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人文关怀在胸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间陆续入住我院的120名胸外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这120名患者随机划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都为60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人文关怀护理,主要从构建人文关怀环境,遵循人文关怀护理理念来照顾患者和与患者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探讨人文关怀在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200例门急诊患者为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干预方法,进一步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1)实验组护理总满意度为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两组...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服务价值理念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医院卫生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护理质量、体现护理价值和增加患者满意度的需要。人文关怀融入优质护理中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档次,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升华,融洽了护患关系,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对疾病的治愈率,为社会节约了资源。但将人文关怀进一步完善深入,对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研究课题,还需得到社会、卫生教育部门、医院管理层等多方面的重视与支持。 相似文献
4.
高金庆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10,(2):93-95
精神病人是所有疾病群体中最弱势的群体。对人文关怀在精神病医院的应用进行阐述,以强化精神病医院的人文精神,着力改善精神病人的就医环境与生活条件,激励全体医职员工.在病房建设与管理中、在医疗工作与护理服务工作中,更多地应用、实施、体现人文关怀,让精神病人感到医院的温暖,促进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在精神病医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金庆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2):93-95
精神病人是所有疾病群体中最弱势的群体.对人文关怀在精神病医院的应用进行阐述,以强化精神病医院的人文精神,着力改善精神病人的就医环境与生活条件,激励全体医职员工,在病房建设与管理中、在医疗工作与护理服务工作中,更多地应用、实施、体现人文关怀,让精神病人感到医院的温暖,促进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浅谈人文关怀在全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对于护理工作实行人性化护理,不仅从环境、设施、语言、心理方面进行护理,而且实施人文关怀.结果 患者对于人文关怀护理后,使其护理的满意度大大上升.结论 在全科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可以保证患者的舒适,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对愈后有很大的帮助,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文关怀在内分泌科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实施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住院的12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临床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基础上增加人文关怀,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通过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并发症、安全事故和问题发生,临床疗效显著;观察组患者临床满意度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9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文关怀密切关注患者心理,让患者切实感受被关怀和尊重,从而对治疗充满信心,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文关怀在消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消化科接受治疗的180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将其划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针对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模式,实验组要在一般护理模式的前提下实施人文关怀,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长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长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人文关怀在消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模式,更能够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人文关怀护理在恶性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30例恶性肿瘤疾病患者进行了分析,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5例,A组为实验组,对患者使用人文关乎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B组为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的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生活质量优良率为96.9%,对照组生活质量优良率为82.5%,两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使用人文关怀的护理方式能够降低患者的焦虑心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5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实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取肿瘤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人文关怀进行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关怀能够显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2例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人文关怀,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8.21%,较对照组(87.50%)明显更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当中,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加施人文关怀不仅有利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而且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和谐关系,值得在临床护理当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结合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分析和探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应用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结果:人文关怀护理服务促使儿科患儿及家属感受到温暖、关怀和信任,使护理人员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及护患和谐的美好关系,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幸福感.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符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究人文关怀在宫外孕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进行诊治的宫外孕患者共66例,通过随机分组的形式将6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33例患者.对参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对研究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上加以人文关怀的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人文关怀在宫外孕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择45例于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院行宫外孕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25例,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在此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行人文关怀,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SDS以及SA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SAS以及SD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宫外孕患者应用人文关怀能够使患者的不良情绪获得有效改善和优化,有利于推动治疗和康复过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王芳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10):193-193
目的:研究内分泌临床护理中实施人文关怀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256例内分泌住院的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同时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结果:通过对所选的患者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为96.88%,对照组为85.94%,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并发症、不良反应以及安全问题和事故出现。结论:内分泌患者在实施人文关怀时,密切注意了患者的心理情况,让患者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和关怀,进而能够勇敢的面对疾病,信心满满的面对疾病,身体早日恢复了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护理质量。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124例恶性肿瘤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62例/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质量。结果:经过分组护理对比,观察组在患者焦虑恐惧、平静愉悦、主动配合以及勉强配合的发生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满意度,观察组满意度为96.77%,对照组的满意度为83.8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等情绪,从而提升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人文关怀在宫外孕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宫外孕手术患者50例,按照收治时间的不同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患者为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抑郁指标和焦虑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经皮穿刺导管方法,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观察冠状动脉解剖病变情况,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指标,但由于它是一种有创伤的诊断技术,如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作者通过观察发现有效的护理指导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进行了对比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所有病例均为1996~1999年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人80例。男57例,女23例,年龄为40~72岁。将1996~1997年中40例病人定为对照组,进行一般术前宣教。1997~1999年40例病人为观察组,进行系统的护理指导。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疾病、服用药物、造影剂用量、手术方法方面均具有相同可比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