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情况及血肿变化,并评估平肝熄风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在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进行。用Ⅶ胶原酶脑内立体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血肿周围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同时用量度尺测量大鼠血肿的最大直径。结果:Ⅶ胶原酶造模后模型组血肿周围于6h出现阳性表达细胞,1d阳性细胞计数达高峰,3d出现轻度下降,5d明显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平肝熄风汤组与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6h计数无明显差异,1,3,5d均存在明显差别(P<0.01)。造模后血肿于1d达到最大,3d有所变小,5d变小明显;治疗组在1d时与模型组比较血肿缩小明显(P<0.05),3,5d缩小更明显(P<0.01)。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明显活化,平肝熄风汤能抑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活化,阻止神经元的凋亡,同时促进血肿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释放规律.血肿变化及中药复方血府逐瘀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在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进行。用Ⅶ胶原酶脑内立体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的释放情况,同时测量不同时间点大鼠血肿的最大直径。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于6h即有细胞色素C释放,出现胞浆染色的阳性细胞;1d后阳性细胞表达最多;3d后阳性细胞数减少;5d后阳性细胞继续减少。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在1,3,5d时阳性细胞减少明显(P&;lt;0.01)。造模后血肿于1d达到最大,3d有所变小,5d变小明显:治疗组在6h与模型组比较血肿缩小明显(P&;lt;0.05),1,3,5d缩小更明显(P&;lt;0.0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细胞色素C于6h即开始从线粒体释放,1d达高峰后下降;血府逐瘀汤能阻制细胞色素C的释放,同时促进血肿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释放规律,及中药复方平肝熄风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在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进行。用Ⅶ胶原酶脑内立体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的释放情况。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于6h即有细胞色素C释放,出现胞浆染色的阳性细胞;1d后胞浆染色最浓,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阳性细胞表达最多:3d后染色变淡,阳性细胞数减少;5d后胞浆染色继续变淡,阳性细胞继续减少。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在1,3,5d时阳性细胞减少明显(P&;lt;0.01),染色亦较模型组淡。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细胞色素C于6h即开始从线粒体释放。1d达高峰后下降;平肝熄风汤能阻制细胞色素C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侯俊良  梁清华  包太成  唐涛  王立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45-147,i004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活化凋亡蛋白酶3的表达和血肿变化,及大承气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完成。健康SD大鼠65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20只),模型组(20只),大承气汤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设4个时间点:6h,1,3,5d。每个时间点5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内血肿周围活化凋亡蛋白酶3的表达,用直尺测量不同时间点大鼠脑内血肿的最大直径。结果:6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活化凋亡蛋白酶3阳性细胞计数:正常组未见阳性细胞表达。造模后模型组血肿周围于6h出现阳性表达细胞.1d阳性细胞计数达高峰,3d出现轻度下降,5d明显下降[模型组:6h(24.600&;#177;2.338)个,1d(115,900&;#177;2.215)个,3d(91.940&;#177;3,177)个。5d(67.900&;#177;2.261)个[。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明显[假手术组:6h(3.120&;#177;2.235)个,ld(1.360&;#177;2.097)个,P&;lt;0.01]。大承气汤组与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6h计数无明显差异,1,3,5d均存在明显差异[大承气汤组:1d(114.440&;#177;3.239)个,3d(84.420&;#177;3,648)个,5d(51.460&;#177;3,038)个.P&;lt;0.05或P&;lt;0.01]。②血肿体积变化情况:造模后血肿于1d达到最大,3d有所变小,5d变小明显;大承气汤组在5d缩小程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大承气汤组5d(2.000&;#177;0.187)mm,模型组5d(2.480&;#177;0.148)mm,(t=4.496,P&;lt;0.01)]。但在6h,ld,3d与模型组比较血肿缩小程度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活化凋亡蛋白酶3表达明显上调;大承气汤能减少活化凋亡蛋白酶3的表达,阻止神经元的凋亡,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血肿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缺损症状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及中药制剂平肝熄风汤的干预作用。方法:用Ⅶ型胶原酶于脑内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神经缺损积分评定神经功能;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线粒体悬液的荧光强度反映线粒体膜电位。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迅速出现神经缺损症状,平肝熄风汤能明显降低神经缺损症状积分(4h:8.80分,1d:6.80分,3d:2.80分,7d:1.60分)。脑出血大鼠线粒体膜电位于术后4h显著下降,1d时膜电位下降达高峰,3,7d逐步恢复,仍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t=7.352 P&;lt;0.05)。平肝熄风汤治疗组在脑出血后1,3,7d,线粒体膜电位均明显高于模型组(t=2.583 P&;lt;0.05)。结论:大鼠脑出血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平肝熄风汤能阻断膜电位下降,同时能减轻出血后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6.
灯盏花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相关蛋白的干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对Bcl-2蛋白、c-Fos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的表达影响及其对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理学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灯盏花组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不造模,模型组和灯盏花组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b和灯盏花素注射液1mL/kg。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灯盏花素干预大鼠脑缺血24h后对BCl-2蛋白、c-Fos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Bcl-2蛋白: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40.83&;#177;2.69),(2.02&;#177;0.18)个/视野,t=7.12,P&;lt;0.01],而灯盏花组又明显高于模型组[(64.88&;#177;3.13)个/视野,t=9.34,P&;lt;0.01]。②c-Fos蛋白: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c-Fo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72.47&;#177;4.23).(2.30&;#177;0.34)个/视野,t=10.22,P&;lt;0.01];灯盏花组较模型组明显减少[(48.23&;#177;5.12)个/视野,t=7.55,P&;lt;0.01]。③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126.3l&;#177;7.12),(2.30&;#177;0.64)个/视野,t=15.74,P&;lt;0.01],灯盏花组大鼠脑组织中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组[(42.22&;#177;4.24)个/视野,t=7.36.P&;lt;0.01]。结论:灯盏花素可能通过上调原癌期蛋白质c-bcl-2下调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水平,从而,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对脑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Ⅶ型胶原酶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并评价。方法:Ⅶ型胶原酶立体定向注入大鼠尾壳核,于术后1、3、7d观察大鼠神经行为学、血肿体积及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存活大鼠均有神经功能缺损,术后3d最明显;尾壳核有出血灶,术后3d血肿体积最大;血肿及周围脑组织存在典型脑出血后病理改变。结论:Ⅶ型胶原酶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是理想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释放规律,血肿变化及中药复方血府逐瘀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在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进行。用Ⅶ胶原酶脑内立体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的释放情况,同时测量不同时间点大鼠血肿的最大直径。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于6h即有细胞色素C释放,出现胞浆染色的阳性细胞;1d后阳性细胞表达最多;3d后阳性细胞数减少;5d后阳性细胞继续减少。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在1,3,5d时阳性细胞减少明显(P<0.01)。造模后血肿于1d达到最大,3d有所变小,5d变小明显;治疗组在6h与模型组比较血肿缩小明显(P<0.05),1,3,5d缩小更明显(P<0.0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细胞色素C于6h即开始从线粒体释放,1d达高峰后下降;血府逐瘀汤能阻制细胞色素C的释放,同时促进血肿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线粒体DNA(mtDNA)水平的改变,及中药平肝熄风汤的干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3—11在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平肝熄风汤组(n=20);后3组于造模后设4h,1,3,7d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①造模:模型组和平肝熄风汤组用0.4UⅦ型胶原酶于脑内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灭菌生理盐水2μL,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②给药:平肝熄风汤组动物清醒后开始灌服平肝熄风汤(钩藤15g,大黄10g,天竺黄5g,三七6g等)生药82.52g/(kg&;#183;d),每天上下午各1次,3mL/次。其他3组给予灭菌生理盐水灌服。③在相应时间点测定神经缺损症状积分(从向出血侧旋转,前爪抓力,爬竿能力3个方面评定,每项0-5分,0分为正常),然后处死,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脑海马mtDNA水平。 结果:6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缺损症状积分:模型组和平肝熄风汤组大鼠于造模后4h达高峰(8.90&;#177;1.14,8.80&;#177;0.84),随后逐渐下降,至7d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P〈0.01);平肝熄风汤组1,3,7d均低于模型组(P〈0.05,0.01)。②mtDNA水平;模型组和平肝熄风汤组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P〉0.05),平肝熄风汤组造模后3,7d两个时间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 结论:大鼠脑出血后mtDNA水平下降,平肝熄风汤能阻断mtDNA水平的下降,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及尼莫地平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7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取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尼莫地平组(n=50):尾壳核注射自体股动脉血50μL复制脑出血模型,造模即刻腹腔注射尼莫地平1.6mg/kg(即8μL/g),以后每天1次。②模型组(n=50):同前造模,术后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③假手术组(n=20):手术,但进针人尾壳核后不注血。各组分为术后6,24,48,72h、5d 5个时间点。造模动物醒后进行Bederson评分,评估其行为和神经功能缺陷(0—3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陷越重,评分≥2分为造模成功)。人组动物在以上5个时间点进行Bederson评分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经尾壳核行冠状切片,行免疫组化测定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结果: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Bederson评分: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大鼠醒后迅速出现偏瘫,24h后评分趋于稳定,至72h之间评分最高,然后逐渐下降,5d时仍有体征。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尼莫地平组术后48,72h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②血肿周围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假手术组进针侧脑组织表达很少,模型组6h后即有表达,24h达高峰,持续72h后逐渐下降,5d后仅有少量表达;尼莫地平组动态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但各时间点的数值均较低,尤其是术后24~72h(P〈0.01)。结论: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升高,提示其与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损伤有一定关系。②尼莫地平降低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从而减轻细胞凋亡程度,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神经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释放规律,及中药复方平肝熄风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在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进行。用Ⅶ胶原酶脑内立体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的释放情况。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于6h即有细胞色素C释放,出现胞浆染色的阳性细胞;1d后胞浆染色最浓,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阳性细胞表达最多;3d后染色变淡,阳性细胞数减少;5d后胞浆染色继续变淡,阳性细胞继续减少。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在1,3,5d时阳性细胞减少明显(P<0.01),染色亦较模型组淡。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细胞色素C于6h即开始从线粒体释放,1d达高峰后下降;平肝熄风汤能阻制细胞色素C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具有非选择性神经营养作用,选择经鼻外源性中枢给药方式,观察其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0—01/03在南京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取28只7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给药组和假手术组3组。给药组于缺氧后经鼻腔滴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2.5μg(溶于生理盐水0.1mL中);对照组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经鼻腔滴入;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不结扎不缺氧。24h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应用组织学方法检查损伤部位变性神经细胞计数,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查脑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评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脑保护作用。结果:脑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水平:假手术组个别皮质区域有少量表达。与对照组(7.27&;#177;0.48)相比,用药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2.03&;#177;0.64)表达减少(P&;lt;0.01),神经细胞总数增加(P&;lt;0.01),变性/坏死神经细胞数减少(P&;lt;0.01)。结论:鼻腔滴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能通过降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从而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各种奋性氨基酸在学习记忆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针刺可特异性地调节某些氨基酸的含量,使之在脑内重新分布,本实验观察调神益气针法对多发梗死性痴呆大鼠脑内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研究室完成。选用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8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7只、针刺组9只和非穴位组8只。通过栓子注入法对模型组、针刺位组和非穴位组大鼠制作为多发梗死性痴呆模型;假手术组手术方法同模型制作,只在注射时以生理盐水0.3mL代替栓子溶液;正常组未进行手术及造模。针刺组、非穴位组于造模2周后开始针刺,1次/d,治疗6d,休息1d,3周共治疗18次。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进行与针刺组和非穴位组相同时间、相同程度的捉抓刺激。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不同脑区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天冬酰胺含量。结果: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谷氨酸含量变化:在皮质区及纹状体区,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gt;0.05);在海马区,模型组及非穴位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lt;0.05),而针刺组谷氨酸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lt;0.05)及非穴位组(P&;lt;0.05)。②谷氨酰胺含量变化:在皮质区及海马区,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gt;0.05)。模型组纹状体区明显高于正常组(P&;lt;0.01),而针刺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lt;0.01)。③天冬氨酸含量变化:在各脑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除外皮质)及非穴位组均明显升高(P&;lt;0.01);而针刺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lt;0.05或.P&;lt;0.01)及非穴位组(P&;lt;0.01)。④天冬酰胺含量变化:模型组及非穴位组大鼠皮质及纹状体区明显高于正常组(P&;lt;0.01);针刺组皮质明显低于模型组(P&;lt;0.01)及非穴位组(P&;lt;0.01),在纹状体亦低于非穴位组(P&;lt;0.05);在海马区,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gt;0.05)。结论:调神益气针法可调节多发梗死性痴呆大鼠脑内兴奋性氨基酸的异常代谢,从而降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所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趋于正常水平,这可能是针刺改善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缺损症状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及中药制剂平肝熄风汤的干预作用. 方法用Ⅶ型胶原酶于脑内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神经缺损积分评定神经功能;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线粒体悬液的荧光强度反映线粒体膜电位. 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迅速出现神经缺损症状,平肝熄风汤能明显降低神经缺损症状积分( 4 h 8.80分, 1 d6.80分, 3 d 2.80分, 7 d 1.60分).脑出血大鼠线粒体膜电位于术后 4 h显著下降, 1d时膜电位下降达高峰, 3, 7 d逐步恢复,仍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 t=7.352 P< 0.05 ).平肝熄风汤治疗组在脑出血后 1, 3, 7 d,线粒体膜电位均明显高于模型组( t=2.583 P< 0.05). 结论大鼠脑出血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平肝熄风汤能阻断膜电位下降,同时能减轻出血后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活化凋亡蛋白酶3的表达和血肿变化,及大承气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完成。健康SD大鼠65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20只),模型组(20只),大承气汤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设4个时间点:6h,1,3,5d。每个时间点5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内血肿周围活化凋亡蛋白酶3的表达,用直尺测量不同时间点大鼠脑内血肿的最大直径。结果:6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活化凋亡蛋白酶3阳性细胞计数:正常组未见阳性细胞表达。造模后模型组血肿周围于6h出现阳性表达细胞,1d阳性细胞计数达高峰,3d出现轻度下降,5d明显下降[模型组:6h(24.600±2.338)个,1d(115.900±2.215)个,3d(91.940±3.177)个,5d(67.900±2.261)个]。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明显[假手术组:6h(3.120±2.235)个,1d(1.360±2.097)个,P<0.01]。大承气汤组与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6h计数无明显差异,1,3,5d均存在明显差异[大承气汤组:1d(114.440±3.239)个,3d(84.420±3.648)个,5d(51.460±3.038)个,P<0.05或P<0.01]。②血肿体积变化情况:造模后血肿于1d达到最大,3d有所变小,5d变小明显;大承气汤组在5d缩小程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大承气汤组5d(2.000±0.187)mm,模型组5d(2.480±0.148)mm,(t=4.496,P<0.01)]。但在6h,1d,3d与模型组比较血肿缩小程度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活化凋亡蛋白酶3表达明显上调;大承气汤能减少活化凋亡蛋白酶3的表达,阻止神经元的凋亡,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血肿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Ⅶ型胶原酶构建大鼠脑出血模型,研究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变化规律。方法:尾状核注射Ⅶ型胶原酶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造模后12h、1d、3d及7d,采用HE染色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及神经细胞变化规律。结果:造模后灶周组织主要表现为红细胞逐渐崩解吸收、炎症细胞浸润、病灶中央神经细胞液化坏死;星型胶质细胞在出血伊始即出现增生,7d时增生最活跃;神经元在各时间点均表现为死亡。结论:Ⅶ型胶原酶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可模拟人类原发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脑红蛋白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的变化及氯化血红素对上述两者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0/08在华北煤炭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1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50只。①一氧化碳中毒组:大鼠放入染毒罐,静式吸入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气60min。造模后分别于1,3,5,7和14d处死,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②氯化血红素治疗组:除给予一氧化碳中毒组同样的处理外,于造模后立即注射氯化血红素(30mol/kg,3次/d)直至相应时间点处死,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③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各组大鼠分别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大鼠脑内的脑红蛋白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的变化。结果:15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免疫组化阳性神经细胞数目:一氧化碳中毒组大鼠海马脑红蛋白阳性神经元数目持续下降,至中毒后14d最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逐渐增多,至中毒后5d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氯化血红素治疗后,与中毒组相比脑红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与中毒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阳性细胞数明显下降,与中毒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蛋白印迹灰度分析:一氧化碳中毒组脑红蛋白的表达持续下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氯化血红素治疗组与中毒组相比,脑红蛋白表达量上升(P〈0.0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下降,治疗5d最显著(P〈0.01)。结论:一氧化碳中毒后大鼠脑红蛋白表达呈持续下降;刺激脑红蛋白表达可抑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大鼠脑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家兔脑出血急性期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松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864-7865
背景:目前针刺主要用于脑出血恢复期的治疗。针刺介入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时机选择尚需进一步揭示。目的:研究针刺对家兔脑出血急性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的影响,探讨针刺在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时机及其机制。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对象:本实验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将54只兔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干预:采用脑内注血法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兔出血模型。造模后针刺组采用“补肾活血、醒脑开窍”针刺法,选“人中”、“风府”、“曲泽”、“内关”、“三阴交”、“血海”、“太溪”穴。两组动物分别于造模后24h,72h,7d处死。每次每组处死6只,迅速断头取脑组织,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物测量SOD的活性。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动物脑组织SOD的活性。结果:模型组和针刺组SOD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lt;0.01),且模型组降低最为明显。脑出血后24,72h,针刺组SOD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lt;0.01)。脑出血后72h,模型组SOD较24h进一步降低(P&;lt;0.01);针刺组较24h明显升高(P&;lt;0.05)。脑出血后7d,模型组SOD较72h有所升高,但仍显著低于针刺组(P&;lt;0.01);针刺组SOD明显高于24h值(P&;lt;0.05)。结论:在脑出血急性期,针刺可显著增强脑SOD活性,能稳定地增强脑出血兔抗自由基酶活性,具有脑保护使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EGO)是线粒体呼吸链中的终端酶,在细胞的有氧代谢及氧化磷酸化产能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近来发现线粒体能量生成与细胞凋亡关系极为密切,其CCO活性改变与脑缺血缺氧后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目的:从神经元线粒体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中药复方平肝熄风汤对脑出血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和远程医学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11—02/11—09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动物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由卫生部湘雅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采用VⅡ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以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灰度值半定量测定CCO活性,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主要观察指标:①脑出血大鼠术侧海马CA1区CCO活性:②脑出血大鼠术侧细胞凋亡。结果:造模12h,脑出血大鼠海马CA1区CCO活性52.12&;#177;3.75较假手术组26.98&;#177;6.32明显降低(P&;lt;0.01),凋亡细胞[(13.56&;#177;1.72)个/视野]较假手术组[(4.32&;#177;1.04)个/视野]明显增多(P&;lt;0.01),随后均呈进行性加重。用平肝熄风汤治疗后可维持其CCO活性,减少细胞凋亡。结论:脑出血神经元损伤与神经元CCO活性降低及细胞凋亡有关。平肝熄风汤能维持线粒体关键酶CCO活性,改善细胞有氧代谢,减少细胞凋亡,可能为平肝熄风汤对脑出血继发性神经元损伤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邓世山  付莉  卢友光  王中亮  羊惠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432-5433,i004
背景:人类对脑出血的研究常采用大鼠的脑出血模型,但脑出血模型中缺乏一些重要指标描述。目的:为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治疗等研究提供有效可靠的疾病动物模型及相关指标。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成年SD大鼠50只,均为雄性,实验在四川大学基础与法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干预: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自体血注入组(20只)和胶原酶注入组(20只),在大鼠尾状核分别注入自体血50μL和胶原酶5.001nkat,建立两种不同的脑出血模型,术后3d自体血注入组大鼠死亡5只,胶原酶注入组死亡共6只。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病理变化,血肿大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血肿大小[自体血注入组为(10.65&;#177;3.12)μL、胶原酶注入组为(40.26&;#177;1.45)μ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02,P&;lt;0.001)、阳性小胶质[自体血注入组为(32.6&;#177;3.6)个、胶原酶注入组为(8.8&;#177;2.4)个],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t=20.885,P&;lt;0.001)。结论:由于两种方法建立的脑出血模型各种指标不同,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