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治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在告知并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分别对120例和145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分别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少,术后躯体不适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5年6月至2009年4月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8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75例,成功率为97.22%(其中5例经左桡动脉);桡动脉插管成功174例,成功率为96.66%,6例经桡动脉手术失败后经股动脉手术成功。26例病人成功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3例,血管迷走反射1例,桡动脉痉挛1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3例,前臂肿胀2例,桡动脉搏动减弱3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股动脉介入(TFI)组和经桡动脉介入(TRI)组,观察分析术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征、可行性因素(介入治疗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病变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FI组和TRI组介入成功率分别为97.78%和96.67%,两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两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成功率相当;但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有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或高度临床怀疑冠心病的病人,Allen试验阳性者给予冠脉造影检查,冠脉造影阳性病人给以支架植入术或者冠脉搭桥手术。研究经桡动脉手术病人的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手术后观测事件发生率等,评价经桡动脉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结果:180例病人有176例行桡动脉穿刺手术诊疗,174例病人造影成功,75例需行介入治疗,73例经桡动脉介入手术成功,仅1例出现术后穿刺点渗血。结论:经桡动脉途径造影创伤小,局部血管出血及并发症少,术后无体位限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行支架术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104例冠脉动多支病变患者行支架术治疗,术后进行周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包括经桡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周密护理。讨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行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护理措施可预防或减轻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舒适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初步经验.方法:选择2003年9月~2004年3月收治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16例,采用Judkins法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狭窄≥50%为冠状动脉病变.狭窄≥75%者施行PTCA和支架术.术后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生活质量改善.结果:16例中管腔狭窄≥50%病变者10例,其中1支病变者5例,2支病变者3例,3支病变者2例.5例施行PTCA和支架术,1例支架置入后3个月再发胸痛,为支架内再狭窄行切割球囊术后症状好转.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4例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冠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可靠的方法,PTCA和支架术后患者胸痛复发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柯云华  马新华 《现代保健》2011,(22):119-120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与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护理的优缺点,为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15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随机分成桡动脉组98例和股动脉组52例,对其穿刺成功率、肢体制动时间、术后患者主诉、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压止血方法、平均住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诉症状、局部血肿发生率、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住院时间,桡动脉组比股动脉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护理方便、创伤小、止血容易、患者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52例冠心病患者行TRA—PCI,总结其疗效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52例冠心病患者中,其中单支病变15例,双支病变21例,三支病变16例;处理前降支(LAD)28处,回旋支(LCX)15处,RCA20处,其中完全闭塞2例,血管狭窄程度在70%~99%,共放置支架65枚,单纯PTCA2例,桡动脉穿刺成功率85%,TRA—PCI成功率92%;术后6h拔除桡动脉鞘管加压包扎。2例出现前臂血肿,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死亡及急诊冠脉搭桥。结论TRA—PCI治疗具有血管并发症少,安全可行,方便患者,减少痛苦,应积极提倡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
王帅 《中国卫生产业》2013,(15):128-129
目的观察并分析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1年5月该院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56例,所有患者中术前采用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者103例,无论患者的哪支冠状动脉血管阻塞大于50%则可确诊为冠心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采取术后护理及随访,详细记录并分析其治疗结果、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153例,占98.1%。包括行支架植入术148例,植入率为94.9%。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手术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3例,术后出现血肿5例,8例并发迷走神经反射,3例并发假性动脉瘤。术后随访3年,复发2例。结论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手术创伤小,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介入治疗仅由对侧冠状动脉向闭塞远端形成侧支循环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时,穿刺双侧桡动脉行对侧血管造影指引定位导丝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31例仅由对侧冠状动脉向闭塞远端形成侧支循环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患者,穿刺双侧桡动脉,一侧送入6F Guiding和相应器材行介入治疗,另一侧送入5F共用型造影导管行对侧血管造影,术中根据侧支循环所致的远端血管显影来指引定位导丝前进方向、判断定位导丝是否在真腔内.结果 29例患者成功完成了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2例失败.无冠状动脉穿孔及心包填塞发生.结论 穿刺双侧桡动脉行对侧血管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闭塞远端血管显影,术中指引定位导丝走行方向、判断定位导丝是否在真腔内的方法治疗仅由对侧冠状动脉向闭塞远端形成侧支循环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成功率有所提高,同时降低了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影响手术前后抗凝、抗血小板强度,避免患者术后因强制体位导致的诸多不适、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也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2006年7月-2008年9月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87例,随机分成经桡动脉组(185例)和经股动脉组(102例),对比观察其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止血包扎时间、肢体制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的平均X线曝光时间、穿刺成功率分别为(5.13±3.72)min和98.92%,经股动脉组为(4.78±3.51)min和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9.62±3.58)min和(16.57±4.3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止血包扎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分别为(0.72±1.15)min和4~6h,经股动脉组为(20±7.32)min和20~24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为(3.06±1.42)d,少于经股动脉组(4.97±3.07)d(P〈0.01);两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和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动脉痉挛发生率为2.16%,经股动脉组无动脉痉挛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具有止血容易、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前经桡动脉心导管检查越来越普遍,但是它应用在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慢性完全性冠脉闭塞(CTO)较少被报道.本研究考察经桡动脉(PCI)介入治疗CTO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我们回顾性研究了我院419例从2008年2月到2010年12月因慢性完全性冠脉闭塞而进行了PCI治疗的病人.分两组,一组经桡动脉手术400例,另一组经股动脉手术19例.结果 两组基本临床特征相似.经桡动脉组比经股动脉组有更多的新病变发生率(76%vs47.37%,P=0.012),更少的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11.75%vs36.84%,P=0.006)和使用更小的导管(P<0.001).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如猝死、急性Q波心梗、紧急冠脉搭桥手术,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桡动脉PCI治疗CTO病变更优于经股动脉.我们强力推荐在冠脉造影,尤其是治疗CTO时,优先选择经桡动脉.如果手术失败是因为导管小支撑不足时选择经股动脉PCI并用大号导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状动脉造影判断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及其指导下的介入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9月20日~2013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临界病变(直径狭窄程度50%~70%)、术中同时行FFR检查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54例64支病变血管,与同时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不稳定性心绞痛临界病变病例进行1:3匹配,FFR0.80时行药物治疗,FFR≤0.80时行介入治疗,分析术前FFR数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并分析入院时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全球性注册研究(GRACE)评分和出院时GRACE评分以及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绞痛无缓解、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结果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临界病变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术前FFR数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相关性(P=0.108,相关系数=-0.158),行FFR检查的患者较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对照组随访期间总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降低(P=0.000),主要是心绞痛无缓解和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降低(P值分别为0.002和0.026),行FFR检查的两组患者入院时,GRAC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425),FFR≤0.80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较FFR0.80的患者出院时,GRACE评分降低(P=0.029)。结论术前FFR数值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无相关性,FFR检查指导介入治疗可以降低术后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出院时GRACE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F Judkins型冠脉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经皮穿刺桡动脉采用6FJudkins型冠脉造影导管给71例Allen试验正常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其成功率、术中需要更换其他类型造影导管的情况、造影总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其中成功者为66例。改行股动脉途径者为5例:改用Amplatz R造影导管者2例;造影总时间及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分别为35±17min、5±3.3min;4例发生桡动脉痉挛:3例局部血肿;2例术侧前臂疼痛;1例手掌桡侧皮肤麻木;随访2周无桡动脉闭塞及肢体缺血发生。讨论:应用6F Judkins型冠腺造影导管经桡动脉诠径行冠状动腺造影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史沛  茹凤娟  赵毅  王恒  李甫  杨红 《现代保健》2013,(22):94-9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治疗组;随机原则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的4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入院检查确诊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近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血管的再通率、院内病死率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97.92%、4.17%、6.25%和66.67%、12.5%、25.00%,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2±3.5)d、(20.4±5.2)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比传统内科药物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更显著。术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时间短,近期患者发生的心脏不良事件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他汀序贯疗法对PCI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2例P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改良他汀序贯疗法组,52例)和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50例),记录PCI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肌毒性和肝毒性事件发生无差异。结论:改良他汀序贯疗法可减少PCI患者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DES)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单中心回顾性连续入选2004年1月~2006年1月在住院期间成功置入DES的10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按年龄分为80~89岁组(52例),60~79岁组(50例)。随访5年,随访包括心绞痛复发、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两组PCI术成功率均为100%。随访率100%,随访5年,80~89岁组与60~79岁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vs7.6%)、卒中发生率(3.8%vs2.0%)、心源性病死率(0%vs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0~89岁组再次血运重建率(9.6%vs24.0%)、心绞痛复发率(13.5%vs30.0%)低于60~79岁组;全因病死率(7.6%vs2.0%)高于60~79岁组。结论年龄因素对DES的疗效及安全性无明显影响,年龄〉80岁患者选择性DES安全,成功率高,远期疗效尚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确诊的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计225例,其中,经桡动脉组123例,经股动脉组共计10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疗效、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6.7%)(P〈0.05);手术平均时间、X线平均曝光时间和Door—balloon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STEMI与经股动脉途径PCI成功率相似,Door—balloon时间相当,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吴新旺 《现代保健》2012,(24):11-13
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与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以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与地位.方法:选择 2010 年 9 月 -2011 年 9 月在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 50 例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30 例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 HCY 浓度,检测血糖 (GLU)、血脂、C 反应蛋白 (CRP)、脑钠肽 (BNP),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记录状动脉现变支数、狭窄程度.结果: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多,血浆 HCY 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单支病变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静脉血同型半胱氨酸可替代动脉血同型半胱氨酸作为诊断冠心病及复杂程度的指标之一.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血浆 HCY 水平有明显关系,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一个危险因素,HCY 越高冠状动脉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Angio-Seal、StarClose血管闭合器与人工压迫止血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945例患者,按不同止血方法随机分为人工压迫组(205例)、Angio-Seal组(324例)和StarClose组(416例),观察各组制动时间、止血成功率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人工压迫组相比,Angio-Seal组和StarClose组制动时间明显缩短(P<0.01),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P<0.01);三组的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Angio-Seal和StarClose血管闭合器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