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蔡蓉  胡红梅 《中华医护杂志》2006,3(6):559-559,57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方法将1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接受内科常规相应药物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实施早期患肢功能锻炼。对照组接受内科常规药物治疗,15d后进行患肢功能锻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患肢功能恢复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x^2=18.250)。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患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舒晓炜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1):1396-139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步态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5例偏瘫步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0例,加强组235例。按传统的脑血管病护理方法设计良肢位,患肢的被动运动和按摩,肢体的主动运动训练,知识和技术上的指导等达到主动训练。结果:对患者入院时和1个月后的患肢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加强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步态患者患肢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促进作用,可降低偏瘫患者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中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除均给予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开展早期踝关节矫正板站立康复强化训练。结果:早期介入踝关节矫正板站立康复训练能使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尤其下肢步态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踝关节矫正板站立康复训练,能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海燕  李可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2213-22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2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成康复组16例,对照组12例,两组均常规使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早期康复治疗,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2、4wk后采用Rivennead运动指数评定患者偏瘫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测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两组治疗前Rivermead和Barthel指数测评差异无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2wk Rivermead和Barthel指数测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4wk Rivermead和Barthel指数测评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恢复自信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治疗性体住(即良肢位)护理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为观察组,实施体位护理结合康复训练,并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未实施体位护理仅按常规的2 h翻身1次结合康复训练为对照组相比较,均对住院1个月后患肢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足下垂及足内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治疗性体位护理即保持良肢位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地预防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红花黄色素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96例经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治疗组(4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接受30 d的红花黄色素治疗 (150 mg/d)?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患肢Fugl-Meyer 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 (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患肢相关肌肉表面肌电信号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测定?结果:治疗后,FMA?MBI?iEMG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 < 0.05),而且治疗组各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 < 0.05)?结论:红花黄色素与康复训练联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昊凌 《海南医学》2008,19(1):30-30,27
目的 探讨偏瘫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康复组49例).康复组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进行规范化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结果 经康复治疗后康复组简式Fugl-Meyer评定量(FMA)值、Barthel指数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早期实施规范化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和ADL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康复器械对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所用康复训练方式分组:对照组(n=40例)行简单肢体训练,观察组(n=40例)行康复器械训练,观察两组患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治疗后患肢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康复器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被动训练,可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Brunnstrom分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予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Brunnstrom分期分别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床上体位摆放、简单运动疗法、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价肢体功能,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并进行秩和检验.结果 康复训练后,观察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及ADL能力的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按照Brunnstrom分期进行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踝关节控制性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2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行踝关节控制性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定量表、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价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L评分、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L评分、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P<0.01),观察组患者FMA-L评分、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踝关节控制性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改善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解析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产生的影响,验证其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训练方式的差异性分为干预组(常规康复+早期康复训练组)与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训练效果进行统计与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经历为期1个月的康复训练,干预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肢体功能、上肢整体运动功能均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卒中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的应用,能够显著优化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优化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普及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两种状况下步行训练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康复训练,需具备站立平衡≥3级;能够支持75%以上自身体质量,且患肢具有主动屈伸功能的以上3个条件时才选择对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观察组在患者肌张力不低于肌张力Ashworth分级Ⅰ级的条件下开始进行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6个月及1年时分别采用平衡量表(BBS )、运动功能量表(FM A )、功能性步行量表(FAC )进行功能分级评价比较。【结果】与训练前相比,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BS、FM A、FAC评分都有明显的改善(P <0.05),而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 <0.05)。【结论】在患者肌张力不低于Ⅰ级的条件下,早期进行科学步行训练,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余虹 《现代医学》2015,(1):59-62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40例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且增加躯干肌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FMA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两组间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强化躯干肌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患侧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6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定患者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下肢肌肉结构形态变化的超声表现,为脑卒中康复机器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早期)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机器人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物理治疗;机器人组进行机器人训练加常规的物理治疗,并保证2组训练量相等。连续训练4周,每周6 d,每天1次,每次60 min。2组患者健侧、患侧在训练前后均用B型超声检测进行以下评定:选取不同踝关节角度下胫骨前肌(TA)、腓肠肌内侧头(MG)、股二头肌(TH)的形态结构参数,包括羽状角、肌肉厚度及肌纤维长度。结果经过4周的步态训练,试验组患侧TA的羽状角、肌肉厚度在静息及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均较训练前显著增大(P<0.05),而肌纤维长度在训练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侧MG、TH的肌纤维长度在静息及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均较训练前显著增加(P<0.05),而羽状角及肌肉厚度在训练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健侧及对照组双侧TA、MG、TH的形态结构参数在训练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机器人能提高偏瘫患者下肢运动的灵活度,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患侧下肢的负重能力,从而提高其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59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药物、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时间为4W。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ADL积分显著改善(P〈0.05或P〈0.01),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步行训练,研究组结合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测评得出的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在视反馈下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6周后的步速、步频、重心垂直位移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步态评分、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方案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治疗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满意度为92. 00%,对照组为64. 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超早期良肢位摆放防治偏瘫患者关节挛缩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2):1729-1730,173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超早期良肢位摆放对患者关节挛缩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入院即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给予患肢良肢位摆放。治疗2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和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Ash-wovoh量表评定防治关节挛缩有效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和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发生关节挛缩12例(23.1%),对照组患者发生关节挛缩35例(67.3%),两组患者关节挛缩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良肢位摆放对于偏瘫患者防止关节挛缩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相同,康复组同时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给予系统的综合康复训练。结果:采用FMA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ADL评定,治疗前两组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康复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残废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147-149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采用偏瘫体操方式在其早期康复护理中的效果分析。方法于2017年1~6月在我院收治确以脑卒中为诊断的250例患者配合常规治疗后,按照康复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偏瘫体操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则采取常规训练。比较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分析康复护理开始时间与患者恢复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上、下肢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康复训练结束后,治疗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组Barthel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早期采取偏瘫体操作为康复护理的方法,有助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值得临床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