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舌诊临证辨证特色诠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的著名医家,他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功勋卓著,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张仲景不仅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首创者,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在对中医诊法的贡献中,他不仅是掌握主诉诊断的第一人,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同时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他对舌诊的辨证应用颇有特色,大大的发展了<内经>外感病中的舌诊内容.他在<伤寒论>论六经辨证中,就有三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疾病中就有14种疾病运用过舌诊进行辨证,而且总结了一定的规律,如观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重在于察舌苔的变化;对三阴病及五脏病变,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察舌内容中首创察舌苔,对舌象观察涉及到舌质、舌苔、舌味觉等方面,更加丰富了<内经>的舌诊,将舌诊辨证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所载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旨在探讨仲景的舌诊辨证经验,使之能更好的得以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舌诊包括察舌体、舌苔、舌态等,张仲景认为,三阳病及六腑病,重在察舌苔变化,因为三阳病及六腑病多为外邪侵袭,病位表浅,正气尚未衰,舌质变化不明显;三阴病及五脏病,重在察舌质形态,因为三阴病及五脏病病位在里,舌质变化较显著。根据舌诊,可以推求疾病病因、论述病机、确立治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张仲景首创了舌苔概念,明确了舌诊内容,并根据舌诊辨疾病表里、寒热、虚实,重视同舌异病情况的辨证法。其既重视舌象变化,又强调四诊合参,既有舍症从舌,又有舍舌从症,既有同病异治,又有异病同治,即同一舌象,病机不同,治疗亦不同;同一病证,舌象不同,治疗也各具差异,以辨证论治为主。  相似文献   

3.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把握病情变化、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舌诊通过舌苔、舌质及舌态等方面的各种现象来获取诊断资料,从中发现规律,为辨证论治提供科学依据。舌苔在中医舌诊辨证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舌鉴辨证》指出要"刮舌验苔以辨疾病",《形色外诊简摩》云:"有病,则舌必见于苔,病藏于中,苔显于外"。现代医学认为舌苔的厚、薄、腻、  相似文献   

4.
察舌辨证的内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由于条件所限制,其内容不很完善,仅舌质的论述稍多,如“舌干”、“舌痿”、“舌本强”,而对舌苔的论述很少。《伤寒杂病论》虽然继承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察舌辨证的辨证方法,但就其内容而言,仍然很不完备。《伤寒论》全书10卷,直接论述舌诊的内容仅有6条;《金匮要略》一书22篇,只有3条直接论舌苔,1条论舌质,1条论舌态。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舌诊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从张仲景运用舌诊的一般规律、舌诊的目的,舌诊临床评价三个方面,对张仲景舌诊规律进行了探讨,希望能较全面地反映张仲景舌诊的内容及其学术成就。张仲景舌诊的一般规律:三阳经、六腑病症,重在察舌苔;三阴经、五脏病症,主要审舌质。舌诊目的:主要用来推求鉴别病证。临床评价:舌诊不能取代其他诊法,同一舌象,机理不同,治疗各异。同一病证,舌象不同,治法有别。  相似文献   

6.
《古今医案按》云:“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说明舌诊是最为可凭的辨证依据。舌诊包括舌质和舌苔两部分,它们各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疾病内在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中的"察舌辨证",就其内容而言,仍然是很不完备的,《伤寒论》全书10卷,直接论述舌诊的内容不过6条而已;《金匮要略》一书22篇,只有3条直接论舌苔,1条论舌质,1条论舌态。尽管如此,本文主要从判断疾病的预后,指导疾病的治疗,分辨疾病的表里层次,划分疾病的寒热属性,决定疾病的处方用药等方面以及舌质、舌形的论述,来说明仲景"察舌辨证"的内容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之舌诊内容包括察舌体、望舌苔、问舌觉3部分。据笔者统计,《伤寒论》全文论及舌诊者共有23条,病证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三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等。然后世论《伤寒论》诊法者,多重脉证而轻舌诊,舌诊之论多散见于各类伤寒研究专著中,很少有人专门系统论及。笔者认为,张仲景舌诊之法与临床结合紧密,颇具实用价值,故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1 舌诊的方法1.1 察舌体 正常的舌体红润、柔和而灵动,反映脏腑气血充盈,故察舌体可以诊脏腑气血之盛衰。1.1.1 舌痿 指舌体痿软无力,主筋脉失养。如《伤寒论译释》载“辨不…  相似文献   

9.
李文政 《新疆中医药》2007,25(4):115-115
通过观察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舌质、舌苔变化,以提示病变发展的程度及辨证用药。中医之舌诊,肇始于《内经》,补充阐发于历代,时至今日已日臻完备,与脉诊学并驾齐驱,成为中医诊断学中的一门独立分学科,其实用价值,有时甚于脉诊。《内经》中脏腑与舌之间关系的论述,即心与舌、肝与舌、脾与舌、肾与舌的关系等,是舌诊的生理基础。由此可知,脏腑皆可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舌相联系。因此,不但脏腑之精气可以上荣于舌,而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辨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主要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脉证合参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这些辨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1 辨六经融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首先确立六经之为“病” (提纲证 ) ,然后在六“病”的前提下 ,再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为此 ,有人建议将“六经”改称“六病”。六病皆有自己的因、机、证、治 ,如太阳病 ,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1.
脉诊是中医基本理论和诊察疾病的特色。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跌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强调了脉诊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同时论中六经病皆以“脉证并治”名篇,证,脉并重,把脉象与病因,病机,治疗,予后有机地结合,使之成为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属脉学上的一份宝贵遗产。笔者仅就《伤寒论》中有关脉诊的主要内容略叙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脉诊是中医切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医圣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发挥,使脉象成为辨病、辨证、指导治疗和判断病势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伤寒论》则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体系。作为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之一的辨证论治是从《伤寒论》开始形成的,具体而言就是从《伤寒论》中的外感疾病的六经辨证拉开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序幕。 《伤寒论》初学者,往往会觉得尽管《伤寒论》言简义赅且能很好地指导实践,但是它却是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近现代中医的辨证论治都通过四诊去获得资料,而在《伤  相似文献   

14.
陈一江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2):722-723
《金匮要略》阐述了张仲景关于杂病诊断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诊断学特色。在诊察方法上,张仲景四诊并用,但侧重于问诊和脉诊,较少用舌诊。在杂病的诊断上,注重脏腑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开创了辨证论治之先河。《金匮要略》在症状的诊察方法方面,在辨证方法上,在病证诊断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医诊断学特色,现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伤寒论》浮脉的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十分重视脉诊,《伤寒论》中关于脉诊的条文共有14 6条,而论述浮脉的就达到了64条之多,因此阐明浮脉在疾病辨证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既有助于深入理解张仲景的脉诊特色,又有益于进一步理解仲景的辨治思路。主要从浮脉在表证和里证的辨证治疗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明确《伤寒论》中浮脉在张仲景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辨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一部分,它标志着中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也是中医临床上占重要地位不可缺少的检查常规。舌质反映正气情况、脏腑虚实、气血盈亏;舌苔反映邪气情况,病邪深浅及胃气存亡。但要正确诊断疾病,必须舌象、脉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舌诊是观察患者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隗继武教授临床善治脾胃病,他认为舌诊作为中医重要的诊疗手段,对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以及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均有指导意义,隗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体、舌态、舌下脉络来判断脾胃病的性质、邪气的深浅、正气的盛衰,以及疾病的预后与转归,为脾胃病的辨证,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8.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伤寒论>舌诊的有关内容,主要从舌苔、舌质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舌诊在临证中的应用.通过舌苔、舌质的变化,来说明疾病之寒热、虚实、表里及阴阳归属,从而予以辨证论治.对临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内经》之“舌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渝 《河南中医》2009,29(2):118-119
舌诊乃中医学的独特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内经》有关舌诊的论述虽然不是很多,但已肇研究之端,实为后世系统研究和发展的理论渊源和基础。本文搜集《内经》全书有关舌诊的散在论述,分为“舌诊的依据和原理”、“舌诊的内容与主病”两部分,后者涉及到舌质之形态、颜色、润燥,舌苔之颜色,以及语声、味觉等,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发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