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估妊娠晚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感染的疗效.方法:112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HBIG组57例,于孕28周起肌内注射HBIG,200U,每4周1次,至分娩;对照组55例,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28周和分娩前,其新生儿于出生时检测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水平及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HBIG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1%和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感染率随孕晚期母血HBV DNA含量增加呈增高趋势.结论: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降低HBV宫内感染率,母血HBV DNA等于或超过108拷贝/毫升者宫内感染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时HBsAg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苷酸(hepatitis B virus DNA,HBV-DNA)同时阳性对HBV宫内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 532例分娩孕妇及其对应新生儿1 545例(双胎13例),检测新生儿出生时HBsAg和HBV-DNA,复查1月龄时HBsAg,计算HBV宫内感染率,分析HBsAg与HBVDNA同时阳性对HBV宫内感染初步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 545例新生儿中,HBsAg和HBV-DNA 同时阳性者36例(2.33%).至1个月龄时剔除失访148例后,随访婴儿出生时HBV-DNA阳性36例中32例持续HBsAg阳性,而出生时HBsAg阳性、HBV DNA阴性婴儿中10例HBsAg持续阳性,HBV宫内感染率2.72%(42/1545);与出生时HBsAg和HBV-DNA同时阳性率2.33%相近.结论: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时HBsAg和HBV-DNA同时阳性可作为HBV宫内感染的初步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产前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措施和效果。方法:将204例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临产前3个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次/月,200~600 IU/次,和不注射者作对照。在孕妇分娩后和新生儿出生分别抽外周血作血清学检测。结果: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组和对照组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分别5.7%和14.7%(χ2=4.58,P<0.05)。分娩后两组孕妇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组HBsAg阳性滴度的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孕中-晚期多次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降低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疗效。 方法 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预防组 (46例 )和对照组 (40例 )。预防组自 2 8周开始每 4周肌注 1次HBIG(2 0 0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用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检测HBsAg。 结果预防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 4 .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 2 .5 % (P <0 .0 5 )。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 ,HBV 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产前应用HBIG可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付囡  樊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9):1240-1242
目的研究孕妇被动免疫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由于各种原因未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孕妇为对照组,并选取同期102例HBsAg阳性,并且分别在妊娠第28、32和36周注射200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孕妇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脐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检出率、HBV宫内感染率,两组产妇分娩时的血清HBV-DNA、白细胞介素(IL)-6、IL-12、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HBV的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时的血清HBV-DNA、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被动免疫对HBV宫内感染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其机制与机体感染HBV引发的免疫缺陷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影响全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有3.5亿慢性HBV携带者。HBV主要传播途径为母婴垂直传播,其中宫内感染被认为是母婴垂直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造成免疫预防失败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证实胎盘组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生殖细胞在HBV宫内感染中扮有重要角色。本文将对HBV发生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其产生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问题,我们追踪观察了115例出生于无症状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表明宫内感染是存在的。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对1990年1月~1990年12月来我院产科门诊作产检3853名中期妊娠孕妇检测HBsAg和GPT,266名孕妇(6.9%)为无症状携带者,对其中115例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乙型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适应症。方法: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6),均在妊娠28例周时抽取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和HBVDNA。治疗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一次HBIg(200I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静脉血栓测HBsAg。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而两组中HBV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LHBIg能有效降低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HBVDNA检测可以作为是否应用HBIg的指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迟发表现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迟发表现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4例母婴临床资料。结果 HBV母婴传播中存在迟发表现的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发生率为0.16%,较正常表现的宫内感染免疫率低;与其他HB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无明显差异。结论对HB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需加强随诊监测。  相似文献   

10.
采用酶联合疫吸附试验对75例乙型肝火血清学标 性孕妇之新生儿脐血清HBVM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1.
荧光定量PCR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监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FQ-PCR检测102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感染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的HBV DN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感染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 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阳性率为16.7%(17/102),高于脐带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率(10.8%,11/102)P<0.001;102例乙肝孕妇中有29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其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阳性率为48.3%(14/29),高于孕妇HBeAg阴性组的阳性率(4.1%,3/73)P<0.001,新生儿脐带血的HBV DNA阳性率随孕妇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P<0.001).结论 FQ-PCR检测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是诊断乙肝宫内感染的良好而敏感的筛选指标;孕妇血清HBV DNA高含量是乙肝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母婴传播(MTCT)是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途径,系统了解HBV MTCT的发生机制和相关阻断策略,对提高阻断成功率至关重要。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HepB)的联合免疫在HBV MTCT的阻断上已取得较好疗效,但阻断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高病毒载量孕妇发生宫内感染是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其感染途径有胎盘途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途径、经生殖细胞感染途径等。孕期抗病毒治疗能有效阻断宫内感染,但各指南在治疗开始时间及HBV DNA阈值上仍未达成统一。本文对HBV MTCT发生机制及阻断策略予以综述,为进一步提高HBV MTCT阻断成功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拉米夫定间接阻断肝纤维化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间接阻断肝纤维化形成。方法 对 3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和拉米夫定治疗 3、6、9个月后的血清 ,分别采用荧光全定量PCR法测定HBVDNA浓度和竞争性放射免疫法测定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 (PⅢ )、Ⅳ型胶原 (ⅣC)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 3、6、9个月后 ,HBVDNA的含量 (x- ±s)分别是 186 78 9± 9895 2、14 72 7± 76 2 5、134 4± 2 16 5、2 4 8± 4 2 8(fg/ml) ,LN为 189 9± 4 2 8、15 0 0± 2 4 6、133 7± 18 5、12 3 0± 11 7(μg/L) ,HA为 2 2 5 1± 10 8 2、177 7± 88 5、12 3 9± 4 3 3、99 5± 19 8(μg/L) ,PⅢ为 184 3± 83 5、136 8± 5 6 2、115 3± 30 0、10 2 3± 2 6 1(μg/L) ,ⅣC为 119 7± 31 9、93 5± 19 2、84 7± 2 2 9、6 5 8±10 8(μg/L)。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十分显著 (P <0 0 1)。 结论 拉米夫定不仅抑制HBVDNA复制效果理想 ,而且间接阻断肝纤维化的形成十分显效。  相似文献   

14.
15.
拉米夫定(LAM)为经典核苷类抗病毒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效果显著,口服方便,不良反应少,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长期使用带来的以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变异(YMDD)为代表的病毒变异问题日趋严重,文献报道病毒基因型耐药年发生率约18%,5年累积发生率近70%,常导致治疗失败及部分患者发生严重的肝脏失代偿,因而引起肝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耐药发生后的挽救治疗形成较一致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宫内感染阻断失败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HBV感染的孕妇1411例及所分娩的婴儿,观察母亲不同E抗原状况、不同HBV DNA载量、不同分娩方式、抗病毒治疗情况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 母亲HBeAg(+)组婴儿出生时及12月龄时HB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母亲HBeAg(-)组(P=0.000,P=0.006);母亲HBV DNA载量与婴儿出生时及12月龄时HBV感染率呈正相关;阴道分娩组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00),但12月龄时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137);母亲非抗病毒组婴儿出生时及12月龄时HB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母亲抗病毒组(P=0.042,P=0.048).结论 乙肝病毒宫内感染阻断失败主要与母亲HBV感染状况如血清HBeAg阳性、较高的HBV DNA载量等高危因素有关,而与分娩方式无关.给高病毒载量孕妇在妊娠中晚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母亲的HBV DNA载量,从而有效减少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来我县某二级甲等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62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行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对照组只进行随访查体,不注射疫苗。比较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HBsAg阳性、HBV-DNA阳性检出率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血清抗HBS(+)10例(32.26%),对照组新生儿血清抗HBS(+)3例(9.68%)。观察组新生儿血清抗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能够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  相似文献   

18.
郭永泽  李淑霞  葛素兰  王建华 《临床荟萃》2008,23(23):1730-1731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母婴传播已成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1]。尽管婴儿出生时接受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仍可导致免疫失败[2]。免疫失败与母亲血中高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有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母血中HBV DNA水平有可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隐匿型"感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阴性而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肝病门诊患者中认为有必要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征得同意后行超声引导下右肝取材共连续50例。上述患者均两次以上检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以ELISA法检测HBVM五项、抗—HCV,以PCR—ELISA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部分病例以PCR定性法检测HCV—RNA。其肝组织以免疫组化检测HBsAg及HBcAg的表达,HE染色判定炎症分级((G)、纤维化分期(S),并附组织学活动性指数(HAI)记分。结果 5例临床疑为HBV携带者中l例HBV—DNA含量为>10^1copies/m1,3例>10^5copies/m1。4例肝组织HBsAR、HBcAg表达同时阳性。G、S、HAI记分提示肝脏有轻度炎症。结论血清HBVM假阴性所造成的HBV“隐匿型”感染,影响了乙型肝炎的诊断及供血源的筛选,从而使HBV传染源的管理更加困难,且此类忠者可成为原因不明肝硬化及肝癌的病因,其远期后果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拉米夫定是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慢性HBV感染的核苷类似物,其作用靶位是抑制具有逆转录活性的HBV DNA聚合酶,可干扰HBV DNA的合成,中止DNA链的延长,有效抑制HBV的复制。不同基因型存在致病性和治疗效果的差异,确定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基因型将对临床诊断、治疗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