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排龈在龈下楔状缺损充填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6例120颗龈下楔状缺损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颗,实验组使用排龈线排龈后Z350复合树脂修复,对照组直接树脂修复,随访2年。追踪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充填物脱落情况和边缘密合状况。结果:充填治疗后0.5年两组的充填物脱落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1)。在治疗1、2年后,两组充填物脱落发生率和边缘密合性方面有统计差异学(P〈0.0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应用排龈技术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排龈对3MZ250复合树脂修复牙体缺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31例120颗唇颊面牙颈部龋缺损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颗,经窝洞预备后,实验组排龈线排龈后3MZ250复合树脂修复,对照组直接树脂修复,随访2年,评价修复体保存、继发龋以及边缘密合状况。结果充填后1周复查,使用排龈线组修复后悬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充填后0.5年复查两组脱落率无明显差异;1年及2年后复查实验纽充填体的脱落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排龈可提高3MZ250复合树脂修复牙体缺损的修复体保存率,可以作为一项常规使用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采用排龈联合流动树脂衬层技术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5例楔状缺损患者,每个患者的双侧上颌前磨牙均存在齐龈的4个楔状缺损(共260颗牙),将每个患者的4颗楔状缺损牙随机分为Ⅰ、Ⅱ、Ⅲ、Ⅳ4组,分别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直接充填,排龈+光固化复合树脂直接充填,光固化流动树脂衬层+复合树脂充填,排龈+光固化流动树脂衬层+复合树脂充填4种方式进行修复,于修复后1年进行观察对比。以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的直接临床评价系统(USPHS)评估疗效,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1年复查结果显示,色泽协调性、边缘着色、边缘密合性、表面形态4个方面,4组间A、B分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率方面Ⅰ组和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排龈+光固化流动树脂衬层+复合树脂充填临床疗效最好。结论排龈联合光固化流动树脂衬层技术,然后再行复合树脂充填是比较好的楔状缺损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4.
雷琼 《广东牙病防治》2010,18(11):598-599
目的探讨排龈线在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患2颗以上楔状缺损的患者46例,共235颗患牙,分为2组(排龈组和不排龈组),分别在排龈后进行充填治疗或不排龈直接行充填治疗。追踪观察排龈组和不排龈组充填物脱落情况及牙龈健康状况。结果充填治疗前2组的龈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7,P〉0.05)。治疗1年后,2组充填物脱落率(χ2=8.56,P〈0.05)、龈炎发生率(χ2=4.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龈组充填治疗疗效优于不排龈组。结论楔状缺损修复中应用排龈线排龈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口腔医学》2014,(7):559-560
目的评估排龈技术联合流动复合树脂和自酸蚀粘结剂修复楔状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龈壁齐龈缘或位于龈下≤1 mm楔状缺损患者20例(90颗患牙),排龈组使用#00Ulrapak排龈线排龈,联合流动复合树脂和自酸蚀粘结剂修复楔状缺损,而对照组直接充填,不排龈。修复后1年复查,以美国公共卫生署直接临床评价系统评估临床疗效结果。结果 1年后复查,排龈组成功率为100%,高于未排龈的对照组(成功率为86.7%),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排龈组A级达40颗(88.9%),而对照组A级仅21颗(46.7%),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排龈技术联合流动复合树脂、自酸蚀粘结剂修复龈下楔状缺损获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FiltekTM Z350纳米流动复合树脂充填浅型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牙颈部楔状缺损深度不超过1 mm的患者49例(128颗患牙),将患者左右同名牙随机分为试验组(64颗)和对照组(64颗),分别应用FiltekTM Z350纳米流动树脂和Dyract-AP复合体进行充填修复.治疗后12个月以改良美国公共卫生服务评价体系(USPHS)直接临床评价系统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12个月,试验组满意率(93.44%)高于对照组(65%).在修复体表面情况和修复体着色方面,试验组修复体脱落发生率及充填体着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边缘密合性方面,试验组边缘密合性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两组材料充 填修复后均未发生继发龋,充填体周围牙龈均正常.结论 FiltekTMZ350纳米流动复合树脂充填浅型楔状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两种复合树脂应用于前牙修复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两种复合树脂用于前牙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20颗患龋的上前牙,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60颗患牙用Z350纳米复合树脂充填修复,对照组60颗患牙用卡瑞斯玛复合树脂充填修复.修复完成后检查修复体边缘吻合、边缘着色及颜色匹配,评价修复体满意率.对刚完成修复时不满意的患者立即重新修复至满意.随访12个月后复查,评价修复体的满意率.结果 刚完成修复时试验组满意率96.7%,对照组为9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试验组满意率为95.0%,对照组为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Z350纳米复合树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前牙充填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使用排龈线对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楔状缺损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唇颊面牙颈部楔状缺损的患者49例,共215颗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105颗纳入实验组,110颗纳入对照组,实验组在排龈线排龈后,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治疗,对照组直接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治疗。追踪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充填后充填物悬突的发生率及充填物脱落的情况。结果 充填后2周复查实验组和对照组悬突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3.91,P<0.01)。充填治疗1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充填物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P<0.05)。结论 楔状缺损在充填治疗中应用排龈线排龈能有效降低充填物悬突的发生率和有效提高充填物的保存率。  相似文献   

9.
选择楔状缺损颈部边缘位于龈下0~2 mm 内、较难充填的活髓患牙120颗,分3组(n =40):I 组:排龈线排龈;II 组:排龈膏排龈;III 组:对照组,直接充填。充填后1、2年复查,以改良的 USPHS 直接临床评价系统评估疗效。修复1年及2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实验组之间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Li XR  Wang J  Li HW 《上海口腔医学》2011,20(4):429-432
目的:评价流动复合树脂作为洞衬材料在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价值。方法:选择85例患者的360颗楔状缺损患牙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设计,随机选择每例患者一侧患牙为实验组,采用流动树脂衬洞后再以复合树脂充填;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组,直接采用复合树脂充填。以改良的USPHS/Ryge临床修复体质量评估系统评价修复后1年和3年的疗效。应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在边缘完整性和术后敏感方面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在边缘完整性方面,1年复查时实验组满意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95.65%(P<0.01);3年复查时实验组满意率为98.56%,高于对照组的92.42%(P<0.01),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复查时,实验组未出现敏感病例,而对照组6颗患牙出现中度敏感,需要更换修复体。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动复合树脂洞衬用于楔状缺损修复可提高边缘完整性和降低术后敏感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不同排龈方法修复龈下楔状缺损(楔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部边缘位于龈下0~2 mm内较难充填的楔缺,分3组: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 mm的楔缺40个,使用排龈线排龈;I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 mm的楔缺40个,使用推龈器排龈;II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1~2 mm的楔缺20个,使用推龈器排龈;IV组:龈边缘位于龈上的楔缺40个,直接充填,作为对照。各组均使用可乐丽菲露自酸蚀粘接剂粘接,3M Z250树脂进行充填。治疗后1年随访,以改良的USPHS直接临床评价系统评估疗效。数据行卡方检验。结果:I-III组病例修复体均无脱落,对照组有2个脱落。楔缺修复1年后4组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在充填体脱落、边缘适合性、继发龋、边缘着色、新发缺损、牙龈反应及牙髓反应7个方面,4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于任何一组,基线与1年后复查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采用有效排龈方法的前提下,龈下楔状缺损的修复可取得满意疗效,颈部边缘于龈下的深度并不影响治疗效果;推龈器的使用对于龈下楔状缺损的治疗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双线排龈法和印模材联合排龈线法对前牙全瓷冠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5 月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门诊就诊的行前牙全瓷冠修复患者106例(181颗基牙),随机分为对照组(89颗)和试验组(92颗),对照组应用双线排龈法,试验组应用印模材联合排龈线法。排龈后制取印模,灌注模型,完成修复体。对牙预备体肩台及龈沟、牙龈止血效果、印模、模型清晰程度和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双线排龈组与印模材联合排龈线组比较,预备体肩台及龈沟、印模、工作模型肩台及软硬组织界限、修复体适合性的满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牙龈止血效果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239,P < 0.05)。印模材联合排龈线组的牙龈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双线排龈组。结论    双线排龈法和印模材联合排龈线法均为较好的排龈方法,但在牙龈止血效果方面,印模材联合排龈线法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排龈术和自酸蚀技术联合治疗楔状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初诊楔状缺损患者35例,将同一患者的两侧患牙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颗患牙),试验组患牙使用排龈线排龈,暴露龈壁后使用倒锥钻在龈壁交界处和壁上分别制备固位沟,用德山自酸蚀黏结系统黏结,纳米树脂充填后抛光。对照组患牙在壁上预备釉质斜面,3M全酸蚀黏结,纳米树脂充填后抛光。结果充填后有6颗患牙有冷热敏感加重症状,试验组2例,对照组4例,1周后均恢复。随访2年,试验组充填成功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楔状缺损排龈后预备固位沟再用德山自酸蚀黏结,纳米树脂充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排龈术用于楔状缺损修复后牙周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排龈术用于楔状缺损修复后患牙的牙周状况。方法选择楔状缺损下颌双尖牙138颗,分成A、B两组,A组排龈后再用单组分光固化复合体(Dyract)充填,B组直接Dyract充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以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龈沟液量及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为指标,评估楔状缺损修复后的牙周状况。结果术前、术后1周及1个月A、B两组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A、B两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龈沟液量、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排龈术用于楔状缺损修复能减少牙周损伤,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Er:YAG激光排龈法和排龈线排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8月到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就诊因美观要求或固位需要采用龈下边缘金属烤瓷单冠修复的36例患者的62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排龈线排龈法,Ⅱ组采用Er:YAG激光排龈法。对两组的牙预备体、牙龈止血效果、印模和模型清晰程度以及1周后牙龈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使用数字分级法(NRS)调查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两种排龈法获得的牙预备体、印模和模型满意度以及1周后牙龈健康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牙龈止血效果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YAG激光排龈法牙龈止血效果优于排龈线排龈法。Er:YAG激光排龈法90.3%的患者无疼痛,而排龈线排龈法83.9%的患者有轻度疼痛。结论排龈线排龈法和Er:YAG激光排龈法均为较好的排龈方法。而在牙龈止血方面,Er:YAG激光排龈法明显优于排龈线排龈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将排龈线应用于龈缘及龈下龋损光固化树脂充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龈缘及龈下龋损的患者130颗患牙,随机分为试验组(排龈组)68颗和对照组(不排龈组)62颗,进行光固化树脂充填。观察1年后疗效。结果试验组1年后充填物无脱落92.64%,对照组为80.64%;试验组1年后无继发龋发生95.59%,对照组为83.87%;试验组1年后无边缘性龈炎发生98.53%,对照组为75.81%;经χ^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1年后疗效满意。结论作为一种选择性辅助隔离方法 ,在光固化树脂充填龈缘及龈下龋损中应用排龈线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简化传统Ⅱ类洞三明治修复方法及防止充填后出现术后敏感和龈壁继发龋。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门诊就诊患者患牙300颗(267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实验组1:把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充填至整个窝洞壁,光照固化后,不作酸处理、不涂粘接剂,直接充填复合树脂;实验组2:对实验组1的玻璃离子进一步树脂增强,把复合树脂一部分深入到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内,另一部分露在窝洞内;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充填。12个月后复诊,评价。结果:实验组复合树脂与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界面间无1例出现分离现象。实验组1有4颗龈壁继发龋,1颗充填物脱落,1颗边缘密合度缺陷,1颗边缘着色,成功率92.47%;实验组2有1颗充填物脱落,1颗边缘密合度缺陷,2颗边缘着色,成功率95.79%;对照组有4颗术后敏感,4颗龈壁继发龋,1颗充填物脱落,1颗边缘密合度缺陷,2颗边缘着色,成功率86.96%。实验组2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中复合树脂与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能牢固结合。实验组1与对照组比较,能简化操作,防止术后敏感,但不能防止龈壁继发龋。实验组2与对照组比较,能简化操作,防止术后敏感和龈壁继发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龈沟液流量和pH值对楔状缺损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43例楔状缺损患者,每例选择3颗楔状缺损患牙和3颗正常牙,分别检测龈沟液流量和pH值。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楔状缺损牙和正常牙的龈沟液流量和pH值。结果楔状缺损组的龈沟液量大于正常组(P〈0.05),pH值小于正常组(P〈0.01)。结论龈沟液流量和酸性程度可能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