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运输过程中的冷链控制方式.方法:将红细胞成分血分为三组,分别以无冰块保温箱(A组)、血液量:冰块量=6:1的冰块保温箱(B组)、血液量:冰块量=3:1的冰块保温箱(C组)保存运输,对三组血液标本进行运输,记录运输途中实时测量标本温度,对比三种血液标本包装方式的最长运输时间.结果:A组的标本最长保存时间为(1.23±0.19)h,B组为(3.51±0.36)h,C组为(9.20±0.63)h.C组的保存时间明显比A、B两组长(P<0.05),A组的保存时间最短,明显比B、C两组更短,P<0.05.结论:血液运输过程中要保证冷链的有效性,需要根据血液的运输距离选择不同的温度控制方式,长距离运输需放置冷源,以延长血液的保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冷链温度监控在配送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为2013年1~10月。2013年1~5月在配送血液运输过程中实行旧版冷链温度监控,2013年6~10月在配送血液运输过程中实行新版冷链温度监控,比较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实行新版冷链温度监控前后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结果 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实行新版冷链温度监控后,明显减少了多种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实行新版冷链温度监控可行性强,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运输中发生多种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3.
宁波市血液运输完整冷链管理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采供血机构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监测与监控的方法,建立合适的血液运输管理模式,确保所输血液从血管到血管安全可靠。方法:采用ZNO 1温度监测芯片和ZNO 1温度监测处理软件,专用运输箱(10U.S.QT/9.5L、24U.S.QT/22.7L、40U.S.QT/38.0L)及报废血液:先模拟测试外部环境高/低温条件下血液运输过程中专用运输箱内的温度变化情况,调整血液与冰量比例及包装方式,测定不同血液制品运输过程中血袋之间、血袋与隔水膜之间、血袋与箱底之间、血袋与箱壁之间的温度变化,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并对比国家标准判断是否合格;再采用合格的模拟冷链运输方式试运行及冷链系统相关环节的修正。结果:本站使用的血液运输冷链管理系统在6小时内均能满足血液运输要求。结论:在"血液运输冷链"的整个过程中,温度的监测与监控是保证血液安全的依据,而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血液冷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在血液冷链管理方面存在缺少理论支持与指导;质量管理链条长,参与管理人员多;环境、设备、操作等质量管理有漏洞等问题。对此,应从以下方面改进,加强冷链基础知识培训与考核,实施取血人员资格准入,强化冷链储存设备管理,科学管理冷链设备使用过程,规范从血液入库到出库的冷链流程管理等。只有将血液冷链管理纳入血站全面质量管理中,提高冷链管理规范化水平,方可更好地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朱晞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4):117-118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网络订餐[1]以及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警方侦破庞某等非法经营疫苗案件涉及的疫苗名单[2]。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4万人,这些事件均同冷链运输有关。冷链物流运输影响食品安全卫生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也由此成为我国食品物流运输安全的关注热点。 相似文献
6.
陈委娜李大玮杜滨丛培芳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3,(2):090-92
为全面提升血液应急保障能力,保障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青岛市中心血站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构建覆盖血站和38所医疗机构的智慧血液冷链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血液储存和运输过程冷链信息的精准监控,冷链监控链条延伸至临床用血科室,全面提升了全市血液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变异分析(MVA)在工作中各环节全过程质量特征及方法。方法通过对变异的分析,可以发现哪种变异是显著的变异,从而为质量分析和控制变异指明了方向。结果通过设计MVA的试验,搜集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可以清楚的了解程序质量的变异主要来源,从而增强标准的通用性和它们的相关性,强化了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意识。结论 MVA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程序诊断方法,在工作的实践中,许多程序均可采用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与实施淮安市“血液冷链”框架,保障临床用血质量与安全。方法:采取独立设置储血点,规划供血区域,理顺采、储血点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血液冷链”管理制度,构建“血液冷链”管理培训长效机制;引进血液运输专用箱、温度监控系统及血液运输温度监控芯片等,加强“血液冷链”监督管理。结果:初步建立实施淮安市“血液冷链”框架。结论:“血液冷链”框架的建立与实施,为临床输血质控中心对“血液冷链”管理监督和检查提供规范性依据,保障了血液贮存、运输的质量,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的血液及制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保证常规疫苗日常储运的同时,大规模的新冠疫苗配送给疫苗冷链运输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及机遇.本文就疫苗生产企业配送的运营模式和疾病预防控制(疾控)机构冷链设备、管理人员等方面分析当前国内疫苗冷链运输工作状况,从企业采用自营或与第三方合作、疾控机构对设备进行升级优化、人才培养及整合现有运力资源等方面提出解决思路,希望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温度控制与运输对血液质量的影响.[方法]采集80名符合献血法规定标准的献血者血液,随机分为两组,A组64份,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存放血液,再转放在4℃中,于不同保存时间测定游离血红蛋白(FHb)、pH、K+的含量变化;B组16份,采用随机振动试验,不同振动条件下于不同振动时间取样测定FHb、pH、K+的含量.[结果]4℃及16℃采集血液,放置4 h内,转放在4℃,FHb值变化不大.随着保存前温度升高及保存时间的延长,FHb值升高,而pH值呈下降趋势.在相同保存前温度条件下,K+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上升.频率为60次/min,振动60 min后的FHb,振动90 min后的pH、K+与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频率为120次/min,振动30min后的FHb,振动60min中的pH、K+与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度升高、保存时间延长及振动频率增大,对血液保存时效及血液质量有明显影响,应严格控制保存前温度及时间,运输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1.
血液细胞学分析是临床在诊治很多种疾病时常会用到的一项检查,医师通过对检查结果的分析以判断病情,有利于临床诊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此项检查的质量控制水平比较一般,导致检测结果的可信度降低,影响诊断,容易造成漏诊及误诊.因此,如何提高质量控制水平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总结我站多方位的控制措施,从检查操作的各个细节入手,以指导临床实施准确度较高的检查,提高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血液的保存质量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因而血液保存对临床治疗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影响血液质量的因素比较多,如温度、时间及运输条件等圆。低温条件有利于血液的保存和红细胞的存活。保存时间越长。血液的受损程度就越大。在运输过程中,振动的频率越大,对血液的损害就越大。本文对72个血液样本进行分组实验,探讨了温度、时间及运输过程中的振动频率条件对血液质量的影响。总结了实际工作中保存血液的经验,具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邱启训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6,(1):440-440
目的:探讨温控与运输对血液质量的影响。方法:以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运血箱内不同温度、不同贮存时间下的血生化指标变化,并采取模拟振动试验分析振动对血液质量的影响。结果:贮存1d时,4~6℃与7~9℃的运血箱内温度条件下Na+、K+、游离Hb、pH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贮存5d、10d时7~9℃条件下Na+、游离Hb、K+较贮存1d时有显著增高,贮存10d时pH超出正常范围。K+在60min时振动频率达到150次/min有显著增高(P<0.05),且90min时100、150次/min频率较未振时有显著增高(P<0.05)。游离Hb在在振动时间延长、频率增高的情况下水平逐渐增高,在60min时100、150次/min不同频率、90min不同频率下的游离Hb较未振时有显著增高(P<0.05)。pH在60min振动频率为150次/min时超出正常范围。结论:控制在4~9℃范围内运血箱温度较为合理,但贮存时间越长、振动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对血液质量的有一定的影响,在保证箱内温度适宜下,有针对性的对振动、贮存等问题做好处理,有利于提高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简要回顾冷链管理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目前血液管理产品交付和运输是血液冷链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比较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优缺点,针对血液产品冷链管理需求的特点,提出了混合无源RFID标签和有源温度标签的血液产品的冷链管理前端数据采集系统方案,结合ISBT有关指南,对相关系统的指标和演示系统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文章就血液产品冷链RFID管理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我院输血科冷链设备温度无线监控系统的实施,实现了冷链设备温度自动化的集中监测、记录和预警等功能,确保温控数据的完整和可靠性,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17.
对血站实验室血液检测前、中、后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诸要素和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通过全面有效的质控,血液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得以保证。加强对实验室血液检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了实验室安全、准确、及时、有效地开展血液检测工作,确保了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对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对30名志愿者的血液细胞进行质量检查,采用对比的方法,对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如采集、抗凝及存储检测时间等进行分系比较.结果 抗凝剂的配置比例不同,WBC、RBC、、PLT及HGB均有一定的改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放置室温时间越长,血液细胞的形态就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血液标本室温放置不同时间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此外,低温放置对血液细胞的形态也有一定的影响,与室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结论 抗凝剂的配比、放置时间及放置温度对血液细胞的形态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想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必须严格控制检验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定一套更科学、更标准化的血液检验规程,研究其对于血液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进行血液检验的患者1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7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病情、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按一般方法对患者进行血液检验,观察组按制定的血液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比较两组患者采血一次完成的成功率、血液样本采集的成功率、检验报告的准确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采血一次完成的成功率、血液样本采集的成功率、满意度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制定更科学标准的血液检验规程,并且在血液检验过程中严格执行,可以保证血液检验的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