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静莲  曹云娟 《口腔医学》2012,32(12):736-739
目的 观察分析牙列重度磨耗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咬合重建序列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牙列重度磨耗伴TMD患者11例,检查记录TMD及其相关症状,然后进行咬合重建序列治疗,治疗完成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将治疗后的TMD及其相关症状与治疗前相比较,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11例患者均感满意且咀嚼有力,关节弹响、关节疼痛及咬合干扰治疗前后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咬合重建后,患者满意度较高,其TMD症状有明显改善,髁突位置在短期内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 19例和正畸后 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 2 0例和正畸后 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 ,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 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 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 ;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 ,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 ;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 ,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 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 ,与TMD关系不密切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 ,提示与TMD有关 ,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3.
垂直距离减小和下颌后移对颞下颌关节的创伤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咬合因素作为颞下颌关节紊乱(TMD)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其致病机理仍不是十分清楚.研究咬合因素对颞下颌关节的创伤过程,将有助于我们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将临床上收集的,明确有不良咬合因素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病例共49例,根据其不同的咬合因素归类并临床分期,然后作统计学分析,同时解剖测量分析7具尸体颞颌关节盘和髁状突的前后斜面.结果病理性的(牙合)垂直距离减小对TMD发病的影响最大,病理性的(牙合)垂直距离减小和病理性下颌后移(牙合)关系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不良咬合关系通过改变颞颌关节正常的受力方式,使颞颌关节长期处于微创伤运动中,而产生关节结构间的紊乱,并反过来加重关节组织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RW牙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前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以探讨RW牙合板的治疗机制。方法 选择2016年1—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TMD患者20例,在RW牙合板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BCT),并测量患侧髁突的关节间隙。比较治疗前后关节上、前、后间隙的改变。 结果     治疗后患侧髁突的关节前间隙减小、后间隙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上间隙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W牙合板可使髁突向前移动,使髁突趋于关节窝正中。  相似文献   

5.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19例和正畸后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20例和正畸后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与TMD关系不密切;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提示与TMD有关,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微创咬合重建治疗对重度磨耗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改善及位置变化的效果分析。方法:用IPS e.max Press瓷贴面冠对20例纳入研究的牙列重度磨耗患者行微创咬合重建,在治疗前、永久性修复2周后行颞下颌关节弹响及咀嚼肌触诊疼痛检查,拍摄锥形束CT扫描,获得颞下颌关节各间隙数值,分析咬合重建治疗前、后髁突位置的变化。结果:微创咬合重建治疗能显著改善重度磨耗患者肌肉症状(P<0.05),但在改善关节疼痛和关节弹响,改变关节各间隙大小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计算In(PS/AS)值发现,咬合重建升高咬合后,髁突向前移位,后位比例减少至35%。结论:重度磨耗患者微创咬合重建治疗能较好地恢复口腔功能改变髁突位置,改善咀嚼肌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垂直距离进行恢复后,研究颞下颌关节间隙与垂直距离增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恢复髁突位置对咬合重建的影响。方法 纳入 30 例牙列重度磨耗行咬合重建的患者,在恢复垂直高度前后,对其双侧的颞下颌关节进行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大小,分析髁突位置;比较垂直距离恢复前、后的关节间隙等指标,分析患者恢复垂直距离前、后髁突位置的变化。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 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颞下颌关节各间隙两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将两侧颞下颌关节间隙合并统计。治疗前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为(2.01±0.52)mm、(3.15±0.94)mm、(2.70±0.98)mm;治疗后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为 (2.03±0.35)mm、(3.46±0.74)mm、(2.79±0.58)mm。通过计算 In(P/A)值和线性比率(linear ratio,LR)得出重度磨耗患者治疗前 52%髁突前移位;咬合重建治疗后,治疗前髁突前移位的患者复位率达 86.7%。结论 重度磨耗患者除了恢复其垂直距离外,还应诱导髁突回到正常位置,避免产生关节症状。  相似文献   

8.
临床治疗中,特别是髁突外伤骨折、正颌手术、修复咬合重建、正畸治疗以及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要考虑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变化。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讨论髁突在关节窝中的正常生理位置及其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特别是关节盘移位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目前多项研究认为,健康成年人髁突平均位置为基本中性,但存在较大变异;髁突后移可能是关节盘前移位的危险因素,关节盘前移位也可导致髁突后移;在关节盘移位的牙合垫治疗中,髁突在牙合垫戴入后显著向前、下移位,可有效改善盘突关系;稳定牙合垫使髁突前下移位不明显,改善盘突关系的效果有限。此外,再定位牙合垫使髁突前下移位还可促进髁突骨质的改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少年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错(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文以106例TMD错(牙合)少年儿童为对象,以问卷调查、关节检查及薛氏位片等手段对患者的口腔不良习惯、主观症状等进行调查,同时对客观体征、(牙合)及咬合以及髁状突位置等进行检查.结果15~17岁TMD患者比例最大;约57.6%的TMD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良习惯,以唇习惯最多;TMD错(牙合)青少年不良习惯发生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青少年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错(牙合)与TMD之间相互影响;不良习惯在错(牙合)畸形形成和TMD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后牙缺失者髁突X线影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Schuller位片和侧位体层摄影片显示的髁突X线特征的临床意义。方法 :先对 2 5例颞颌关节紊乱症患者和 88例缺牙修复患者分别拍摄Schuller位片和双侧TMJ侧位体层摄影片 ,然后对 2组患者分别进行临床症状 (缺牙情况及咬合干扰情况 )的检查记录 ,对 2组患者的X线影像进行对称性、骨质变化情况的记录 ,再将 2片所显示的髁突影像情况和临床检查结果之间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髁突形态不对称比例及骨质变化比例 ,各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 (P >0 .0 5 ) ;髁突形态异常者 ,成对缺牙数较多 ,与年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颞颌关节紊乱症症状与咬合紊乱症成正相关关系 (P <0 .0 1)。结论 :TMJ形态及骨质变化与TMD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关系并不密切 ,后牙缺失后久未修复所导致的各种咬合干扰与TMD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062425TMD患者关节损害与关节液中TNFα含量关系的研究;20062426渐进性咬合紊乱对髁突软骨TGF—β1表达的影响;20062427咬合紊乱对髁突软骨Ⅲ型胶原表达影响的定量研究;20062428[牙合]重建对偏侧咀嚼大鼠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20062429颞下颌关节CT影像测量与解剖测量相关性研究;20062430颞下颌关节滑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一氧化氮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三维咬合接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患者的咬合异常特征。方法 :2 3名无症状全牙列大学生志愿者和 10 1名全牙列TMD患者 ,取研究模 ,从垂直向、颊舌向、近远中向三维方向观察、记录并以指数评价咬合特征 ;TMD患者摄许勒片及侧位体层片 ,弹响关节摄造影片 ,分析咬合指数与颞下颌关节 (TMJ)影像变化的关系。结果 :66.3 %的TMD患者有垂直向咬合异常 ,其垂直向咬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垂直向咬合异常与TMJ影像结果间未见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垂直向咬合异常与TMD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作者采用髁突位置判断最佳X线投照设计技术和读片方法,对牙列重度磨耗者与非重度磨耗者的颞颌关节体层片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牙列重度磨耗对髁突在关节凹中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牙列重度磨耗组与非重度磨耗组的髁突位移及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重度磨耗组无明显的髁突后移趋势,提示牙列重度磨耗不一定导致髁突后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髁突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区三维CT影像分析和Sam-型诊断性牙合架分析,以确定其髁突位置变化。结果随着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和咬合打开,两侧髁突纵距和髁突高度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下颌后退接触位-牙尖交错位(RCP-ICP)位置差异也有显著性减小。结论正畸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能够改变其髁突位置,使之在关节窝内向前下方移位,并且更接近RCP。  相似文献   

15.
在口颌系统中,与颌位稳定相关的因素分别是、颞下颌关节和神经肌肉的稳定,其中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与获得一个稳定的颌位密切相关。但口腔治疗中涉及到颌位的选择时,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对于髁突在关节窝中应处的位置也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本文对口腔修复和正畸治疗中颌位选择及“髁突前上位”、“髁突前下位”、“治疗性颌位”的适应证、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文献复习结果提示,当关节无器质性改变或髁凹关系稳定时,髁突前上位即正中关系为传统建的理想颌位。当关节盘增生、变形、盘突关系紊乱无法寻找理想的髁突前上位时,可选择髁突前下位,缓解关节症状的同时促进骨质改建获得良好的稳定性;甚至对于部分安氏Ⅱ类高角或者轻度骨性错的病例,亦可以尝试利用髁突改建的潜力,前下定位髁突,通过掩饰性矫治简化正畸正颌手术方案;而“治疗性颌位”是针对颅下颌功能紊乱症导致的最大牙尖交错位异常或偏斜、肌肉症状和关节功能异常、颌位不稳定等,通过改变原有咬合或关节的异常引导,在有咬合支持和新的引导的基础上,建立并且稳定一个新的牙尖交错位。它摆脱了髁突定位的争论,但此颌位下髁突具体位置未见报道。不同颌位及髁突位置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临床选择时应根据患者关节是否有器质性改变及颌位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判断。但对于采用不同颌位和髁突位置进行口腔治疗的远期效果未来还需临床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安氏Ⅱ类错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安氏 1和 2错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情况探讨这两类错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利用矫正薛氏位 X线片在正畸前对 1错 16人和正畸后其中 14人及 2错正畸前 17人和正畸后其中 15人双侧颞下颌关节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 ;并依据正畸前患者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从上述两类错患者中各选 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正畸前后 1错髁突居关节窝中位置无明显变化 :为髁突居中位 ,但有前移倾向。 2错正畸前髁突居关节窝后位 ,正畸后变为居中位。正畸前后 1错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基本没变化 ,均基本正常 ,而 2错部分患者在正畸前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异常经正畸治疗后关节盘位置和形态恢复正常。安氏 1错与 TMD关系不密切 ,而 2错与 TMD关系密切。对 2错尽早进行正畸治疗 ,可以防治 TM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髁突的对称性及矫治后髁突位置(R)的变化。方法:21例成功矫治的单侧后牙反[牙合]成年患者作为实验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18~23岁,平均21.8岁。21例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19~23岁,平均22.1岁。实验组矫治前后与对照组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双侧矫正薛氏位片,测量髁突的不对称指数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相对位置。结果:实验组两侧髁突高度(CH)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CH的不对称指数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矫治前后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非反[牙合]侧髁突相对位置由前位趋于正中位(R由13.52减小为9.48)。结论:成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的髁突形态存在不对称性,而髁突位置相对对称,颞下颌关节可随咬合关系和下颌骨位置的变化发生改建;正畸治疗后髁突位置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8.
沈刚 《上海口腔医学》2021,30(4):337-343
颞下颌关节(TMJ)的生物学特征是适应性改建,主要表现为髁突在咬合状态与下颌位置改变时会引发吸收、增生或修复.错畸形类型与颞下颌关节病(TMD)易感性之间存在关联.总体上,错畸形与TMD易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突面、偏颌、直面、凹面错畸形.在突面畸形中,骨源性与混合Ⅱ型的TMD易感性最高,常表现为突吸退(突面畸形-髁突吸...  相似文献   

19.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其中,异常咬合这一因素与TMD的关系一直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异常咬合是否为诱发TMD的危险因素、各种咬合调整的治疗手段对于颞下颌关节的作用影响等尚未有统一结论。文章回顾近年来关于异常咬合对TMD影响的各类研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对其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牙列重度磨耗对髁突位置影响的X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采用髁突位置判断最佳X线投照设计技术和读片方法,对牙列重度磨耗者与非重度磨耗者的颞颌关节体层片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宦列重度磨耗对髁突在关节凹中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牙列重度磨耗组与非重度磨耗且的髁突位移及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重度磨耗组无明显的髁突后移趋势,提示牙列重度磨耗不一定导致髁突后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