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是脊柱病变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标准方法。常规术中透视监测行颈胸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相当挑战性,本文旨在就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进行初步分析。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3月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对21例患者(年龄17~63岁,平均43.4岁)共行102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前采用0.75mm薄层螺旋CT数据扫描并导入计算机工作站进行脊柱三维重建;术中进行工具注册和匹配后对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实时显示。术后所有病例均采用CT和X线平片随访监测效果。结果手术顺利,螺钉大小选择合适,102枚椎弓根螺钉中100枚螺钉(98%)固定位置及方向准确,2枚椎弓根螺钉突破椎弓根外壁距离小于2mm。所有操作均未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并发症。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室人员所受X线辐射量明显减少。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项安全的手术,且手术精度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使用神经导航技术进行脊柱内固定。方法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对16例患者置入70根椎弓根(侧块)螺钉。通过术后X线摄片核实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置入的70根椎弓根(侧块)螺钉长度和直径选择合适,其中68根(97·1%)固定位置及方向准确;早期曾有1根穿出至椎体前方(<1mm),未作处理;1根穿出至椎间盘,经翻修后固定情况良好。无神经和血管损伤症状。结论使用神经导航技术,可以前瞻性地判断置入椎弓根(侧块)钉的大小、位置,实时监测置入过程,提高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术中脊柱影像三维重建及注册配准对神经导航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生物力学理论在脊柱内固定器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 目的:对脊柱椎弓根螺钉应用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6-01/2010-10 CNKI和Pubmed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或“Pedicle Screw,Biomechanic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最终入选49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力学不仅为内固定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也是测试和评价新设计内固定器效果的最终依据和标准。文章结果显示椎弓根螺钉植入点、植入方向、螺钉大小、螺钉形状、螺钉材料对脊柱生物力学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人体腰椎模型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准性.方法 利用0型臂影像系统对模型进行正侧位扫描,并三维重建,获取3D-CT数据,传入手术机器人系统,规划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进钉点和进钉方向.手术机器人系统利用3D-CT数据自动注册后,置入椎弓根螺钉.应用置钉前后的3D融合图像,按照Gertzbein-R...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CASNS),是经典(框架)立体定向技术、现代影像诊断技术、微创手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1986 年美国的Roberts 等率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至20世纪90 年代Steinmann 等将CASNS 用于脊柱外科,有些学者认为这是脊柱外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效果,但因其椎弓根容积小、个体差异大,与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等组织毗邻等原因使这一内固定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寰枢椎椎弓根置入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的:探索自主研制的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进行寰枢椎椎弓根双置入的原理,以建立一种精度更高、更为安全且简便易行的新方法。 方法:置入前在头尾侧等分椎弓根的寰枢椎CT剖面图像上,于正中矢状线两侧、椎骨后部弧形骨线上各选取一点,其联线构成一条横线;位于该横线与切过寰枢椎后部最远点的水平线间的正中矢状线构成一条竖线,这样就在寰枢椎椎骨上即体内设置了一条长度已知且相互垂直的横线与竖线。术中在双置入机器手两定位杆尖端间和线配准器上各设定一条相互垂直的横线和竖线,即体外横线和竖线,其长度分别与体内横线和竖线相等。通过X射线侧位透视,将体内和体外的横线与竖线配准,并使两定位杆的尖端紧压寰椎后弓骨面,从而确定寰枢椎椎骨的正中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设定双置入机器手两导针中心轴线间的距离与左右两置入点间的距离相等,且其中心轴线与正中面的夹角与术前测量的椎弓根中心轴线与正中矢状线的夹角相等,实时动态监测下,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沿椎弓根中心轴线准确双侧置入。 结果与结论:应用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行寰枢椎椎弓根双置入,当体内、外的横线及竖线配准及双置入机器手两定位杆的尖端紧密接触弧形骨面时,两导针的尖端只能落在左右椎弓根的置入点上。实时动态监测下,可保证沿寰枢椎左右椎弓根中心轴线准确双置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不当的原因。 方法:选择2002-01/2008-01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经影像学证实的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不当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3~68岁,平均52.5岁。其中胸腰椎骨折5例,腰椎滑脱症8例,退行性腰椎疾病6例。椎弓根固定系统:Steffee 4例,DRFS 3例,RF 6例,AF 4例,GSS 2例。所有病例均经X射线正侧位平片及经椎弓根平面CT薄层扫描观察椎弓根螺钉位置,包括螺钉与椎弓根及硬膜囊,周围大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 结果:患者自螺钉置入后至发现椎弓根螺钉误置时间为5~69 d,平均18.5 d。其中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7例,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4例,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脊柱侧弯伴旋转)2例,螺钉置入过深2例,螺钉进入椎间孔2例,进入椎间隙2例。 结论:螺钉置入不当的原因与对局部解剖变异及操作技术有关,提高手术技巧、术前术中影像学的测量及监控是正确置钉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背景:椎弓根螺钉系统已是最为常用的脊柱内固定器械,但其钉棒断裂在临床上仍时有发生。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在临床中断裂的并发症,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 设计、时间及地点:三维有限元分析,于2007-11/2008-03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1名成年志愿者,年龄27岁,身高174 cm,体质量63 kg,经X射线检查排除脊柱疾病。 方法:建立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5种生理载荷,对比分析不同载荷下螺钉、连接棒的应力分布。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载荷下螺钉、连接棒各部分的应力。 结果:椎弓根螺钉系统各部分于垂直压缩下的应力远小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所受压力。垂直压缩下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近棒段,而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应力主要集中在连接棒上。 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设计及类型的选择,术中的规范操作,术后康复活动的指导及保护、适时取出内固定等对预防其断裂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枢椎椎弓根螺钉置人方法。方法选取8具成人颅一颈椎标本,采用改良四柱式定位框架固定于枕颈,使颅-颈-肩形成统一刚体,保持空间位置恒定,CT薄层扫描获取枢椎三维定位信息,采用Aero—Tech立体定向手术规划系统三维建模,设计安全、可视化、个体化的虚拟置钉路径,反复虚拟演示验证钉道安全后,导向弓把持下置人导向钢针,复查CT评价置钉的准确性。结果16个枢椎椎弓根置钉过程中,方向出现偏差(横突孔突破)1个,失败率为6.25%。结论目标椎弓根的容积三维重建、置钉路径可视化设计和虚拟演示,使操作过程简单、直观而精确,不需要线形和角性参数的测量;加上导向抓持装置提供的稳定性,使该技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3D打印导航模板与计算机导航系统在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及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3D打印导航模板与计算机导航系统在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2-11,由2名研究者分别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所提取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包含3篇随机对照试验,其质量评价均为中等偏倚风险,4个回顾性研究,根据NOS量表进行评分,结果均>7分,为高质量文献;所纳入的文献共包含346例患者,其中3D打印组178例,计算机导航组168例。Meta分析显示,3D打印组和计算机导航组在手术时间(MD=-41.10,95%CI:-74.54~-7.67,P<0.05)、平均置钉(MD=-4.92,95%CI:-8.50~-1.35,P<0.05)和置钉准确率(RR=1.09,95%CI:1.04~1.15,P=0.001)上差异均有...  相似文献   

11.
应用椎弓根外内固定技术2004/2007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治疗34例患者,固定前采用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钉点、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钉角度和直径,固定中椎弓根钉入点为横突尖,进钉方向为平均向头侧倾斜10°~ 20°、与中线成角30°~40°,顺椎弓根外侧皮质进入椎体,固定后CT加密扫描观察螺钉周围的皮质骨是否完整、是否靠近节段血管、是否穿透皮质骨,评价置入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4例患者共置入160枚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CT加密扫描和X射线片观察到148枚(92.5% )螺钉置入准确,12枚(7.5%)螺钉发生错置。实验结果表明,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与椎弓根内固定相比,具有更宽的置入宽度,更长的螺钉长度,以及更大的内聚角度,具有安全可靠、简单实用等优点,并具有生物力学优越性,是胸椎后路内固定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述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9/2009)和Medline (1989/2009)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椎弓根螺钉、胸腰椎、骨折、生物相容性”和 “Pedicle screws,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biocompatibility”,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共检索到57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2篇文章。从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和椎弓根螺钉并发症的防治2方面进行总结,对椎弓根螺钉临床应用进展,生物相容性,预防椎弓根螺钉断裂3方面进行探讨。 结果: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内固定后易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和向伤椎空腔内置入自体骨或人工材料,可以有效减少置入物的松动、断裂等并发症,但价格昂贵。内固定时充分植骨,骨折愈合后适时取出置入物能有效的防止脊柱内固定器的断裂。不锈钢材料的椎弓根螺钉强度较大,但组织相容性差。钛类内固定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较好,但其刚度较小,容易断裂。 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最有效手段。各种椎弓根螺钉的生物相容性均有待提高,钛类椎弓根螺钉组织相容性较好,其刚度需要提高,不锈钢材料椎弓根螺钉刚度较好,但其生物相容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无框架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腰椎弓根标准轴位引导置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很好的生物力学效果,是目前脊柱外科常用的技术。各种各样的经椎弓根引导置入方法,包括计算机辅助导航等,均存在一定的失误率,误置会导致严重后果。 目的:采用自主研发的无框架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在椎弓根标准轴位透视引导下置入导针,以期为临床探索一种精准度更高、操作更为简便的经椎弓根穿刺或置入方法。 方法:取6具干燥腰椎体标本(L1~L5),置针前用CT扫描并三维重建后,测量椎弓根中心轴线与椎体自身矢状面的夹角α,以及它与椎体上终板前后缘连线所在平面的夹角β。术中C臂机透视确定腰椎骨标准正位像后,依据α与β角度将其向目标侧椎弓根旋转,进行椎弓根标准轴位投照,遥操作机器人,令导针沿椎弓根近圆环状投影的中心置入。置针后摄椎体侧位像、轴位像观察导针的位置,并行CT扫描测量针道α及β角。 结果与结论:60个椎弓根均成功置入导针,置针后椎体X射线侧位像、轴位像及CT扫描横断面图像显示导针位于椎弓根中心,均未见导针接触或穿破椎弓根骨皮质。提示椎弓根标准轴位投照引导下无框架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置针,是一种精准度高、可靠安全的新方法,操作简便,并能减少或避免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述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9/2009)数据库,检索关键词“Pedicle screws,thoracolumbar,fractures,biocompatibility”,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CNKI(1989/2009)数据库,检索关键词“椎弓根螺钉,胸腰椎,骨折,生物相容性”,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57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纳入31篇文章。 结果: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内固定后易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和向伤椎空腔内置入自体骨或人工材料,可以有效减少置入物的松动、断裂等并发症,但价格昂贵。内固定时充分植骨,骨折愈合后适时取出置入物能有效的防止脊柱内固定器的断裂。不锈钢材料的椎弓根螺钉强度较大,但组织相容性差。钛类内固定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较好,但其刚度较小,容易断裂。 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最有效手段。各种椎弓根螺钉的生物相容性均有待提高,钛类椎弓根螺钉组织相容性较好,其刚度需要提高,不锈钢材料椎弓根螺钉刚度较好,但其生物相容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脊柱外科手术中已广泛应用术中肌电图监测,但肌电图监测标准仍有待深入研究,而术中肌电图监测在国内的应用报道十分有限。 目的:分析电诱发肌电图监测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过程中的敏感程度以及可靠性。 设计、时间、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8-07/2009-0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完成。 对象: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4例,男31例,女43例;年龄22~83岁,平均58岁。 方法: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椎管内手术操作中全程使用电诱发肌电图监测,刺激电流为2 Hz、时程0.2 ms的方波脉冲电刺激,打入椎弓根螺钉时刺激强度限制为0~60 mA,电刺激强度为逐级递增。腰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神经根探查松解等椎管内手术操作时刺激强度限制为2~4 mA。于双侧长收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肌腹中部及肛门括约肌记录分析肌电反应。 主要观察指标:实时监测和记录自由肌电反应及触发肌电反应中动作电位出现的时间、频率、振幅、肌群,以及术后神经根功能损伤及恢复情况。 结果:74例患者在术中肌电图监测和3-D脊柱导航系统帮助下共置入378只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仅有3只椎弓根螺钉(L4 2只,L5 1只)置入过程中,当电流强度小于10 mA时即出现肌电反应,及时提醒术者,经术中C臂X射线透视证实椎弓根骨皮质穿透,而予以重新置入,置入准确率达99.2%。电诱发肌电图监测下进行椎管内手术操作,仅2例患者术中进行L5,S1节段减压、松解时反复出现下肢明显肌电反应, 术后出现下肢神经症状较术前加重,经2~4周保守治疗后恢复,神经根误损伤率为2.7%。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不可逆的相关神经根损伤症状。 结论:椎弓根螺钉置入腰椎椎管内手术过程中电诱发肌电监测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操作、预防神经根损伤。与术中脊柱导航系统的联合应用可增加监测的敏感性,在复杂腰骶椎术中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为避免单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出现的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合并植骨时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后凸畸形丢失,而发展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合并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已有应用,但其生物力学方面鲜有研究。 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12个冻存的新鲜胸腰段脊椎(T12~L2)标本,用于制备胸腰椎骨折模型,备测试。分为3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给予经单侧椎弓根注入低黏度的含对比剂骨水泥5~7 mL;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于T12、L2椎弓根置入螺钉;强化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同时行伤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测试各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 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静态抗压强度与刚度均小于强化组最大强度和刚度(P < 0.0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较小强度下出现弯曲,而强化组在达到极性轴向压缩强度时才出现弯曲。提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提高了固定的强度及刚度,并且维持了复位伤椎高度,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腰椎前路腰椎间融合后辅助固定的各种关节突关节螺钉的生物力学安全性存在普遍担忧,限制其临床应用,未见文献报道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比较研究。 目的:建立L4~5椎前路椎间融合后路分别用双侧椎弓根螺钉、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及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相同的负荷和转矩,比较分析3种螺钉和椎间融合器的应力状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8-02/2009-01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PHILIPS Brilliance64排螺旋CT扫描仪,数据输出DICOM 3.0 格式;Mimics 11.1软件;Simpleware3.1软件;Abaqus6.8软件;Photoshop 7.0软件;DEPUY AcroMed皮质骨螺钉和Zimmer椎间融合器;GSS椎弓根螺钉系统。 方法:建立L4~5椎前路椎间融合后路分别用双侧椎弓根螺钉、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及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3种螺钉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施加500 N/6 N•m载荷模拟前曲、后伸、左侧弯、左旋运动,用Abaqus 6.8软件比较分析3种螺钉和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变化和分布特点。 主要观察指标:应力峰值,应力集中区云图。 结果:在500 N/6 N•m载荷下,椎弓根螺钉在屈、伸时的应力较两种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应力小,在侧弯和轴向旋转时较大;两种关节突关节螺钉应力特点相似。在椎弓根螺钉坚强固定时,椎间融合器有应力遮挡现象。 结论:在较小的转矩下,前路腰椎间融合后两种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的安全性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相近。使用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除减少创伤、节约成本等优点外,还可减少对椎间融合器的应力遮挡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术中CT辅助下椎弓根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术中CT辅助下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的39例脊柱脊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脊柱脊髓损伤6例,颅颈交界区畸形6例,脊柱退行性变14例,脊柱脊髓肿瘤13例;术后应用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价螺钉植入的精确性。结果 椎弓根螺钉固定总数为112枚,术中根据CT影像进行位置修正的螺钉共38枚;其中脊柱脊髓损伤23枚,颅颈交界区畸形8枚,脊柱退行性变40枚,脊柱脊髓肿瘤41枚;颈椎 23枚,胸椎48枚,腰椎41枚。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级0级105枚,1级5枚,2级2枚。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脑脊液漏2例、神经损伤1例,未发生与螺钉植入直接相关的并发症,也无二次翻修病例。结论 术中CT能够帮助术者在术中发现位置不良的椎弓根螺钉并对其进行修正,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固定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修复脊柱骨折影像学测量参数和临床应用情况,寻找合理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2000-01/2010-06有关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应用于脊柱骨折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参数,cervical pedicle ,cervical pedicle ,set screw, parameter”。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0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椎弓根螺钉大小的选择应依据术前影像学测量所得到的事实参数,选择合适的螺钉。通过椎弓根螺钉贯穿前、中、后三柱,对整个脊柱都有固定作用,而且两侧椎弓根相互成近似直角,这种立体结构是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具有较强的抗侧弯和轴向扭转作用,此即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基础。术前传统的普通X射线片测量手段已经被目前的CT三维扫描替代。随着计算机和材料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精细的三维成像技术辅助了内固定的发展。结论:虽然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的颈椎置钉效果较好,但在国内尚难普遍开展应用,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有丰富的置钉经验,选择合适的置钉方法和完善的术前计划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的优越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对17例病人植入76枚椎弓根螺钉,记录单个椎体注册时间、钉道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型臂照射次数、导航精度、术中螺钉重植次数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行CT检查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结果平均单个椎体注册时间(6.3±2.1) min,平均钉道准备时间(2.6±1.3)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53±70) ml;平均“C”型臂照射次数(3.5±0.5);平均导航精度(0.9±0.1) mm。根据Richter法评估螺钉植入位置:优70枚,良5枚,差1枚;优良率98.68%。术中重植螺钉4枚,重植率5.26%。10例病人随访3~7个月,均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结论在神经导航辅助下,术者可以实时监测螺钉植入过程,前瞻性地判断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大小、位置,使椎弓根螺钉植入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