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耳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COPD并呼吸衰竭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使用NPPV和未使用NPPV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结果采用NPPV治疗1d后患者pH值升高(P〈0.05),PaO2明显升高(P〈0.01),PaCO2明显降低(P〈0.01),未采用NPPV治疗1d后PaO2升高(P〈0.05),但pH值仍无显著改善(P〉0.05),同时,NPPV治疗组患者心脑并发症和死亡比例明显低于非NPPV组(P〈0.01)。结论NPPV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在早期可纠正缺氧和CO2潴留,减少心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6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D1组(观察组80例)与D2组(对照组80例)。D1组:整体护理干预;D2组:选择常规护理方案实施护理。对比D1组与D2组患者完成护理后临床效果表现出的差异。结果:在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两个方面,D1组高于D2组患者极其明显(P<0.05);在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方面,D1组低于D2组患者非常明显(P<0.05);在患者的住院时间方面,D1组少于D2组患者明显(P<0.05)。结论:针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对其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在缩短患者病程、提高生存质量以及改善临床预后质量等方面表现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通气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9例,给予吸氧、药物等常规治疗;通气组13例,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NIPPV治疗。监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IPPV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将105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成实验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实验组在综合治疗(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等)的基础上加用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与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作用。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第3天动脉血气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BiPAP辅助通气治疗过程中有37例(69.8%)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漏气27例、恐惧幽闭症2例、皮肤压伤1例、胃肠胀气7例等,经护理干预后纠正。结论无创通气治疗能较快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但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加强病情观察和心理支持,熟练掌握BiPAP呼吸机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的优质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纳入的60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分别予以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于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的CO...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72 h两组的血气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后72 h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好转现象(P<0.01);观察组在血气分析各项指标中,好转情况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 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能够减少插管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腹式呼吸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腹式呼吸,对照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前、24h后的心率,动脉血pH值、PaO2、PaCO2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24h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联合腹式呼吸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能增加肺泡通气量,有效减慢患者心率、提高PaO2、降低PaCO2缓解缺氧状况,达到改善呼吸困难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自从1926年Drinker受体积描记仪的启发,制造了第一台体外负压箱式呼吸机,并于1928年10月13日,用此呼吸成功救治一名因脊髓灰质炎呼吸衰竭而昏迷的女孩后,“铁肺”(体外负压箱式呼吸机)的名字便传遍全球,开创了临床机械通气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类对呼吸生理、病理的深入研究,各种类型的辅助呼吸装置不断问世,呼吸机性能不断优化,其中各类型的无创呼吸机以连接简便,携带方便,保留患者正常生理功能,痛苦小、易耐受,避免有创通气的并发症等优点,越来越广泛的被用于临床呼吸治疗。现仅就其在急救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做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COPD急性加重合并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总结与探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方案实施效果。方法 于2015年1月-2020年12月共纳入38例因COPD急性加重合并重度Ⅱ型呼吸衰竭而就诊于本科室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病人进行调研,将其作为本次调研的研究组。选择同期就诊于本科室的COPD急性加重合并重度Ⅱ型呼吸衰竭病人但未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38例病人进行对照,将其作为本次调研的对照组。总结与探究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方案实施效果。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病人住院时间对照,对照组住院时间较长,两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研究组pH值对照无差异,PaCO_(2)指标、PaO_(2)指标水平对照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指标水平明显改善,但研究组与对照组病人PaO_(2)指标水平相比较高,PaCO_(2)指标水平相比较低,pH值相比较高,两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参与调研的38例病人中,有4例病人发生了不良反应,其中发生排痰障碍情况者1例、发生口干情况者1例、发生明显腹胀者1例、发生鼻面部压伤者1例,发生率为4/38(10.53%),此结果说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安全性较高。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长于研究组,两组对照,差异明显(P<0.05),说明研究组使用治疗方案更为理想,可降低抗生素使用时间,改善身体机能,降低药物抵抗性。结论 在COPD急性加重合并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方案实施效果优异,此方案可改善病人住院时间与血气指标水平,此方案值得临床普及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并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5例,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抗感染、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祛痰等,实验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患者有创通气率及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等.结果 对照组患者有创通气率明显高于实验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血气分析指标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明显差于实验组,差异在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有效降低有创通气率,改善动脉血气指标,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给予NIPPV治疗的28例明确诊断为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使用NIPPV后2h、24h与治疗前比较,动脉血PH值及动脉氧分压(Pa02)均有所提高,二氧化碳分压(Pa02)及呼吸频率(RR)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患者治疗失败后改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占10.7%(3/28)。结论 COPD并呼吸衰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地纠正缺氧及排出二氧化碳,降低呼吸频率,减轻患者痛苦,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秦寒枝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54-5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将64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低流量吸氧组与无创正压通气组,并比较治疗后各项呼吸功能监测指标.结果:无创正压通气组病人的呼吸功能如:呼吸频率、SpO2、PaO2和PaCO2较低流量吸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可明显改善COPD病人的呼吸功能,并可以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熊继华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63-64
目的:探讨和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临床治疗。方法:将4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给予吸氧、抗感染、氨茶碱平喘、化痰、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同时吸入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雾化剂。观察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患者咳、喘、气短、胸闷等临床症状的变化,血生化、生命体征等指标的变化。结果: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显效9例,有效28例,无效3例。结论:正确诊断、规范化治疗是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临床症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间歇性与持续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同期住院接受无创通气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2组,即间歇无创通气组( A组常规治疗+间歇无创通气)及持续无创通气组(B组常规治疗+持续无创通气),比较两组血气变化、住院天数及气管插管率。结果两组通气治疗后12h、24h、48h、72h后pH值、PaCO2、PaO2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无创通气治疗后24h、48h后pH值与间歇通气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无创通气治疗后24h、48h、72h后PaCO2、PaO2与间歇通气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无创通气组平均住院天数(21.37±5.83)比间歇无创通气组(24.48±5.47)缩短(P<0.05);两组治疗后气管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无创通气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情况,且在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时间应每天大于20小时,可较早改善血气情况,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比例辅助通气(PA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撤机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为气管插管并接受机械通气支持1周以上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准备撤机.随机选用PAV和不同水平的PSV[PSV水平为10 cm H2O(PS10)和PSV水平为15 cm H2O(PS15),1 cm H2O=0.098 kPa]辅助通气60 min,应用PAV前采用最小平方拟合法(LSF)测定患者的呼吸系统弹性阻力(Ers)和气道阻力(Rrs),设置容量辅助(VA)和流量辅助(FA),辅助比例为80%.观察患者在不同通气条件下通气参数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 与低水平PSV(PS10)时相比,高水平PSV(PS15)与PAV时的潮气量显著增加[(443±12)ml与(532±34)ml、(464±23)ml,P<0.05];PAV时的呼吸频率与气道峰压稍高于PS10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V支持后,患者的气道闭合压由PS10时的(5.70±0.25)cm H2O降至(4.53±0.25)cm H2O(P<0.05),气道压力及吸气触发压力时间乘积也显著降低[由(0.42±0.04)cm H2O降至(0.32±0.03)cm H2O,P<0.05];而氧合指数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得到明显改善,与PS15时相近.PAV时的浅快呼吸指数较PS10时无明显改变.结论 PAV通过采用正反馈调节机制,成比例地提供同步辅助,显著减少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自主吸气做功,改善人机同步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舒利迭联合沐舒坦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和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89例患者以双盲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舒利迭联合沐舒坦雾化吸人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沐舒坦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对肺功能的影响.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8.64%,对照组为75.56%,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12.588,P=0.0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舒利迭联合沐舒坦可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炽观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5):1-3,6
目的 研究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疗效。方法将65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A组,33例),接受常规药物等治疗;NIPPV治疗组(B组,32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立即应用面罩以双水平正压(BiPAP)模式行NIPPV。比较两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呼吸频率、心率、插管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等观察指标。结果B组治疗后2~3h及24h血气分析中的pH值、PaCOa、Pa02均较入院时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理论插管率治疗组(5/33)较A组(13/32)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住院时间B组较A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AP模式行NIPPV可迅速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情况,减少插管率与住院时间,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李炽观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5):1-3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疗效。方法将65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A组,33例),接受常规药物等治疗;NIPPV治疗组(B组,32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立即应用面罩以双水平正压(BiPAP)模式行NIPPV。比较两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呼吸频率、心率、插管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等观察指标。结果B组治疗后2~3 h及24 h血气分析中的pH值、PaCO2、PaO2均较入院时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理论插管率治疗组(5/33)较A组(13/32)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住院时间B组较A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模式行NIPPV可迅速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情况,减少插管率与住院时间,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获得重庆市城市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COPD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12月- 2008年1月,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南岸区城区南湖社区和裕华社区≥40岁常住居民2 133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检查,筛查其中的COPD患者,采用修订后的阻塞性肺疾病负担研究(BOLD)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2 024人调查问卷和肺功能检查合格,COPD患病率为7.9%( 160/2 024),男性患病率15.5% (123/792),女性患病率3.0% (37/1 232);吸烟者COPD患病率达15.9% (118/743),COPD患者73.8%(118/160)有吸烟史;男性、高龄、低体质指数、有吸烟史、吸烟指数高、14岁以前经常咳嗽史、采用煤或生物燃料烹饪时无通风设备是COPD的重要危险因素,均OR>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OPD患者中,仅58.8%曾经被诊断为COPD等呼吸气流受限疾病,仅24.4%曾经进行过肺功能检查,23.1% COPD患者无症状.结论 重庆市城区COPD患病率高,漏诊多,肺功能检查率低;吸烟是COPD主要危险因素;应重视COPD的早期诊断,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