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与评价低温室颤法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冷心脏停搏液组(n=13)和低温室颤组(n=11),分别行心内直视畸形纠治术,观察心肺转流(CPB)时间、辅助通气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巴胺使用率、循环指标、血气分析指标、ICU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冷心脏停搏液法的术中CPB时间、辅助通气时间、多巴胺使用量多于低温室颤组;心律失常率、循环指标、血气分析指标、ICU恢复时间等两组无差异.结论低温室颤法不存在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良好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2.
低温体外循环不阻升主动脉室颤下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告采用低温体外循环不阻升主动脉和室颤技术行心内直视手术25例,其中房缺修补术8例,室缺修补术7例,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2例和二尖瓣置换术8例,术后病人全部存活,手术效果满意。该方法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可以防止心肌缺血性再灌注损伤,术中应注意心内排气和避免心室膨胀,防止气栓和心肌缺血发生。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低温室颤是在建立体外循环的条件下 ,利用低温诱导心室纤颤使心脏停跳而进行手术的一种技术。这项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阶段 ,是在早期电诱颤技术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随着近年来其临床应用良好效果的不断报道 ,该项技术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现将该项技术在临床上应用的有关情况综述如下。1 低温室颤的发展历程1 95 2年Senning[1 ] 最早提出诱发室颤作为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一种辅助措施 ,1 96 0年Glenn等[2 ] 首先将这种技术应用于临床 ,但随后的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 ,对该技术的安全性不断地提出怀疑。Sp…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对558例患者在体外循环(CPB)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方法 558例患者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做心脏停跳液灌注,转机后立即阻断上下腔静脉,其中115例低体重复杂先心患者降温,使心脏完全停跳后行心内操作,余均在低温或常温心脏跳动下行心内操作;体外循环时间8~135分钟平均36.79分。结果 死亡7例,余均痊出院。经术后1~2年随访428例,除7例VSD(室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与评价低温室颤法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4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冷心脏停搏液组(n=13)和低温室颤组(n=11),分别行心内直视畸形纠治术,观察心肺转流(CPB)时间、辅助通气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巴胺使用率、循环指标、血气分析指标、ICU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 冷心脏停搏液法的术中CPB时间、辅助通气时间、多巴胺使用量多于低温室颤组;心律失常率、循环指标、血气分析指标、ICU恢复时间等两组无差异。结论 低温室颤法不存在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良好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8.
再次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浅低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观察浅低温不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效果。对507例病人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心肌保护液。依据手术、心跳情况选择适当的降温,鼻温控制在30℃左右,心跳在40~60次/min。术中室颤73例,占14.4%(73/507),MAP在50mmHg左右,体外循环时间8~135min,平均37.04min。结果本组死亡4例,余503例均痊愈出院,短期随访效果良好。该方法避免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害和心肌深低温、电除颤等医源性损害,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11.
彭明清  龚放  彭强  李远  杨为 《重庆医学》2012,41(8):751-753
目的比较异氟醚和丙泊酚预处理在小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对脑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例年龄不超过4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异氟醚组(n=20)和丙泊酚组(n=20),在手术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5min(T2)、阻断主动脉时(T3)、体外循环后30min(T4)、体外循环术毕(T5)、停止体外循环后6h(T6)、停止体外循环后24h(T7)7个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S-100β蛋白的表达,头颅CT检测术前、术后患儿的脑部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前S-100β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100β蛋白的表达在体外循环开始后均上升,术后下降至术前水平(P>0.05)。异氟醚组患儿T4和T5时间点的S-100β蛋白表达水平比T1时间点显著升高(P<0.05),丙泊酚组患儿T4、T5和T6时间点的S-100β蛋白表达水平比T1时间点显著升高(P<0.05)。在T4、T5、T6及T7时间点,丙泊酚组患儿S-100β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异氟醚组(P<0.05)。丙泊酚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异氟醚组(P<0.05),而两组患儿脑水肿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氟醚预处理在体外循环小儿心脏直视手术中的脑保护效果方面优于丙泊酚预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25例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手术的应用经验,对其优缺点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选择我院1999年25例先天性心脏病不停跳手术组为实验组,全组年龄4~15岁,均为非补片修补患者;随机抽取1998~1999年度相同年龄段的心脏停跳非补片修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对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时间、术后24h液体出入情况及引流量、以及术后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本外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疗效评价及其对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总结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12例施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并行循环不阻断主动脉,鼻咽温维持在32~35℃,阻断上、下腔静脉,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心脏手术结束能顺利停机,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严重心律失常,血尿发生率0%,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1例心房切口缝合针眼渗血,行再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第32h发生急性肺梗塞,均经治疗痊愈。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可避免再灌注损伤,有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低温室颤性停搏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选择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Ⅱ~Ⅳ级,随机分为中低温室颤性停搏组(A组)和浅低温不停跳组(B组)各30例。各组分别于麻醉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60 min、120 min和停机时、手术后6 h、手术后24 h抽取动脉血检测肌酸磷酸肌酶(CK)、心肌型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c)、心肌肌钙蛋白T(cTnT)指标,并取左室心肌标本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麻醉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60 min、120 min和停机时、手术后6 h、24 h各时点A组和B组的CK、CKMB、LDH、Lac、cTnT指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电镜扫描发现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仅在体外循环120 min后心肌细胞轻度受损。结论中低温诱导室颤性停搏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低温室颤对犬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全麻,右侧第四肋间进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CPB),心尖部左心引流.实验组:不阻断升主动脉,血流降温到28℃,心包腔内注入4℃生理盐水诱导室颤;对照组:阻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IL-8浓度、肺顺应性,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比较体外循环条件下低温室颤对肺脏的损伤程度.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清IL-8的浓度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之间也存在差异(P<0.05).两组在T1时间点的IL-8浓度无明显差别,转机后均开始升高,且均在T3时间点达到高峰,并于T4时间点逐渐下降,但仍然高于T1时间点水平.肺组织形态学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肺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肺顺应性:实验组与对照组肺顺应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之间也存在差异(P<0.05).两组在T1时间点肺顺应性无明显差别,转机后均开始降低,且均在T3时间点达到高峰,并于T4时间点逐渐恢复,但仍然低于T1时间点水平.结论:体外循环中应用低温室颤技术可降低组织的损伤程度,对肺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为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预充液在肝功能不良患者心脏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7月-2013年12月,因术前合并肝功能异常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患者41例,体外循环晶体预充液2009年10月前使用乳酸林格液,之后使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分为乳酸林格液组(A组)18例,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组(B组)23例,检测两组术前(T1)、转流30 min (T2)、停机后/术后即刻(T3)、术后4 h (T4)、术后24 h (T5)的剩余碱(base excess,BE)、血乳酸(lactic acid,Lac)、电介质水平,术前、术后4 h、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肝功能酶的化变。结果两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ate-pyruvate transaminase,GPT)水平体外循环后进一步升高,B组术后7 d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Lac浓度、BE负值、氯离子浓度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 B组中钙离子浓度显著降低,两组血糖在CPB中均升高,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体外循环中使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为预充液可减少对肝功能的损害,降低血乳酸水平,能快速有效地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比较α稳态法和pH稳态法测定体外循环中低温和复温时的血气结果。评价稳态法应用于体外循环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7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或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别地术前,低温28℃时,复温至31℃和36℃时采取动静脉血样,采用α稳态法和pH稳态法进行血气分析。结果 在低温28℃和31℃时用α稳态法处理的动静脉血样本与pH稳态法处理的样本结果有显著性差别,表现酸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结论 低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不阻断主动脉心脏手术中发生长时间室颤病人的心肌损害程度。方法将在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心脏手术中发生长时间室颤20例(A组)与心脏保持跳动下完成手术的40例(B组)的各时点冠状静脉窦血和术后静脉血CK、CK-MB、CTnl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相应各时点CK、CK-MB、CTnl的检测值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用量差异无显著性,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不阻断主动脉心脏手术中即使发生长时间室颤,对其心肌仍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