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血小板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抗血小板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陈方平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内皮受损,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都可因为暴露了内皮下的粘附蛋白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胶原等而引起和血小板膜粘附蛋白受体(GPIb/Ⅸ、Ⅰa/Ⅱa)之间的粘附反应。随之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其共同的发病机制是斑块破裂,斑块下脂质、胶原等暴露,使血小板黏附,激活血小板的血栓素A2(TxA2)受体、二磷酸腺苷(ADP)受体及凝血酶受体,并最终激活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使血小板聚集并结合纤维蛋白而致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AC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进展(2)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其并发的病变,是最常见的死亡病因之一,且其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血小板作为血栓的主要组成成份,在血栓形成中,特别是在动脉血栓和微血管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常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当血管壁受损如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暴露血管内皮下基质,血小板就会通过其表面膜糖蛋白(GP)Ⅰ b与yon Willebrand因子(vWF)结合而黏附于内皮下的胶原组织,同时通过其表面的胶原受体GP Ⅰ a-Ⅱa和GPⅥ直接与胶原相结合,从而牢固地黏附于内皮下胶原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蜂胶提取液对血小板与胶原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灌注法,复制血管内膜创伤模型,在剪切应力为1000/s时,血液流经胶原膜后,测量血小板粘附面积。加入24%的乙醇作阴性对照组,终浓度为0.1g/L的24%乙醇蜂胶提取液为实验组,同浓度的阿魏酸作阳性对照组。结果阴性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较,胶原膜表面血小板粘附面积从24.0%降至11.5%,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阳性对照组胶原膜表面血小板粘附面积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实验组比较,血小板粘附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蜂胶乙醇提取液能明显降低血小板在胶原膜表面的粘附。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改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率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0例老年Ⅰ、Ⅱ期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含量,同时检测其血小板粘附率和最大聚集率。结果 高血压组血小板膜糖蛋白含量和血小板粘附率、聚庥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01),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组患者GMP-140  相似文献   

6.
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血小板GPⅡb/Ⅲ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变化。方法:采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了9例MPD患者血小板GPⅡb/Ⅲa的表达。结果:3例MPD患者血小板GPⅡb/Ⅲa。较正常对照表达降低,并出现小分子异常荣带,这些患者临床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且GPⅡb/Ⅱa发达高低与血小板数量无关。结论:MPD患者血小板GPⅡb/Ⅲa。的减低和表达异常,使患者血小板粘附、聚集等一系列止血功能小良或异常,是造成病人临床出血的原风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血栓形成和栓塞机理 1.动脉循环:表浅血管壁受损时,血小板粘附于损伤的血管内皮或内皮下。动脉受损的病例则较严重。如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动脉成血管细胞成份,包括胶原暴露在循环血中,这一结果标志着血小板激活,该过程是通过三种途径实现的。首先,胶原(来自损伤血管壁)和凝血酶(凝血过程中激活产生)刺激胞浆内钙离子释放,导致血小板收缩,引起血小板膜受体(糖蛋白Ⅱb/Ⅱa)结构改变,暴露出吸附纤维蛋白原和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位点,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血小板主要膜糖蛋白受体GPⅠb、GPⅡb/Ⅲ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1例择期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GPⅠb、GPⅡb/Ⅲa、聚集功能和计数进行检测。结果: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GPⅠb平均荧光强度和聚集功能在CPB开始后30分钟,CPB结束及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20分钟3个时点与其基础值相比下降显著(P<0.01~0.05),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GPⅡb/Ⅲa平均荧光强度在各时点与CPB前基础值相比明显增强(P<0.05)。结论:CPB中血小板主要膜糖蛋白受体发生了改变。血小板功能异常,是导致CPB术后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兔常温体外循环(CPB)前应用大剂量乌司他丁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材料和方法2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2组:乌司他丁组(U组,n=10)和对照组(C组,n=10)。U组在CPB前给予乌司他丁10×10^4U/kg,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CPB30min,流量为180—300ml/min,肛温维持在36.5~37.5℃。分别记录CPB前、停机、停机后1h、2h和3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率(PAR)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GPⅡb、GPⅢa的分子数。结果CPB后各时间点两组血小板计数较CPB前显著减少(P〈0.01),同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PB后两组PAR较CPB前显著下降(P〈0.01),同时间点C组PAR下降较U组更明显(P〈0.05)。CPB后两组GpⅠb、GpⅡb、GpⅢa分子数较CPB前显著减少(P〈0.01),停机后逐步恢复,同时间点C组较U组更明显(P〈0.05)。结论CPB后血小板数目减少,膜糖蛋白分子数降低,粘附能力下降。CPB前应用大剂量乌司他丁可减少CPB中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的分解,保护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0.
血栓形成在急性冠状动脉血管闭塞中起关键作用。而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用的靶点即是各种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最终共同途径。现就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脑血栓形成是在颈部大血管和脑内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发生的,当斑块破裂时,损伤的血管内膜激活血小板,血小板、血管内皮下组织和血液中多种成分结合形成血栓,由此可见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各种诱导剂引起血小板聚集的通路不同。但是,所有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因素均依赖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Ⅱb/Ⅲa)的活化,活化的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血小板膜GPⅡb/Ⅲa基因发生变异时,有可能改变血小板膜GPⅡb/Ⅲa结构和表达水平,进而影响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影响血栓形成。本文将对GPⅡb/…  相似文献   

12.
在内膜损伤和血栓形成中血小板聚集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断深入了解,近年来医药学家致力于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制。实验表明,位于血小板膜上的糖肽(GP)血小板受体与血小板活力密切相关。已证实GP有不同亚型,如GPⅠa/Ⅱa、GPⅠc/Ⅱa和GPⅡb/Ⅲa。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在血小板聚集中起着关键作用,而GPⅡb/Ⅲa在此过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GPⅡb/Ⅲa抗体的开发和临床研究,提示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由于这个发现具有潜在的治疗指征,因此,对该抗体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成直接抗GPⅡb/Ⅲa的嵌合单克隆…  相似文献   

13.
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首先在血管壁损伤部位黏附、激活,随后通过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使相邻的血小板连在一起,这是血小板聚集的共同最后通路。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被认为是目前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形成在急性冠状动脉血管闭塞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新一代的强力抗血小板制剂———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就此类药物在临床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机采浓缩血小板中,应用凝胶柱刀豆素A—琼脂糖、肝素—琼脂糖亲和层析与分子筛层析法,分离、纯化并得到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由α、β两个亚单位组成,糖蛋白Ⅱb可还原为糖蛋白Ⅱba(分子量为125kDa)和糖蛋白Ⅱbβ(分子量为23kDa),而糖蛋白Ⅲa为一条多肤链,分子量为95kDa,还原后为108kDa。经不同凝胶亲和层析、凝胶电泳分析,得到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为进一步筛选单克隆抗体和进行药物研发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h/Ⅲa受体阻滞剂可阻断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GPⅡh/Ⅲa受体的结合,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使用血小板膜GPⅡh/Ⅲa受体阻剂后血小板的功能被抑制以及与此类药物常与其他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合并使用,一旦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将是非常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其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已在多个临床试验中报道,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最终共同通路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完成。目前缺乏准确灵敏判定血小板抑制程度的临床检测手段,为此我们比较了改良血栓弹力图法(TEG)和传统流式细胞术判断ACS中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确立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病灶特征与血小板膜GPⅡb Ⅲa受体表达率的联系。方法 :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 31例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下病灶特征分为 :复杂病变组和简单病变组 ,流式细胞仪检测每例患者外周血糖蛋白 (GP)Ⅱb Ⅲa受体呈阳性表达的血小板比率 ,比较组间GPⅡb Ⅲa受体表达差异。 9例健康成人作健康观察组。结果 :冠脉造影示对应于心电图变化的罪犯病灶19例为复杂病变 ,12例为简单病变。复杂病变组血小板膜GPⅡb Ⅲa受体表达率 (5 9± 1 6 ) % ,显著高于简单病变组 2 2± 0 8% (P <0 0 1)。结论 :UAP患者冠造显示为复杂性病变者多伴有血小板膜GPⅡb Ⅲa受体表达率增加 ,可能更适合强化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 收集ACS患者59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19例,2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设为对照组.测定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C反应蛋白(CRP),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ACS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受体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SA患者 (P<0.01)及对照组(P<0.01).结论 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CRP在有无冠心病的人群及不同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对其检测有助于临床上识别和预测易损斑块,发现易损病人,以便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疾病恶化,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残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继发的血栓形成病变中起重要作用。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和二级预防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药联合应用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