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1-4]。目前,对于乳腺疾病的影像诊断方法主要为钼靶和超声检查。这两种方法主要是对肿瘤形态学的描述。乳腺CT灌注成像技术既能显示乳腺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又能反映其血流灌注情况,可以对乳腺癌进行准确诊断、正确分期、评估预后及监测疗效等,它是一种功能性成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BG)分级中的价值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诊治的89例BG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BG分级标准分成高级别组以及低级别组。对比两组MSCT参数以及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析相对脑血容量(rCBV)和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高级别组的脑血流量(CBF)、相对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CBV)、rCBV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高级别组VEGF阳性率为89.13%(41/46),明显高于低级别组的55.81%(24/43);高级别组MVD为70.76±8.85,明显高于低级别组的37.75±5.6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CBV值与MVD以及VEGF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0、0.631,P<0.05)。结论rCBV与MVD以及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MSCT可为BG分级提供较好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肿瘤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5年前 ,Folkman提出血管生成对肿瘤生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并由此引发了血管生成研究的热潮。血管生成是指在原有血管网络的基础上有新血管生成。对多系统肿瘤的研究表明 ,血管生长对其生长、转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并有辅助诊断和预后价值。对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多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检测组织、体液中促血管生长因子或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表达水平 ,二是实际检测肿瘤中的血管数目。肿瘤血管密度 (MVD)是利用针对血管内皮细胞抗原的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血管进行定量 ,可直接量化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程度。本文对MVD在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星形细胞瘤瘤内CT征象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间的关系。探讨CT评估星形细胞瘤新生微血管的作用。方法 运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MVD。分析瘤内CT征象与MVD间的关系。结果 MVD与病理分级相关。混杂密度及高密度组的MVD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1)。坏死明显组的MVD比坏死不明显组高,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钙化组的MVD为13.7±4.7,明显少于无钙化组(20.9±5.8)。囊变与MVD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星形细胞瘤瘤内CT征象,如密度、钙化、坏死等征象在判断肿瘤新生血管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乳腺肿瘤三维超声血管容积指数(VI)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Tomtec 3D Sono ScanPro1.2对42例乳腺肿瘤进行三维重建,计算肿瘤的三维血管容积指数,对手术后的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乳腺肿瘤的三维超声成像图立体感明显,其三维血管容积指数与病理微血管密度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VI=0.90,P<0.001。结论VI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对于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乳腺癌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螺旋CT(SCT)灌注成像与其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SCT单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所选层面的癌灶、靶动脉的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TDC计算癌灶的血流灌注量(PF)。测定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将结、直肠癌的PF与MVD、VEGF的表达进行比较,且三者亦分别与临床病理因素(Dukes分期、浆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的PF随着病理分期期别的升高有下降趋势,与MVD的趋势一致。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87%(26/30)。PF与MVD、VEGF的表达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16,0.19,P值均>0.05)。MVD与VEGF间也无显著相关性(r=-0.03,P>0.05);PF、MVD及VEGF在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CT灌注成像与MVD、VEGF均能反映结、直肠癌的血管生成状况,但它们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50例原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VEGF进行染色,记数肿瘤内MVD,并观察VEGF的表达同MVD的关系。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VEGF阳性表达率为62%(31/50),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未见表达。VEGF阳性表达组MVD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VEGF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分期明显相关(P〈0.05),提示VEGF阳性表达者的预后较阴性者差。结论VEGF的异常表达是膀胱癌微血管形成能力增高的重要因素。VEGF表达与膀胱癌MVD增加及恶性进程和不良预后有关,是判断膀胱癌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评价星形细胞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术前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的各项血流灌注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①高级星形细胞肿瘤组的脑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MVD及VEGF表达均较低级星形细胞肿瘤组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星形细胞肿瘤的CT灌注参数BF、BV、PS值分别与MVD、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准确反映星形细胞肿瘤瘤体内血管生成,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肿瘤病理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较为客观的指标,也是预测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利用多普勒技术测定肿瘤二维彩色像素密度(color pixel density,CPD)或三维血管指数(vascularity index,VD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已有报道。本研究应用TomTec 3D Sono Scan Pro1.2测定三维血管容积指数(vascularity volume index,VVI),同时测量二维CPD及病理MVD,目的在于对比分析CPD、VVI与MVD的相关性,选择能更客观准确评价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超声指标。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实体性肿瘤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依赖于肿瘤内的血管生成,许多实验模型及临床病理研究均证实,实体瘤在无自身血供的情况下可以自行生长到1~2mm^3,继续生长则需要新生血管。目前对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逐渐从基础向临床应用深入,为临床提供肿瘤的诊断、病理分期、分级及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等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卵巢肿瘤的彩色血管能量成像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的彩色血管能量成像(CPA)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50例卵巢肿瘤患者术前应用CPA技术检测其血流,测其血流的阻力指数RI,术后对手术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MVD,行其统计学相关性对比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的MVD(48.84±6.19)显著高于良性卵巢肿瘤(20.90±2.71,P<0.05),恶性肿瘤中CPAⅢ级的MVD(50.37±5.46)显著高于Ⅱ级(32.11±3.71,P<0.05)。良、恶性卵巢肿瘤的MVD与CPA的血流分级呈正相关(r=0.455,r=0.823,P<0.05)。卵巢恶性肿瘤的RI值(0.36±0.06)显著低于良性卵巢肿瘤(0.68±0.07,P<0.05),RI值与MVD呈负相关(r=-0.806,P<0.05)。结论病理形态学基础表明,CPA在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16层螺旋CT征象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的关系。为将16层螺旋CT作为一种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无刨性检查手段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4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鳞癌27例,腺癌21例)。术前行16层螺旋CT扫描,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病理标本的微血管密度。结果:周围型肺癌中腺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明显高于鳞癌,分别为61.57±10.29和52.46±11.32(P<0.05)。肺癌MVD值与16层螺旋CT影像上肿瘤直径、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均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16层螺旋CT征象与其微血管密度值有密切关系。可用于预测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和评价其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血管成像(CTA)是指利用螺旋CT在检查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进行连续解剖及病理、生理原始数据的立体采集,然后运用计算机后处理功能,最终重建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而冠脉CTA是CT血管成像的最重要部分,64排手动触发CT冠脉造影必然会遇到时间.密度曲线的判读与应用,因为它是扫描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判定该曲线的主动脉峰值、肺动脉峰值以及它的实际意义,是我们在CT冠脉造影中手动触发扫描面邻的一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的表达和肿瘤中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 ,并探讨VEGF和MV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Ⅷ因子抗体与抗VEGF多克隆抗体分别作病理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显微镜下判断VEGF染色程度和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 :乳腺癌的VEGF表达阳性率为 5 0 60 % (4 2 / 83 ) ,MVD均值为 (3 0 1± 12 47)个 / 2 0 0倍视野。VEGF和MVD均与腋淋巴转移及复发转移有关 (P <0 0 5 ) ,与无瘤生存率明显相关。结论 :VEGF和MVD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均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诊疗工作中,CT是观察肾上腺解剖形态和肿瘤定位最可靠,最优越的方法。尤其现代螺旋CT,随着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对于早期肾上腺肿瘤的检出和定性具有非常强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肾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9例肾细胞癌初诊病例,经平扫后选择靶平面行灌注扫描,得到灌注参数。病变及正常肾皮质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将所获灌注参数与相应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相对血容量、血流量、增强峰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达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微血管密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CT灌注参数中,相对血容量、血流量、增强峰值与癌组织微血管密度有明显相关关系;达峰时间与微血管密度间无显著相关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各灌注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根据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可推测肿瘤血管是否丰富以及肿瘤组织结构特点,为术前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CD105标记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的微血管,探讨新生血管的生成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用CD105标记组织中的微血管,测定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组中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微血管密度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68,P〈0.01),Ⅲ+Ⅳ期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无性细胞瘤中MVD值63.1±6.9,未成熟畸胎瘤中MVD值76.8±9.8,卵黄囊瘤中MVD值109.5±4.7,胚胎癌中MVD值98.9±7.8,两两比较,卵黄囊瘤与无性细胞瘤,卵黄囊瘤与未成熟畸胎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性细胞瘤与未成熟畸胎瘤之间的M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新生血管的生成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及预后有关,微血管密度可成为一个判断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指标,为临床提供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64排螺旋CT灌注评价宫颈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功能成像因其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评价、估计预后等方面所显示出的巨大优越性,正成为研究的热点。灌注成像(CTPI)就是其中的一种利用影像学方法获得活体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等信息,定量或半定量地分析和评价其功能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由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患者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泰安八十八医院收治的经穿刺活检确诊的82例周围型肺癌为研究对象,均行CT增强扫描,比较不同CT征象周围型肺腺癌患者MVD表达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T征象与MVD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低分化周围型肺癌患者MVD表达水平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患者,腺癌患者MVD表达水平高于鳞癌患者(P<0.05)。肿瘤直径>2 cm患者MVD表达水平高于直径≤2 cm患者,伴有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淋巴结转移患者MVD表达水平均高于不伴有上述CT征象的患者(P<0.05),不同毛刺征及强化程度周围型肺癌患者MVD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周围型肺癌患者CT征象中肿瘤直径、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淋巴结转移与MVD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312、0.286、0.405、0.322、0.279、0.330,P<0.05)。结论:CT增强扫描可有效评估周围型肺...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肿瘤三维血管定量与病理微血管定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甲状腺肿瘤的三维血管定量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技术(3D-CPA),术前检测38例甲状腺肿瘤血流信号(恶性22例,良性16例)计算3D-CPA血管指数(VI),术后对手术标本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22例甲状腺癌3D-CPA VI和MVD分别为(9.69±4.37)条/cm3和(51.33±12.86)/400倍视野,二者呈线性正相关(r=0.796,P<0.01),16例良性甲状腺肿瘤3D-CPA VI和MVD分别为(4.96±1.19)条/cm3和(20.11±8.05)/400倍视野,二者呈线性正相关(r=0.814,P<0.01),良、恶性两组3D-CPA VI、MVD分别对比差异有显著性(t=2.020,P<0.001;t=2.016,P<0.001).以VI大于6条/cm3诊断甲状腺癌,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1.82%、87.50%.结论 3D-CPA能立体、直观显示甲状腺肿瘤血供,血管三维定量测值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相关性较好,血管三维能为良、恶性甲状腺肿瘤鉴别提供有效血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