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 (AMI) ,起病急 ,变化快 ,病死率高。为此 ,探讨AMI发病时间规律 ,为预防AMI的发生 ,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1 对象与方法  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 2 13例AMI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分析 ,所有病例均有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将  相似文献   

2.
394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芳  夏晓青  张懋 《广东医学》2003,24(10):1051-1051
许多生物现象表现为明显的昼夜节律 ,包括激素的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等。很多资料表明 ,心脏性猝死、AMI、卒中具有上午发生率增高的节律变化。我们对近 10年来资料完整的AMI发病时间的昼夜节律及年时间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2年 12月至 2 0 0 2年12月收住我院心内科AMI患者 394例 ,其中男 2 5 9例 ,女 135例 ;年龄 2 4~ 81岁 ,平均 (6 3± 7)岁。全部病例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记载均有胸痛出现的准确时间。1 2 方法1 2 1 昼夜发病时间分布 将一天分成4个时间段 :6 :0 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方法:对108例确诊为AMI的发病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0至10:00时及19:00至24:00时是AMI的发病高峰。结论:AMI多发生于清晨5:00至10:00时及夜间19:00至24:00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为临床预防AMI发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按患者最初的发病时间为依据找出4个时间段分布规律。结果:早6时至中午12时是AMI的发病高峰。结论:通过分析,发病高峰在上午6点~12点。  相似文献   

5.
214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远 《北京医学》2005,27(8):479-479,481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的规律性,对我院2003年9月1日至2004年9月1日收治的2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214例,男130例,女84例;年龄23~92岁,平均(58±11)岁。所有病例均经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T等检查明确诊断,符合W H O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与时间、季节变化的关系。方法以我院近2年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的AMI患者446例为研究对象,记录并计算1~12月中发病患者数及百分比,根据年龄分为<65岁组与≥65岁组,比较两组不同季节发病患者数及百分比。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4.20±12.87)岁。男女之比为2.3∶1,男女患者发病的平均年龄分别是(60.87±12.85)岁与(71.80±9.19)岁。两组患者发病季节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梗死的发病时间特征较以往有所变化,AMI发病与年龄相关,与季节无关。  相似文献   

7.
马丽娟  董春亚 《吉林医学》2012,33(23):5143-514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规律。方法:按性别对2003年~2010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圆形分布分析。结果:男女性发病高峰月份分别为11月份和1月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发病高峰为10时06分和20时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女性)的护理时间应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规律与昼夜时间、季节的变化密切相关,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AMI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我科对200例AMI患者的发病与昼夜时间、季节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高峰与某些疾病一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及发病的高峰时间。主要与气候变化、情绪波动、劳累等有一定关系。现将我院收治的1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及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与季节规律性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认识和预防。方法:我们观察了110例AMI病人,结果发现,AMI发病的时间、季节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AMI的发生在6-12点为高峰期,且在冬春寒冷季节、节日期间,并在周六、日、一发病。结论:对于这一时段内显示的规律性变化,符合AMI的病理学改变。对于多个触发因素进行干预,将是我们预防和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李阳 《基层医学论坛》2005,9(11):971-972
目的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诊断时的应用价值,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漏诊、误诊发生率。方法测定35例AMI病人在发病的第4小时、8小时、24小时,5天等四个时间段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及肌红蛋白(Mb)浓度,和对照组30例健康者体检时的血清相应项目数据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MI患者发病后4 ̄8小时血清cTnI、cTnT开始上升,24小时达到峰值,5天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浓度以及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Mb在4 ̄8小时上升幅度更大,但24小时后浓度以及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中,Mb的优势明显;cTnI、TnT可用于AMI的早期诊断,但更适用于那些因就诊时间较晚、心肌酶已正常的心梗病人。三者联测可更早、更可靠地提高心肌梗死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将同期AMI患者按性别进行临床资料、部分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病例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病例的对比分析。结果女性AMI组年龄大,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为其主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大。结论年龄大、糖尿病为女性AMI患者独立危险因素,冠状动脉以多支病变为主,行PCI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构建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犬模型后,冠脉及静脉应用rhBNP,观察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犬15只,置入PTCA球囊至左前降支(LAD)或左旋支(LCX),封堵90min;后球囊撤出完成AMI再灌注模型。成功制备12只AMI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rhBNP组和对照组。冠脉及静脉应用rhBNP或生理盐水60min。分别于术前及术后采血,检测血浆BNP、ET-1水平;病理检测凋亡心肌细胞含量。结果:对照组及rhBNP组实验犬AMI后90min冠脉血BNP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均P〈0.01);对照组AMI后210min静脉血BNP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及rhBNP组实验犬AMI后90min冠脉血ET-1水平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或P〈0.05);对照组AMI后210min静脉血ET-1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rhBNP组凋亡指数显著减小[(17.5±2.9)%与(24.5±3.6)%,P〈0.01]。结论:AMI再灌注后即刻冠脉及静脉应用rhBNP可影响缺血-再灌注细胞因子变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H-FABP的临床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胸痛患者,按胸痛发作时间分为三组:甲组,<3h;乙组,3~6 h;丙组,>6 h,检测三组患者血清中CK-MB、cTnI以及H-FABP水平的变化,比较它们在AMI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①甲组显示,H-FABP对AMI诊断的敏感性为90.3%,明显高于CK-MB的9.2%和cTnI的45.7%,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检测H-FABP对AMI诊断的特异性为84.3%,与CK-MB(88.3%)和cTni(87.5%)比较,无明显差别,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②乙组显示,H-FABP对AMI诊断的敏感性为99.2%,明显高于CK-MB的55.3%和cTnI的65.2%,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检测H-FABP对AMI诊断的特异性为94.3%,与CK-MB(88.8%)和cTnI(94.5%)比较,无明显差别,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③丙组显示,H-FABP对AMI诊断的敏感性为88.5%,与CK-MB的90.2%和cTnI的76.3%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显著性(P>0.05);检测H-FABP对AMI诊断的特异性为94.3%,与CK-MB(94.8%)和cTnI(99.5%)比较,无明显差异,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H-FABP水平检测对AMI早期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明显优于传统的CK-MB和cTnI,但特异性与传统的CK-MB和cTnI相比,并无多大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住院AMI患者分成两组 ,分别给予常规剂量 (12 0~ 15 0万U)和大剂量 (2 0 0~ 30 0万U)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其疗效。结果 常规剂量组再通率 (5 5 5 6 % ) <大剂量组 (76 47% ) ,P <0 0 5 ;常规剂量组出血率 (5 5 6 % ) <大剂量组 (17 6 5 % ) ,P <0 0 5 ;常规剂量组 4周内病死率 (5 5 6 % ) <大剂量组 (5 88% ) ,P >0 0 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 ,剂量增大再通率就增大 ,但出血等并发症亦增加 ,总死亡率并未降低。因此主张应用 12 0~ 15 0万U为宜。  相似文献   

16.
陈超联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5):610-611,61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塞死亡早期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塞死亡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血脂水平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4.63%;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6.59%。结论:辛伐他汀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早期治疗中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的优势,可于早期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cTnT、MYO和CK-MBmass对AMI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志成  宋阳 《重庆医学》2004,33(8):1163-1165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血清中cTnT、MYO和CK-MBmass的水平变化及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探讨其对AMI的诊断价值.方法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检测40例AMI病人血清和50例健康人血清cTnT、MYO和CK-MBmass 的浓度,并进行分析:(1)病人组cTnT在AMI胸痛后升高时间较CK-MBmass早,但以MYO升高时间最早,cTnT与CK-MBmass达高峰时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cTnT、MYO和CK-MBmass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2)在检出率方面cTnT的阳性率最高,其次是MYO和CK-MBmass.结论 MYO和cTnT在AMI早期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而cTnT、MYO和CK-MBmass三者结合可以提高对AMI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PDT)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收治的80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PDT,根据PDT将患者分为≤2h和>2h两组,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冠心病或心绞痛史、来院时心率、血压、发病时间、季节、地点以及来院交通方式等因素对PDT的影响.结果 PDT>2h组与PDT≤2h组比较,女性较多(114例,86例),年龄偏大[(62.0±12.9)岁,(59.0±12.9)岁],夜间发病者较多[136例(33.6%),103例(25.6%)],继往有糖尿病史者较多[114例(28.2%),87例(21.7%)]而吸烟者少[222例(55.9%),265例(66.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夜间发病和乘急救车来院就诊与患者院前延误相关(P<0.05).结论 年龄、糖尿病史、夜间发病以及乘急救车来院就诊是影响PDT的相关因素.加强患者及家属对AMI相关知识的认识、及时就诊,有助于AMI患者的救治及AMI患者病死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73例青年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年AMI具有多病因、临床表现典型、死亡率低、预后相对良好等特点。本组有38人(52%),患有梗塞前心绞痛,然而大部分未及时就医以至发展为AMI;66例(90%)存在着各种冠心病危险因素。15例(20%)梗塞后并发了动脉栓塞。注意以上这些特点对早期防治青年AMI,改善预后,减少死亡率、致残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NT-proBNP联合CK-MB、MYO、cTnI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1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27例健康体检者血清NT-proBNP、CK-MB、MYO、cTnI含量,各组之间相互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NT-proBNP、CK-MB、MYO、cTnI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T-proBNP与CK-MB、MYO、cTnI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结论 NT-proBNP联合CK-MB、MYO、cTnI不仅能提高AM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还可作为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