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根治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上颌窦开放联合唇龈入路上颌窦根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上颌窦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根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复发率、术前及术后6个月嗅觉功能以及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11%,与对照组的96.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嗅觉功能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上颌窦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根治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嗅觉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复发率,且疗效具有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炎的临床作用。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9月 ̄2004年6月期间,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组)与单纯中鼻道开窗术(对照组)治疗上颌窦炎的病例术后开窗口的开放和上颌窦黏膜炎症的转归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治疗组上颌窦窦口开放率86.2%,上颌窦炎治愈率79.3%,下鼻道开窗口开放率48.3%;对照组上颌窦窦口开放率85.7%,上颌窦炎治愈率76.2%。结论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对上颌窦炎症的转归和上颌窦窦口开放较单纯中鼻道开窗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改良黏骨膜翻瓣精准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上颌窦囊肿患者5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26)和研究组(n=31).两组患者均行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入路手术,对照组同时予常规下鼻道开窗术,研究组同时予改良黏骨膜翻瓣精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代替传统柯-陆氏手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鼻内镜,扩大病侧上颌窦开口,必要时行下鼻道开窗,双径路清除病灶。结果 15例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 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较柯-陆氏术式创伤小,不损害鼻腔正常生理功能,恢复快,痛苦少,可常规施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诊治的80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上颌窦根治术,B组采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和Lund-Kennedy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B组明显低于A组,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总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上颌窦根治术中应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实施上颌窦根治术治疗的80例上颌骨囊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经下鼻道开窗径路引流,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比较两组术后24h和抽取纱布时的疼痛情况、抽取纱布时的出血率,同时对比两组术后至抽取纱布前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疼痛等级重度疼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抽取纱布时重度疼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抽取纱布时的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上颌窦根治术中应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可减轻术后和抽取纱布的疼痛,降低出血率,且不显著增加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经鼻内镜选择性黏膜剥离技术对严重单侧上颌窦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76例单侧上颌窦严重息肉样变患者,分为选择性黏膜剥离(selective decollement of mucosa,SDM)组40例与鼻中道窦口开放(middle meatal antrostomy,MMA)组36例。比较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前、术后1年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同时观察术后1年的上颌窦骨质增生情况。结果术后1年两组各项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1年SDM和MMA组头痛、面部压迫感、涕倒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SDM组评分降低,症状改善明显。MMA组术前和术后1年Lund-Mackay评分分别为2. 00和2. 00,SDM组为1. 00和0.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年上颌窦骨质增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选择性黏膜剥离技术是一种针对上颌窦严重病变的有效治疗手段,较传统的中鼻道开窗术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66例上颌窦真菌病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鼻内镜上颌窦口扩大术和鼻内镜术并下鼻道上颌窦置管冲洗)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6例非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患者均单侧发病,一组行单侧鼻内镜上颌窦口扩大术,一组行鼻内镜术并下鼻道上颌窦置管冲洗治疗术,随访1~5年。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的疗效。结果行单侧鼻内镜上颌窦口扩大术一组治愈29例,复发3例,治愈率为87.9%,行鼻内镜术并下鼻道上颌窦置管冲洗一组治愈32例,复发1例,治愈率为97%。结论鼻内镜术并下鼻道上颌窦置管冲洗治疗术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霉菌性上颌窦炎传统的治疗方法常采用Caldwellluc手术,但术后下鼻道造口易狭窄、闭锁,导致通风、引流不良,而且局部创伤也大,故疗效不够理想。随着鼻内镜技术日臻成熟,为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1998年至2005年,本科采用犬牙窝上颌窦自然口双径路进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31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联合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58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下联合径路(上颌窦前壁开窗及上颌窦自然口开放至直径≥1.0cm)术式,彻底清除病灶,术中及术后用氟康唑注射液反复冲洗上颌窦。结果本组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组织病理确诊曲霉菌感染48例,毛霉菌感染7例,假丝酵母菌感染3例;术后患者鼻塞、涕中带血、鼻腔异味及头痛等症状均消失,术腔黏膜恢复良好,上颌窦口通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2a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联合径路术式是彻底治疗真菌性病变的主要途径,术后辅助抗真菌溶液冲洗术腔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鼻窦球囊扩张术与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小儿慢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2例慢性上颌窦炎患儿分为A、B两组,各36例。A组行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B组行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对比两组窦腔开放率,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的Lund-Kennedy评分和SNOT-20评分;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窦腔开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个月时的SNOT-20和Lund-Kennedy评分均低于A组(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高于A组的8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A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患儿创伤较小,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尤慧华 《临床荟萃》1998,13(23):1076-1077
化脓性上颌窦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用治疗方法之一是上颌窦穿刺冲洗.因常需反复多次穿刺,增加患者痛苦.1995年1月~1996年12月,我科采用鼻内窥镜检查,用上颌窦钻孔器经下鼻道开窗置管,治疗化脓性上颌窦炎130例,收效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治疗上颌窦出血性息肉的经验及体会,探讨该病治疗的方法。方法:16例上颌窦出血性息肉患者进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融合开窗术,并于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复发情况。结果:16例上颌窦出血性息肉病例采用该方法治疗后出血症状消失,无一例复发。结论: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融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出血性息肉较之传统手术有更大优势,术中视野好,病灶清除干净,术后换药方便,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4.
1引言 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是常见病、多发病,易复发.常规治疗方法有鼻窦置换法、鼻内滴药、上颌窦穿刺冲洗及全身应用抗生素,但疗效不明显.我科1998年~2001年应用鼻内镜行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术、并经下鼻道穿刺入上颌窦腔内,注入1%过氧化氢溶液、生理氯化钠溶液及抗生素后反复抽吸脓液,冲洗干净后注入有效抗生素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248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470-547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摘除上颌窦囊肿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38例(41侧)上颌窦囊肿的临床资料;其中经下鼻道开窗27例,经上颌窦自然口10例,中、下鼻道同时开窗4例。结果所有囊肿均在鼻内窥镜下摘除。平均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上颌窦囊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鼻内镜下经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住某院的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30例,均采取鼻内镜下经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术中切除钩突及筛泡,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清除上颌窦及筛窦霉菌。自下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做纵形切口,分离黏骨膜,暴露并凿开鼻泪管,进入上颌窦内,扩大入口,建立膜性鼻泪管,暴露上颌窦前内壁夹角、泪前隐窝、前齿槽隐窝处,完全清除上颌窦内病变。随访6个月,观察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30例患者术后无头痛、鼻塞、上颌窦区无压痛以及眼球转动受限等不适症状消失,各鼻道未见脓性分泌物或渗出,鼻腔内无异味,鼻内镜下观察下鼻甲前端附着良好。其中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溢泪、前鼻孔狭窄、视力减退、面部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真菌性上颌窦炎采取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术式可充分暴露,有效清除病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MMA)联合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IMA)径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5年8月治疗的51例上颌窦良性病变临床资料。在常规行鼻内镜下MMA术后,对于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联合IMA术切除病变。记录术中情况及术后疗效。结果?术中内镜下能很好地观察和切除上颌窦内各壁病变。术中及术后无鼻泪管损伤、鼻甲萎缩和局部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临床症状逐步消失,窦内黏膜上皮化,窦口引流通畅,病变无复发。结论?MMA联合IMA可以很好地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尤其在上颌骨囊肿治疗中有很大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65例上颌窦真菌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其中采用上颌窦根治术5例,单纯鼻内镜术38例,鼻内镜下中下鼻道双径路手术16例,鼻内镜下鼻内外双径路手术6例。结果65例中62例一次性治愈未再复发,3例再次手术后也达治愈标准。结论对上颌窦真菌病的手术治疗,鼻内镜下绝大多数可达根治,如妨碍术野可加用下鼻道或鼻外双径路方式,这样既可达到微创的要求,也可达到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46例,依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n=69)和研究组(n=77),分别行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术和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术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及随访结束后的鼻内镜评分、生存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结束后,两组患者的鼻内镜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囊肿摘除术的3种路径。方法:3种路径分别是:上颌窦自然口开窗路径;下鼻道开窗路径;中下鼻道联合进路路径,分别为5例、6例、25例。结果:所有囊肿均成功摘除。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囊肿摘除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且效果良好,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