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5-FU对增生性瘢痕组织的成纤维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因子(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及抑癌基因(p53)的mRNA表达的影响,以阐明5-FU对病理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组织块法培养增生性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的成纤维细胞。用不同浓度的5-FU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检测MTT值;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用药前后cyclinD1、cdk4、p53的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5-FU在体外能明显抑制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cyclinD1、cdk4的mRNA表达;对p53的mRNA表达无影响。结论5-FU抑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机制与其抑制cyclinD1、cdk4的表达有关,而与p53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2.
5-FU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cyclinD1、CDK4和TGF-β1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5-FU抑制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细胞因子cyclinD1、CDK4、TGF-β1表达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组织块法培养增生性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的成纤维细胞.用不同浓度的5-FU,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检测MTT值;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用药前后cyclindl、CDK4、TGF-β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5-FU在体外能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抑制率随5-FU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并且5-FU能明显抑制cyclinD1、CDK4、TGF-β1 mRNA的表达.结论 5-FU能抑制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与5-FU能明显降低cyclinD1,CDK4和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维芎瘢痕霜对增生性瘢痕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维芎瘢痕霜对增生性瘢痕内bFGF和FN的影响,探讨维芎瘢痕霜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维芎瘢痕霜治疗的32例患者增生性瘢痕内的bFGF和FN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32例增生性瘢痕患者连续应用维芎瘢痕霜30天和60天时,瘢痕内的bFGF和FN较未用药对照部位瘢痕内的bFGF和FN表达明显减少。结论维芎瘢痕霜可以明显抑制瘢痕内bFGF和FN的表达。对增生性瘢痕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丹参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理。方法将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加入含丹参的培养液中培养24h,与未加药者对照比较。结果①含丹参组成纤维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圆形,而培养上清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MTT(四甲基偶氮唑)比色法结果,用药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时相细胞DNA水平:用药组G0+G1期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G2+M期百分比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参能改变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形态,而不影响其活力并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5.
维拉帕米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治疗增生瘢痕的作用机理及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进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的体外培养;MTT比色法检测维拉帕米对HSFB生长增殖的 影响;^3H-脯氨酸掺入法及羟脯氨酸比色法测定维拉帕米对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Northern Blot检测维拉帕米对HSFBⅠ、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维拉帕米对HSFB的增殖、胶原合成及Ⅰ、Ⅲ型前胶原的基因表达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以100μmol/L浓度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 维拉帕米可以通过减少Ⅰ、Ⅲ型前胶原的基因表达等途径抑制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为了解维芎瘢痕霜对增生性瘢痕内bFGF和FN的影响,探讨维芎瘢痕霜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维芎瘢痕霜治疗的32例患者增生性瘢痕内的bFGF和FN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32例增生性瘢痕患者连续应用维芎瘢痕霜30天和60天时,瘢痕内的bFGF和FN较未用药对照部位瘢痕内的bFGF和FN表达明显减少.结论维芎瘢痕霜可以明显抑制瘢痕内bFGF和FN的表达,对增生性瘢痕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表达的差异。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检测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相关细胞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成纤维细胞中的亚细胞分布状况。结果 FGFR1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汗腺、皮脂腺、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 ,细胞爬片观察到阳性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 ,细胞浆中不如细胞核中明显。FGFR1在单个细胞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表达的差异.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检测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相关细胞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成纤维细胞中的亚细胞分布状况.结果 FGFR1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汗腺、皮脂腺、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细胞爬片观察到阳性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细胞浆中不如细胞核中明显.FGFR1在单个细胞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免疫组化指标p53、p16、EGFR、cyclinDl在早期阴茎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实施局部广泛切除术的早期阴茎癌33例。采用EnV确on/HRP两步法检测p53、p16、EGFR和cyclingD1的表达。结果33例中可获得完整病例资料的18例,平均年龄47.7(32-70)岁,平均随访时间21.9(5--45)个月。其中L期1例、T1a期12例、T1b期3例、T2期2例。由于样本量问题四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53蛋白高表达是早期阴茎癌发生术后复发的可能危险因素,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病理性瘢痕中p53和cyclin D1的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探讨病理性瘢痕中p5 3、cyclinD1的表达及在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的区别,以进一步了解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发展的机理。方法 手术切取病理性瘢痕标本作为实验组,以普通瘢痕作为对照组,运用RT -PCR方法测定病理性瘢痕中p5 3和cyclinD1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病理性瘢痕中p5 3和cyclinD1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 ;而瘢痕疙瘩中p5 3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 病理性瘢痕中p5 3和cyclinD1的异常表达,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髓母细胞瘤周期蛋白基因D1、p16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髓母细胞瘤周期蛋白基因 (cyclin)D1和 p16的表达 ,探讨它们与传统临床病理特点之间以及cyclinD1和 p16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染色的积分吸光度 (IOD)检测cyclinD1和p16在髓母细胞瘤和正常小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特点的相互关系 ,以及cyclinD1和 p16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1)正常小脑组织cyclinD1表达较低 ,髓母细胞瘤表达较高 (IOD值分别为 0 .2 93 1、1.0 712 ) ;p16在正常小脑组织中则呈现高表达 ,而髓母细胞瘤出现降低 (IOD值分别为 1.6815、1.0 10 9) ;(2 )髓母细胞瘤cyclinD1和 p16表达情况与肿瘤年龄、部位、病理类型、是否伴坏死、分化程度及分化方向有关 ;(3 )在纤维增生型髓母细胞瘤中cyclinD1和p16呈正相关关系 (r =0 .5 3 4,P <0 .0 5 ) ,而在经典型髓母细胞瘤中呈负相关关系 (r =-0 .40 7,P <0 .0 1)。结论 髓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的不同更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cyclinD1和 p16发生了不同变化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形成各自不同的细胞周期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不同粒径的5-FU乙醇脂质体的制备及透瘢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粒径的5-氟尿嘧啶(5-FU)乙醇脂质体的包封率及对体外透瘢痕的影响,对瘢痕组织经皮给药的吸收规律和机制进行初步观察.方法 将来源于增生性瘢痕患者切除的瘢痕组织,去除皮下脂肪后分成A、B两组,A组表皮完整,B组去除表皮层.制备不同粒径的5-FU乙醇脂质体,其平均粒径分别为(216±19)、(107±13)、(65±10)nm.采用透析法检测5-FU乙醇脂质体的包封率,使用Franz扩散池行体外透瘢痕测试,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载有罗丹明660的5-FU乙醇脂质体在瘢痕的真皮层和表皮层的分布及其强度.结果 用TEM检测多分散性指数小于0.2的乙醇脂质体,其扩散性好,大小均一;5-Fu乙醇脂质体的包封率随粒径的逐渐增大而增加,分别为12.17%、34.64%、41.02%;荧光显示,透瘢痕的深度和荧光强度则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和增强;经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得出,对应单位长度的像素灰度值分别为21.80、31.71、113.33.而A、B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醇脂质体是一种很有效的药物载体,可将5-FU大量地载入瘢痕组织的真皮层;本实验结果可为瘢痕的局部给药提供一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cl-2、cyclinD1、p27kip1 mRNA水平在肾细胞癌(R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半定量方法检测42例肾癌患者(透明细胞癌33例,非透明细胞癌9例)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肾组织中bcl-2、cyclinD1、p27kip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42例肾癌标本中bcl-2 mRNA、cyclinD1 mRNA表达的中位值(分别为0.56、0.65),均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分别为0.13、0.15)(P0.05);而p27kip1mRNA在肾癌中表达的中位值0.46,显著低于正常组织(0.86)(P0.05)。在肾癌临床分期中bcl-2在Ⅰ+Ⅱ期肾癌组织中表达高于Ⅲ+Ⅳ期(P0.05),cyclinD1在Ⅰ+Ⅱ期肾癌组织中表达低于Ⅲ+Ⅳ期(P0.05),p27kip1 mRNA表达量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而降低(P0.05);bcl-2、cyclinD1在非透明细胞癌组中表达量分别为0.39±0.18、0.55±0.08,低于透明细胞癌组的0.58±0.19、0.66±0.08(P0.05),p27kip1在透明细胞癌组和非透明细胞癌组中表达量(P0.05)无差异。偏相关分析示P27kip1与cyclinD1之间相关系数为-0.57(P0.01),p27kip1与bcl-2之间相关系数为0.44(P0.01);而cyclinD1与bcl-2之间相关系数为-0.06,无相关性(P0.05)。结论 bcl-2、cyclinD1高表达和p27kip1低表达与肾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检测bcl-2、cyclinD1、p27kip1 mRNA可作为诊断肾癌的参考指标;p27kip1与cyclinD1负相关、与bcl-2正相关,而cyclinD1与bcl-2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HS)不同时期成纤维细胞(FB)中细胞周期素A(Cyclin A)、细胞周期蛋白-激酶的抑制因子p21cip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与同时期FB所处的细胞周期的相关性,为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干预用于HS的防治提供前期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HS不同时段(3、6、12、24个月)瘢痕标本32例,每个时段8例,并以8例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S及正常皮肤中Cyclin A和p21cip1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S中FB的细胞周期情况.结果 HS中CyclinA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在3、6、12、24个月组分别为19.34±2.41、0.99±0.11,19.30±1.42、0.96±0.09,10.73±2.93、0.66±0.58,9.29±0.97、0.65±0.14.p21cip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在3、6、12、24个月组分别为2.8±0.69、0.35±0.07;4.95±1.82、0.44±0.07;9.98±1.19、0.56±0.06;10.25±1.46、0.59±0.06.Cyclin A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3与6个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组分别与12、24个月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24个月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1cip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3个月组低于6个月组(P<0.05);3、6个月组分别与12、24个月和正常组比较表达明显降低(P<0.05);12、24个月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3、6个月增生性瘢痕中细胞主要分布在S、G2/M期;而12、24个月组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的细胞多处于G0/G1期.结论 随着HS的发展,HS中CyclinA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强度呈由强至弱的变化,p21cip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则呈由弱至强的变化.不同时期HS中CyclinA和p21cip1各自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不同时期HS中FB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与CyclinA和p21cip1 mRNA和蛋白表达强弱相对应;在HS发生早期对这两个基因进行干预,有可能在控制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剂量5-Fu致肠黏膜严重损伤时肠上皮细胞musashi-1(msi-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成年C57BL/6J小鼠40只,分为对照组(n=8,D组)和处理组(n=32).D组给予腹腔注射PBS,处理组给予腹腔注射大剂量5-Fu(150 mg·kg-1·d-1×5 d),分别于处理后1 d(A组)、3 d(B组)、5 d(C组)剖杀濒死小鼠取出小肠,用来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肠上皮干细胞标记物msi-1的表达;制备A组小鼠肠黏膜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msi-1阳性细胞比例. 结果 大剂量5-FU作用后,小鼠肠黏膜被严重破坏,黏膜萎缩,绒毛、隐窝结构消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si-1表达上升,msi-1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1);流式检测提示A组小鼠肠黏膜细胞悬液中前向角(FSC)数值较大的细胞群msi-1阳性细胞比例较高,约为67.75%. 结论 小鼠大剂量5-Fu腹腔注射后,肠黏膜细胞中表达msi-1的肠上皮干细胞比例大幅增加,可为肠上皮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及其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P53基因多态性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p53基因codon-72部位的多态性分布是否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易发性有关。方法 以日本医科大学整形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的切除瘢痕标本为材料,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及DNA序列分析法(DNA-sequence),对54例瘢痕疙瘩标本和30例增生性瘢痕标本的p53基因codon-72部位编码精氨酸(Arg)和脯氨酸(Pro)的等位基因CGC(Arg)和CCC(Pro)进行了分析。结果 与正常日本人群外周血p53基因codon-72部位的多态性频度分布相比,瘢痕疙瘩差异无显著性,而增生性瘢痕则差异有显著性。此外,由穿耳孔所致的耳部瘢痕疙瘩CGC(Arg)基因型显著增高。结论 推测p53codon 72部位具有CGC/CGC(Arg/Arg)纯合型者耳部瘢痕疙瘩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具有CCC/CCC(pro/pro)纯合型者增生性瘢痕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