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对应导联ST段下移(ST—D)已引起国内外临床重视,但其临床意义和产生机理尚有争论。本文通过56例AMI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试图探讨AMI伴ST—D现象与梗塞面积、心律失常、心衰、再发梗塞、心源性休克及死亡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为已确诊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45例确诊为AIMI的病人进行心电图ST段Ⅱ、Ⅲ、avF、V1-V6测量,记录发病后1周内峰值,对测量结果分组统计处理.结果 45例中有35例出现相应导联ST段下降,占77.77%.比较发病一周内四个时间点ΣST无显著差异,P>0.05;ST段下降(V1-V6)与ST段抬高(Ⅱ、Ⅲ、avF)间有相关(峰值r=0.34,总和r=0.39),但ST段抬高或下降组均与无ST段变化组有明显差异(P<0.02-0.001);血CPK峰值在有ST段改变组均值大于无ST段变化组(P<0.05);心衰和心律失常在ΣST段下降(V1-V6)组高于无ST段变化组. 结论 AIMI伴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不能认为是镜像反映,而应考虑其前壁受累,并作为观察病情改变或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在基层医疗单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5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证明出现梗塞区对应导联ST段下移时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在AMI时出现ST-D意味着较大范围的梗塞或缺血。建议对AMI有ST-D者给予足够重视,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我所收集的43例前壁和下壁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心电图,试从常规心电图梗塞区对应导联ST段压低变化来探讨其临床特征。临床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我所及医院前壁和下壁AMI共43例,诊断均依WHO标准。男37例,女6例,年龄38~83岁(平均61岁)。43例中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24例(24/4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偏移的研究进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110003)霍玉玺本文就国外急性心肌梗塞(AMI)时的对应导联ST段偏移的研究进展综合如下。一、下壁AMI时的前壁导联ST段偏移下壁AMI时的前壁导联ST段下移,其发生机理,一般认...  相似文献   

6.
7.
报告1例典型非Q波急性心肌梗塞病例,说明临床上不能完全根据心电图有无Q波的存在而诊断为透壁性和非透壁性心肌梗塞。本文以Q波和非Q波性心肌梗塞的命名,对心肌梗塞的规律进行了探讨,以此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8.
孙琳  段秀山 《中原医刊》1995,22(1):44-44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梗塞部位心电图ST段抬高,而对应导联ST段压低(R—ST—D)。以往认为此变化是AMI心电图之镜面改变,新的观点认为是远离梗塞部位心肌缺血。我们对我科10年来65例下壁和前壁AMI心电图进行分析,回顾性比较有无R—ST—D组间的急性期临床并发症及死亡率情况。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经WHO标准确诊的初发下壁急性心梗(IAMI)和前壁急性心梗(AAMI)的病例共65例。IAMI对应V_1—V_6导联,AAMI对应Ⅱ、Ⅲ、avF导联。IAMI31例为Ⅰ组,AAMI34例为Ⅱ组,Ⅰ、Ⅱ组间再分A、B组。有R—ST—D者(以入院第一天记录的心电图所对应导联中至少同时有二个导联ST段压低≥0.1mv并持续72h以上)为A组;无R—ST—D者为B组。IA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2.9岁。IB组15例(男11例,女4例),其中4例合并正后壁AMI,平均年龄60.7岁。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观察了40例行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旨在评价 AMI患者高侧壁与下壁导联 ST段偏移的相互关系、ST段偏移与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显示, 23例前壁 AMI患者中仅 7例( 30. 4%)有下壁导联ST段下移,这7例均有下壁供血冠脉明显狭窄,其中3例有、4例无高侧壁导联ST段上抬; 17例下壁或下后壁 AMI患者中有 12例(70.6%)出现高侧壁导联 ST段下移,这 12例中有5例仅有右冠脉病变而无高侧壁供血冠脉狭窄。由此可见,下壁供血冠脉明显狭窄是前壁AMI患者出现下壁导联ST段下移的原因之一;Ⅰ、aVL导联ST段下移可能是下壁 AMI时 Ⅱ、 Ⅲ,aVF导联 ST段上抬的镜像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电图S-T段不同形态的改变特征对于冠心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 对218例有体征及症状,存在阵发性心绞痛的患者,经胸部X线光片、血脂、心脏彩超和活动平板实验心电检查确诊的患者,进行12导联全自动心电图描记,并对S-T段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18例冠心病患者中,S-T段水平型16例(占7.3%),水平抬高型6例(占2.75%),上斜型156例(占71.56%),下斜型22例(占10.09%),U字型8例(占3.67%),弓背型10例(占4.59%).结论 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对于心电图S-T段的变化,不能简单笼统的说成ST-T变化,应对心电图S-T段形态的各种变化作出较详尽的描述.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特点的正确描述是提高冠心病诊断水平和病情判段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时对应导联ST段下移(简称ST-D),是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目前对其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仍有争论,现将我院1985年1月~1991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41例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心电图演变将急性心肌梗塞分为Q波和ST梗塞,以取代既往透壁性和非透壁性梗塞的分法,并通过9例典型ST梗塞患者,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6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中前壁导联ST段下降对近期临床经过与预后的影响。结果提示,前壁ST段下降对近期经过与预后有重要影响;前壁ST段降低的机制可能是复杂的,除镜像ST段变化外,前壁缺血和(或)梗塞面积大在不同的病例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远隔对应导联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6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患者中死亡和存活病例,有无远隔对应导联的ST段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36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死亡组155例,存活组210例.在死亡组,远隔对应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为42.58%,压低持续时间12~24h,压低/抬高比值>1.0;存活组ST段压低发生率为12.05%,ST段压低呈一过性,压低/抬高比值≤1.0;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伴有远隔对应导联ST段压低患者发生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明显多于不伴有ST段压低者,其中14例伴有胸前导联ST段持续压低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又发生了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伴有远隔对应导联ST段者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17.
操向瑛 《河北医学》2001,7(1):63-64
目的:观察心肌梗塞病人发病24h内及发病后48-72h r QTd变化情况,了解QTd与心梗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本组纳入心梗病人62例,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未发生室民生心律失常两组,分别测量其发病24h 及发病后48-72h的QTd,并比较两组指标,结果:(1)发生室内性心律失常的心梗病人QTd显著高于未发生心律失常组,(2)心梗发病24h内QTd显著高于发病后48-72h ,结论:急性心梗病人测量QTd对于预则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翰凡 《广西医学》1996,18(4):357-358
对46例急性心肌梗塞入院心电图QTc散度分析,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死亡组的QTc离散度又大于生存组(P〈0.001)。在QTc≥60ms的病例中,其心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表明QTc离散度可做为观察急性心肌梗塞病情转归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 ,1 3岁 ,因前心区不适伴疼痛 ,活动后加重 6d入院。查体 :T3 6 7℃ ,P1 3 0次 /min ,R2 5次 /nin ,BP1 6 /1 0 7kPa ,口唇发绀 ,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 ,可闻及哮鸣音。心界扩大 ,以左侧扩大为主 ,心尖部可闻及Ⅲ~Ⅳ级舒张期雷鸣样杂音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P2 >A2 ,肝大于肋下约 6cm~ 7cm ,剑下 8cm ,质中等 ,表面光滑 ,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超声心动图示 :鲁登巴格综合征伴肺动脉高压。临床诊断 :1 .先天性心脏病 ,鲁登巴格综合征 ;心力衰竭。 2 .上呼吸道感染。心电图图 1…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伴发心绞痛,住院治疗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塞,随后又发生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存活。本例主要因甲状腺机能亢进而影响了心肌氧的供需平衡。本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为控制甲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