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于1996年3月~1998年6月应用国产莫雷西嗪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60例,发现该药对房颤有较好的转律作用。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60例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0~71岁(平均54岁)。房颤病因:冠心病30例...  相似文献   

2.
老年房颤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常见的心律失常,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至今缺少有效的处理措施,成为心血管领域的重要课题。房颤的病因较多,且不同年龄组的主要相关病因不同。本文旨在对老年房颤的病因作一回顾分析。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999年2月-2000年2月在我院进行疗养治疗的房颤患者共51例,男40例,女11例,年龄65-91岁,平均年龄75.2±12.8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9例,占37.3%,持续性房颤32例,占62.7%,持续时间2-46年,平均12.5年。房颤均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  相似文献   

3.
Geller  JC  魏建华 《新医学》2001,32(7):403-403
为评价莫雷西嗪(moricizine)对维持心房颤动窦性心律的效果与安全性,作者进行了一项研究。选择85例连续收治的复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平均病程(2.6±0.5)年,平均应用2种抗心律失常药未能维持窦性心律,其中69例(81%)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4.6±1)mm,左心室射血分数0.51±0.01,90日内均无心肌梗死。莫雷西嗪用量609±9mg/d。结果有6例病人因明显不良反应、5例病人因转律失败而停药,6例发生轻微不良反应但无须停药。总共有74例病人坚持治疗,6个月时有68%的病…  相似文献   

4.
地尔硫协同地高辛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并快速性心房颤动22例浙江金华市中心医院心内科(321000)傅慎文为探讨地尔硫协同小剂量地高辛治疗快速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对1993~1995年12月间住院并用上述两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  相似文献   

5.
莫雷西嗪致窦性停搏1例上海宝钢医院心内科张小忆,王建,陈耀光男,55岁。因阵发性胸闷、心悸1月于1994年3月4日来本院作动态心电图示:多源室性早搏(室早),偶发房早,ST段水平型压低。3月6日拟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予莫雷西嗪(乙吗噻嗪)150mg...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脂、房颤再发率和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10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常规治疗同时,口服辛伐他汀剂量20mg/日;对照组58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追踪18个月,观察血脂、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2.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性房颤发生率: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再次发作5例(11.1%),明显低于对照组7例(12.1%,P〈0.05);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2例(4.4%);明显低于对照组14例(24.1%,P〈0.05)。3.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治疗组发生缺血性事件9例(20.0%),其中心力衰竭3例(6.6%),冠心病恶化再人院2例(4.4%),心源性死亡3例(6.6%),脑卒中1例(2.2%),明显低于对照组24例(41.4%,P〈0.05,见表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仅能够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而且能够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莫雷西嗪对非瓣膜病房颤转律并维持窦律的作用。方法:67例非瓣膜病房颤口服盐酸莫雷西嗪片450~750mg/d,分3次,服药至4周,复律成功患者,服维持量300~450mg/d,分3次,并随访1年。结果:67例房颤患者41例恢复窦性心律(61.19%),随访1年,维持窦性心律28例(68.29%)。结论:莫雷西嗪对非瓣膜病房颤转律并维持窦性心律疗效较高,毒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作为系统炎症因子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和持续的关系。方法入选58例房颤患者,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房颤36例,孤立性房颤22例;根据有无既往病史分为初发房颤组共20例,复发房颤组共38例;根据病变性质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共24例,持续性房颤组共34例。选择门诊及住院检查身体健康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CRP水平高于复发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持续性房颤组CRP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左房前后径明显增加,与阵发生房颤组左房前后径及对照组左房前后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持续性房颤组,CRP与左房前后径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CRP水平升高可能参与心房颤动发生,提示炎症反应具有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心外膜迷宫式射频消融心房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方法:对6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史3.3±2.7年,左心房直径34.7±5.3mm,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在瓣膜置换或分离术后继续在开胸状态下分别环形消融左右心耳根部及其间横窦、上下腔静脉之间及右房前壁和冠状窦。结果: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平均射频消融加瓣膜手术时间为3.0±0.7小时。无一例术中及术后发生心房穿孔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随访12~20个月,除1例患者于第8个月恢复房颤外,余均维持窦性心律。结论:本方法可以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67例快速型房颤治疗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7例快速型房颤治疗及病因分析广东省惠东县中医院(516300)周德发我院自1993年11月~1995年12月收治67例快速型心房颤动患者,现对其治疗及相关病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7例患者均有心悸、胸闷,心电图检查表现为各导联P波消...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术经导管治疗心房颤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房颤动(auricular fibrillation,A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可明显减少房颤患者病死率,降低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控制房颤。现将2006年1月~2008年8月我院6例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的治疗及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46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86.30%、复发率13.70%;阵发性房颤治疗成功率高于持续性房颤,复发率低于持续性房颤(P〈0.05);治疗成功组术后12个月左心房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复发组术前P波离散度大于成功组(P〈0.05),术后房颤周长小于成功组(P〈0.05)。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方法,对阵发性房颤疗效明显;P波离散度、术后房颤周长可作为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是否复发的临床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1989年5月以来,我院先后收治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6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来源和诊断标准:选自我院1989年5月~1995年12月住院、门诊病人,经心电图证实的阵发性房颤66例。诊断标准按发作不定时之房颤为阵发性,持续>6个月之房颤为持续性[1]。1.2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转律并维持窦律和控制心室率治疗对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50例PAF患者中22例经电击/可达龙/莫雷西嗪/心律平转律治疗后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为心律转复组,其余28例给予β受体拮抗剂和/或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和/或洋地黄类药物控制心室率为控制心率组。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及随访6月后进行评分。结果:两组阵发性房颤患者入院时均有明显的焦虑,6月后心律转复组与控制心率组比较,焦虑明显改善(P〈0.01)。结论: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积极转律并维持窦律能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特发性阵发性与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心钠素(ANP)水平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21例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时(A1组)和房颤终止后7天(A2组)及28例特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B组)的血浆ANP水平,同时测定各组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数,并与健康对照组(C组)进行比较。结果: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时及特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血浆心钠素水平及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A1组的血浆心钠素水平和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A2组(P<0.01),但血小板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特发性阵发性及特发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均存在血液浓缩,且与心钠素释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02/2008-02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心房颤动患者106例,其中持续性房颤组(〉30d)48例,阵发性房颤组(〈48h)58例。对照组(窦性心律)32例。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浓度。结果:心房颤动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心房颤动组中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CRP浓度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持续1周,血浆CRP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RP水平增高可能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提示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各类型心房颤动与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急诊入院心房颤动患者共141例,排除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8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35例,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21例。另选30例无心力衰竭、无肾功能衰竭、无心律失常患者作对照。患者于入院后4~24 h内完成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留取静脉血10ml,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并检测电解质。结果对照组NT-pro-BNP(215.5±102.2)pg/ml,低于房颤组的(825.2±186.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永久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NT-pro-BNP (2103.3±680.2)pg/ml,显著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组的(696.4±183.0)pg/ml及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562.7±113.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性心房颤动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室房颤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并与房颤类型有密切相关,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NT-pro-BN水平明显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及阵发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8.
护理干预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并发迷走反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刘华芬  杨新红  余姣荣 《护理研究》2006,20(22):2030-203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导管消融治疗是近年来临床心电生理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成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随着房颤电生理导管技术的不断改进及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多,一些术中相关并发症逐步显露,其术中发生的迷走反射是一种危险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探讨护理干预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并发迷走反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002年3月—2005年7月在我院行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心房颤动病人104例,其中阵发性房颤79例、持续性房颤25例,男8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静脉前庭隔离联合线性及碎裂电位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共4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长时程持续性房颤28例),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58.8±9.0)岁,病程(23.3±22.4)个月。消融步骤是先行肺静脉前庭隔离,后行线性消融,最后行心房碎裂电位消融。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服用培哚普利4 mg/d和抗心律失常药物3个月。甲状腺功能异常者,给予普罗帕酮450 mg/d,共3个月;术前未用胺碘酮者,术后即刻静点胺碘酮1 mg/min,6 h后减量为0.5 mg/min维持42 h,同时口服0.6 g/d连续1周,继之0.4 g/d连续1周,以后0.2 g/d,共3个月;术前口服胺碘酮患者,术后继续口服,0.2 g/d,共3个月。结果消融术中有9例房颤终止,2例先转变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峡部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窦律);3例转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最早激动点或者关键峡部消融后转复为窦律;其余患者均行电复律转复为窦律。平均随访(18.2±9.2)个月,共12例患者发作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房颤3例,房速9例。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隔离联合左房线性及碎裂电位消融能够破坏更多的维持机制,是治疗持续性房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煤矿工人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应用缬沙坦联合胺碘酮转复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方法选择住院的准备房颤复律且符合人选标准的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煤矿工人5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试验组(25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试验组给予缬沙坦加胺碘酮。试验起始时间是入选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试验终点是转复后12个月。终点事件:症状或无症状性房颤复发。结果试验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0%与42.3%)。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左心房内经(LAD)显著小于对照组[(49.3±4.8)mm与(52.3±4.5)min,P〈0.05]。结论LAD是风心病持续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在煤矿工人风心病持续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防止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