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外耳道胆脂瘤侵犯中耳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7至2001年收入院治疗的11例侵犯中耳乳突的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侵入中耳乳突的部位多为鼓膜松弛部,其余依次为外耳道后壁、紧张部.乳突片表现为乳突密度升高,4例有较明显的骨性外耳道扩大.4例进行了颞骨CT检查,示外耳道有软组织影及外耳道骨质破坏现象.手术清理胆脂瘤上皮、肉芽及坏死骨质,修补外耳道后壁及鼓膜.术后均未见复发.结论病变侵入中耳乳突的部位多为鼓膜松弛部.颞骨CT检查和仔细询问病史在诊断外耳道胆脂瘤侵犯中耳乳突中十分重要.合理选择术式对最大限度的保存听力、预防复发同样关键.  相似文献   

2.
鼓膜血管瘤     
血管瘤虽系常见良性血管性肿瘤 ,但罕见发生于鼓膜 ,文献上仅有 5例记载 ,包括海绵状和毛细血管瘤 ,似起源自鼓膜的固有层 ,典型的耳镜检表现为位于鼓膜后份的紫红色团块 ,一般无症状 ,中耳气化好 ,CT可证明病变位于鼓膜外表而中耳正常 ,应与鼓室球体瘤、化脓性肉芽肿、中耳癌鉴别。文内附一例报告。78岁女性 ,因右耳痒痛 1个月就诊 ,无其它症状。耳镜检见鼓膜后上象限外表有外生性紫色肿块。CT发现右鼓膜表面有 2~ 3mm直径圆肿块 ,无骨破坏或中耳侵犯。纯音测听示双耳老年性聋。触诊肿块有海绵感 ,经外耳道切除肿块 ,病检为毛细血管瘤 ,…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咽鼓管的研究方面,认为腭帆张肌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有人认为鼓膜张肌对该管亦有作用,理由是两肌属同一神经(第V脑神经)支配,且有解剖上的肌性连系。作者用13只猫进行了4种试验,用测量耳压的方法来观察鼓膜张肌究竟对咽鼓管有无作用。试验1:轻麻醉后刺激动物咽部引起吞咽动作,此时外耳道压力无改变,说明鼓膜无活动,但从腭帆张肌的肌电图上能观察到中耳压力下降。试验2:切断腭帆张肌后单独测试鼓膜张肌之功能,吞咽时中耳及外耳道压力均无变化,亦说明鼓膜无移动。试验3:为观察中耳正压时是否影响鼓膜张肌的功能,逐步将中耳压力增加到50mmH_2O、100mmH_2O及150mmH_2O时作对侧  相似文献   

4.
在House临床耳科学中伴随鼓膜成型的乳突切除手术能根治乳突及中耳病变并重建听传导结构的术式目前有三点改进,①开放乳突腔技术的创新;②乳突腔完全切除术;③保留外耳道技术,使乳突腔与外耳道不相通。目前虽积极主张处理乳突腔时保留外耳道后壁,但改进的削低耳道后壁结合鼓膜成形手术也可干耳,听力效果几乎与保留外耳道术式相同。手术包括根治中耳及乳突病变后关闭耳道后壁,用软组织封闭中耳和乳突腔。一般来说,术后大多数病人干耳,无需定期清理,许多病人能正常游泳。手术适应症:仅有残余听力的胆脂瘤型中耳炎;弥漫性迷路瘘管;老年人、身体情况差  相似文献   

5.
鼓膜成形术素有内植法与外植法。据报道两种方法的穿孔愈合率均为80~90%,术后听力也不相上下。内植法有其优点:可探查鼓室,清除鼓膜内面大部分鳞状上皮,较易保持鼓膜与外耳道前壁的角度。作者设计两种改良内植法:甲法用于不同位置、大小干性鼓膜穿孔70例;乙法用于在各方面可与前述病例类比者32例。术中见听骨链活动良好、鼓室无感染、中耳粘膜均正常。大多采用耳后切口,少数穿孔位于鼓膜后部者采用耳内切口。甲法:翻开鼓室外耳道后壁皮瓣,探查鼓室。切除穿孔缘,去除槌骨柄内侧面上皮。取一片修薄的湿润颞筋膜植于槌骨柄内侧,使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大鼠急性中耳炎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麻醉后将50μl肺炎链球菌悬液(1×108CFU/ml)经听泡穿刺注入到大鼠左侧中耳腔(实验耳),右侧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耳),分别于注入后1、3、5、7、10、14天各取6只大鼠,行鼓室声导抗测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鼓膜及中耳腔,中耳腔分泌物或灌洗液细菌培养鉴定,中耳黏膜骨壁HE染色切片检查,动态观察大鼠中耳炎的病理变化及病程转归.结果实验耳注入肺炎链球菌后,感染早期(1天、3天)为急性化脓期,见鼓膜充血,中耳黏膜部分坏死脱落,中耳腔蓄积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大量炎性渗出物;感染中期(5天、7天)急性化脓性炎症减退,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黏膜肉芽及纤维增生,中耳积液细菌培养阳性率100%;感染后期(10天、14天)部分实验耳鼓膜色泽恢复正常,听泡内脓液消失,但各有部分耳(2/6耳)转归成分泌性中耳炎表现.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急性中耳炎的大鼠模型,成功率100%,是研究人类中耳炎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不仅可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研究,也可用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 ,7岁。因全身散在水泡样皮疹伴低热3d,在儿科诊断为水痘 ,给静脉滴注青霉素及阿昔洛韦治疗。次日 ,感左耳疼痛、闷胀及外耳道流少量黄色水样分泌物来我科就诊。检查 :左外耳道深部下壁近鼓膜处见直径 0 .5cm类圆形皮疹 ,色青灰 ,半透明状 ,周围皮肤充血。鼓膜松弛部充血 ,紧张部窥视不清。 51 2 Hz音叉检查左耳传导性聋。继续加强抗炎及抗病毒治疗 ,每日检查。 3d后 ,左外耳道皮疹较前无明显变化 ,但左耳鼓膜松弛部充血减轻。消毒左外耳道 ,用无菌注射针刺破皮疹 ,见清亮液体溢出 ,以棉签拭去 ,皮疹消失。左鼓膜完整、充血 ,光锥…  相似文献   

8.
作者观察230例小儿渗出性中耳炎。只有一例在病程中发生中耳胆脂瘤,为7岁女孩。4岁时患急性中耳炎,行鼓膜切开术而治愈;6岁时确诊为渗出性中耳炎抽出粘胶液体,行鼓膜插管换气法,4个月后自然脱落,5个月后发现耳漏,并见外耳道后上壁生长出血性肉芽,2个月后该部形成骨疽,外耳道皮肤向上鼓室侵入,经一年保守治疗无效,始行中耳根治术并取出胆脂瘤。 Jordon等人提出:渗出性中耳炎可致中耳内粘连,继而鼓膜内外形成物理性张力,孤立的上鼓室形成负压,松弛膜内陷,最后形成边缘性穿孔而继发胆脂瘤;使用中耳换气管可沿鼓膜切口  相似文献   

9.
鼓室-上颌窦“分道”(shunt)术(以下简称TMS)是治疗咽鼓管永久性完全阻塞的理想方法,具有下列特点:(1)能够持久地保持中耳腔与外界通气,有的患者术后观察已经四年, TMS仍起作用;(2)术后中耳积液征状全部消失;(3)术后保持鼓膜与外耳道的完整性;(4)术后无任何不适及感到不便(如鼓膜插管者不能游泳等);(5)术后Valsalva氏吹张后中耳腔可获得正压,这对鼓室成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鼓膜插管者有时难以做到;(6)TMS并不增加中耳感染的危险性,因为以正常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和单克隆抗体研究感染和非感染耳的耳道皮肤、鼓膜、胆脂瘤上皮及中耳和鼓窦肉芽组织等活检标本的淋巴细胞亚型,并探索其在不同类型中耳炎中的意义。包括辅助/诱导性 T 细胞(Th/i)、抑制/细胞毒性 T 细胞(Ts/c)的比率,自然杀伤细胞(NK)及 B 细胞的百分数。结果认为非感染外耳道皮肤、鼓膜和胆脂瘤膜淋巴细胞少,无特征性炎性反应;感染的外耳道皮肤、鼓膜、胆脂瘤膜和乳突手术后腔内皮肤的 Th/i 减少,淋巴细胞亚型比率始终较低,是长期慢性感染  相似文献   

11.
鼓气耳镜检查可判断鼓膜的活动度,鼓膜活动受限见之于浆液性中耳炎、鼓膜及中耳慢性疾患。耳镜顶端与外耳道之间务必完全密接,这样操作对幼小、爱动的儿童来说会感到不舒服。作者介绍取化验用橡胶管一段(3/8英寸),套入耳镜上段,耳镜尖端露出1/8英寸,检查时既不阻断视野,也能避免镜尖接触外耳道较敏感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耳胆脂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其特征为外耳道及鼓膜上皮侵入中耳腔同时伴有听小骨及受侵区骨质的破坏吸收。目前,人们尚不完全清楚细胞因子导致原发性及继发性胆脂瘤病理学改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外耳道和中耳腔感染时,局部常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滴耳,但长期应用则有耳毒性。CMX(cefmenoxime,头孢甲肟)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及厌氧菌有广泛的抗菌力。作者等报告对7例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应用CMX的效果。CMX滴耳液的浓度为1%,将外耳道及鼓室清拭后滴药6~10滴,浸泡10分钟,每日二次,用药4~12日,平均7.2日,不用其它抗生素和类固醇等药。给药前后采取耳内分泌物作细菌分离并作药物敏感试验。疗效根据临床所见、细菌学效果和安全性进行综合判断。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21例4~12岁外耳道胆脂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术中所见。手术方法:10例病变局限并能配合的儿童采用门诊清除病变;11例全麻下手术。结果21例均以患耳疼痛、流脓或有血性渗液就诊。检查发现外耳道流脓或血性渗液17例;有黄白色发亮或灰白色团块状物12例;外耳道肿胀8例;有肉芽5例;CT检查21例均见外耳道软组织样影,12例外耳道内段扩大;外耳道骨质呈锯齿状破坏7例;鼓室盾板破坏4例;鼓膜內移8例;侵入上鼓室3例,乳突腔1例。术中见13例外耳道骨部皮肤不同程度缺损;10例鼓膜后上部上皮受损;2例鼓膜紧张部穿孔;3例鼓膜松弛部穿孔。21例均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外耳道胆脂瘤常侵犯外耳道皮肤、鼓膜、骨质及中耳,甚至发生其它严重并发症,早期症状隐匿,多在耳痛或感染时发现,应早期发现并及时彻底清除病变,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晚期慢性粘连性中耳炎常伴听力严重损害。许多学者对慢性粘连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报告最多的是中耳完全塌陷,有些病例合并胆脂瘤和听骨链中断。本文粘连性中耳炎是指鼓膜完整但变得十分菲薄,部分或全部粘连于中耳内壁,鼓膜活动完全或部分消失。部分粘连的病例,中耳内可能有积液。本文的目的是阐明在不可逆的粘连病变形成之前,能否进行有效的耳科手术治疗。 20例儿童,男9女11,年龄4~15岁,手术21耳。16例以前插过通气管。手术经外耳道进行,造成鼓膜外耳道皮瓣,检查中耳粘膜状态、中耳积液、听骨链的连续性和活动性,此后将硅橡胶  相似文献   

16.
作者调查贝尔氏面瘫占面瘫的60%,十万人口中有31~32名。发病早期表现鼓膜及外耳道充血,三叉神经麻痹、腭部疱疹,颈淋巴结肿大等。少数可见颧骨病理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提示本病可能为炎症表现。作者采用补体结合反应加中和试验及荧光抗体法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的抗体  相似文献   

17.
中耳及咽鼓管某些疾病,经治疗后可引志鼓膜充血、肥厚、内陷、黏连而减低振动频率,影响听力且恢复缓慢.为促进鼓膜振动频率提高,使尽快症状消失,听力正常,我们自制了简便鼓膜振荡器.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鼓膜穿孔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鼓膜穿孔破坏了鼓膜的正常结构并影响鼓膜的正常生理功能,穿孔后鼓室与外耳道直接相通,为病原微生物侵入中耳打开了门户,且鼓膜穿孔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耳闷、耳鸣及听力下降等症状,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一定影  相似文献   

19.
随着婴幼儿听力早期检测和早期干预项目的普遍开展,要求我们对儿童听力损失作出正确诊断,包括听力损失的病因、性质和程度。由于婴幼儿中耳发育和解剖的特点,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婴幼儿听力损失的常见病因,也是听力筛查阳性或迟发性听力损失的重要因素。1外、中耳发育和婴幼儿中耳解剖特点新生儿时期骨部尚未发育,无骨性外耳道。软骨部外耳道塌陷呈扁缝状,耳道上下壁相闭合,鼓膜倾斜向前下方。2岁时骨性外耳道成形,6岁时与成人相似。从出生后到1岁,外耳道大小和直径增加,由于骨性外耳道顺应性…  相似文献   

20.
外耳道良性骨坏死,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外耳道局限性、无痛性炎症反应,以往极少报道。该作者对5例外耳道良性骨坏死进行了观察,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19~49岁。这些患者最初主要表现为耳溢液、瘙痒及耳痛,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局限性病变,其下的骨质可发生坏死,而周围皮肤正常,可累及中耳。CT扫描见中耳病变呈片状阴影,Te-99m-MDP骨扫描可更早地诊断出骨坏死及中耳微小病变,对其治疗监测及随访也有一定意义。本病与恶性外耳道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仍有明显区别:前者无剧烈耳痛、肉芽组织生长和绿脓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