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Survivin基因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与p53基因的表达、微血管形成以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p53、CD34蛋白在40例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资料一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urvivin蛋白在正常喉黏膜组织中不表达,40例喉癌组织中23例表达阳性,占57.5%。在P53蛋白表达阳性、阴性的喉癌组织标本中,Survivi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3.1%(19/26)和28.6%(4/14)(P=0.007)。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的病例中,平均瘤内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Survivin蛋白阴性表达的病例(P<0.001)。Survivin蛋白异常表达与喉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颈淋巴结病理转移有关。结论Survivin基因在喉癌中存在高表达,并与p53基因突变、肿瘤微血管形成关系密切,Survivin异常表达可能在喉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微血管密度(MVD)的临床意义,比较分析CD105、VEGF、p53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三者在喉癌肿瘤血管生成中的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以CD105标记的MVD(CD105-MVD)、VEGF、p53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40例喉癌组织CD105-MVD为14.90±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织(P<0.05);Ⅲ、Ⅳ期喉癌组织的MVD高于Ⅰ、Ⅱ期,颈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阳性率77.5%。p53蛋白阳性率67.5%。VEGF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及病理分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p53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P<0.05)。CD105-MVD与VEGF、p53蛋白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641,P<0.01;r=0.534,P<0.01)。结论:CD105与肿瘤活性血管生成有密切联系,是肿瘤新生血管的标志;喉癌组织CD105标记MVD的测定可作为预测喉癌患者复发转移及评估预后的重要独立指标;喉癌中VEGF的表达、p53蛋白表达与CD105-MVD呈正相关,三者联合可作为判断喉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喉癌中maspin和p53蛋白的表达,探讨maspin和p53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喉鳞癌组织中maspin和p53蛋白。结果 在喉癌中maspin阳性表达率为55.1%(43/78),maspin表达下降与病理分化程度低、淋巴结转移有关。p53阳性表达率为58.9%(46/78)。在maspin阳性表达的43例喉癌中,p53阳性表达率为79.1%,maspin阴性表达的喉癌中,p53阳性表达率为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maspin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p53呈负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s=-0.381, P=0.006)。结论 maspin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抑制作用。喉癌中maspin表达与p53表达呈负相关,maspin可能是p53的效应基因。  相似文献   

4.
喉癌微血管生成中P53 nm23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P5 3、nm2 3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or,VEGF)在喉癌微血管生成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 42例喉癌标本中P5 3、nm2 3蛋白、VEGF及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MVD)进行了检测。结果 喉癌中P5 3、nm2 3蛋白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占 47 6 %、5 7 1%和 71 4%。P5 3基因和VEGF呈正相关 (P <0 0 5 ) ,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喉癌标本中P5 3、VEGF阳性表达率及MVD明显高于非转移组 (P <0 0 5 )。而nm2 3基因和VEGF在喉癌标本中无直接相关性 ,在nm2 3蛋白表达阴性和VEGF阳性标本中MVD较高 ,这种现象多见于有淋巴结转移的喉癌中。结论 突变型P5 3基因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影响肿瘤内MVD ,促使喉癌发生转移 ;而nm2 3基因可能不是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 ,而是通过其它途径影响喉癌转移。  相似文献   

5.
HIF-1a和VEGF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程度及其与喉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HIF-1a及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为喉癌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喉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试验分组:60例喉癌标本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a及VEGF表达情况,并用CD105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60例喉癌组织中,HIF-1a、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67%(43/60)、65.00%(39/60),MVD平均值为33.82±10.15;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IF-1a、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2/20)、20%(4/20),MVD平均值为21.48±6.84。喉癌组织中HIF-1a、VEGF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喉组织。HIF-1a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HIF-1a与VEGF表达一致符合率为56.67%(34/60),两者表达呈明显正相关。HIF-1a、VEGF均阳性的喉癌组织MVD高于两者均为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喉癌组织中存在HIF-1a蛋白及VEGF的过表达,HIF-1a、VEGF与MVD在喉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协同促进肿瘤新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保留功能的喉癌手术7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喉部分切除术治疗声门型、声门上型喉癌的远期疗效和功能恢复。方法 :对 1978年 7月~1998年 8月间手术的 70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随访。其中声门型喉癌 6 0例、声门上型喉癌 10例 ;施行喉裂开声带切除术 2 2例 ,垂直半喉切除术 2 2例 ,Majer- Piquet手术 17例 ,水平半喉切除术 7例 ,Arslan手术 2例。结果 :1、3及 5年生存率分别为 98.5 3%、87.0 4%和 78.2 6 %。拔管率为 10 0 %。全部病例恢复经口进食 ,一经拔管均能发音。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各为 15 .71%和 13.0 4%。结论 :喉部分切除术是功能保全性喉部恶性肿瘤根治的有效术式。它在切除肿瘤、延长生命的同时可以较好地保留喉的生理功能 ,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喉大部分切除--Pearson言语重建手术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34例中晚期喉癌及下咽癌的Pearson发音重建手术经验。方法34例喉鳞癌及下咽癌病人中,喉癌外侵梨状窝12例,梨状窝癌侵犯喉22例。根据UICC与AJCC2002统一的TNM分类标准喉癌T3N03例,T3N12例,T4N02例,T4N15例;下咽癌T3N08例,T3N13例;T4N05例,T4N16例。所有病人均采用喉大部分切除—Pearson发音重建,且在同期行颈廓清术。术后放疗25例,剂量55~65Gy。结果术后发音成功者29例,占85.3%(29/34);术后声音小、音时短者2例;黏膜管闭塞且无法发音者3例。进食无呛咳、术后20d内拔除鼻饲管者25例,1~3个月后拔鼻饲管者8例,重度误吸1例(保留鼻饲管达1年);咽瘘3例。随访3年以上,淋巴结再转移率35.3%(12/34);术后残喉复发2例,3年残喉复发率5.9%(2/34)。死亡10例,3年生存率70.6%(24/34)。结论喉大部分切除加发音重建,黏膜管内径4~5mm比较适合,无误吸,发音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结合文献探讨喉部乳头状鳞状细胞癌即疣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报道1例喉部乳头状鳞状细胞癌,就本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经手术及放疗后半年复查,肿瘤未复发。结论 喉部乳头状鳞状细胞癌是低度恶性肿瘤,临床因其病理特征而较难确诊,要求深部取材活检和HPV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加颈淋巴结清扫为主,术后可追加放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喉鳞癌中uPA及nm23-H1的表达与喉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uPA及nm23-H1在55例喉癌中蛋白水平的的表达。结果喉癌中uPA及nm23-H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3%(37/55)和54.5%(30/55),且二者表达呈负相关(P〈0.05)。uP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nm23-H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uPA阳性同时nm23-H1阴性表达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uPA阴性同时nm23-H1阳性表达者(P〈0.05)。结论uPA及nm23-H1的表达与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总结喉近全切除术的经验。方法选择T3、T4喉鳞状细胞癌57例行喉近全切除术。结果术后发音成功率93%,3年生存率为67.5%,下咽癌为50%,局部复发率仅3.5%。其适应征为不适宜常规部分喉切除的喉癌;还可应用于舌根口咽癌、梨状窝癌、颈段食管癌等。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喉近全切除术是一种手术方法不过繁、安全、减少无喉残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喉部分切除术17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喉部分切除术治疗喉癌的疗效。方法 :1 73例喉癌患者均行喉部分切除术 ,其中垂直半喉切除术 4 9例 ,水平半喉切除术 39例 ,额侧切除术 4例 ,保留会厌及甲状软骨板后 1 /3的扩大喉切除术 4 7例 ,喉近全切除术 (Pearson手术 ) 1 7例 ,喉近全切除环舌根吻合术 1 7例。结果 :1 6 8例恢复发音功能 ,1 4 5例 3个月内拔除气管套管。 3、5年生存率分别为 79.77%、6 9.94 % ,局部复发率为 1 8.5 0 %。结论 :进行喉部分切除一定要严格掌握各种术式的适应证 ,正确选择术式。在重建喉时 ,尽量恢复喉的发音、括约保护及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用氚标胸腺嘧啶核苷( ̄3H-TdR)标记人喉癌引流淋巴结淋巴细胞,转输入皮下接种人喉癌瘤系PHC_3的裸鼠体内,检测各脏器及肿瘤内的放射性强度而计算出标记细胞的分布百分率。结果发现转输后第1天30.7%的标记细胞位于肝脏,肺、脾及肾也有少量分布。以后分布量逐周减少,到第4周末肝脏中仍有4.3%分布。而肿瘤中则始终只有极少量标记细胞存在。结果提示人喉癌引流淋巴结淋巴细胞对人喉癌没有专嗜性,不能聚集到肿瘤局部。活化淋巴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机制除了直接接触杀伤外,还可能有更复杂的间接杀伤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电声门图 (EGG)的波形变化对喉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Dr .speech 3.0软件对12 0例声带息肉、4 2例声带小结、2 1例单侧声带麻痹、4 2例声门型喉癌及 38例Reink’s水肿等 5种喉部疾病患者进行EGG测试 ,对其波形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病变的EGG显示出不同的特殊波形 ,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EGG波形的变化对喉部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客观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Pearson术式治疗晚期喉癌2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Pearson术式在治疗晚期喉癌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earson术式治疗28例晚期喉癌,对其中的26例同期行颈清扫术或分区性颈清扫术。结果:术后随访3~5年,27例(96.4%)能发声,其中发声良好者11例,一般14例,差2例。无一例误咽。3年生存率为78.6%,5年生存率为68.4%。结论:Pearson术式治疗晚期喉癌,既能保留喉的大部分功能,又能根治病变,提高了一部分传统上需做喉全切除术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3期声门上喉癌喉功能保留手术的可行性、技术操作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3年收治的T3期声门上癌70例,均行喉功能保留手术,其中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42例,喉声门上水平垂直部分切除术19例,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术8例,喉近全切除术1例。以胸骨舌骨肌肌筋膜瓣、颈阔肌肌皮瓣、双蒂接力肌甲状软骨膜瓣、甲状软骨膜瓣等修复喉腔组织缺损,重建喉功能。全部患者均接受术后放疗(剂量50~60Gy)。结果:3年生存率为79.2%,5年生存率为68.4%。70例患者中已拔管60例,拔管率为85.7%。全部患者均恢复经口进食,无明显呛咳及吞咽困难。所有患者均发声成功,无一例因喉腔闭锁而致发声失败。结论:T3期声门上癌虽属晚期喉癌,但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熟练运用多种修复方法,提高外科手术技巧,保留喉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