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舌诊及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87例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的中医辨证、舌象及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8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辨证分型比率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血;其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率为胃络瘀血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舌质以淡舌及暗红舌居多,舌苔以薄黄苔居多,黄腻苔最少。其中以暗红舌及紫暗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黄腻苔感染率最高。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感染相关性与其舌象及中医辨证有密切联系,中医舌诊及辨证可以指导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加味四君子汤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叶酸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作用,探索其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搜集脾胃虚弱型CAG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各31例。治疗组用标准三联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14天,叶酸服用12周;治疗组加服加味四君子汤12周。治疗后观察比较胃镜表现、胃黏膜病理和中医症状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病理总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评分、病理积分等均较对照组为优(P0.05)。结论:运用四君子汤加味联合标准三联抗幽门螺杆菌与叶酸可以有效抑制并逆转脾胃虚弱型CAG患者胃黏膜萎缩情况,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属于癌前病变,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刘华一教授从事中医脾胃病临床工作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形成机制,提出“因滞致虚,因虚夹瘀”的理论,并力倡“脾胃气血升降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成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寒热错杂、湿热蕴阻四个证型,并提出调畅升降、泻实补虚以及补血活血、通络祛瘀的基本治疗,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及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理气平胃合剂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疗效。方法将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三联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理气平胃合剂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内镜疗效及幽门螺杆菌清除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症状疗效、内镜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轻微口干、便秘及恶心,均在停药后缓解。结论气平胃合剂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疗效确切,可提高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陈雪芳 《新中医》2015,47(10):59-60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健脾通络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12周。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44%,对照组75.00%;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治疗组97.22%,对照组63.8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黏膜腺体萎缩、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病理变化等积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临床疗效明显,可清除幽门螺杆菌,防止癌变。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属中医“痞满”“胃脘痛”“嘈杂”“反酸”等范畴,刘华一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为“因滞致虚,因虚夹邪”,多种原因导致的脾胃虚弱是其致病基础,瘀毒互结是重要的病理因素,“滞”“虚”“邪”贯穿整个疾病过程。其发病以“虚”为本,“滞”“邪”为标,治疗应以“通”为要,行滞、补虚、驱邪,方能补而不滞,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7.
脾胃阴虚气滞血瘀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水泉 《光明中医》2004,19(2):11-11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是胃粘膜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 ,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之主 ,更以粘膜固有脾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倾向物征[1] ,属中医“痞证”、“胃脘痛”范畴。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理想的疗效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脾胃虚弱 ,中焦气机不利 ,土虚木克 ,肝郁犯胃 ,郁火伤阴 ,升降失常为其病机。笔者认为脾胃阴虚、气滞血瘀学说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而养阴益气活血化瘀可能是治疗本病的理想措施。1 脾胃阴虚为根本现代医学病理认为[2 ]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改变基本一致 ,胃镜下胃粘膜薄而光滑 ,胃壁管紊乱或消失 ,表面呈…  相似文献   

8.
脾阴一号丸治疗脾阴虚型萎缩性胃炎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中医脾阴虚理论治疗脾阴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应用脾阴一号(丸剂)治疗脾阴虚型萎缩性胃炎36例,疗程8周。结果:总有效率91%,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70%,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应用中医脾阴虚理论创研的脾阴一号丸治疗脾阴虚型萎缩性胃炎疗效好,副反应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6,(8):1078-1079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观察5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分别通过针刺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果。结果:针刺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优于药物治疗,体征、症候比较P=0.030.05,有显著差异;胃镜检查结果比较P=0.0470.05,有显著差异。两组治疗清楚幽门螺杆菌P=0.78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阴火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患者按悉尼慢性胃炎分类法经胃镜诊断;作快速尿激酶试验以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参考南昌标准辨证分型。结果:①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分型为肝胃不和型40例,脾胃虚弱型(包括虚寒型)48例,脾胃湿热型3例、胃络瘀血型2例、胃阴不足型1例。肝胃不和型中老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高,而肝胃不和型青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低(P<0.0 1)。②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62例/94例),其中肝胃不和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0%(28例/40例),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7%(32例/48例)结论:①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临床中医分型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最常见;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辨证分型没有意义;③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胃痞”范畴。现认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均为癌前病变[1]。西医从抗幽门螺杆菌(HP)、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入手治疗,疗效并不理想。2005年5月~200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胃阴亏虚、脾胃虚弱等有关。根据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选择一组腧穴组方进行临床研究,以验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腧穴组方,现将资料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患者按悉尼慢性胃炎分类法经胃镜诊断;作快速尿激酶试验以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参考南昌标准辨证分型。结果:①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分型为肝胃不和型40例,脾胃虚弱型(包括虚寒型)48例,脾胃湿热型3例、胃络瘀血型2例、胃阴不足型1例。肝胃不和型中老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高,而肝胃不和型青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低(P〈0.01)。②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62例/94例),其中肝胃不和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0%(28例/40例),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7%(32例/48例)结论:①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临床中医分型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最常见;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辨证分型没有意义;③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  相似文献   

15.
刘永平 《吉林中医药》2004,24(12):58-59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以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 ,腺体萎缩 ,粘膜变薄 ,粘膜肌层增厚以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为其病理特点的一种炎性疾病 ,属中医“胃病”范畴。近几年来中医药根据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脾胃虚弱 ,气阴两虚型慢性胃炎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 ,恣嗜烟酒辛辣致使脾胃损伤 ,脾失健运 ,湿浊积热内生久而伤及气阴。素体脾胃虚弱 ,或病后伤正致胃运化无力 ,胃纳失和 ,最终出现脾胃虚弱 ,气阴两虚之象。刘恩松[1 ] 用胃复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6 8例。辨证为脾胃虚弱 ,气阴两虚型…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寒湿入络病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疾病,其病程较长,久病入络,可归属中医络病范畴。文章从"寒湿入络"角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病理变化及治疗进行了论述,认为"脾胃虚弱,寒湿之邪,深伏胃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根本病机,临床上应以健脾化湿,辛温通络为治疗原则。经临床验证该法不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改善,还是胃黏膜萎缩的病理逆转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4例经胃镜、~(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肝胃不和证,统计比较不同证型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所占比例。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后,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3.0%、35.7%、16.0%、3.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湿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慢性胃炎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湿热生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其理论对于多种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高,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重要的病因,长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本文讨论了伏邪、幽门螺旋杆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阐释幽门螺旋杆菌与中医伏风燥邪的相似性,论述伏风燥直中于胃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慢性胃炎不同阶段的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探讨伏风燥中胃所导致慢性胃炎发病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为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5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服用黄芪建中汤化裁(药用:黄芪、党参、桂枝、白芍、炙甘草、田七、白术、生姜、大枣)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胃复春片治疗,疗程均为12周。12周后复查胃镜及病理变化,检测幽门螺杆菌,评价疗效。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治疗组为92.31%,对照组为65.0%;胃镜及病理改变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15%,对照组为61.67%;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治疗组为83.64%,对照组为48.89%。两组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型优于胃复春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克拉霉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克拉霉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克拉霉素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