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乙型脑炎病毒持续感染株E区序列变异与病毒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脑炎病毒(JaGAr-01株和Nakayama株)持续感染变异株性状与E区基因序列的关系.方法将两种乙脑病毒野生株分别感染人肝癌KN73细胞,建立乙型脑炎病毒持续感染系.采用PFU法进行病毒滴度测定;为探讨持续感染病毒的增殖性,将两种病毒野生株及其持续感染株分别感染KN73细胞;利用E区特异引物以RT-PCR法得到两种病毒E区基因片段,应用基因测序反应进行序列分析,并对两种病毒株E区序列进行比较.结果在KN73细胞中两种持续感染株的增殖性比野生株明显低下.E区基因测序显示:与JaGAr-01野生株比较,其持续感染变异株有4个氨基酸发生置换(第61位酪氨酸→天门冬氨酸,第219位组氨酸→酪氨酸,第384位缬氨酸→谷氨酸,第418位脯氨酸→丙氨酸);持续感染Nakayama株与其野生株相比有11个氨基酸发生置换(第51位精氨酸→丝氨酸,第61位酪氨酸→天门冬氨酸,第83位赖氨酸→谷氨酸,第123位丝氨酸→精氨酸,第209位精氨酸→赖氨酸,第227位脯氨酸→丝氨酸,第276位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第290位精氨酸→赖氨酸,第387位赖氨酸→精氨酸,第418位亮氨酸→脯氨酸,第454位精氨酸→甘氨酸).对比还显示基因变异后的持续感染JaGAr-01株和持续感染Nakayama株氨基酸排列的相同性达99.2%.结论乙脑病毒的持续感染变异株增殖性低于野生株;乙脑病毒变异株E区存在基因变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患者HBV基因耐药性变异的长期监测,验证基因芯片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针对HBV3个主要的拉米夫定耐药性相关突变设计探针,制成HBV耐药寡核苷酸芯片,选取51例应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基因芯片和传统测序的方法对其进行24个月的监测,观察HBV基因变异情况。结果39%的患者在用药2年内发生了耐药性突变,使用基因芯片与传统的测序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并且可以在早期方便检测出混合感染。结论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准确,高效的检测出耐药基因变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期慢性HBV感染可导致肝硬变和肝细胞癌。抗病毒疗法可有效治疗HBV感染。抗病毒治疗包括应用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2′-脱氧-3′硫胞苷,3TC)。虽然有HBV对拉米夫定产生抗药性的报道,但HBV耐药突变株的详细报道一直未见。该作者报告一个包括HBV多聚酶基因500bp区域的DNA序列资料。HBV多聚酶基因取自20例对拉米夫定有抗药性的病人。分析这些硷基资料发现YMDD(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有两个氨基酸替换型。第组病人血清HBVDNA的第552位残基改变,使蛋氨酸被缬氨酸取代,随之而来的是第528位改变使蛋氨酸取代亮氨酸。第组病人仅…  相似文献   

4.
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leukocyteantigen ,HLA) ,可分为Ⅰ、Ⅱ、Ⅲ类分子。HLAⅠ在正常肝细胞表达很弱或全无表达 ,HBV感染肝细胞时 ,表达量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我们将所构建的野生型和变异型乙肝表面抗原中蛋白基因重组质粒转染HepG2细胞 ,以研究HBV S基因变异株对宿主细胞HLA表达的影响 ,从而对变异株造成的肝脏炎症程度作出初步的推论。构建含有neo基因的野生型和变异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蛋白基因重组质粒NS2 Sm ,分别是NS2 Swt、NS2 S12 6、NS2 S13 3、NS2 S14 1、NS2 S14 5。 4种氨基酸置换分别为 :T12 6S、M13 3T、…  相似文献   

5.
重组HBsAg免疫逃逸突变体的表达及其抗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深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所致的包膜抗原抗原性的改变,从含HBVDNA双拷贝的质粒载体pEcob6,获得一个837bp的HBV-S基因片段,将其插入至载体pBluescript KS~+的SmaⅠ位点,通过体外寡核苷酸介导的人工定点突变分别获得第145位、126位和第145位+126位氨基酸三种S基因变异型。然后将这些S基因变异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MEp4上,从而构建了含HBV-S基因及其突变型的表达载体PMEp4HBVSM。用其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获得稳定分泌HBsAg及其变异体的抗性细胞系。经体外初步研究表明,HBsAg 145位氨基酸变异体可影响HBsAg的“a”抗原决定簇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在其复制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变异.变异的发生与HBV本身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宿主的免疫压力、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等因素有关,变异的发生及后果是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HBV的S、P、C、X基因都可以发生变异,变异可产生免疫逃逸株、耐药株等,还可影响病毒感染者的预后.现将乙肝病毒基因变异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广东客家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序列的多态性,了解该地区S基因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运用基因扩增技术对40例来自广东客家地区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及HBVDNA阳性的HBV感染者S基因进行扩增,再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将该地区S基因序列与标准序列对比分析。 结果: 40例样本中,adw型36例,adr型4例。36例adw型中,第131位天冬酰胺(Asn)均被苏氨酸(Thr)替代,其它位点也不同程度存在着氨基酸密码的差异:第127位脯氨酸(Pro)被Thr替代,第133位蛋氨酸(Met)被亮氨酸(Leu)或Thr替代, 第134位苯丙氨酸(Phe)被酪氨酸(Tyr)替代, 第143位Thr被Met替代,更多位点的遗传密码存在着简并性。而4例adr型的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 结论: HBV亚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域性,广东客家人感染的HBV亚型主要为adw型,只有少数为adr型。与参照序列相比,adw型存在较明显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8.
HBsAg、HBsAb共存乙型肝炎患者S基因"a"决定簇变异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BsAg、HBsAb共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a”决定簇变异情况及对HBsAg抗原性的影响。方法:对7例HBsAg、HBsAb同时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8份血清,采用竞争PCR微流芯片法定量检测HBV DNA;用套式PCR法扩增HBV S基因,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比较S基因的核苷酸和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采用ELISA/MEIA法检测HBVM;以15例HBsAg、HBeAg/HBeAb、HBcAb阳性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9例终末期乙肝患者肝移植术后接受HBIG、拉米夫定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结果:7例患者HBsAb含量均低于80mIU/ml,其中2例HBVDNA定量阳性者未出现“a”决定簇变异,4例HBVDNA定量阴性者中2例氨基酸发生变异(126,131),1例HBV DNA定量由阳性转为阴性者由无变异转为氨基酸126位点变异;9例肝移植术后痊愈患者HBsAb含量均高于150mIU/ml,HBV DNA定量均为阴性,未发现“a”决定簇变异;15例免疫失败儿童14例HBV DNA定性阳性,2例出现“a”决定簇145位点、1例126位点、1例134位点氨基酸变异。结论:部分HBsAg、HBsAb共存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体内存在S基因“a”决定簇变异;“a”决定簇变异可改变HBsAg抗原性、逃避低含量抗HBs的中和作用;“a”决定簇变异对HBV的复制可能有一定影响;肝移值治愈乙肝患者未发现“a”决定簇变异。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各个区变异的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已经知道,HBV有S区、C区、P区和X区四个区。其中X区的变异可影响核心启动子和增强因子Ⅱ,产生翻译终止密码,导致HBV DNA复制和表达的抑制。研究HBV变异的方法有多种,而确定变异位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DNA测序。目前,DNA序列分为引物标记法和末端标记法两种,本研究拟通过PCR扩增HBV X基因,并用引物标记法对其测序,拟建立一个快速、简便、低成本的测序方法。研究HBV X基因变异从而为研究其他目的基因的变异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病毒S基因"a"决定簇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江苏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儿童病毒S基因“a”决定簇的变异情况。方法 对15例乙肝疫苗接种后血清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儿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扩增其血清中HBV DNA S基因区。并对PCR产物直接标记测序。结果 15例HBsAg阳性儿童有14例血清HBV DNA阳性,其中有4例出现了S基因“a”决定簇的变异,变异率为28.6%,第126位的异亮氨酸(Ile)被苏氨酸(Thr)替代1例,第134位苯丙氨酸(Phe)被异亮氨酸替代1例。第145位甘氨酸(Gly)被丙氨酸(Pha)替代2例。结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儿童中存在s基因“a”抗原决定簇变异,江苏常州地区存在HBVS基因“a”决定簇变异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经母婴传播获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子女及其母亲无症状携带者(AsC)体内HBV preS/S基因进行研究,了解来源相同的HBV毒株在不同程度病毒血症情况下preS/S有无准种存在及其特点。方法:应用T-A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GEM-preS/S、双酶切进行鉴定,每个病人选6个酶切鉴定正确的克隆测序并进行分析。结果:3对AsC母子呈不同程度病毒血症,HBV均为基因型B/血清型adw2。36个克隆序列建立的进化树显示3对母子的preS/S为同一分支HBV preS/S进化而来,每例病人6个序列呈准种分布。低病毒血症HBV preS/S的核苷酸变异率明显高于高病毒血症,2个低病毒血症病人的变异位点绝大多数相同,其中错义变异多位于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内或/和附近。变异率和变异位点均与年龄无关。结论:经母婴传播而获得HBV感染儿童及其母亲无症状携带者,无论病毒血症高低,体内HBV preS/S序列均呈准种分布。来源相同的HBV preS/S在不同程度病毒血症病人体内差异较大,而与年龄无关。高病毒血症病人变异率低,而在低病毒血症变异率较高,但变异是有规律的,可能与免疫逃逸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精神发育迟滞50型家系患儿进行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分析,探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和家族史,采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儿的致病基因,对可疑的变异位点进行家系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和轻微特殊面容等。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NAA15基因(NM_057175.5)c.1807C>T(p.Gln603Term)新发杂合变异。该变异未在文献及疾病相关数据库中报道。该变异导致NAA15蛋白第603位的谷氨酰胺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形成截短体蛋白,可能影响蛋白空间构象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蛋白功能。保守性分析结果提示上述氨基酸处于蛋白的高度保守区域。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推测先证者为NAA15基因变异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精神发育迟滞50型。结论 明确了NAA15基因的无义变异为一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精神发育迟滞50型患儿的致病原因,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该疾病的突变谱,为受累家庭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HBs Ag和抗-HBs双阳性患者乙肝病毒S区及RT区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筛选HBs Ag阳性病例,运用化学发光法进一步确认。采集研究对象血清,应用商品化离心柱法行HBV DNA提取。HBV S区和RT区变异状况采用PCR扩增后双向测序获得。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实验组(HBs Ag和抗-HBs双阳性患者)HBs Ag氨基酸变异率为2.95%,对照组(HBs Ag单阳性患者)为1.80%,2组有显著差异(P=0.019)。HBs Ag N末端氨基酸变异率在实验组为3.37%,对照组为1.85%,2组有显著差异(P=0.047)。虽然HBs Ag MHR区在2组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9),但这种差异可能由于该片段α决定簇第1茎环区氨基酸变异所致,因第1茎环区变异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90%和1.79%,有显著差异(P=0.002)。实验组α决定簇特异性变异位点为I126V、A128V、Q129H、M133I、F134L,而对照组为G145E/R。实验组RT区氨基酸变异率为2.86%,对照组为2.35%,2组无显著差异(P=0.229)。结论 HBV S区MHR的α决定簇第1茎环区氨基酸高变异率可能是HBs Ag和抗-HBs双阳的原因之一,但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个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家系进行遗传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提取家系中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致病基因变异,并对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发现患者DGUOK基因存在c.505_508delTATC的纯合变异,父母都是该位点的杂合变异携带者。c.505_508delTATC为未见报道的新变异位点,造成169位氨基酸由酪氨酸(Y)变异为精氨酸(R),随后编码框改变,在199位翻译提前终止,理论上产生截短蛋白p.Y169Rfs31X。结论c.505_508delTATC为DGUOK基因致病性变异,扩展了DGUOK基因变异谱。  相似文献   

15.
重组乙型肝炎病毒变异s基因的表达及其抗原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研究变异所致乙肝表面抗原(HBsAg)免疫学性状的改变。方法 利用Dra Ⅲ和XhoI双酶切含有突变位点的HBV DNA 1.2拷贝的质粒P.38Ⅱ,获得904bp带有突变点的HBV-S基因片段。将其置换含有HBV DNA(adr亚型)S和S2片段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S2.S的相应片估,从而构建s基因nt587G→A突变的真核表达载体CMV-S2.S 145R;并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 G2,以获得分泌变异型HBsAg的细胞系。利用EIA及细胞免疫染色法,探讨变异抗原与抗-HBs结合力的变化。结果 构建了HBsAg的第145位甘氨酸-精氨酸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哺乳动物细胞后第3天,培养上清中用EIA检测用HBsAg呈阳性,A值随时间延长而上升,但变异型的A值明显低于野生型。变异型和野生型HBsAg细胞免疫化学检测均有部分细胞呈阳性,但差异不显著。结论 HBsAg第145位甘氨酸-精氨酸的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载体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够与抗-HBs结合,但与野生型相比结合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作为HB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鉴定传染源,确定传播关系及发病机制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一种有力工具,日益受到广泛重视。随着HBV基因分型方法的日趋完善及新基因型的发现,人们对HBV基因型有了进一步认识。本文就HBV基因型的分型和地理分布,HBV基因型与血清亚型的关系,HBV基因型和变异的关系及与临床治疗和转归的关系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例重型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Cornelia de Lange syndrome,CdLS)患儿的NIPBL基因变异,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中DNA物质,应用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法检测相关基因变异,应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变异。对可疑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经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分析并经Sanger测序验证,发现患儿NIPBL基因第9外显子存在c.1507A>G(p.Lys503Glu)杂合错义变异,该变异为新发变异,且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经PolyPhen-2、Mutation Taster、SIFT预测软件预测c.1507A>G(p.Lys503Glu)变异为可能有害变异,并经HomoloGene系统分析NIPBL蛋白第503位Lys在各种属间均高度保守,该位点氨基酸改变可导致编码的NIPBL原有蛋白功能发生障碍。而经过PubMed BLAST系统进一步分析发现该位点氨基酸的改变可通过影响Neuromodulin_N superfamily结构域的形成来导致NIPBL蛋白功能发生障碍的。结论NIPBL基因c.1507A>G(p.Lys503Glu)错义变异可能为该患儿罹患重型CdLS的致病原因,基因变异检测结果可以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宿主过程中为达到其自身生存的目的而发生基因变异,并进行变异的优势选择,由此给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的问题日渐严重。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各基因功能区变异的发生、检测及与临床关系的相关文献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一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药,具有很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但由于其抑制病毒复制作用短暂,停药后易于复发,因此需要长期用药,然而长期服药治疗可引起HBV DNA多聚酶活性区核苷酸序列的变异,称为YMDD变异[1]。Nancy[2]报道一组Ⅲ期临床试验,拉米夫定治疗1、2、3和4年后HBV变异率分别为17%、40%、55%和67%,且变异后的HBV对拉米夫定的敏感性下降,对临床疗效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选择和建立简便、快速、特异并适合临床应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YMDD的变异,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合理用药及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基因变异拉米夫定是一类新的双脱氧核苷类似物,最早开发用于治疗HIV,后来发现他具有抑制HBV复制的作用。拉米夫定在服用后于体内代谢成为拉米夫定三磷酸化物(3TC-TP)。HBV在复制过程中存在前基因组RNA的逆转录过程,3TC-TP在逆转录过程中渗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由于其戊糖环为双脱氧硫代呋喃糖环,不具有3‘羟基,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所以可以阻止下一个核苷酸的渗入,达到抑制HBV复制的目的。HBV变异株基因存在突变,此突变主要发生在HBV ...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讨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区基因测序情况。方法收集HBsAg阳性患者乙肝五项及定量结果、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 记录其基本临床信息。根据Anti-HBs的阴阳性分组, 并对两组结果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进行分析。同时, 17 320例HBsAg阳性HBV感染患者中有994例进行了基因测序检测, 对该994例患者的S区氨基酸突变、位点变异检出率和基因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sAg和Anti-HBs双阳性率为4.36%(756/17 320)。HBsAg+/Anti-HBs+组HBV相关性肝硬化(19.71%)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15.94%), 而慢性乙型肝炎(62.04%)显著低于HBsAg+/Anti-HBs-组(67.06%)。同时, HBsAg+/Anti-HBs+组HBsAg-QN以及ALT均显著低于HBsAg+/Anti-HBs-组, 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 HBV DNA则高于HBsAg+/Anti-HB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4例HBV感染者进行了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