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西医结合防治的现代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是 2 0年前心血管领域提出的新诊断概念 ,早期认为它包括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和平稳定性心绞痛。但近 10年来 ,由于对ACS的病理生理、诊断、预后、危险分层和治疗进展的不断认识 ,故新近ACS分为两大类 :①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unstableanginaandnon -ST -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 farction ,UAandNSTEMI) ;②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 -seg mentelev… 相似文献
2.
3.
4.
5.
韩雅玲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7,9(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局部血管炎症、内皮功能不良、血管痉挛、血流剪切力等因素造成的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的纤维帽破裂,激活血小板进而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心肌缺血的一组进展性疾病谱,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ACS发病的核心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其中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和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雅玲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7,9(4):193-19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局部血管炎症、内皮功能不良、血管痉挛、血流剪切力等因素造成的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的纤维帽破裂,激活血小板进而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心肌缺血的一组进展性疾病谱,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ACS发病的核心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其中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和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8.
急性冠状综合征心电图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论文结合笔者的研究经验,以急性冠状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为研宄出发点,分析心电图的表现等内容,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萍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4):320-32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ST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随之触发的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是ACS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急性期和长期治疗以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中恰当应用抗栓治疗可改善患者的早期和远期预后及介入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综合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医学界已经发现肥胖常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多种临床现象并存,这些现象通常具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主要是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发生了障碍,因此早期把这些临床现象称为“代谢障碍综合征”,以后逐渐发现具备这些临床特征的人群,很容易发展引起勤脉粥样硬化,发展到罹患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严重疾病,1998年WHO专家组将上述的临床症群正式命名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Syndrome,M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4例;不稳定心绞痛(UAP)48例;稳定性心绞痛(AP)39例,并比较13例ACS患者治疗前、后的胱抑素C浓度的变化。同时,选择20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做对照研究。结果:AMI组、UAP组胱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显著高于AP组(P<0.001),但与UAP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ACS患者治疗前、后的胱抑素C浓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监测ACS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C)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清hs-CRP、Cys-C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入选17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不稳定型冠心病UAP组56例、NSTEMI组47例、STEMI组35例),5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凝集比浊法测定hs-CRP浓度,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组hs-CRP水平均升高,且升高程度UAP组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Although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have been previously identified, there is not yet strong and consistent evidence about the ethnical differences of these risk factor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and compare the distribution of risk factors of ACS among two ethnic groups in northern Iran.Methods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done on a total of 250 patients (100 Fars and 150 Turkmen ethnics) with ACS admitted in coronary care units (CCU) of medical centers in Gonbad-e Kavus, a city in the Northeast of Iran.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parameters and anthropometric indices of patients in two ethnic groups were recorded. In addition, Beacke''s questionnaire and Cohen''s scale were used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patients'' 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perceived stress, respectively.Results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60.9±11.9 years and they were mostly males (54.8%) and married (84.8%).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preval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Fars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urkmens (24% versus 15.3%; P=0.04).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the history of using opium (P=0.07) and opium sap (P=0.03), socioeconomic status (P=0.009), the place of residence (P=0.001) and type of health insurance services (P=0.001) between two groups. However, the clinical parameters and anthropometric indices and the 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perceived stres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This study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 of AC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ethnicity in northern Iran. This finding points to the importance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thnicity-based difference in ACS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ho are at high to intermediate risk for ACS, such as Turkme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未行血运重建术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ACS患者根据血小板功能分为四组予相应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并随访1年,比较四组患者血栓/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高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组及加用西洛他唑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比标准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但四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未获得预期临床获益,其应用价值仍需大规模、前瞻性及更严谨的研究去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治疗成人急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探讨消旋卡多曲治疗急性腹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成人急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接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WHO标准化口服补液治疗以纠正患者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失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消旋卡多曲。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明确消旋卡多曲在成人急性腹泻治疗中的作用。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每天大便次数少于对照组,大便性质恢复时间、水电解质代谢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旋卡多曲治疗急性腹泻,可迅速缓解患者病情,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调查方法,通过询问、检查及查阅病案的方式,收集临床诊断病例的人口学、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的有关资料.结果河南省疫情始于2003年4月16日,共发生临床诊断病例16例(1例由山西上报卫生部),其中13例为输入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4月份;病例呈散发型.临床表现,发热是16个病人都具有的症状,最高体温达40℃,最低38℃.在16例病人中咳嗽有7人、乏力6人、胸闷5人、不适4人.其中5人有咳痰,3人痰带血丝.16例病人中白细胞低于正常值范围者3例,大于正常值者1例.16例病人X线胸片均表现为双肺多发片状、斑片状或棉絮状阴影,进展快.潜伏期1~13 d,平均为5.8 d.病程平均37.4 d.16例病人痊愈出院后追踪观察6周均未见复发.结论本次河南省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疫情以输入病例为主,主要为外出务工人员,由于采取了积极的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使疫情未扩散,续发病例少,无流调和院内医务人员感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解削、病变特点。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7年4月住院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泵衰竭组)28例和不合并泵衰竭患者(对照组)60例,对其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泵衰竭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经典冠心病危险因素≥2个者多于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病史、梗死后心绞痛、合并后壁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快速心律失常、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超优势分布、合并前降支狭窄〉75%病变、右向左侧支循环建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有一定的易患因素和临床特征,早期成功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4—2018年新发鼻咽癌患者的基本特征及经济负担情况,为鼻咽癌防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病例资料来自于江门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1671例患者,运用Excel 2007建立新发鼻咽癌患者数据库,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病人群以男性为主,其中50~5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农村患者占比较高,付费类型以新农合为主,影响鼻咽癌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为住院天数、付费类型和病人来源。结论根据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医院管理者应该制订相关政策防治鼻咽癌,同时控制住院费用,减少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首起家庭内暴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四川省首起可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家庭暴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明确诊断。方法 对发生于2003年2月12日的首起家庭暴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该起暴发发生于四川省广元市某厂,1家3口皆发病,有密切接触史,符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鼻和咽拭子,上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均未分离到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肺炎衣原体。患者A恢复期血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阳性,患者B恢复期血冠状病毒IgG抗体阳性,患者C急性期血冠状病毒和肺炎衣原体IgM抗体阳性。结论 该起暴发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血清学等均符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为四川省首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