建图像能够直观、立体、多方位地显示骨折特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表面遮盖显示重建后处理技术在肩胛骨复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多排螺旋CT对26例肩胛骨复杂性骨折的患者行薄层扫描,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建和表面遮盖显示重建后处理,得到肩胛骨骨折部位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后,从不同角度观察骨折线走行、骨折移位及成角情况,依据三维图像进行骨折分型及模拟手术入路。结果与结论: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表面遮盖显示重建图像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和程度,图像与手术中所见符合率为100%。26例均为2处或2处以上复杂骨折,共有骨折81处。按Hardegger标准分型:肩胛骨体部骨折28处,肩胛颈骨折13处,盂缘骨折11处,盂窝中央横断骨折9处,肩峰骨折8处,肩胛冈骨折6处,喙突骨折6处。结果提示,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表面遮盖显示重建图像显示肩胛骨复杂性骨折的图像直观,对于肩胛骨复杂性骨折的分型、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器选择等方案的制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诊断肩胛骨复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翼腭间隙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 结果 MPR重建CT影像可清楚显示翼腭间隙通道的圆孔、翼管、蝶腭孔、眶下裂、翼上颌裂、翼腭管、腭大管、腭小管、腭鞘管和犁鞘管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左、右侧翼腭间隙通道呈对称性分布,各径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圆孔、翼管、腭鞘管和犁鞘管位于蝶窦周围,可轻度或明显凸入蝶窦腔内。圆孔和翼管分别位于蝶窦腔的上、下方,长度(4.05± 0.81)mm和(14.49±1.60)mm,冠状重建影像可较清晰显示其位置关系。 结论 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对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气管和支气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昌爱武 《医学信息》2006,19(1):119-120
目的探讨螺旋CT气管、支气管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病人40例,全部应用进行胸部螺旋CT扫描与图象重建,分析重建的影像图像,观察病变部位,形态、密度、病灶累及范围、管腔形态,并与临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后处理技术的图像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该技术对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眶腔及其周围区域病变相互蔓延的临床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头部无眶腔及眶腔通道病变者100例,在螺旋CT机上以眶耳线(CML)为基线连续扫描,将原始影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沿各眶腔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眶腔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 结果 眶腔通道的骨性鼻泪管、眶下管、眶下裂、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长度(或长径)分别为(13.72±1.56)、(24.62±2.03)、(28.16±1.03)、(19.02±2.43)和(6.20±0.44)mm。男、女性骨性鼻泪管的长度和左右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骨性鼻泪管的长度大于女性,女性骨性鼻泪管的左右径均大于男性。视神经管眶口、中部和颅口的面积分别为(25.22±4.89)、(18.72±3.79)和(24.88±4.23)mm2,视神经管中部的面积最小,是视神经管狭窄的好发部位。 结论 CT三维重建可直观地显示眶腔通道的微细结构,对眶腔及其周围区域恶性肿瘤、炎症等相互蔓延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8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探讨16层SCT冠脉的成像技术特点及其初步临床应用价值。对所有病例的舒张期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并根据需要行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CPR)及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 VE)重建。总结16层SCT冠脉成像的显示情况,分析影响冠脉成像的因素。结果表明,38例中,右冠脉、后降支、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对角支、左回旋支及左缘支横断面图像的显示率分别为94.7%、89.5%、97.4%、94.7%、94.4%、94.7%及89.5%,明显高于3D图像(MIP和VRT)的显示率(P<0.01)。所以16层SCT冠脉横断面图像与3D重建图像能准确地显示冠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走行及异常,是一种无创性的冠脉疾病筛选、诊断及术后评价的检查方法。影响冠脉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心率、心律、呼吸运动以及重建相位窗等。  相似文献   

11.
张修莉  么刚  刘影 《医学信息》2007,20(9):1667-166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骨巨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将64排CT扫描的原始轴住图像传至ADW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结果VR三维重建对病变的定位和空间关系理解更直观、立体、准确,MPR对病灶细节显示满意,可以多平面观察骨的密度、形态、大小变化及发现邻近软组织改变。结论多排螺旋CT在诊断骨巨细胞瘤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埋伏牙会造成恒牙的异位,咬牙合 紊乱并影响美观和咀嚼功能。而清晰的影像评价是正确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骨内埋伏牙进行术前定位评估。 方法:23例埋伏牙患者使用传统平片和螺旋CT进行术前检查。螺旋CT横断面扫描后应用表面阴影遮盖技术和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埋伏牙进行三维重建。分别通过传统平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对埋伏牙进行术前评估。所有埋伏牙最终经外科拔除证实,分别计算平片和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与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清楚呈现埋伏牙的位置,形状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传统平片和螺旋CT对埋伏牙位置评估的准确性分别是37.0%和100%,对牙根弯曲诊断的准确性为44.4%和88.9%。结果表明,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楚显示颌骨内埋伏牙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制定个性化,恰当的口腔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重建(SSD)技术在骨盆创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GE Hispeed ZX/I螺旋CT机对25例骨盆创伤患者进行扫描,在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0工作站进行MPR、SSD图像重建,并与二维CT(2DCT)及X线平片比较。结果 2DCT、SSD、MPR显示骨盆外伤共48处,MPR和SSD图像能准确显示损伤部位、类型、严重程度及软组织损伤情况。结论 MPR、SSD重建技术是诊断骨盆外伤的有效手段,对骨盆外伤术前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三维重建成人髋关节周围血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体髋关节周围血管研究的可行性,观察重建髋关节周围血管一般形态及分布规律。方法:16例正常受试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盆腔扫描,图像采集后经表面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容积法(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髋关节周围动、静脉,鉴别显影血管及各血管分(属)支。结果:16例均可显示出3-4级血管,平均30s可以清晰的显示动脉系统,90~130s之间为动、静共同显示,并且在130s时静脉系统显影最为清晰,而230S后由于组织强化作用显著增强,静脉边缘显示不够清晰。结论:多排螺旋CT可以作为正常人体髋关节周围血管解剖学研究的手段,随着软件的升级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分离动静脉,对于今后临床髋关节疾病的研究及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多层螺旋CT的出现,成为骨肿瘤影像诊断的有效工具,其扫描速度非常快,得到的图像清晰,而且对患者的辐射量少,使大范围三维扫描成为了现实。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5/2011万方数据库中与多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骨肿瘤有关的文献,检索关键词为“图像处理,骨肿瘤,体层摄影术,三维后处理,X射线计算机”,限定语言为中文。纳入标准:主题内容与骨肿瘤三维重建相关,针对性较强,相关度高的文献,最大密度投影及表面遮盖三维重组图像和容积漫游技术在骨肿瘤诊断中应用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较为陈旧的文献,综述和Mete分析类的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最终入选20篇符合标准文献。 结果与结论:每一种重建图像均显示骨肿瘤,其中多平面重建准确显示了肿瘤骨的骨破坏、骨膜的改变、骨破坏的范围及肿瘤对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情况,最大密度投影及表面遮盖三维重组图像和容积漫游技术能立体显示骨改变;表面遮盖三维重组图像和容积漫游技术在增强的基础上可以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静脉和肿瘤血管。后处理图像结合横断层面图像能从不同方向准确显示肿瘤骨的骨破坏、骨膜反应类型、肿瘤的范围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Virtual colonoscopy is a new method of imaging the colon in which thin-section,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s used to generate high-resolution, two-dimensional axial images.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of the colon simulating those obtained with 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are then reconstructed off-line. We compared the performance of virtual and 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for the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polyps. 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studied 100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colorectal neoplasia (60 men and 40 women; mean age, 62 years). We performed virtual colonoscopy immediately before 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We inserted a rectal tube and insufflated the colon with air to the maximal level that the patient could tolerate. We administered 1 mg of glucagon intravenously immediately before CT scanning to minimize the degree of smooth-muscle spasm and peristalsis and to reduce the patient's discomfort. RESULTS: The entire colon was clearly seen by virtual colonoscopy in 87 patients and by 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in 89. Fifty-one patients had normal findings on 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In the other 49, we identified a total of 115 polyps and 3 carcinomas. Virtual colonoscopy identified all 3 cancers, 20 of 22 polyps that were 10 mm or more in diameter (91 percent), 33 of 40 that were 6 to 9 mm (82 percent), and 29 of 53 that were 5 mm or smaller (55 percent). There were 19 false positive findings of polyps and no false positive findings of cancer. Of the 69 adenomatous polyps, 46 of the 51 that were 6 mm or more in diameter (90 percent) and 12 of the 18 that were 5 mm or smaller (67 percent) were correctly identified by virtual colonoscopy. Although discomfort was not specifically recorded, none of the patients requested that virtual colonoscopy be stopped because of discomfort or pain. CONCLUSIONS: In a group of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colorectal neoplasia, virtual and 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had similar efficacy for the detection of polyps that were 6 mm or more in diamet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结肠癌的患者,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检查与分析,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62例中有34例显示肿块型结肠癌,23例显示为浸润型结肠癌;形态不规则和肠腔狭窄的42例,浆膜面模糊32例,淋巴结转移39例;结肠癌术前病灶诊断准确率100%,术前分期与手术后分期符合率为90.2%。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对结肠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简称CTVE)与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对垂体瘤患者蝶窦、鞍底的显示情况.方法:在119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对术前常规垂体CT检查数据分别进行MPR及CTVE重建,对两者显示的蝶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蝶窦表面解剖结构:蝶窦开口、蝶窦中隔、鞍底形状、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方面,CTVE与MPR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别,CTVE对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的显示率优于MPR,CTVE所提供的为三维图像,MPR提供的为二维图像.在显示深部解剖标志:斜坡松质骨、蝶窦壁厚度方面MPR明显优于CTVE.结论:CTVE能显示蝶窦浅表解剖结构的三维图像,可做为经蝶垂体瘤手术的术前了解蝶窦三维解剖结构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