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丙型肝炎病因病机 1.1 阴邪湿毒学说 赵氏报道,慢性丙肝辨证分型主要为肝郁脾虚(50%~60%),依次为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未见肝胆湿热。金实通过对比丙肝与乙肝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分型发现,慢乙肝以湿热中阻多见。而丙型肝炎与之不同,最多见为瘀血阻络,湿热中阻仅占14.1%,17.6%无症可辨。吴氏结合肝活检病理发现88.1%的慢性活动性丙肝为血瘀型,且以血瘀兼脾虚及肝郁多见,单纯肝郁脾虚仅占5%~9%,亦未见有肝胆湿热。陈立华根据丙肝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辨证分型认为:丙型肝炎病毒不同于湿热毒邪,虽然毒邪直入营血,但无斑疹,舌质红绛、神昏谵语、耗血动血等营血热证,因此病因实属阴毒湿邪,具有湿滞、阴凝、聚毒、伤气碍阳等特点。病机是阴毒湿邪径入营血。阴以寒静湿为特点,湿邪重浊粘滞,阻  相似文献   

2.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在世界上仍是一个难题,现无特效药物.关幼波老师从事该病的防治几十年,辨证治疗自称体系,现将体会辑要如下.回病因病机慢性病毒性肝炎现分为乙型、丙型、丁型,老师认为中医皆属于u瘟”,基本病因病机是相同的.外因为感受湿热疫毒.“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百病皆乘虚而人,放本病的根本原因为正气亏虚.正气亏虚,气血不足,肝炎所养,疏泄功能失常,湿热乘虚而人.邪留气分病尚轻,则无黄值,如深入血分,湿热熏蒸,胆汁不得疏泄,溢于血脉则见黄疽,肝为罢极之本,肝血虚则不耐…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是临床常见而难治的内科疾病,易向肝癌演化,为便于慢性肝炎与肝硬化证治规律的研究,现将当代名老中医辨治肝炎肝硬化证治规律的学术观点及经验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1.1湿热瘀毒周仲瑛[1]认为,肝硬化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湿热瘀毒郁结",对于不同的患者或疾病的不同时期,或湿重、或热重、或湿热并重,或在气、或在血。汪履秋[2]认为,慢性肝炎与肝硬化的基本病机为湿热邪毒,内蕴肝脾。李寿山[3]认为,  相似文献   

4.
论治肝炎五法山西省中医研究院(030021)梁瑞敏榆次印染厂(030600)张俊针对乙型肝炎“毒”、“郁”、“瘀”、“虚”的病理特点和病机转归规律,笔者就自己临床施治五法之体会介绍于下。1 清热利湿解毒法适用于湿热内阻,毒邪蕴结证。乙肝病因责之于毒性...  相似文献   

5.
肝炎后肝硬化是我国的常见病,属中医学中"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徵瘕"的范畴。肝炎后肝硬化病因为虚、毒、瘀、湿,病机是本虚标实,正虚以致毒邪内侵,其中正虚为本,肝毒、气滞、血瘀为疾病的基本致病条件,贯穿疾病始终,但不同时期有各自主要的致病特点,初期以肝肾阴虚为主,中期为脾虚湿盛,晚期为正虚邪盛,并因此制定治疗方案分期论治,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Hepatic Fibrosis, HF)是指肝脏内纤维性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目前,HF作为单独疾病的临床概念尚未完全确立,仍是一个病程形态学概念。 1 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中医无“肝纤维化”一词,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理特征可归属于“胁痛”、“症积”范畴,疾病后期乃属“臌胀”。其病因多系湿热毒邪、疫毒、蛊毒等外邪侵袭肝脏,留而不去。郭振球等认为:其病位多在肝脾,病机为气血逆乱,论治则有虚实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舌脉象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病理病机和证候演变过程及其规律。方法分析10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不同病程(病程第1、3、5、8周)舌脉象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各病程舌、脉象出现频数大于50%的是:舌质红、舌下脉络增粗或迂曲、舌苔厚、舌苔腻、舌苔黄、舌苔白6种舌象;脉数、脉滑、脉弦、脉实、脉细、脉沉6种脉象。它们频率不同地出现在病程第1、3、5、8周。其中,病程第1周舌象出现频数大于50%的为:舌质红、舌苔黄、舌苔厚、舌苔腻;第3周同第1周;第5周较第1、3周增加了舌下脉络增粗或迂曲;第8周较第5周增加了舌苔白,减少了舌质红、舌苔黄、舌苔腻。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程第1、3、5和8周出现频数大于50%的脉象分别为:第1周,脉数、脉弦、脉实;第3周在第1周基础上增加脉滑;第5周,脉弦、脉数;第8周,脉弦、脉细、脉沉。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病机演变规律是湿热→湿热夹毒→瘀毒→正虚血瘀。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据统计目前人群中无症状HBsAg阳性率为8.83%,有些地区高达15.86%。虽目前已研制成乙肝疫苗进行预防,然至今尚无特殊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而中医药治疗本病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综述如次,以供参考。 1.病因病机:支氏认为乙肝的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主要是人体感受湿热毒邪,内因主要为正气虚弱,正不胜邪。外二因相互起作用,其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张氏等认为乙肝慢性化的发生机理主要与湿热毒邪久留体内,损伤正气,无力驱邪,或邪毒久留致肝络瘀阻使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2.治疗法则:据田氏总结,董建华教授治疗本病有4法:清热利湿解毒法、理气活血化瘀法、健脾益气扶正法和滋肾养肝益阴法。华氏按照肝的  相似文献   

9.
<正>火与气是中医学两个特有的概念名词,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对人体相关的物质基础、功能状态及病理表现的高度概括[1-5]。邵冬珊主任医师从医四十载,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中读经典,究火与气之道,将火、气相关理论证之于实践,在病毒性肝炎的诊疗中屡用不辍,效如中的。1火与气为病的临床证治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有异,发病类型多样[6],邵师基于火与气相关性的理论,在临床上按火气有余、火气不足、火气虚实三个病理类型辨治病毒性肝炎,可谓提纲挈领。1.1火气有余肝炎病毒虽有甲、乙、丙、丁、戊之分,而其病邪性质多为湿热疫毒[7]。急性肝炎、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可归于火气有余的病理类型。此类患者黄疸为其重要的表现,病理为湿热火毒之邪壅滞难解,薰灼肝胆,胆汁疏泄失常,泛溢肌肤而成[8]。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湿热相交,民多病疸”的论述;《丹溪心法》言“五疸不要分,同属湿热。”朱氏认为: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热得湿而愈炽,  相似文献   

10.
260例乙型重型肝炎症候学前瞻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观察乙型重型肝炎(以下简称重型肝炎)患者症候学特点,探讨重型肝炎患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名及辨证分型。方法:观察26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患者舌象,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重型肝炎患者的症候学特点。结果:①常见症状体征为:身目发黄、尿黄、倦怠乏力、面色晦暗、食欲减退、食少、腹胀、性欲减退、口干口渴、肝掌、腰膝酸软、恶心、烦燥、两目干涩、下肢水肿、大便粘滞不爽、头昏、口粘不爽等;②舌象特征:舌质暗或暗紫、舌红、苔厚或/和腻、苔色黄或白、舌下静脉增宽或曲张,部分患者出现舌体胖或偏瘦;③最常见脉象依次为滑、沉、弦、数、濡、细、弱、实、涩;④辨证分型:常见邪实证型为肝脾血瘀、水浊内停、阴毒内结、阳毒内盛、湿热中阻;本虚证型为肾阴虚、肝阴虚、脾气虚、肾气虚、肝阳虚、肝气虚、脾阳虚、肾阳虚。结论:①病因病机:内因肝肾阴虚、阴血不足、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外因主要为:湿浊(热)毒、瘀毒。病机较为复杂,可概括为:病情迁延日久,气血阴阳亏损,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而生湿浊,或湿浊之邪乘虚而入,阻碍气血,郁久生热,泛溢肌肤。属本虚标实。②中医病名首选“黄疸”,当出现明显并发症时,可参照臌胀、积聚、血证、厥证等病名。③主要证型:肝肾阴虚、阴血不足、脾肾阳虚、湿浊困阻、湿热并重、肝脾血瘀、疫毒(阴毒/阳毒)内盛蒙蔽神窍。辨证分型较为复杂,单一证型极为少见,多合并2~3个证型。  相似文献   

11.
慢性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CSH)是病毒性肝炎研究领域中的难点.中医药在治疗CSH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现将近年来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以血瘀血热为主汪承柏[1]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血瘀血热,用行气破血法治疗23例慢性重型肝炎,以三棱、莪术、红花、当归、赤芍等为主药随症加减,结果存活17例,存活率为73.9%,退黄有效率达100%.  相似文献   

12.
施奠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奠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从医50余年,精研医典,博采众长,对慢性乙型肝炎颇有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经验。现简介如下。 1 针对病因,善用清热解毒 施老认为“湿热”或“疫毒”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而七情、饮食、劳倦等只是使疾病加重或迁延、复发的诱因。针对湿热疫毒的病因病机,结合现代药理实验研究,某些清热解毒药有改善肝功能、抑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肝炎(慢肝)属中医“胁痛”、“黄疸”、“臌胀”等范畴,为感染温热邪毒所致,其病伤在肝,常累及于胆、脾胃及气血,且病情易于反复。临床常见有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脾(胃)不和及气滞血瘀等,治疗每以疏肝利胆、清化湿热、调肝和胃及活血化瘀为大法。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也符合慢肝演变规律。即初病感染湿热邪毒,肝失疏泄,为在经在气;久则肝郁气滞络瘀,邪入血分,为在络在血。据此,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当将络脉瘀滞作为辨证的一环,投以活血通络之品为佐,才能使血络瘀滞得通,气机调畅,邪祛正安。  相似文献   

14.
慢性病毒性肝炎279例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79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27例,女52例。全部病例经肝活检证实,其中轻度142例,中度91例,重度46例。慢性乙型肝炎274例,慢性丙型肝炎5例。中医辨证:湿热中阻53例,肝郁脾虚64例,肝肾阴虚29例,脾肾阳虚7例,血瘀血热101例,气阴两虚25例。临床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结果:(1)279例慢性肝炎在病理诊断分型中,轻度占50.9%、中度占32.6%、重度占16.4%。(2)在轻度慢性肝炎中,湿热中阻、肝郁脾虚及肝肾阴虚证明显高于血瘀血热证.P=0.01、P<0.05。(3)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证的病理诊断分布情况依次为轻度>中度>重度,P<0.01、P<0.05;血瘀血热证轻度与中度分别>重度,P<0.05。但该证在重度中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证型。(4)脾肾阳虚与气阴两虚证在各病理分型中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慢性肝炎患者以轻度居多,占半数以上。(2)慢性肝病的病变早期以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为主证特点,病变部位多在气分;随着肝脏病理损害加重,病变部位及主导证型渐由气分至血分,以血瘀血热为主证特点。(3)治疗上主张早期宜注重清解湿热,疏肝健脾;中、晚期宜重视活血化瘀,凉血解毒。  相似文献   

15.
0 引言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高,危害性甚于乙型肝炎.干扰素(INF)是目前治疗丙型肝炎首选药,但6 mo完全反应率(CR)为45%左右, 持久反应率(SR)仅为20%,且副作用多.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丙型肝炎的方法,取得一定进展.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丙肝的感染多是由湿热疫毒之邪所致,湿热疫毒贯穿于疾病的自始至终.病邪具有湿滞、阴凝、毒聚、阻络、伤气、碍阻的性质.对于感邪之后疾病的演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西医诊断和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西医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分析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疾病不同临床类型、慢性肝炎不同临床分度、重型肝炎不同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急性、慢性肝炎组中医证型均以肝胆湿热证为主,其次是肝郁脾虚证和肝络瘀阻证;慢性肝炎轻、中、重度组均以肝胆湿热证为主,但轻度组肝胆湿热证更多见;重型肝炎早期以肝...  相似文献   

17.
湿热是引起慢性胃脘痛的重要致病因素,其产生原因、症状及治疗都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脾胃湿热,本文就慢性胃脘痛的湿热病机做一探讨。1 湿热致病的依据1.1 生理病理基础脾为湿脏,喜燥恶湿,胃为燥腑,喜湿恶燥,这决定了脾胃对湿热之邪的易感性,表现为脾病多兼湿象,胃病每多热征。慢性胃脘痛病虽在胃,但与脾胃皆有关系,因此湿热致病自在情理之中。1.2 临床观察湿热主要引起消化道疾病,研究表明在湿热所涉及中医的43例疾病中,胃脘痛所占比例最高[1]。综合运用国内通行的胃脘痛诊断标准,对7315例本病患者进行的系…  相似文献   

18.
正张赤志教授系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为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对治疗各种肝病有其独到的见解,笔者跟师学习中,略有感悟,现将张师诊治慢性肝炎经验整理如下。1对慢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慢性肝炎一般属于中医"肝着"、"胁痛"、"郁证"、"黄疸"、"鼓胀"等范畴,对于慢性肝炎,张师认为,多为内蕴湿热,邪伏血分,或感受疫毒等,致使肝失疏泄,气血壅滞。肝主疏泄、藏  相似文献   

19.
健脾活血柔肝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5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肝炎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正气亏损而患病。首先损及肝和脾。随着疾病的慢性化发展,肾及其他脏腑器官亦可受到波及。病理上常表现为失调性变化和虚损性变化。失调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气血失调,早期可见肝气滞,继而出现气滞血瘀,最后导致瘀血阻络。虚损性变化主要表现为脾胃气虚或气阴两虚或肝肾阴虚或肝肾阳虚。二者互为关联,构成  相似文献   

20.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病情变化多端,易转化成肝硬变、肝癌,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笔者认为重视中医治则对临床指导作用非常重要,现简述之。 1 治病必求于本 常言道:“中医治本,西医治标”。那么慢性肝炎的本是什么呢?有观点认为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治本就是从中药中寻找有效抗肝炎病毒制剂。笔者认为这是“邪为本”对抗疗法的体现。研究表明: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