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院自89年以来在收治的37例AMI中并发心源性休克者8例。8例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均联用硝普纳和多巴胺静点,与以前惯用极化液疗法对比,病死率明显降低,今就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例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约63岁,60岁以上5人。多在得病后5~10小时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者5例,其中有陈旧性心肌梗塞者1例。  相似文献   

2.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塞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且常与心力衰竭(泵衰竭)同时存在,虽然近十年来,通过血液动力学的监护对心源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了进一步认识,以及采取缩小梗塞面积、辅助循环装鼹和血管移植术等治疗措施,使本并发症的预后有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AMI)性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是由于急性或累积性大面积的心肌损伤超过40%的结果,其发生率在 AMI 住院病人中占10~15%,AMI 发生后3小时内受到积极处理者仅4%病人出现心源性休克(CS),若处理晚于3小时则有13%出现 CS。因心肌广泛性损伤病死率高达80%以上。治疗难度也大。临床上应与传统的心源性休克相鉴别因二者预后不同。AMI 并 CS 诊断标准:1.AMI 原来血压正常者收缩压下降到80毫米汞柱或以下;原来血压高者收缩压下降达80毫米汞柱。2.出现休克的临床表现如尿少、四肢末稍循环不良,冷汗及不安等。3.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指数小于1.8升/分/米~2。肺动脉楔嵌压大于18毫米汞柱。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彩顺 《医学综述》1996,2(12):673-674
<正>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AMI并发心力衰竭亦称泵衰,心源性休克则是心泵衰竭的极期表现,现将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基本知识简要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病例1:患者,男,68岁,因"突发剑下不适2 h"于2009年1月19日18时入院。患者2 h前在玩麻将时,突感眼前发黑,剑突下不适,伴全身大汗,持续不缓解,无放射痛,急打"120"来我院急诊,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静滴5%葡萄糖溶液250 ml加胰岛素4 u,加硝酸甘油10 mg,6~8滴/min,后送入循环病房。2型糖尿病史2年,现二甲双胍每次500 mg/次,3次/d,口服。吸烟史40余年。人院体检检查,体温36.9℃,脉搏8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90/60 mmHg,神志  相似文献   

6.
7.
吴爱梅 《海南医学》2011,(18):139-140
目的总结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救治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11例患者中9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采用IABP综合护理措施,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 Aortic Balloon Pump,IABP),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血管领域,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快。IABP是一种以机械辅助循环功能的机械性装置,主要通过反搏球囊的充放气,增加主动脉内舒张压,从而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降低收缩压,减少左心室后负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临床应用,明显增加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使越来越多的高危复杂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得到有效的介入性诊治,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的长期预后。加强IABP围手术期的护理有利于其临床的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冯玉兰 《中原医刊》2000,27(7):64-65
急性心肌梗塞(AMI)伴心源性休克是AMI病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我院及外院成功救治9例AMI伴心源性休克病人。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为我院及外院CCU病房确诊的AMI伴心源性休克病人,共9例,男6例,女3例,年龄48~78岁,平均62.5岁。急性前壁心肌梗塞5例,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塞4例。AMI伴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AMI诊断明确,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1)血压(12.0/8.0kPa(90/60mmhg);(2)尿量(20ml/h;(3)末梢循环差,肢端皮肤湿冷,发绀,并出现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检测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体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8例,分为研究组36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行深静脉穿刺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CVP)变化.研究组在常规监测基础上行深静脉置管+股动脉置管+ PICCO监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研究组治疗期间PICCO指标变化.结果 研究组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输出量(CI)显著升高,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PVPI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胸腔内血容量(ITB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存活组CI显著高于死亡组,EVLWI和PVPI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两组ITB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可以反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对于指导患者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病历摘要患者高××,男性,52岁,住院号113418。于1978年1月14日午饭后前胸心窝部疼痛,难以忍受,恶寒、出冷汗,1时后来本院急诊。心电图检查示心肌缺血,印象冠心病—心绞痛收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5.5℃,脉搏76次,脉象弦细,血压110/70毫米汞柱,神清,烦躁不安,呻吟,能平卧,四肢不温,无绀青,舌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出现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低于10.64kPa或较原来基础水平降低10.64kPa以上,同时伴周围循环血流灌注不足的表现(1)尿少(20mL/h以下);(2)神志迟钝,有时烦躁;(3)皮肤湿冷及发绀(在四肢特别明显)。急性心肌梗塞出现心源性休克,其梗塞面积一般占左心室的30%-40%以上。临床实践已证明了其死亡率高达80%以上,但如能  相似文献   

14.
曹慎华 《中原医刊》2003,30(19):32-33
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 5~ 19% ,是目前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高达 60~ 80 % ,我科自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10月 ,收治了 2 6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病人 ,观察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在 2 6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中 ,男 15例 ,女 11例 ,最大年龄 72岁 ,最小年龄 3 8岁 ,平均年龄5 3岁。急性广泛心梗并心源性休克 9例 ,急性前间壁心梗并心源性休克 6例 ,急性下壁心梗并心源性休克 5例。前壁 +下壁并休克 4例 ,下壁 +右室心梗并休克 2例。1 2 方法 :高流量吸氧 ,心脏监护及一般药物治疗前提…  相似文献   

15.
突发性胸闷、晕厥、伴恶心呕吐3小时于1998年7月6日16时30分人院。既往无高血压病及冠心病史,查体T6.5℃,R4次/分,P46次/分,BP9/6KPa,神清、急重病容,面色苍白,皮肤冷汗,四肢厥冷,心率46次/分,律不齐,心音弱,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底可闻及中等量湿性罗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心电图示Ⅱ、Ⅲ、AⅦ、V3R—V5R ST抬高呈单项曲线,Ⅲ“AVB、心肌LnHB97u/L, IDHl 133u/L,cpL2757u/L,carl200u/L,ckmb320U/Lo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塞,ⅢAⅧ。  相似文献   

16.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三大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指心脏和周围循环功有不全所引起的一个症候群,起病急,病死率达到60%~90%,心源性休克是泵衰竭的严重阶段.通过结合临床现将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19例患者IABP使用时间平均为93.6h,其中13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13/14,92.9%),2例成功接受外科搭桥,2例在等待搭桥术过程中死亡,1例药物治疗。三支血管病变10例(占52.6%),二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1例(占5.3%),单纯前降支5例(占26.3%),单纯左主干2例(占10.5%)。住院期间总死亡4例(4/19,21.1%),介入治疗病人死亡2例(2/14,14.3%),未介入或搭桥治疗死亡2例(2/3,66.7%)。结论 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未能介入治疗和左主干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液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采取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19例患者IABP使用时间平均为93.6 h,其中13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13/14,92.9%),2例成功接受外科搭桥,2例在等待搭桥术过程中死亡,1例药物治疗.三支血管病变10例(占52.6%),二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1例(占5.3%),单纯前降支5例(占26.3%),单纯左主干2例(占10.5%).住院期间总死亡4例(4/19,21.1%),介入治疗病人死亡2例(2/14,14.3%),未介入或搭桥治疗死亡2例(2/3,66.7%).结论 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未能介入治疗和左主干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液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采取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1),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治疗,观察组行IABP,对比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以及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术后30、90d的病死率分别为61.0%、68.3%,观察组则分别为36.6%、41.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的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以及LVEF(左心射血分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IABP治疗能够降低术后病死率,亦可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救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尿激酶(150万U/次,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观察组3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纳洛酮(0.4~1.6 mg/次,静脉注射)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脏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110±6.3)次/min、(88.4±17.3)mmHg、(40.4±12.5)mmHg、(2.15±1.34)L/(min×m 2)、(42.4±5.8)%,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脏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84.3±7.5)次/min、(118.5±13.7)mmHg、(70.9±10.7)mmHg、(3.91±0.98)L/(min×m 2)、(49.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具有良好效果,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